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入門》~ 外集·卷三 (13)
外集·卷三 (13)
1. 正傷寒
立秋前後病者,因濕熱而發;處暑後病者,因燥熱而發,庶乎四時六氣,備而不混,而治之各隨其時耳。大概表證,九味羌活湯、梔子升麻湯;里證,大柴胡湯加生地,或導滯通幽湯。變雜證者,隨宜施治。
冬溫總是時行,加乎調燮。
冬有非時之暖,名曰冬溫。與春秋暴寒、暴溫總謂之時行氣,與傷寒相似,但脈不浮耳。治法大同春溫。表證,葳蕤湯、九味羌活湯,入里加大黃,重者雙解散,輕者加減調中湯。
靜而得之為中暑,動而得之為中暍。
暑、暍皆自汗煩渴,脈虛,面垢昏倦。靜而熱傷心脾為中暑,與夏熱病相似,但熱病脈洪緊,中暑脈細數而沉。動而熱傷太陽為中暍,脈浮似夏傷風。但汗出惡風,身熱而不渴者,傷風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者,中暍也。加之身痛且重者,必夏月傷冷,或澡浴水行皮中所致。
中暍心腹疼痛,霍亂吐瀉轉筋,甚則發厥昏悶,香薷散;痰逆噁心惡寒者,橘皮竹茹湯;汗多渴而不惡寒者,竹葉石膏湯;暑濕相搏,身痛心痛煩渴噁心尿赤者,五苓散;濕盛胸滿者,瓜蒂散吐之;若小便已,灑然毛聳,口開前版齒燥黑,肢厥,小勞身即熱者,表裡俱病也,白虎加參湯;有濕者,白虎加蒼湯和之。切忌汗下針灸,汗則惡寒,下則內虛變淋,灸則助火發熱。
中暑發熱煩躁口渴者,小柴胡湯加香薷;瀉利口渴者,香薷散合四苓散;元氣素弱,脈虛身倦者,清暑益氣湯;昏憒不蘇者。蔥餅熨臍。
暴寒寒疫,與伏藏已變之寒,自是情違;
春分至秋分,暴寒曰寒疫,非冬月傷寒比也。三月四月,或有暴寒,陽氣尚弱,為寒所折,病熱猶輕。五月六月,陽氣已盛,為寒所折,病熱則重。七月八月,陽氣已衰,為寒所折,病熱亦微。傷之者,其病與溫暑相似。而治則殊者,蓋溫暑伏寒自內而發,寒疫自外而入,宜調中湯為主,隨時氣候寒熱輕重而以辛涼、辛溫之藥加減。蓋折者,折抑陽氣,鬱而為熱也。
感之輕而陽氣不為所折,未至發熱者,當於感冒藥中求之。
暴溫溫疫,與過經不除之溫,皆難汗發。
春三四月間,暴熱傷之者,亦名溫病。傷寒汗下過經不解者,亦名溫病。但當隨各經見證治之,皆不宜汗下。暴溫,梔子升麻湯、九味羌活湯。過經,和解散、參胡芍藥湯。
風溫喘渴多睡,四肢不收若癱;
太陽病,發汗則身涼。如發汗身猶灼熱者,乃風溫也。當春溫氣大行,又感風邪所致。惟風傷衛,四肢緩縱不收若癱瘓然;惟溫傷氣,氣昏而鼻息不利,語言謇澀,身熱自汗多眠。治在心火肝木二經,忌汗、下、針。誤汗則身必灼熱,甚則煩渴譫黃;下則遺溺;針則耳聾。惟清解肌表為佳,宜葳蕤湯、敗毒散,或小柴胡加桂枝微汗之。
白話文:
正傷寒
立秋前後發病的人,是因為濕熱;處暑後發病的人,是因為燥熱。這說明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各有不同,治療方法也要根據季節而定。一般來說,表證可用九味羌活湯、梔子升麻湯;里證則用大柴胡湯加生地,或導滯通幽湯。如果病情複雜,就要根據具體情況用藥。
