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梃

《醫學入門》~ 外集·卷三 (10)

回本書目錄

外集·卷三 (10)

1. 正傷寒

傷寒惡寒,無汗而手足微冷;

霜降後,春分前,人有沖斥道途,履霜踢冰,冒犯寒氣,即發為病,名曰傷寒。必先惡寒,頭痛甚,鼻無涕,其聲前輕後重,口中和。雖不食亦不惡食,手足不熱。病深重者,必身痛發熱,冬月,麻黃湯;輕淺者,陶氏麻黃湯;虛者,人參順氣散;三時,羌活沖和湯、小柴胡湯;通用,麻黃杏仁飲。此專辨無汗為傷寒,蓋風、暑、濕皆有汗,惟寒泣血無汗。

至於初證、傳變、雜證,俱詳後段。

傷風惡風,自汗而手足微煩。

傷風初證,惟頭疼、口和、不惡食與傷寒同。緣寒乃陰邪,風乃陽邪,所以傷寒鬱而後能發熱,傷風即能發熱;傷寒手足微厥,傷風手足背皆熱;傷寒鼻無涕,傷風鼻流涕,其聲如自甕中出;傷寒面慘身痛,傷風面光身重;傷寒無汗惡寒不惡風,傷風有汗惡風不惡寒,甚者自汗出不止,洒洒惡風,復嗇嗇惡寒。

冬月,桂枝湯;自汗小便數者,芍藥甘草湯;自汗小便利腳蜷急者,桂枝湯加參、附;輕者,柴胡桂枝湯;自汗渴而小便難者,邪漸傳裡,五苓散;自汗不渴者,邪在表,茯苓桂甘湯;三時,防風沖和湯、柴胡桂枝湯,或敗毒散去茯苓;鼻塞,通關散;通用,柴胡半夏湯。古立六經傷風方,見後桂枝湯下。

但三陰藥皆辛熱,似非傷寒家法,仲景治傷寒、傷風表證,分有汗、無汗,里證同於和解、通利,更無分別,今詳桂附八物。恐亦風邪直傷陰分,其人素虛,或房室後傷風則可,若概作表藥,誤人多矣。蓋傷風發表,辛熱不如辛溫,辛溫不如辛涼也。或疑六淫,仲景獨詳於風寒而略於暑濕,且不及燥火,何也?蓋暑火同氣,燥濕同源,風寒傳變六經,暑濕性偏,著人五臟,壯者氣行則已,怯者乃著為病故耳。前所謂嗇嗇,不足也;洒洒,灑淅也,皆惡風之貌。

治表裡急,治里表急,陰同於陽為兩感;

兩感者,半入於陽,半入於陰,陰陽兩感,臟腑俱病。一日太陽與少陰俱病,頭疼,為太陽邪盛於表;口乾而渴,為少陰邪盛於裡。二日陽明與太陰俱病,身熱譫語,為陽明邪盛於表;不欲食腹滿,為太陰邪盛於裡。三日少陽與厥陰俱病,耳聾為少陽邪盛於表;囊縮而厥,為厥陰邪盛於裡也。

五臟六腑俱病,欲治表而裡急,欲治里而表急,必死之證。但稟氣實而感邪淺者,或挾異氣、風溫、風濕之類,猶可救療,所以仲景有治有先後,發表攻裡之說。法當審其表裡緩急虛實何如?如表裡俱急者,大羌活湯主之。如陽證陽經先受病,身體痛而不下利者,為表急,先以葛根、麻黃髮表,後以調胃承氣攻裡。如陰證陰經先受病,身體痛而下利不止者,為裡急,先用四逆救里,後以桂枝救表。

陰陽未分者,陶氏沖和湯探之。古法,一日太陽少陰,五苓散主之,頭痛加羌活、防風;口渴加黃柏、知母。二日陽明太陰,大柴胡湯。三日少陽厥陰,危甚,大承氣湯加川芎、柴胡救之。《活人》不分陰陽,專用四逆、桂枝,先輩皆以為謬。大抵兩感,脈從陽可治,從陰難治。

白話文:

正傷寒

感受風寒引起的疾病,會怕冷,沒有汗,手腳稍微冰涼。

在霜降之後到春分之前這段時間,如果有人在路上奔波,踩到霜或冰,冒犯了寒冷的氣候,就會發病,這就叫做傷寒。開始一定會怕冷,頭痛得厲害,鼻子沒有鼻涕,說話的聲音前面輕後面重,口中感覺平和。即使不吃東西也不會討厭食物,手腳也不會發熱。如果病情加重,一定會身體疼痛發熱。冬天的時候,用麻黃湯;病情比較輕的,用陶氏麻黃湯;體質虛弱的,用人參順氣散;在其他季節,用羌活沖和湯或小柴胡湯;一般情況下,用麻黃杏仁飲。這裡主要辨別沒有汗這種情況為傷寒,因為風、暑、濕都會出汗,只有寒邪會導致不出汗。

