李梃

《醫學入門》~ 外集·卷三 (23)

回本書目錄

外集·卷三 (23)

1. 傷寒初證

如不利止,頭眩,時時自冒者難治。太陽病,下之不愈,因復發汗,表裡俱虛,其人必冒,汗自出則表和而愈。又痰飲鬱冒厥逆者,三生飲。感濕頭重眩暈者,芎術除眩湯。又有頭重二證,太陽不能舉者,宜發散;易病不能舉者,宜補真元。婦人新產血虛挾寒必冒,見產後。

身惡寒,有熱無熱,陰陽班班;

惡寒非寒熱之寒,身雖灼熱,亦欲近衣,卻不可過復及近火氣,則寒熱相搏,寒不可遏。經曰:發熱惡寒者,發於太陽也,乃陽證之表惡寒,無熱惡寒者,發於太陰也,乃陰證之裡惡寒。在陽則脈浮數,宜發汗;在陰則脈沉細,宜溫中。或下證悉具,但有一毫惡寒者,為表邪未淨,須先解表,俟不惡寒,乃可攻下。

時時嗇嗇惡之甚者屬太陽;乍止乍惡之微者屬少陽;陽明不惡寒反惡熱。惟太陽合病在表,則亦惡寒。若少陰證,惡寒而蜷,脈沉細,無頭疼,無項強,厥冷自利煩躁,脈不至者,死。

背惡寒,口和口燥,虛實井井。

風寒客於表分,當一身盡寒,今但背惡寒者何也?蓋背為陽,腹為陰,又以背為五臟所繫,是以背惡寒也。寒邪在裡,不能消耗津液,故口中和,此屬少陰,宜附子湯。熱邪陷內,消耗津液,故口中乾燥,全無滋味,此屬陽明並三陽合病,俱宜白虎湯。中暑及暑月傷冷,陰氣乘陽,亦有背惡寒者。

惡風可解,而漏汗溺澀當溫;

惡風者,或當風、或用扇則怯風吹,居密室則不惡也。且三陰無惡風證,悉屬陽經。無汗者,當發其汗;有汗者,當解其肌。若里證甚而惡風未罷者,尤當先解其表,而後攻其里也,桂枝湯加葛根主之。汗漏不止及溺澀,四肢拘急,難以屈伸者,宜桂枝附子湯。凡汗不止者,必惡風,煩躁不得臥,先服防術牡蠣湯,次服小建中湯。

惡風項強脅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汗吐下後惡風大渴者,白虎加參湯。惡風壯熱者,參蘇飲、防風沖和湯。風濕相搏,惡風身疼,小便不利者,甘草附子湯。身重惡風者,防己黃耆湯。

發潮可通,而氣逆脈虛忌冷。

似潮水之有信,一日一發謂之潮。必日晡而作者,陽明旺於未申故耳。宜諸承氣湯選用,或大柴胡湯。有不可下者,脈浮或弦,嘔噦呃逆,氣逆上,微溏,惡寒發熱,非日晡所發,是謂其熱不潮,或潮於寅卯者屬少陽,潮於巳午者屬太陽,為邪未入胃、俱宜小柴胡和之。又日晡發熱脈虛者,亦不可下,宜桂枝湯微汗之。

若結胸潮熱脈浮者屬太陽,大陷胸湯。陽明傷風,腹滿身黃者,麻黃連軺赤小豆湯。冬陽明潮熱,黃芩湯。吐下後不解,如見鬼狀,循衣摸床,微喘直視,脈澀者,死。

似瘧作止有時,太陽陽明厥陰;

似瘧非瘧,作止有時,或日再發,或二三日一發,非似潮,單潮而無寒,亦非若寒熱往來之無定也。太陽證二三日似瘧,寒多脈浮洪者,桂枝湯,或桂枝二麻黃一湯。陽明證似瘧,汗出日晡發熱脈浮者,桂枝湯;脈實者,承氣湯。熱入血室似瘧,小柴胡主之。厥陰證似瘧,一日二三發,脈浮緩者,為里和,自汗而愈。

白話文:

傷寒初證

若症狀無法緩解,頭暈目眩,時常自己覺得頭昏沉脹,難以治療。太陽病,瀉下後病情沒有好轉,又再次發汗,導致表裡都虛弱,病人必定頭昏沉脹,自汗出則表邪消除而痊癒。又因痰飲鬱結導致頭昏沉脹、氣逆者,用三生飲治療。因感受濕邪導致頭重、眩暈者,用芎術除眩湯治療。還有頭重兩種症狀,太陽經脈不能抬舉者,應該發散;容易生病而經脈不能抬舉者,應該補益元氣。婦女產後血虛夾寒必定頭昏沉脹,見於產後。