冬天溫病經常流行,需要調理身體以適應氣候變化。
冬天出現不應季的溫熱,稱為冬溫。與春秋季節的暴寒、暴熱合稱為時行氣,與傷寒相似,但脈象不浮。治療方法與春溫相似。表證可用葳蕤湯、九味羌活湯,裡證要加用大黃,病情嚴重者用雙解散,輕者用加減調中湯。
靜止狀態下得病為中暑,活動狀態下得病為中暍。
中暑和中暍都表現為自汗、煩渴、脈虛、面色灰暗、昏倦。靜止狀態下,熱邪傷及心脾則為中暑,與夏熱病相似,但夏熱病脈象洪大而有力,中暑脈象細弱而沉。活動狀態下,熱邪傷及太陽經則為中暍,脈象浮,類似夏季傷風。但汗出惡風,發熱而不渴的,是傷風;汗出惡寒、發熱而渴的,是中暍。如果還伴有身體疼痛且沉重,一定是夏季受寒,或者洗澡游泳導致寒邪侵入皮膚所致。
中暍伴有心腹疼痛、霍亂嘔吐腹瀉、抽筋,嚴重者甚至昏厥,可用香薷散;痰逆、噁心、惡寒者,用橘皮竹茹湯;汗多口渴而不惡寒者,用竹葉石膏湯;暑濕夾雜,身體疼痛、心痛、煩渴、噁心、尿赤者,用五苓散;濕盛胸悶者,用瓜蒂散催吐;如果小便後感到輕鬆,汗毛豎立,嘴巴張開,牙齒乾燥發黑,肢體厥冷,稍微活動就發熱,這是表裡同病,用白虎加參湯;如果伴有濕邪,再加入蒼術。絕對禁止發汗、瀉下和針灸,發汗會導致惡寒,瀉下會導致體內虛弱轉為淋證,針灸會助長火邪,加重發熱。
中暑伴有發熱、煩躁、口渴者,用小柴胡湯加香薷;瀉痢口渴者,用香薷散合四苓散;元氣虛弱,脈虛身倦者,用清暑益氣湯;昏迷不醒者,用蔥餅熨貼肚臍。
暴寒寒疫,與伏藏已變的寒邪,其病因與發病機理都不同;
春分到秋分之間發生的暴寒,稱為寒疫,與冬月傷寒不同。三月四月,如果出現暴寒,陽氣還很虛弱,被寒邪所傷,發熱症狀較輕。五月六月,陽氣已經旺盛,被寒邪所傷,發熱症狀就重。七月八月,陽氣已經衰弱,被寒邪所傷,發熱症狀又輕。寒邪的致病機理與溫熱病相似,但治療方法卻不同,因為溫熱病伏藏的寒邪從內發作,寒疫是從外侵入,所以應該以調中湯為主,根據當時的氣候寒熱輕重,酌情加減辛涼、辛溫的藥物。寒邪之所以導致發熱,是因為它抑制了陽氣,陽氣鬱滯而化熱。
如果感受寒邪較輕,陽氣沒有被抑制,尚未發熱,應該在感冒藥中尋找治療方法。
暴熱溫疫,與經絡不通的溫邪,都難以通過發汗治療。
春季三四月,暴熱傷人,也稱為溫病。傷寒發汗後經絡不通的,也稱為溫病。但應該根據各個經絡的症狀進行治療,都不宜發汗。暴熱可用梔子升麻湯、九味羌活湯。經絡不通可用和解散、參胡芍藥湯。
風溫伴有喘息、口渴、嗜睡,四肢無力像癱瘓一樣;
太陽病,發汗後身體會涼快。如果發汗後身體仍然灼熱,就是風溫。這是春天溫邪盛行,又感受風邪所致。風邪傷及衛氣,四肢鬆弛無力,像癱瘓一樣;溫邪傷及正氣,氣昏迷,呼吸困難,言語不清,發熱自汗嗜睡。治療應該針對心火肝木二經,忌諱發汗、瀉下、針灸。錯誤地發汗,會導致身體灼熱,嚴重者會煩渴、神志不清、黃疸;瀉下會導致尿失禁;針灸會導致耳聾。最好的方法是清解肌表,可以用葳蕤湯、敗毒散,或者小柴胡湯加桂枝微微發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