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梃

《醫學入門》~ 外集·卷三 (22)

回本書目錄

外集·卷三 (22)

1. 傷寒初證

頭痛三陽所主,而濕痰鼻塞胸煩;

太陽表證,頭痛自巔頂連兩額太陽穴者,分有汗、無汗治之,若頭痛如破者,急用連須蔥白湯姑止之。陽明表證,額痛連鼻目齒,葛根蔥白湯、蔥豉湯;陽明裡證,晡熱汗多頭痛者,調胃承氣湯;陽明證汗多煩渴,脈洪頭痛者,白虎湯加白芷。少陽證,頭角痛連耳,往來寒熱者,小柴胡。

濕家鼻塞聲重頭痛者,令病人先噙水一口勿咽,次將瓜蒂散一字入鼻內,搐出黃水為度。痰涎頭痛難當,胸膈煩滿欲吐,寒熱者,瓜蒂散吐之。凡頭痛連腦痛甚,手足俱寒者不治。

巔痛厥陰所司,而脾腎從足至頸。

三陰無頭疼。太陰、少陰脈至頸胸而還,惟厥陰上系與督脈會於巔頂,下頏顙連目出額,必兼乾嘔吐沫,卻無身熱,亦與陽證不同,三味參萸湯主之;輕者,小建中湯。若厥陰得浮脈,則陰病見陽易愈。若脈沉痛入泥丸,手足冷爪甲青者,謂之真頭痛。有上證而連齒痛者,屬少陰厥證,俱不治。

然風溫在少陰,濕溫在太陰,而反頭痛,至陰毒及太陽少陰兩感,亦有頭痛,不與陰證無頭疼相反耶。然少陰雖有反熱而無頭疼,厥陰雖有頭疼而無身熱,且頭疼終不如陽經之甚。若身熱頭疼兩全者,則屬陽證。

項強連背邪初臨,項硬而不能左右回顧,太陽初證。表實無汗,葛根湯;表虛有汗,桂枝湯加葛根。若誤下邪氣乘虛入里,反結胸而項強又不解,謂之結胸項強,大陷胸湯、丸,兼理中丸,或四逆湯服之。所以陰毒初病亦有項強,俱以熱藥治之,正陽散、附子湯是也。

項強連脅邪亦猛。

項強連脅下滿者,小柴胡湯。又有風濕項強,痓病項強,見本條。

頭眩有風有虛,未經汗下而眩者,邪漸入里,表虛故也。頭目俱眩者,太陽並少陽傷風也;時時目眩口苦者,少陽風邪盛也,俱小柴胡湯主之。頭眩善食不惡寒者,陽明風邪也,茯苓桂甘湯。已經汗下而眩者,裡虛也。汗漏不止,心悸身搖惕瞤,或發熱者,玄武湯。虛煩頭眩,心下痞滿,腹痛氣上衝咽,身戰筋惕成痿者,茯苓桂術甘草湯。

經曰:下虛則厥,上虛則眩。所以婦人經水適來,易病真元耗散,皆令頭眩。間有痰火上衝者,輕則起方昏眩,重則臥亦旋轉,危哉!

鬱冒不仁不省。

郁,乃氣不舒;冒,乃神不清,俗謂之昏迷也。經曰:諸虛乘寒則為厥。鬱冒不仁,言寒氣乘虛中人,如物蒙罩其首,恍惚不省人事,比之眩暈更重。太陽少陽病,頭痛眩冒,時如結胸痞硬者,人參三白湯加川芎、天麻。吐下虛煩氣衝,眩冒身搖者,茯苓桂術甘草湯。少陰證,脈沉遲,面微赤,身微熱,下利清穀者,必鬱冒汗出,理中、四逆湯,甘草乾薑湯選用。血虛者,人參養榮湯加天麻。

白話文:

[傷寒初證]

頭痛的原因,主要與三陽經脈有關,但若同時有濕痰、鼻塞、胸悶等情況,則需注意。

太陽經表證的頭痛,從頭頂延伸至兩側太陽穴,治療上要區分有無出汗。如果頭痛如裂開般劇烈,應立即使用連鬚蔥白湯來暫時緩解。陽明經表證的頭痛,是額頭痛連帶到鼻子、眼睛和牙齒,可以用葛根蔥白湯或蔥豉湯。陽明經裡證的頭痛,會在下午發熱、出汗多,可使用調胃承氣湯。陽明證出現大量出汗、口渴、脈搏洪大、頭痛,則要用白虎湯加白芷。少陽證的頭痛,是頭部兩側像有稜角般的疼痛,連帶到耳朵,並伴隨忽冷忽熱,可用小柴胡湯。

