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梃

《醫學入門》~ 外集·卷三 (18)

回本書目錄

外集·卷三 (18)

1. 類傷寒

虛煩頭身不痛,無汗而脈鮮緊;

虛煩者,七情六慾以致腎水虛,而心火煩躁,或雜病後餘熱未淨而煩,或勞役氣衰火旺而煩,或陰虛相火動而煩。有類傷寒初證,外亦發熱,但頭身不痛,脈不緊數為異。雖陰虛亦惡寒而不甚,脈亦能數而無力。大概病後虛羸少氣,煩躁欲嘔者,竹葉石膏湯;輕者,小柴胡湯。

痰逆噁心者,橘皮竹茹湯。陰證內寒外熱,肢節痛,口不燥而虛者,陰旦湯。服涼藥後,脈愈大而無力,熱愈甚而燥渴者,單人參湯、或人參黃耆煎湯下五苓散。勞役氣虛者,補中益氣湯。陰虛者,四物湯加知母、黃柏。脾胃弱者,三白湯。驚悸痰盛者,溫膽湯。心神不安者,硃砂安神丸。

婦人新產挾血虛煩者,四物湯加人參、淡竹葉、麥門冬、甘草。表虛忌汗,裡虛忌下,但宜平和之劑調理。《千金》云:虛煩不可太攻,熱去則寒起,若用傷寒汗下重劑而治虛煩,重則津竭而死,輕則內消盜汗,變為癆瘵。傷寒有未經汗吐下而煩者,胸滿膈實煩熱;有已經汗吐下而煩者,胸滿煩躁懊憹,見各條。

痰證頭項不痛,寒熱而寸多浮。

痰者,津液所化,風傷肺,濕傷脾,凝濁而生。外證頭項皆和,惟寒熱類傷寒耳。初起便胸膈滿悶,氣上衝咽,寸浮為異。有熱者,參蘇飲、金沸草散、柴胡半夏湯;無熱者,二陳湯、溫膽湯;通用,導痰湯。有痰結胸者,鶴頂丹、枳梗二陳湯;有痰上攻,非次頭疼者,瓜蒂散吐之。

食積心腹滿悶,外證頭疼發熱惡寒,全類傷寒。惟身不痛,心腹飽悶,噯噎嘔逆,右脈弦盛為異耳。《百證》云:頭疼而噁心,身不痛者,食積也;頭疼而身亦痛者,傷寒也。食在上脘,胸滿噁心欲吐,實者,瓜蒂散吐之;食在中脘,痞脹欲嘔,有熱者,二陳湯加黃連、生薑、烏梅,或陶氏平胃散。腹痛欲瀉者,胃苓湯;寒者,治中湯;心腹滿痛不大便者,大柴胡湯下之。

又有夾食傷寒,謂之太陰積證。表證,藿香正氣散,或五積散去當歸、麻黃,加人參、蘇葉;有表復有里者,桂枝加大黃湯;表證已罷,但裡實滿者,小承氣湯。凡傷寒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熱腹滿而痛,胃中有宿食故也。若中寒夾食,即見吐利厥逆霍亂等證,急用理中湯加枳實,或四逆湯救之。

凡夾食脾胃已傷,不可輕易汗下。

腳氣膝脛軟柔。

腳曰氣者,風寒暑濕四氣蒸於足,循經入臟之深,而發則以漸,非若四氣中人雖淺而驟也。外證全類傷寒,且有六經傳變,一如太陽頭疼身熱云云,直至厥陰煩滿囊拳。又有合、並二病。但初起腳膝軟弱頑痹,轉筋赤腫為異耳。如太陽證見外踝循京骨至小指外側皆痛者,隨四氣偏勝發散,麻黃湯加防風、羌活、細辛、葛根、白朮、茯苓,防己,或敗毒散合檳蘇散。

白話文:

類傷寒

身體虛弱煩躁,頭部和身體不痛,沒有汗,脈搏不明顯且不緊。

所謂的虛煩,是因為情緒波動、慾望過多導致腎水虛弱,心火因而煩躁,或是大病過後餘熱未清導致煩躁,也可能是過度勞累、氣虛火旺導致煩躁,或是陰虛導致相火妄動而煩躁。這種情況類似傷寒初期的症狀,也會發熱,但頭部和身體不痛,脈搏不緊也不快。即使是陰虛也會怕冷,但不會太嚴重,脈搏雖然快但無力。大概來說,病後身體虛弱、氣短、煩躁想吐的,可以用竹葉石膏湯;症狀輕微的,可以用小柴胡湯。

