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梃

《醫學入門》~ 外集·卷三 (20)

回本書目錄

外集·卷三 (20)

1. 類傷寒

俗呼赤膈傷寒,胸膈赤腫疼痛,寒熱類傷寒,非正傷寒也,宜荊防敗毒散合小陷胸湯,裡實者,防風通聖散。

痘疹尻足當時冷,凡幼稚及年長之人,忽類傷寒證,如未患痘疹,尻足中指皆冷,宜從痘證初熱條治之。

勞發痰火待日周。

素有痰火,略有勞動,便發寒熱,全類傷寒。輕者,將息周日自愈;重者,頸腋膊胯之間遂結核腫硬,或消,下次遇勞又發,治宜八物二陳湯,加降火和解之藥。

外感疏泄勿甚,舊謂傷為中,感冒為傷。今悉分之,正恐人以傷寒重劑而治感冒輕病,變生異證。蓋感寒雖亦惡寒面慘,其頭疼發熱,不如傷寒之甚,脈多沉遲;感風雖亦惡風鼻塞,其發熱等證,亦不如傷風之甚,脈多浮數。大概未發熱者,感寒,香蘇散;感風,蘇葛湯、古蒼荊散。

已發熱者,九味羌活湯之類熱服,肌體微潤即愈。尋常體薄多疾之人,只於原服藥中加生薑、陳皮,或寒用二陳湯,風用三白湯加減。詳見雜病。

內傷補益兼投。

外感挾內傷者,素冒風寒未發,加之飲食勞倦觸動,外證全類傷寒。但左手人迎及關脈,大於右手氣口一二倍,此外感重而內傷輕也,治以九味羌活湯去蒼朮、生地,用白朮,隨六經見證加減。如內傷脾胃,外感寒邪者,藿香正氣散、人參養胃湯。如內傷飲食,外感風寒者,平胃散加黃連、枳實;便閉加桃仁、大黃。

如內傷生冷,外感風寒者,五積散。內傷挾外感者,先因飲食勞役過度,身痛腰腿痠軟,而其體已解㑊,又感冒風寒,外證全類傷寒。但右手氣口及關脈,大於左手人迎一二倍,此內傷重而外感輕也,治以補中益氣湯,或調中益氣湯,隨六經見證加減。誤作傷寒,大發其汗者死。

內傷房室,又感風者,玉屏風散,或加桂枝、白芍;內傷房室,又感寒者,川芎湯。風寒兩感者,玉屏風散合川芎湯。體薄者,通用十全大補湯,少加防風、羌活、細辛、白芷。肢冷者,加姜附。陰虛者,八物湯加陳皮、炒乾姜,不可誤用風寒燥藥,愈虧腎水。內傷虛損,四肢無力發熱,亦類傷寒,但必兼盜汗、遺精、白濁為異,內傷衛虛惡風,榮虛惡寒,亦類傷寒,但居密室則不惡也。

內傷陰虛火動,惡寒非寒,惡熱非熱,但體清瘦,脈無力為異,內傷大渴體熱,脈洪大,似陽明中熱白虎證,但脈無力耳。內傷長夏困倦,似外感濕熱,或發熱頭疼似溫暑病。以上俱宜補中益氣湯,或四物湯、四君子湯加減。詳內外傷辨及雜病各條。解㑊出《內經》,解者,肌肉解散;㑊者,筋不束骨。

其證似寒非寒,似熱非熱,四肢骨節解散,怠惰煩疼,飲食不美。或因傷酒,或中濕,或感冒風寒,或房事過多,或婦人經水不調,似痧病而實非痧也。治宜通其氣血,疏其腠理,以內傷兼外感藥調之;輕者,從俗刮痧,刺十指及委中血。痧證類傷寒,見雜病蠱瘴。

白話文:

類傷寒

民間俗稱赤膈傷寒,症狀是胸膈發紅腫脹疼痛,伴有寒熱,類似傷寒,但並非真正的傷寒。治療宜用荊防敗毒散加小陷胸湯,內裡實熱者,則用防風通聖散。

如果患痘疹後,臀部和腳部當時就冰冷,無論是小孩還是大人,突然出現類似傷寒的症狀,如果之前沒有患過痘疹,而臀部和腳趾都冰冷,則應按照痘疹初期發熱的治療方法處理。

勞累導致痰火,需等待時間自癒。

本身就有痰火,稍微勞動就會發寒熱,完全像傷寒一樣。輕者,休息幾天自然痊癒;重者,頸部、腋下、胳膊肘、胯部等處會出現結節腫脹變硬,或者消退,下次勞累又會發作,治療宜用八物二陳湯,再加入清降火氣和解表藥物。

