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梃

《醫學入門》~ 外集·卷三 (11)

回本書目錄

外集·卷三 (11)

1. 正傷寒

傷風見寒,傷寒見風,脈不合證而相反。

先傷寒而後傷風者,證傷寒也,而見傷風之脈;先傷風而後傷寒者,證傷風也,而見傷寒之脈。此乃榮衛俱實,故無汗而煩躁,大青龍湯。不煩躁者,桂麻各半湯。通用,大羌活湯,九味羌活湯加人參、大棗,或神朮散、香蘇散。

三陽合病,自利而汗下,審在經入腑;

或一陽先病,一陽隨病,或二陽同病,或三陽同病,不傳者謂之合病。自利者,下利溏泄。三陽合病,寒邪甚而裡氣不和也。氣行下則利,氣逆上則嘔。太陽合陽明自利,惡寒者,升麻葛根湯;惡熱者,白虎湯。太陽合少陽自利者,黃芩湯;嘔者,並加半夏、生薑。陽明合少陽自利最重,小柴胡合升麻葛根湯。

有宜下者,本太陽病,因汗下滲亡津液,胃腑燥實,轉屬陽明,謂之太陽陽明,脾約丸潤之。本少陽病,因汗滲,熱入胃腑,大便燥者,大柴胡微下之。本陽明經病,熱盛傳入胃腑,謂之正陽陽明,乃本經自病也,宜調胃承氣湯從中治之。

蓋太陽少氣,少陽少血,惟陽明居二陽之中,氣血俱多,所以從中治陽明,而不敢犯太陽、少陽也,又三陽合病,面垢,腹脹滿,身重難轉側,譫語遺溺,口燥不仁,大便難者,白虎加參湯主之,不可汗下,亦中治法也。有宜汗者,表證頭疼、惡寒未除,為太陽尚未過經,尤宜發汗。

如太陽陽明,喘而胸滿者,麻黃湯。太陽少陽,麻黃湯合小柴胡湯。通用,九味羌活湯加石膏、知母、枳殼。蓋在經則汗,過經宜下也。

三陽並病,可汗而攻通,必傳胃歸根。

並者,催併逼迫之意。始初二陽合病,後一陽氣盛,一陽氣衰,並歸一經獨重,初證亦不解罷。陽明並太陽者,太陽證未解,陽明證又至,麻黃湯合升麻葛根湯。如太陽證重,加太陽經藥;陽明證重,加陽明經藥,後仿此。少陽並太陽者,太陽證未解,少陽證又至,麻黃湯合小柴胡湯。

頭痛項強,眩冒如結胸狀者亦宜。通用,九味羌活湯。少陽並陽明者,為木剋土,難治,小柴胡湯合升麻葛根湯、柴胡升麻湯救之。是並病,在表者皆可汗。若太陽證罷,乃入胃腑者,謂之傳經,非並也,宜量體攻下。舊云:三陰無合、並二病。然三陰亦有自相合並者,但非兩感,必無陰經與陽經合併之理。

但聞疫癘能傳染,疫,疾如有鬼癘相似,故曰疫癘,又曰時氣。春應暖而反清,夏應熱而反涼,秋應涼而反大熱,冬應寒而反大溫,非其時而有其氣。凡感之者,即發頭疼身痛寒熱,一方長幼病皆相似。治與傷寒微異者,春清責肝,升麻葛根湯;夏熱責心,二香散、調中湯;秋濕責肺,白虎加蒼湯、茵陳五苓散;冬寒責腎,葳蕤湯、甘桔湯;土旺四季,隨經取之。

白話文:

正傷寒

風寒感冒和傷寒的症狀表現有時相反,脈象也與病症不相符。

先患傷寒後再感冒,症狀是傷寒,但脈象卻像感冒;先感冒後再患傷寒,症狀是感冒,但脈象卻像傷寒。這是因為營衛二氣都充實,所以沒有汗卻煩躁,可用大青龍湯治療。如果不煩躁,則可用桂枝麻黃各半湯。也可用大羌活湯、九味羌活湯加人參、大棗,或神朮散、香蘇散治療。

三陽經同時患病,患者自行腹瀉並出汗,表明寒邪已從經絡入侵腑臟;