身體惡寒,有熱或無熱,陰陽交替出現;

惡寒不是寒熱的寒,身體雖然灼熱,也想要靠近衣物,卻不能過度靠近火氣,否則寒熱就會互相搏鬥,寒邪不能遏制。經書說:發熱惡寒者,是太陽經病變,是陽證的表邪惡寒;無熱惡寒者,是太陰經病變,是陰證的裡邪惡寒。病邪在陽經則脈浮數,應該發汗;病邪在陰經則脈沉細,應該溫中。或者下焦症狀都具備,但只有一點點惡寒者,是表邪未淨,必須先解表,等到不再惡寒,才能攻下。

時時畏寒惡寒得很厲害者屬於太陽經病變;一會兒好一會兒惡寒,症狀輕微者屬於少陽經病變;陽明經病變不惡寒反而惡熱。只有太陽經合病在表,才會惡寒。如果少陰經病變,惡寒而蜷縮,脈沉細,無頭痛,無項強,厥冷自利煩躁,脈象不至者,會死亡。

背部惡寒,口和或口乾,虛實夾雜。

風寒侵犯表層,應該全身都發冷,現在只有背部惡寒是為什麼呢?因為背部屬陽,腹部屬陰,又因為背部是五臟所繫,所以背部惡寒。寒邪在裡,不能消耗津液,所以口中和緩,這屬於少陰經病變,應該服用附子湯。熱邪陷於內,消耗津液,所以口中乾燥,全無滋味,這屬於陽明經以及三陽經合病,都應該服用白虎湯。中暑以及暑天受寒,陰氣乘陽,也會出現背部惡寒。

惡風可以解表,而汗漏、小便不利應該溫補;

惡風者,可能是遇到風,或者使用扇子就怕風吹,在密室就不惡風了。而且三陰經沒有惡風的症狀,都屬於陽經。無汗者,應該發汗;有汗者,應該解肌。如果裡證很嚴重而惡風未止,更應該先解表,然後再攻裡,用桂枝湯加葛根治療。汗漏不止以及小便不利,四肢拘急,難以屈伸者,應該服用桂枝附子湯。凡是汗不止者,必定惡風,煩躁不得臥,先服用防風牡蠣湯,然後服用小建中湯。

惡風、項強、脅肋脹滿,手足溫熱而口渴者,服用小柴胡湯。汗、吐、瀉後惡風口渴者,服用白虎加參湯。惡風壯熱者,服用參蘇飲、防風沖和湯。風濕相搏,惡風身痛,小便不利者,服用甘草附子湯。身體沉重惡風者,服用防己黃耆湯。

發熱像潮水般有規律,而氣逆脈虛忌諱用寒涼藥物。

像潮水一樣有規律,一天發作一次稱為潮熱。必定在下午申時(15-17點)發作的,是因為陽明經在未時(13-15點)最旺盛的緣故。應該從承氣湯類方劑中選擇使用,或者大柴胡湯。有不適合瀉下的,脈浮或弦,嘔吐呃逆,氣逆上逆,大便略溏,惡寒發熱,不是在下午申時發作的,這是熱不屬潮熱,或者寅卯時(3-7點)潮熱屬少陽經,巳午時(11-13點)潮熱屬太陽經,是邪氣未入胃,都應該用小柴胡湯調理。又下午申時發熱脈虛者,也不可以瀉下,應該用桂枝湯微微發汗。

如果胸部結塊伴有潮熱脈浮者屬於太陽經病變,用大陷胸湯治療。陽明經傷風,腹部脹滿身體黃疸者,用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治療。冬季陽明經潮熱,用黃芩湯治療。吐瀉後病情沒有好轉,像見到鬼一樣,沿著衣服摸床,微微喘息直視,脈澀者,會死亡。

像瘧疾一樣發作和停止有時,屬於太陽、陽明、厥陰經病變;

像瘧疾但不是瘧疾,發作和停止有時,或者一天發作兩次,或者二三日發作一次,不像潮熱,單純潮熱而無寒,也不像寒熱往來沒有規律。太陽經病變二三日像瘧疾一樣,惡寒多脈浮洪者,服用桂枝湯,或者桂枝二麻黃一湯。陽明經病變像瘧疾一樣,汗出下午申時發熱脈浮者,服用桂枝湯;脈實者,服用承氣湯。熱邪入血室像瘧疾一樣,用小柴胡湯治療。厥陰經病變像瘧疾一樣,一天發作二三次,脈浮緩者,是裡邪和解,自汗而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