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入門》~ 外集·卷三 (15)
外集·卷三 (15)
1. 正傷寒
輕者,敗毒散、小柴胡湯。柔痙二三日不瘥,汗多厥冷,筋脈拘急者,附子防風湯。時發時止,危者,附術散。又有剛柔不分之痙,身熱譫語似剛,微厥便滑似柔,宜小續命湯加生附子。有汗下後,乍靜乍躁,偏左眼、左手足牽搐者,少陽痙也,小柴胡加防風。又血虛之人,及產後傷風過汗,破傷風證發痓,俱不可純作風治,四物湯加防風,或八物湯去茯苓,加黃耆、羌活、防風救之。凡痓,脈如雨濺散出指外者,立死。
又戴眼反折,瘛瘲汗出如珠,或反張離席一掌許,小兒離席二指許者,皆死。風熱、痰火、虛痓,見雜病。
寒氣重感變溫瘧,發久則截。
傷寒汗吐下後,餘熱未淨,重感於寒而變瘧,或過經舊熱未解,新感六淫之氣而變瘧。皆曰溫瘧者,俱先熱後寒故也。寒多熱少或單寒者,太陽邪變也,柴胡桂薑湯。熱多寒少或單熱,骨節煩疼者,陽明邪變也,白虎湯加桂。寒熱相等或先熱者,少陽邪變也,小柴胡湯。渴者,去半夏加天花粉、知母。
寒熱大作,戰慄汗出不散者,太陽陽明合病也,桂枝石膏湯。服此後瘧愈甚者,三陽合病也,恐傳入陰經,急用桂枝黃芩湯。如傳入陰分,以卯至午發而嘔吐,大便閉者,大柴胡湯下之;從午至酉發而腹滿便閉者,大承氣湯下之;從酉至寅發而欲狂喜忘便黑者,桃仁承氣湯微利之;不敢下者,梔子升麻湯。傷寒與雜病瘧,不同在此。
間有挾痰與食積,嘔吐不食者,二陳湯、對金飲子。尿澀煩渴,或因瘴氣不伏水土者,五苓散,俱加黃芩、柴胡。此等瘧與雜病無大異,日久勢發稍緩則截之。痰飲在上膈,欲吐不吐者,瓜蒂、赤小豆,雄黃等分為末,水調五分服之,以吐為度,或祛邪丸亦好。久不愈者,勝金丹、老瘧丸以消之。
霧露中於下焦,名曰渾;霧露中於上焦,名曰潔。
陰脈緊者,霧露濁邪中於下焦少陰之分,故曰渾。因表虛里微,遂使邪中於陰為慄,令人足脛逆冷,便溺妄出,或腹痛下利,宜理中湯、四逆湯,熱藥以散其邪。陽脈緊或帶澀者,霧露清邪中於上焦太陽之分,故曰潔。令人發熱頭痛,項強頸攣,腰痛脛酸,宜九味羌活湯加藁本。
或惡寒欲吐者,藿香正氣散、五積散,仍量加藁本。陰陽脈俱緊者,上、下二焦俱中邪也,必吐利後脈不緊,手足溫則愈。若吐利後脈遲,不食者,脾胃虛而內停水飲也;若脈陰陽俱緊,口中氣出,唇口乾燥,蜷臥足冷,鼻涕出,舌上苔滑,勿妄治也。又有陽病上行極而下,陰病下行極而上,上、下必干中焦,於是三焦溷亂,內外氣塞,以致上為口糜、嗢嚏,下為小便黃,大便血凝如豬肝。
熱氣勝而脾胃不運,榮衛凝滯則生瘡癰;虛寒甚者,脾胃獨弱,下焦不約,清便下重,臍築湫痛而死。蓋臍為生氣之源,築痛,生氣已絕。
白話文:
正傷寒
輕症,可用敗毒散、小柴胡湯治療。如果肌肉痙攣持續二三日未癒,伴隨多汗、厥冷、筋脈拘急,則用附子防風湯。若症狀時發時止,病情危急,則用附術散。有些痙攣症狀剛柔並兼,身熱譫語似剛證,但又微感厥冷、大便稀溏似柔證,宜用小續命湯加生附子。若患者汗下之後,時而安靜時而躁動不安,且左側眼、手、腳抽搐,這是少陽痙,用小柴胡湯加防風。另外,血虛之人,以及產後傷風過度出汗導致破傷風症狀發作,都不能單純從風寒論治,需用四物湯加防風,或八物湯去茯苓,再加黃耆、羌活、防風治療。凡是痙攣,脈象像雨點般散亂地溢出指外,則立即死亡。
