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梃

《醫學入門》~ 外集·卷三 (12)

回本書目錄

外集·卷三 (12)

1. 正傷寒

治與傷寒同者,表證,敗毒散;半表裡,小柴胡湯;里證,大柴胡湯;挾內傷者,宜補、宜散、宜降,人中黃丸是也。經曰:疫氣不拘於診,更當於運氣求之。凡人疫家,用麻油服之,或紙捻蘸麻油並雄黃、硃砂末,探入耳鼻內,最能避穢毒之氣,遍滿鄉村,善用如意丹亦妙。

豈知正氣亦多愆。

經曰: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冷冽。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成殺厲之氣也。其有傷於四氣,留在何經而發何病?大概春傷於風,夏必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瘧痢;秋傷於濕,冬必咳嗽;冬傷於寒,春必痎瘧。痎者,二日一發;瘧者,一日一發。秋傷於濕不即發者,及冬風寒相搏,痰涎生而為咳嗽。

冬傷於寒不即發者,及春溫氣相搏,變為溫病。是四時正氣,亦能愆和如此。皆因發動之時,逆推致病之源,非受傷之時,預擬今日之病,故有久而消散不成病者,豈可執一論哉!但稍覺氣淫於內,心腹不快者,不換金正氣散加減,以正胃氣。

春變為溫,夏變為熱。

溫病者,春分後有太陽病,發熱、咳嗽、身痛、口渴、不惡寒、其脈弦數不緊,右手反盛於左手,蓋怫熱在內故也,或散在諸經,各取其經而治之。熱病即與溫病同,但發在夏至後,脈洪數,熱渴更甚耳。雖因冬時受寒,伏於肌骨,然人身隨天氣化,春分則寒變為溫,夏至則寒變為熱。

所以,傷寒惡寒而不渴,溫熱不惡寒而渴。不惡寒則病非外來,渴則自內達表,熱鬱腠理,不得外泄,乃復還里,終是里多表少。間有惡寒者,乃冒非時暴寒,或溫暑將發,又受暴寒,非冬證之甚也。法當治裡熱為主,而解肌次之,亦有專治里而表自解者。誤下猶可,誤汗則變為嘔、噦、狂、斑而死。

蓋溫熱在經而不在表,安可例用傷寒汗法!惟兼暴寒者,乃可表裡雙解,亦不敢用冬月辛溫之藥。春溫表證,天溫,升麻葛根湯;天寒,柴胡桂枝湯。太陽合少陽,敗毒散合小柴胡;太陽合陽明,敗毒散合升麻葛根;陽明合少陽,升麻葛根湯合小柴胡湯。半表裡,小柴胡。里證,大柴胡。

重者,一時表裡俱發,防風通聖散。表裡俱熱,大便自利者,柴苓湯加山梔、木通。虛煩,竹葉石膏湯。變雜證,悉同傷寒。夏熱表證,太陽,九味羌活湯;汗後煩渴,脈洪大,背惡寒者,白虎加參湯、益元散。里證,大柴胡。重者,一時表裡盛發,雙解散。熱病脈細無力,足冷,已得汗而躁盛者,此陰脈之極也,必死。

詳溫暑門。

晚發疑為秋病,質諸高明;

先輩云:清明至夏至前,太陽病者,謂之晚發,比之溫病稍輕。蓋以感之輕者發之早,感之重者發之遲。從立秋至霜降,有患太陽證者,亦名溫病,治法同溫熱,但加燥劑於解肌藥中,里證一同傷寒。但既以三月至夏至為晚發,春分前又為正傷寒,不知春溫在於何月,更考三月至夏至前,名為春溫,則晚發當屬於秋矣。

白話文:

正傷寒

治療與傷寒症狀相同者,表證用敗毒散;半表半裡證用小柴胡湯;裡證用大柴胡湯;合併內傷者,則需考慮補益、疏散、瀉下,人中黃丸便是此類藥方。經典記載:疫病的發生不侷限於診斷,更應從氣候運行的角度去探討。凡是疫病流行之處,服用麻油可以預防,或者用紙捻蘸上麻油、雄黃、硃砂末,塞入耳鼻內,最能避免吸入穢濁之氣,此法在鄉村廣泛應用,善用如意丹也有奇效。