外感風寒濕邪不要過度診斷,以前都認為傷寒就是內傷,感冒就是外感,現在都分開了,主要是擔心人們用治療傷寒的大劑量藥物去治療感冒這種輕微疾病,反而導致其他的病症。因為雖然寒邪感冒也會惡寒、面色慘白,但是頭痛發熱的程度不如傷寒嚴重,脈象多沉遲;風邪感冒雖然也會惡風、鼻塞,但是發熱等症狀也不如傷風嚴重,脈象多浮數。大致來說,還沒發熱的,如果是寒邪感冒,用香蘇散;如果是風邪感冒,用蘇葛湯、羌活勝濕湯。

已經發熱的,服用類似九味羌活湯的溫熱藥物,身體微微出汗就能痊癒。體質虛弱多病的人,只需在原來的藥物中加入生薑、陳皮,或者寒邪用二陳湯,風邪用三白湯加減使用。詳見雜病篇。

內傷需補益兼顧。

外感夾雜內傷的情況,原本感受風寒還沒發病,再加上飲食勞倦等因素刺激,外在症狀完全像傷寒。但是左手寸口脈和關脈比右手寸口脈大一倍以上,這是外感重而內傷輕,治療宜用九味羌活湯去蒼朮、生地,用白朮代替,再根據六經辨證加減。如果內傷在脾胃,外感寒邪,用藿香正氣散、人參養胃湯。如果內傷在飲食,外感風寒,用平胃散加黃連、枳實;大便不通則加桃仁、大黃。

如果內傷是吃生冷食物引起的,外感風寒,用五積散。內傷夾雜外感的情況,之前因為飲食勞累過度,身體疼痛、腰腿酸軟,而身體已經肌肉鬆弛,又感冒風寒,外在症狀完全像傷寒。但是右手寸口脈和關脈比左手寸口脈大一倍以上,這是內傷重而外感輕,治療宜用補中益氣湯,或調中益氣湯,再根據六經辨證加減。如果誤以為是傷寒,大量發汗則會危及生命。

房事過度,又感受風邪,用玉屏風散,或者加桂枝、白芍;房事過度,又感受寒邪,用川芎湯。風寒兩邪都感受了,用玉屏風散合川芎湯。體質虛弱的人,常用十全大補湯,少加防風、羌活、細辛、白芷。肢體冰冷的,加生薑、附子。陰虛的,用八物湯加陳皮、炒乾薑,不能誤用風寒燥熱的藥物,以免更加損傷腎水。內傷虛損,四肢無力發熱,也類似傷寒,但是必定伴隨盜汗、遺精、白濁等不同症狀。內傷衛氣虛弱怕風,營氣虛弱怕寒,也類似傷寒,但是待在密閉房間裡就不怕寒了。

內傷陰虛火旺,怕寒不是因為寒邪,怕熱也不是因為熱邪,但是身體消瘦,脈象無力;內傷口渴體熱,脈象洪大,像陽明熱證白虎湯證,但是脈象無力。內傷長夏困倦,像外感濕熱,或者發熱頭痛像溫暑病。以上這些都宜用補中益氣湯,或者四物湯、四君子湯加減使用。詳見內外傷辨證和雜病各條。肌肉鬆弛見於《內經》,解者,肌肉鬆弛;㑊者,筋骨不固。

症狀似寒非寒,似熱非熱,四肢骨節鬆弛,疲倦煩躁疼痛,飲食不香。可能是因為傷酒,或者中濕,或者感冒風寒,或者房事過度,或者婦女月經不調,像痧病但實際上並非痧病。治療宜通其氣血,疏通其肌膚腠理,用治療內傷兼外感的藥物調理;輕者,民間常用的刮痧,針刺十指和委中穴位放血。痧病類似傷寒,詳見雜病蠱瘴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