眼球外翻,伴隨痓(痙攣)發作,汗出如珠,或身體反弓離床一掌寬,小兒離床二指寬,這些情況都預示著死亡。風熱、痰火、虛寒導致的痙攣,則需參考其他雜病的治療方法。
寒邪入侵,導致溫瘧(寒熱往復的瘧疾),久病不愈則需採取截斷病勢的治療方法。
傷寒病經過汗吐下法治療後,餘熱未清,再次感受寒邪而轉變成瘧疾;或者舊病未癒,又感受六淫邪氣而轉變成瘧疾,這都稱為溫瘧,因為都是先熱後寒的症狀。若寒邪重於熱邪,或單純寒邪,屬於太陽經邪氣變化,用柴胡桂薑湯。若熱邪重於寒邪,或單純熱邪,伴隨骨節煩疼,屬於陽明經邪氣變化,用白虎湯加桂枝。寒熱相等或先熱後寒,屬於少陽經邪氣變化,用小柴胡湯。若患者口渴,則去方中半夏,加天花粉、知母。
寒熱交替劇烈,伴隨戰慄、出汗不止,屬於太陽、陽明二經合病,用桂枝石膏湯。服用此方後瘧疾加重的,屬於三陽經合病,擔心邪氣會傳入陰經,需緊急使用桂枝黃芩湯。如果邪氣傳入陰經,則在卯時到午時發作,伴隨嘔吐、便秘,用大柴胡湯攻下;在午時到酉時發作,伴隨腹脹便秘,用大承氣湯攻下;在酉時到寅時發作,伴隨精神錯亂、狂喜忘事、大便黑色,用桃仁承氣湯緩瀉;不敢使用攻下法的,用梔子升麻湯。傷寒轉變成瘧疾與其他雜病引起的瘧疾,區別就在於此。
有些病例伴隨痰飲和食積,嘔吐不進食,用二陳湯、對金飲子。尿澀煩渴,或因瘴氣不適應水土,用五苓散,並加黃芩、柴胡。這些瘧疾和雜病沒有太大區別,久病病情稍有緩解則需採取截斷病勢的治療方法。痰飲停滯在上焦,想吐吐不出來,可用瓜蒂、赤小豆、雄黃等分研末,用水調服五分,以吐出為度,或者服用祛邪丸也很好。久治不愈,則用勝金丹、老瘧丸來治療。
霧露之邪侵入下焦,稱為「渾」;霧露之邪侵入上焦,稱為「潔」。
陰脈緊緊的,是霧露濁邪侵入下焦少陰經的表現,所以稱為「渾」。因為表虛里寒,所以邪氣侵入陰經,導致身體顫慄,足脛逆冷,小便失禁,或者腹痛泄瀉,可用理中湯、四逆湯,用溫熱的藥物散邪。陽脈緊或略帶澀滯,是霧露清邪侵入上焦太陽經的表現,所以稱為「潔」。症狀表現為發熱頭痛,項強頸直,腰痛脛酸,可用九味羌活湯加藁本。
如果患者惡寒欲吐,可用藿香正氣散、五積散,並酌情增加藁本用量。陰陽二脈都緊緊的,說明上焦、下焦都受邪,必須先用吐瀉的方法,等到脈象不再緊,手腳溫暖後才算痊癒。如果吐瀉後脈象遲緩,並且不進食,這是脾胃虛弱,體內停積水飲;如果脈象陰陽俱緊,口中呼出氣息,嘴唇乾燥,蜷臥身體,足部冰冷,流鼻涕,舌苔光滑,則不要輕易治療。還有陽證上行到極點後再向下走,陰證下行到極點後再向上走,上下都會影響中焦,於是三焦功能混亂,內外氣機阻塞,導致上焦出現口糜、打噴嚏,下焦出現尿黃,大便排出像豬肝一樣凝固的血塊。
熱邪過盛導致脾胃運化失常,榮衛氣血凝滯則會生瘡癰;虛寒過甚,脾胃特別虛弱,下焦失約,大便清稀墜脹,臍部脹痛,最後死亡。因為臍部是生命之氣的根本,臍部脹痛,說明生命之氣已經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