可能是先有一個陽經受病,然後另一個陽經接著受病,或者兩個陽經同時受病,或者三個陽經同時受病,病邪不再傳變就稱為三陽合病。自行腹瀉是指大便稀溏。三陽合病是寒邪很重,導致臟腑氣機不和。氣機向下則腹瀉,氣機向上則嘔吐。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受病而腹瀉,怕冷的用升麻葛根湯;怕熱的用白虎湯。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受病而腹瀉,用黃芩湯;如果嘔吐,再加半夏、生薑。陽明經和少陽經同時受病腹瀉最為嚴重,用小柴胡湯合升麻葛根湯。

有些情況需要瀉下治療:本為太陽經病,因出汗腹瀉導致津液損失,胃腑乾燥實熱,轉而屬陽明經,稱為太陽陽明合病,可用脾約丸潤燥;本為少陽經病,因出汗導致熱邪侵入胃腑,大便乾燥的,可用大柴胡湯略加瀉下;本為陽明經病,熱邪盛而傳入胃腑,稱為正陽陽明,是陽明經本身的病症,宜用調胃承氣湯從中間著手治療。

因為太陽經氣血不足,少陽經血不足,只有陽明經位於二陽經之間,氣血都比較充足,所以從陽明經著手治療,而不輕易干擾太陽、少陽二經。此外,三陽合病的患者,面色晦暗,腹部脹滿,身體沉重難以翻身,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口乾舌燥,大便不通,可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不可發汗瀉下,這也是從中間著手治療的方法。有些情況需要發汗治療:表證出現頭痛、怕冷等症狀尚未消失,說明太陽經病邪尚未完全去除,更應該發汗。

如果太陽陽明合病,喘息胸悶,用麻黃湯。太陽少陽合病,用麻黃湯合小柴胡湯。也可用九味羌活湯加石膏、知母、枳殼治療。因為病邪在經絡上就發汗,病邪已傳到其他經絡就應該瀉下。

三陽經同時患病,可以發汗並用攻下之法治療,病邪最終會傳到胃經。

「並」是指互相擠壓、逼迫的意思。開始是兩個陽經同時受病,後來一個陽經氣盛,一個陽經氣衰,最後歸於一經獨盛,最初的症狀也不再消失。陽明經和太陽經同時受病,太陽經的病症未解,陽明經的病症又來了,用麻黃湯合升麻葛根湯。如果太陽經的病症較重,就加太陽經的藥物;如果陽明經的病症較重,就加陽明經的藥物,其他的也以此類推。少陽經和太陽經同時受病,太陽經的病症未解,少陽經的病症又來了,用麻黃湯合小柴胡湯。

頭痛、項部強直、頭昏眼花,好像胸中痞塞一樣,也應該這樣治療。也可用九味羌活湯。少陽經和陽明經同時受病,因為木克土,難以治療,用小柴胡湯合升麻葛根湯、柴胡升麻湯治療。這些同時受病的情況,在表證的都可以發汗治療。如果太陽經的病症消失了,病邪傳到胃腑,稱為經絡傳變,並不是同時受病,應該根據病情攻下治療。古人說:三陰經不會同時受病,也不會同時患兩種疾病。但是三陰經也會互相影響,但如果不是同時感染,陰經和陽經就不會同時受病。

瘟疫可以傳染,瘟疫的病症像有鬼神作祟一樣,所以叫瘟疫,也叫時氣。春天應該溫暖卻反常寒冷,夏天應該炎熱卻反常涼爽,秋天應該涼爽卻反常炎熱,冬天應該寒冷卻反常溫暖,在非正常季節出現了這種氣候。凡是感染這種疫氣的人,都會出現頭痛、身痛、寒熱等症狀,不論大人小孩,症狀都相似。治療方法和傷寒略有不同:春天寒冷,責之於肝,用升麻葛根湯;夏天炎熱,責之於心,用二香散、調中湯;秋天潮濕,責之於肺,用白虎加蒼朮湯、茵陳五苓散;冬天寒冷,責之於腎,用葳蕤湯、甘桔湯;四季土氣旺盛,則根據所犯經絡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