如果痰多想吐的,可以用橘皮竹茹湯。屬於陰虛內寒外熱,肢體關節疼痛,口不乾但虛弱的,可以用陰旦湯。如果吃了涼藥後,脈搏反而更大且無力,發熱更嚴重且口渴的,可以用單人參湯,或是人參黃耆煎湯搭配五苓散。如果過度勞累導致氣虛的,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屬於陰虛的,可以用四物湯加知母、黃柏。如果脾胃虛弱的,可以用三白湯。如果容易驚恐、痰多的,可以用溫膽湯。如果心神不寧的,可以用硃砂安神丸。

婦女剛生產完,因為血虛而煩躁的,可以用四物湯加人參、淡竹葉、麥門冬、甘草。體表虛弱忌用發汗的藥,體內虛弱忌用瀉下的藥,最好用平和的藥來調理。《千金方》說:虛煩不可過度攻伐,熱退了反而會出現寒象,如果用治療傷寒的發汗、瀉下等猛藥來治療虛煩,嚴重的話會導致津液枯竭而死,輕微的也會導致內耗盜汗,變成癆病。傷寒如果沒有經過發汗、催吐、瀉下而出現煩躁,是因為胸部滿悶、膈肌阻塞而煩熱;如果已經經過發汗、催吐、瀉下而出現煩躁,是因為胸部滿悶、煩躁不安,詳細情況可參考其他條目。

痰證

有痰的症狀,頭和頸部不痛,有時發冷發熱,脈搏寸關部位多為浮脈。

所謂的痰,是由於津液凝結而成,風邪傷肺,濕邪傷脾,導致津液凝濁而產生。這種情況外在表現為頭部和頸部沒有不適,只有發冷發熱,類似傷寒。初期會有胸膈滿悶、氣往上衝咽喉的感覺,脈搏寸部呈浮脈。如果有發熱的,可以用參蘇飲、金沸草散、柴胡半夏湯;沒有發熱的,可以用二陳湯、溫膽湯;通常可以使用導痰湯。如果有痰結在胸部的,可以用鶴頂丹、枳梗二陳湯;如果有痰往上攻,導致不尋常的頭痛,可以用瓜蒂散催吐。

食積

因為食物積滯導致心腹滿悶,外在表現為頭痛、發熱、怕冷,完全類似傷寒。但身體不會疼痛,心腹飽悶,打嗝、想吐,右邊脈搏弦盛。醫書《百證》說:頭痛卻想吐、身體不痛的,是因為食物積滯;頭痛且身體也痛的,才是傷寒。如果食物積在上腹部,導致胸悶想吐,屬於實證的,可以用瓜蒂散催吐;如果食物積在中腹部,導致腹脹想吐,有發熱的,可以用二陳湯加黃連、生薑、烏梅,或是陶氏平胃散。如果腹痛想拉肚子的,可以用胃苓湯;屬於寒證的,可以用理中湯;如果心腹滿痛、大便不通的,可以用大柴胡湯。

還有一種是夾雜食物積滯的傷寒,稱為太陰積證。如果是表證,可以用藿香正氣散,或是五積散去掉當歸、麻黃,加入人參、蘇葉;如果有表證又有裡證的,可以用桂枝加大黃湯;如果表證已經解除,但裡證仍然滿悶的,可以用小承氣湯。凡是傷寒經過瀉下後,六七天沒有大便,感到煩躁發熱、腹部滿悶疼痛的,是因為胃裡有宿食。如果屬於中寒夾雜食物積滯,就會出現嘔吐、腹瀉、手腳冰冷等症狀,要趕快用理中湯加枳實,或是四逆湯來救治。

凡是夾雜食物積滯的,脾胃已經受損,不能輕易使用發汗或瀉下的藥。

腳氣

腳的膝蓋和小腿柔軟無力。

腳之所以稱為氣,是因為風、寒、暑、濕四種邪氣侵襲腳部,沿著經絡深入到臟腑,逐漸發作,不像四種邪氣侵襲人體那樣快速。外在表現完全類似傷寒,且會按照六經傳變,像是太陽經的頭痛、身體發熱等等,一直到厥陰經的煩悶、睪丸收縮。也有合併發病的情況。但初期會有腳膝蓋軟弱無力、麻木、腫脹等不同之處。如果太陽經出現外踝沿著京骨到小腳趾外側疼痛的,要根據四種邪氣的偏盛來發散,可以用麻黃湯加防風、羌活、細辛、葛根、白朮、茯苓、防己,或是敗毒散搭配檳蘇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