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梃

《醫學入門》~ 外集·卷三 (14)

回本書目錄

外集·卷三 (14)

1. 正傷寒

渴甚者,栝蔞根湯。痰喘者,金沸草散加杏仁、細辛、五味子。誤汗,防己黃耆湯救之。譫語獨語及直視遺尿者難治。

濕溫胸滿妄言,兩脛逆冷如雪;

夏月先傷濕,而後傷暑,名曰濕溫。濕與熱搏,兩脛逆冷,甚則遍身亦冷,胸滿頭痛,壯熱自汗。若再發汗,令人嘔聾,身變青色,不語,名曰重暍,必死。治在心火脾土,茯苓白朮湯,濕勝溺澀便利者,五苓散、除濕湯。臟滑者,朮附湯。暑勝壯熱二便澀者,香薷散、六和湯。便閉渴譫,白虎加蒼湯。

風濕,頭汗身重而大便難;

先傷濕而後傷風,風先上受,濕先下受,風濕相搏,風在外而濕在內。大汗則其氣暴而內邪不能出,故風去而濕存,濕流入里則病重。微汗則其氣緩而內外之邪俱去,或濕證去而風證未去者,不久自解。

寒熱身痛,麻杏薏甘湯;體痛發熱,小便不利,麻黃湯加蒼朮;肩背脊腰強痛者,羌活勝濕湯;腫痛微喘,杏仁湯;汗多,漢防己湯;虛者,身重難以轉側,桂枝湯加白朮;身重昏迷,自汗失音,下利不禁者,白通湯加白朮、甘草;身痛小便不利者,甘草附子湯;身重走痛者,小續命湯去麻黃、附子;熱而重痛煩渴者,敗毒散去柴胡、人參,加栝蔞根。小便自利及下利不止者,死。

寒濕,頭汗身痛而大便泄。

傷寒無汗,寒濕相搏而有汗,不能周身,惟在頭耳。身背強者,表不利也,證與風濕相似,滲濕湯主之;帶表,五積交加散;裡寒,理中湯加附子;寒多浮腫,朮附湯妙。

中濕,二便乖而黃熏於肌膚。

濕,即水也。東南窊下,風雨襲虛,山澤蒸氣,人多中濕。濕在經,則日晡發熱鼻塞;在關節,則一身盡痛;在臟腑,則清濁混而大便濡泄,小便反澀,腹或脹滿;濕熱搏則遍身黃如熏色,輕者面目微黃而已。誤下則為喘噦,誤汗則發痙而死,惟利小便為佳,五苓散、除濕湯主之。

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甘草附子湯;二便利,不發黃者,朮附湯;身痛鼻塞者,黃耆建中湯;中氣堅滿癃閉者,枳朮湯加葶藶。發黃見後。

濕痹,三氣合而痛歷乎關節。

痹者,痛也。太陽病脈沉而細,關節煩疼,皮膚麻木,自汗者,防己黃耆湯;無汗者,五積交加散主之。然濕氣四時有之,兼風、兼熱、兼寒者,隨證加減。濕病,古云三種,實亦五種。

寒濕重感成痓痙,發時可驚;

太陽病純傷風、純傷寒,則不發痙。惟先傷風而後又感寒,或先傷風而後又感濕,過汗俱能發痓。重發太陽汗,大發濕家汗,皆能發痙。外證寒熱類傷寒,但脈沉遲弦細,搖頭露眼,口噤手足搐搦,項強背反張如發癇,終日不醒為異。風性勁為剛痙,因重感寒或冷,故無汗,宜葛根湯加羌、獨活、防風。

濕性緩為柔痙,因先傷風,故有汗,宜桂枝湯加天花粉、葛根。其或痰塞氣盛,則南星、半夏、白茯以消痰,枳實、陳皮、紫蘇以順氣,痰消氣順,然後分剛、柔治之。通用,小續命湯,有熱去附子,自汗去麻黃。剛痙二三日,仰面壯熱,胸滿如結胸狀,便閉腳蜷,臥不著席者,大承氣湯下之。

白話文:

正傷寒

口渴嚴重者,服用栝蔞根湯。痰多氣喘者,服用金沸草散,再加杏仁、細辛、五味子。因出汗過多而導致身體不適者,服用防己黃耆湯來救治。神志不清、胡言亂語、直視前方以及遺尿等症狀,則難以治療。

濕溫病症狀為胸部滿悶,胡言亂語,兩小腿冰冷像雪一樣;

