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入門》~ 外集·卷三 (19)
外集·卷三 (19)
1. 類傷寒
陽明證見髀膝外廉下入中指內痛者,隨四氣偏勝微利,大柴胡湯加羌活、細辛、杏仁,或升麻葛根湯合檳蘇散。少陽證見諸足指節痛者,宜和解,小柴胡湯去參加防風、葛根、細辛,白朮、茯苓、麥門冬、乾薑、小草。三陽合病,拘攣便閉者,合前三方加減而服,名左經湯。
或專入足太陰經,證見股膝內廉、足大指端內側痛或浮腫者,古桂附湯加防己、白朮、茯苓。少陰經,證見足小指下連足心,廉股內痛沖胸不食,面黑溺澀,小腹不仁者,難治,八味丸救之。厥陰經。證見足大指連內廉,臍腹脹痛,腳攣乾嘔者,養真丹。如足三陰攣痹緩弱,上攻胸脅肩背,下注腳膝,足心熱者,換腿丸。
要之,風多入肝,病筋走注,脈浮無汗,小續命湯加獨活。風毒腫痛,排風湯、檳榔散;筋急掣痛,乳香定痛散。濕多入脾,病肉重著,行起忽倒或腫,除濕湯;痰多者,用此湯吞清州白丸子。暑多入心,病氣喘悶煩躁,所患必熱,敗毒散加大黃。寒多入腎,病骨攣急掣痛,所患必冷,五積散、越婢湯加木瓜,通用千金續命湯、流氣飲子、烏藥順氣散。
煩躁者,單竹瀝飲之;便閉者,三和散、脾約丸;毒氣衝心作痛者,蘇子降氣湯下養正丹,或吳萸煎湯,刺入薑汁救之,死在旦夕。尋常春夏,檳蘇散加川楝子,熱腫赤者,敗毒散加木瓜、蒼朮;秋冬,五積散加木瓜、檳榔、牛膝、吳萸。最忌補湯淋洗,草藥攤盫。其證有因於氣,因於飲食及丹石者,不可不知。
瘀血昏忘如狂,胸脅小腹不快;
血乃人身河渠,貴流通而不貴凝滯。或當汗不汗,津液內滲;或不當汗而汗,津液內竭;或利小便過多,以致血熱化為惡瘀;又或其人素有跌撲閃挫、善思善郁、過食煎炒,以致血熱瘀滯。
蓄於上焦,則衄血善忘,甚則昏迷,良久乃蘇,或胸脅腹皆滿痛,譫語昏憒,謂之血結胸證;蓄於中焦,則頭汗作渴發黃;蓄於下焦,則如狂便黑,小腹急結,按之則痛,其脈必芤澀。外證寒熱,全類傷寒。太陽證則如狂,陽明證則善忘,少陽證則寒熱似瘧。大概治上,犀角地黃湯;治中,桃仁承氣湯;治下,抵當湯、丸。
然必證重脈數,方可抵當攻之;證輕脈微,通用犀角地黃湯,加青皮、芩、連、大黃,或小柴胡湯加桃仁、生地兼梔子、茵陳。一切血證,皆此治法不易。傷寒有用承氣大下不解,反便堅善食者,瘀血也。凡病日輕夜重,便是瘀血,所以打撲傷損,證亦類傷寒。
瘡毒飲食如舊,掀發腫痛可求。
凡患癰疽背發疔瘡,一切無名腫毒,初起寒熱,全類傷寒。但傷寒不食,瘡毒飲食如常,且身有紅腫焮痛處可驗。不可妄施汗下,宜外科法治之。俗呼流注傷寒,流者,行也;注者,住也。血氣流行,遇寒邪則凝澀,結如堆核,大者如拳,小者如李,初起寒熱,全類傷寒。未潰者,宜敗毒散合涼膈散加金銀花;已潰者,托裡散,不可作正傷寒治之。
白話文:
類傷寒
腿部外側從髖部到膝蓋下方,以及中指內側疼痛,伴隨四季氣候偏盛而略微腹瀉,可用大柴胡湯加羌活、細辛、杏仁,或升麻葛根湯合檳榔蘇葉散。足部各個指節疼痛,屬於少陽證,宜用和解方法治療,可用小柴胡湯去除參、加防風、葛根、細辛、白朮、茯苓、麥門冬、乾薑、小草。三陽合病,肢體拘攣,大便秘結,可參考以上三方加減服用,稱為左經湯。