若因濕氣引起的鼻塞、聲音沉重、頭痛,可先讓病人含一口水在嘴裡不要吞下,然後將瓜蒂散少許吹入鼻孔,直到鼻腔流出黃水為止。痰涎引起的頭痛難以忍受,並伴隨胸膈煩悶想吐、忽冷忽熱,可用瓜蒂散催吐。凡是頭痛連帶腦部疼痛劇烈,且手腳冰冷的,通常預後不良。

頭頂痛是由厥陰經所主,而脾和腎的經脈會從腳部延伸到頸部。

三陰經通常不會引起頭痛。太陰經和少陰經的脈絡只到頸部和胸部就返回,只有厥陰經的脈絡會上行與督脈交會於頭頂,向下延伸至前額連到眼睛,通常會伴隨乾嘔和吐沫,但不會發燒,這與陽證不同,可用三味參萸湯治療;較輕微者,可用小建中湯。如果厥陰病出現浮脈,表示陰病轉為陽證,較容易治癒。如果脈搏沉細且頭痛深入腦髓,手腳冰冷、指甲發青,這就稱為真頭痛,預後通常不佳。若有上述症狀同時伴隨牙痛,則屬於少陰厥證,通常也難以治癒。

然而,風溫病在少陰經,濕溫病在太陰經,有時反而會出現頭痛,甚至陰毒和太陽少陰兩感也會有頭痛,這似乎與陰證通常不會頭痛的說法相反。但少陰病雖然可能出現發熱,卻不會有頭痛;厥陰病雖然會有頭痛,卻不會發燒,而且頭痛的程度終究不如陽經的嚴重。如果既發燒又頭痛,則屬於陽證。

後頸僵硬連帶到背部,代表邪氣剛開始侵入,後頸僵硬且無法左右轉動,屬於太陽經初期的症狀。如果屬於表實無汗,可用葛根湯;表虛有汗,可用桂枝湯加葛根。如果誤用瀉法,導致邪氣趁虛進入體內,反而形成結胸,並且後頸僵硬無法緩解,這就稱為結胸項強,可用大陷胸湯或丸,同時搭配理中丸,或四逆湯。陰毒初期也會有後頸僵硬的症狀,這類情況要用熱藥治療,可選用正陽散或附子湯。

後頸僵硬連帶到脅肋下方脹滿,表示病情嚴重。

後頸僵硬連帶到脅肋下方脹滿,可用小柴胡湯治療。另外,還有因風濕或痓病引起的後頸僵硬,請參考相關條文。

頭暈的原因有風邪和虛弱兩種。如果沒有經過發汗或瀉下就出現頭暈,表示邪氣逐漸深入體內,屬於表虛的表現。若頭暈且眼睛也感到眩暈,是太陽經和少陽經都受到風邪侵襲;若時常感到眼睛眩暈、口苦,是少陽經風邪過盛,都可用小柴胡湯。若頭暈且食慾良好但不怕冷,是陽明經風邪,可用茯苓桂甘湯。如果已經發汗或瀉下後才出現頭暈,表示體內虛弱。若汗出不止、心悸、身體搖晃、肌肉顫動或發熱,可用玄武湯。若虛煩、頭暈、胸口痞悶、腹痛且氣往上衝到咽喉,身體顫抖、筋脈抽搐而導致痿軟無力,則可用茯苓桂術甘草湯。

經典記載:「下虛則厥,上虛則眩。」因此,婦女月經來潮時,容易因精氣耗損而導致頭暈。偶爾也有因痰火上衝而導致頭暈,輕微者只會感到頭暈眼花,嚴重者即使躺著也會感覺天旋地轉,情況非常危險!

意識模糊、肢體麻木、不省人事。

所謂的「郁」是指氣機不舒暢;「冒」是指神志不清,也就是俗稱的昏迷。經典記載:「各種虛證遇到寒邪就會形成厥證。」「郁冒不仁」是指寒邪趁虛侵入人體,像有東西蒙住頭部,恍惚不省人事,比眩暈更加嚴重。太陽病或少陽病若出現頭痛、眩暈、昏冒,並時常感到胸口痞悶脹硬,可用人參三白湯加川芎和天麻。若因嘔吐或瀉下導致虛弱、煩躁、氣往上衝、眩暈、身體搖晃,可用茯苓桂術甘草湯。少陰證,脈搏沉遲、臉色微紅、身體微熱、下利清穀,通常會出現昏冒和出汗,可用理中湯、四逆湯或甘草乾薑湯等藥方。若為血虛,則用人參養榮湯加天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