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梃

《醫學入門》~ 卷首 (33)

回本書目錄

卷首 (33)

1. 保養說

或問:保養、修養何以異?曰:無大異也。但修養涉於方外玄遠,而非恆言恆道,保養不外日用食息,而為人所易知易行。然則修養非歟?曰:據方書神農起醫藥之方,黃帝創導引之術,後世傳之失其真耳。《素問》曰: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故能盡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此保養之正宗也。蓋有節有常而不窮,則氣血從軌,而無俟於搬運之煩,如今之動工也。

(內動運任、督者,久則生癰;運脾土者,久則腹脹;運丹田者,久則尿血;運頂門者,久則腦泄,內動固不然矣。至於六字氣雖能發散外邪,而中虛有汗者忌;八段錦雖能流動氣血,而中虛有火者忌。惟《醫林集要》所載古導引法,間有一二明顯可行者,附錄於後,究而言之,亦不過吾儒舞蹈意也。)精神內守,則身心凝定,而無俟於制伏之強,如今之靜工也。

(丹書硃砂鉛汞龍虎等說,俱是借喻身心,惟心息相依之說,最為直截明顯。心主乎息,息依乎心,心息相依,則精氣神滿而病卻矣。)盡天年,度百歲乃去,則自古有生必有死,惟不自速其死耳。

烏有如今之所謂飛昇超脫住世之說耶?或曰:保養既若是之易且顯,何今之夭者多而壽者少耶?曰:飲食起居動作之間,安能一一由心所主,而無所詿誤哉?香醪美味陳於前,雖病所忌也而弗顧;情況意興動於中,雖病且危也而難遏;貪名竟利之心急,過於勞傷而不覺。此古今之壽相遠者,非氣稟之異也,實今人之不如古人重其身耳。

曰:吾知精神內守,而後飲食起居得其宜,則今之內動外動,皆不足取,而靜工收斂精神,不亦得其正乎?曰:若不識盡天年,度百歲乃去,機括雖終日閉目,只是一團私意,靜亦動也。若識透天年百歲之有分限節度,則事事循理,自然不貪、不躁、不妄,斯可以卻未病而盡天年矣。

蓋主於氣,則死生念重,而昏昧錯雜,愈求靜而不靜;主於理,則人慾消亡,而心清神悅,不求靜而自靜。此俗之所謂靜,恐亦異乎古之所謂靜也。曰:若然,則吾儒一敬盡之矣。曰:聖學至大,非某能知。但黃帝亦古聖人也,今不信古對名言,而信盲人詭異邪說,甚則喪家殞身,見亦謬哉!此吾所以只言保養也。

曰:保養可勿藥乎?曰:避風寒以保其皮膚六腑,則麻黃、桂枝、理中、四逆之劑,不必服矣;節勞逸以保其筋骨五臟,則補中益氣、劫勞、健步之劑,不必服矣;戒色欲以養精,正思慮以養神,則滋陰降火、養榮、凝神等湯,又何用哉?薄滋味以養血,寡言語以養氣,則四物、四君、十全、三和等湯,又何用哉?要之血由氣生,氣由神全,神乎心乎!養心,莫善於寡欲,吾聞是語矣。

白話文:

有人問:保養和修養有何不同?我答:兩者其實並無太大差別。只是修養涉及一些超出常規、較為深奧的概念,不是日常生活中常談及的原則,而保養則是在日常生活飲食作息中,比較容易理解和實踐。

但是修養就不對嗎?根據醫學典籍記載,神農開始了醫藥的研究,黃帝創立了導引的技術,只是後世傳承時有些失真。在《素問》中有提到,飲食有節制,生活作息有規律,不要過度勞累,讓精神保持安定,疾病從何而來?因此,人可以活到自然老死,度過百歲,這纔是保養的真正意義。

精神保持安定,身心就會穩定,不需要刻意去抑制某些慾望,就像現在的靜坐練習一樣。而飲食、作息等都應有節制,讓身體機能正常運轉,不需要刻意做些繁瑣的運動調養,像現在一些過度的運動練習。

盡享天年,活到百歲,是說每個人的生命都有固定的期限,我們只需避免加速自己的死亡,並非追求所謂的長生不老。為何現在短命的人多,長壽的人少?這是因為在飲食、作息和行動上,很難完全由心控制,避免犯錯。美食擺在眼前,即使身體不適也難以抗拒;心有慾望,即使知道可能導致健康危機,也很難控制。這就是現代人壽命比古人短的原因,並非先天條件的差異,而是現代人不如古人重視自己的身體。

如果理解了生命有固定的期限,那麼做任何事情都會遵循道理,自然不會貪婪、焦躁或輕率,這樣才能保持健康,延長壽命。若不懂生命的有限,即使整天閉眼靜坐,也只是被自己的私慾所困,靜態中也有動態的雜念。如果明白生命的限制,人慾就會消失,心靈清明,精神愉悅,不用刻意追求靜態,自然就能達到。

古人的靜,和現代人理解的靜,可能有所不同。如果真是這樣,那我們應該專注於敬業,專心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然而,聖賢的學問博大精深,不是我能完全理解的。但黃帝也是古聖人,現在的人不相信古聖先賢的名言,反而相信盲目的怪異邪說,甚至因此破財損身,這是多麼荒謬啊!這就是我為什麼只談論保養的原因。

那麼保養可以不吃藥嗎?如果能避開風寒,保護皮膚和內臟,就不需要服用麻黃、桂枝、理中、四逆等藥物;如果能節制勞逸,保護筋骨和內臟,就不需要服用補中益氣、抗勞、健步等藥物;如果能戒色慾,養精蓄銳,正思慮,養神,就不需要服用滋陰降火、養榮、凝神等湯藥;如果能少吃味道濃厚的食物,養血,少說話,養氣,就不需要服用四物、四君子、十全、三和等湯藥。總之,血液是由氣生成,氣是由精神補足,精神和心靈的養護非常重要。養護心靈最好的方法就是減少慾望,我聽過這樣的教訓,但自己尚未完全做到,所以我要告訴那些身體疲弱、殘疾、沒有學識的人,我們一起遵守這些戒律,珍視身體,將身體視為萬物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