至於初期症狀、傳變以及其他複雜的症狀,會在後面詳細說明。

傷風

感受風邪引起的疾病,會怕風,自己會出汗,手腳會覺得稍微煩熱。

傷風的初期症狀,只有頭痛、口中感覺平和、不討厭食物這點和傷寒相同。因為寒邪是陰邪,風邪是陽邪,所以傷寒會先鬱積然後才發熱,而傷風則會立刻發熱;傷寒手腳會稍微冰冷,傷風手背和腳背都會發熱;傷寒鼻子不會流鼻涕,傷風鼻子會流鼻涕,說話的聲音好像從甕裡發出來;傷寒臉色蒼白身體疼痛,傷風臉色有光澤身體感覺沉重;傷寒沒有汗又怕冷但不怕風,傷風會出汗又怕風但不怕冷,嚴重的會不停地自己出汗,稍微怕風,又稍微感覺寒冷。

冬天的時候,用桂枝湯;自己出汗小便頻繁的,用芍藥甘草湯;自己出汗小便頻繁並且腳會抽筋的,用桂枝湯加人參和附子;病情輕微的,用柴胡桂枝湯;自己出汗又口渴並且小便困難的,是邪氣逐漸傳入體內,用五苓散;自己出汗但不口渴的,是邪氣還在體表,用茯苓桂甘湯;在其他季節,用防風沖和湯、柴胡桂枝湯,或者用敗毒散去掉茯苓;如果鼻塞,用通關散;一般情況下,用柴胡半夏湯。古時候建立了治療傷風的六經方劑,在後面桂枝湯的章節會看到。

但是治療三陰經的藥都是辛辣溫熱的,似乎不是傷寒治療的方法。張仲景治療傷寒和傷風的表證,會區分有沒有汗,對於裡證則是採用和解或者通利的方法,並沒有其他分別。現在詳細說明桂附八物湯,可能是因為風邪直接侵襲陰分,患者本身就比較虛弱,或者在性生活後感受風邪時可以使用。如果把這個藥當成治療表證的藥,就會有很多錯誤。治療傷風發散的方法,辛熱不如辛溫,辛溫不如辛涼。可能有人會疑問,六種邪氣中,張仲景只詳細說明了風寒,而忽略了暑濕,甚至沒有提及燥火,為什麼?因為暑和火性質相同,燥和濕來源相同。風寒會循著六經傳變,而暑濕則性質偏頗,會侵犯人的五臟,體質強壯的人,氣血運行就可以恢復,體質虛弱的人則會因此生病。前面說的「嗇嗇」,是不足的意思;「洒洒」,是灑淅的意思,都是怕風的樣子。

表裡急證

治療表證和裡證,當表證和裡證都危急時,陰陽同病,就叫做兩感。

兩感,是指病邪一半在體表,一半在體內,陰陽都受到侵犯,臟腑都生病。第一天太陽經和少陰經同時生病,頭痛,是因為太陽經邪氣盛於體表;口乾口渴,是因為少陰經邪氣盛於體內。第二天陽明經和太陰經同時生病,發熱說胡話,是因為陽明經邪氣盛於體表;不想吃東西肚子脹滿,是因為太陰經邪氣盛於體內。第三天少陽經和厥陰經同時生病,耳聾是因為少陽經邪氣盛於體表;陰囊收縮並且手腳冰冷,是因為厥陰經邪氣盛於體內。

五臟六腑都生病,想要治療表證,裡證卻很危急,想要治療裡證,表證卻很危急,這就是必死的病證。但如果患者體質好,感受的邪氣又比較淺,或者夾雜了其他邪氣,比如風溫、風濕之類的,或許還可以治療,所以張仲景的治療方法有先後順序,提出先發散後攻裡的說法。應該要仔細判斷表證和裡證的緩急虛實情況。如果表裡都危急,用大羌活湯。如果陽證陽經先發病,身體疼痛但不腹瀉,這是表證急,先用葛根或麻黃來發散體表邪氣,然後用調胃承氣湯來攻下體內邪氣。如果陰證陰經先發病,身體疼痛並且腹瀉不止,這是裡證急,先用四逆湯來救裡,然後用桂枝湯來治療表證。

如果陰陽沒有明確區分,用陶氏沖和湯來探查病證。古法是,第一天太陽和少陰同時生病,用五苓散,頭痛加羌活和防風;口渴加黃柏和知母。第二天陽明和太陰同時生病,用大柴胡湯。第三天少陽和厥陰同時生病,病情非常危急,用大承氣湯加川芎和柴胡來救治。《活人書》不區分陰陽,只用四逆湯和桂枝湯,前輩都認為這是錯誤的。一般來說,兩感這種病,脈象偏陽性的還可以治療,脈象偏陰性的就很難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