若疼痛專注於足太陰經,症狀表現為大腿內側、膝蓋內側、大腳趾內側疼痛或浮腫,可用桂枝附子湯加防己、白朮、茯苓。少陰經病症,表現為小腳趾下方到腳心、大腿內側疼痛,並向上衝擊胸部,患者不願進食,面色黑,小便澀滯,下腹部沒有知覺,此症難治,需用八味丸治療。厥陰經病症,表現為大腳趾連接大腿內側,肚臍和腹部脹痛,腳抽筋,嘔吐,可用養真丹治療。如果足三陰經都出現痺痛、無力,疼痛向上侵犯胸脅、肩背,向下蔓延到腳和膝蓋,腳心發熱,可用換腿丸治療。
總而言之,風邪多侵犯肝臟,導致筋脈疼痛,脈象浮弱,無汗,可用小續命湯加獨活。風毒引起的腫痛,可用排風湯、檳榔散;筋脈急劇疼痛,可用乳香定痛散。濕邪多侵犯脾臟,導致肌肉沉重,行動困難,或出現腫脹,可用除濕湯;痰多者,服用除濕湯並同時服用清州白丸子。暑邪多侵犯心臟,導致氣喘、胸悶、煩躁,病情一定伴隨發熱,可用敗毒散加大黃。寒邪多侵犯腎臟,導致骨骼拘攣、疼痛,病情一定伴隨畏寒,可用五積散、越婢湯加木瓜,也可服用千金續命湯、流氣飲子、烏藥順氣散。
煩躁不安者,單用竹瀝飲;大便秘結者,用三和散、脾約丸;毒氣衝擊心臟導致劇烈疼痛者,可用蘇子降氣湯並服用養正丹,或用吳萸煎湯,再加入薑汁救治,如不及時治療,會有生命危險。一般春夏季,可用檳榔蘇葉散加川楝子;熱腫紅赤者,可用敗毒散加木瓜、蒼朮;秋冬季節,可用五積散加木瓜、檳榔、牛膝、吳萸。最忌諱使用滋補藥物來淋洗,以及用草藥煎煮後敷貼。病症的成因,可能是由於氣虛,也可能是飲食不當或服用丹石藥物所致,不可不知。
瘀血導致神志昏迷,如狂亂狀態,胸脅、小腹都不舒服;
血液是人體的通道,貴在流通,而不貴在凝滯。可能是該出汗卻不出汗,導致津液內停;也可能是該不出汗卻出汗,導致津液耗竭;也可能是小便過多,導致血熱化為惡性瘀血;又或者患者本身有跌打損傷、多思多慮、經常食用煎炒食物,導致血熱瘀滯。
瘀血停留在上焦,則會流鼻血,健忘,嚴重者會昏迷,很久才能甦醒,或者胸脅腹都脹滿疼痛,神志不清,胡言亂語,稱為血結胸證;瘀血停留在中焦,則會頭部出汗,口渴,皮膚發黃;瘀血停留在下焦,則會如狂亂狀態,大便黑色,小腹脹痛,按壓則痛,脈象一定芤澀。外在症狀寒熱,完全類似傷寒。太陽證則如狂亂,陽明證則健忘,少陽證則寒熱如瘧疾。總的治療原則,上焦瘀血用犀角地黃湯;中焦瘀血用桃仁承氣湯;下焦瘀血用抵當湯、丸。
但是,必須是病情嚴重,脈象數快,才能使用抵當攻下法治療;如果病情輕微,脈象微弱,則使用犀角地黃湯加青皮、黃芩、黃連、大黃,或者小柴胡湯加桃仁、生地、梔子、茵陳。所有血證,都以此治療方法為主,不易改變。傷寒病症服用承氣湯大量瀉下,但病情沒有好轉,反而大便秘結,能吃東西,就是瘀血。凡是病情白天輕晚上重的,都是瘀血,因此跌打損傷的病症,也類似傷寒。
瘡毒患者飲食如常,腫痛突然加重可以治療。
凡是患有癰疽、背部發炎、疔瘡、一切無名腫毒,初期有寒熱症狀,完全類似傷寒。但是傷寒患者不願進食,而瘡毒患者飲食如常,而且身體有紅腫熱痛的部位可以驗證。不可妄用發汗或瀉下方法,應該用外科方法治療。俗稱流注傷寒,「流」是流動的意思,「注」是停滯的意思。血氣運行,遇到寒邪就會凝滯,結塊如堆積的核桃,大的像拳頭,小的像李子,初期有寒熱症狀,完全類似傷寒。沒有潰爛的,可用敗毒散合涼膈散加金銀花;已經潰爛的,用托裡散,不可用治療傷寒的方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