然而,正氣也常有失調的時候。

經典記載:春季氣候溫和,夏季氣候炎熱,秋季氣候涼爽,冬季氣候寒冷。以傷寒為毒者,是因為其最容易造成殺傷之氣。四氣受損,會停留在哪個經絡,而導致什麼疾病呢?大致來說,春季傷風,夏季必腹瀉;夏季傷暑,秋季必瘧疾痢疾;秋季傷濕,冬季必咳嗽;冬季傷寒,春季必痎瘧。痎瘧是每二日發作一次;瘧疾是每日發作一次。秋季傷濕沒有立即發作的,等到冬季風寒交加,痰涎產生而導致咳嗽。

冬季傷寒沒有立即發作的,等到春季溫暖的氣候交加,就會變成溫病。這說明四季正氣,也可能失調。都是因為發病時,逆向追溯致病的根源,而不是在受傷時,就預測今天的疾病,所以有些疾病長期存在卻沒有發展成病症,怎能執著於單一的理論呢!但是稍微感覺氣機鬱滯於內,心腹不適者,可以服用金匱要略中正氣散加減,以調理胃氣。

春季轉變為溫病,夏季轉變為熱病。

溫病,是指春分之後發生的太陽病,症狀有發熱、咳嗽、身痛、口渴、不惡寒,脈象弦數而不緊,右手脈象比左手盛,這是因為裡熱在內,或散佈在各個經絡的緣故,治療時應根據病邪所在的經絡而用藥。熱病與溫病相似,但發生在夏至之後,脈象洪數,發熱口渴更甚。雖然是因為冬季受寒,潛伏於肌膚骨骼,但人體會隨著天气的變化而改變,春分時寒邪轉為溫邪,夏至時寒邪轉為熱邪。

所以,傷寒惡寒而不渴,溫熱不惡寒而渴。不惡寒則病邪非外來,口渴則病邪由內達表,熱邪鬱積於肌膚腠理,不能外泄,又回歸於裡,所以裡證多於表證。間或出現惡寒,是因遇到非時節的暴寒,或者溫熱將要發作時,又受暴寒,並非冬季寒證的嚴重表現。治療應以治裡熱為主,解表為輔,也有一些病例專治裡證而表證自愈的。誤用下法尚可,誤用汗法則會變成嘔吐、呃逆、狂躁、斑疹而死。

因為溫熱之邪在經絡內而不在表,怎能照搬傷寒的汗法!只有兼有暴寒者,才可以表裡雙解,但也不敢用冬季辛溫的藥物。春溫表證,天氣溫暖用升麻葛根湯;天氣寒冷用柴胡桂枝湯。太陽病合少陽病,用敗毒散合小柴胡湯;太陽病合陽明病,用敗毒散合升麻葛根湯;陽明病合少陽病,用升麻葛根湯合小柴胡湯。半表半裡證,用小柴胡湯。裡證,用大柴胡湯。

病情嚴重者,表裡同時發作,用防風通聖散。表裡俱熱,大便自利的,用柴苓湯加山梔、木通。虛煩,用竹葉石膏湯。各種雜症,治療方法都與傷寒相同。夏熱表證,太陽病,用九味羌活湯;汗後煩渴,脈洪大,背部惡寒者,用白虎加參湯、益元散。裡證,用大柴胡湯。病情嚴重者,表裡同時盛發,用雙解散。熱病脈細無力,足冷,已經發汗但煩躁盛者,這是陰脈衰竭的極端表現,必死無疑。

詳見溫暑篇。

晚發病疑為秋病,應諮詢更有經驗的醫生;

前輩說:清明到夏至之間發生的太陽病,稱為晚發病,比溫病略輕。因為感受病邪輕者發病早,感受病邪重者發病遲。從立秋到霜降,如果患有太陽病證,也稱為溫病,治療方法與溫熱病相同,但要在解表藥中加入燥濕的藥物,裡證的治療方法與傷寒相同。但既以三月到夏至為晚發病,春分前又為正傷寒,不知春溫在幾月份,再考究三月到夏至之間稱為春溫,那麼晚發病應該屬於秋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