夏季先受濕邪侵襲,然後再受暑邪侵襲,稱為濕溫病。濕邪和熱邪交爭,導致兩小腿冰冷,嚴重時全身冰冷,胸部滿悶、頭痛,發熱並自汗。如果再次發汗,會導致嘔吐、耳聾,身體變青,不說話,稱為重暍,必死無疑。治療應著眼於心火和脾土,服用茯苓白朮湯;濕邪較盛,小便不利或小便頻數者,服用五苓散、除濕湯;大便溏瀉者,服用朮附湯;暑邪較盛,發熱,二便不利者,服用香薷散、六和湯;大便不通,口渴神志不清者,服用白虎加蒼朮湯。

風濕病症狀為頭部出汗,身體沉重,大便不通;

先受濕邪侵襲,然後再受風邪侵襲,風邪先從上部侵襲,濕邪先從下部侵襲,風濕邪氣交爭,風邪在外,濕邪在內。出汗過多,則氣機外泄,內邪不能排出,所以風邪雖去,但濕邪猶存,濕邪流入臟腑則病情加重。出汗少量,則氣機平和,内外邪氣都能排出,或者濕邪已去而風邪未去,不久也能自愈。

寒熱、身體疼痛者,服用麻杏薏甘湯;身體疼痛發熱,小便不利者,服用麻黃湯加蒼朮;肩背脊腰疼痛者,服用羌活勝濕湯;身體腫痛,輕微氣喘者,服用杏仁湯;出汗過多者,服用漢防己湯;體虛者,身體沉重難以翻身,服用桂枝湯加白朮;身體沉重昏迷,自汗、失聲、腹瀉不止者,服用白通湯加白朮、甘草;身體疼痛,小便不利者,服用甘草附子湯;身體沉重,疼痛遊走者,服用小續命湯去麻黃、附子;發熱,身體沉重疼痛,煩渴者,服用敗毒散去柴胡、人參,加栝蔞根。小便自利或腹瀉不止者,將會死亡。

寒濕病症狀為頭部出汗,身體疼痛,大便稀溏。

傷寒病症狀為無汗,寒濕之邪交爭而出現汗出,但汗出不遍及全身,只在頭面耳部。身體後背僵硬者,為表證不利,症狀與風濕相似,服用滲濕湯;兼有表證者,服用五積散;裡寒者,服用理中湯加附子;寒邪較盛,出現浮腫者,服用朮附湯效果最佳。

中濕病症狀為二便異常,皮膚發黃。

濕邪,就是水。東南低窪之地,風雨襲擊虛弱之體,山澤蒸氣,容易使人感受濕邪。濕邪在經絡,則午後發熱、鼻塞;濕邪在關節,則全身疼痛;濕邪在臟腑,則清濁混濁,大便稀溏,小便不利,腹部脹滿;濕熱交爭,則全身皮膚發黃如熏染,輕者僅僅是面部微黃。錯誤服用瀉下藥會導致喘息嘔逆,錯誤發汗會導致痙攣而死,唯有促進小便才是最佳的治療方法,服用五苓散、除濕湯。

小便不利,大便反而通暢者,服用甘草附子湯;二便都通暢,但不發黃者,服用朮附湯;身體疼痛、鼻塞者,服用黃耆建中湯;中氣虛弱,腹部堅滿,小便閉塞者,服用枳朮湯加葶藶子。發黃的症狀會在之後出現。

濕痹病症狀為三種氣邪合而導致關節疼痛。

痹,就是疼痛的意思。太陽病脈象沉細,關節煩痛,皮膚麻木,自汗者,服用防己黃耆湯;無汗者,服用五積散。然而濕邪四季都有,兼有風邪、熱邪、寒邪者,應根據實際病情加減藥物。濕病,古人說有三种,實際上則有五種。

寒濕重感導致痙攣,發作時會驚恐;

太陽病單純受風邪或寒邪侵襲,則不會發生痙攣。只有先受風邪侵襲,然後再感受寒邪,或者先受風邪侵襲,然後再感受濕邪,以及出汗過多,都可能導致痙攣。太陽病再次出汗,濕邪重者大量出汗,都能導致痙攣。外在症狀寒熱像傷寒,但脈象沉遲弦細,搖頭,露出眼珠,口噤,手足抽搐,項強背反張,像發癇一樣,終日不醒,這就與衆不同。風邪性烈,表現為剛性痙攣,因再次感受寒邪或冷邪,所以不出汗,宜服用葛根湯加羌活、獨活、防風。

濕邪性質緩慢,表現為柔性痙攣,因先受風邪侵襲,所以會出汗,宜服用桂枝湯加天花粉、葛根。如果痰邪阻塞,氣機壅盛,則用南星、半夏、白茯苓以消痰,用枳實、陳皮、紫蘇以順氣,痰消氣順之後,再根據剛性痙攣或柔性痙攣來治療。常用藥物是小續命湯,有熱邪則去附子,自汗則去麻黃。剛性痙攣二三日,仰面躺著,發熱,胸部滿悶像結胸一樣,大便秘結,腳蜷縮,臥床不能平臥者,服用大承氣湯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