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入門》~ 卷首 (32)
卷首 (32)
1. 陰火論
若病患初退,瘡痍正作,尤不止於一日之虛,今人多有春末夏初,患頭痛腳軟,食少體熱,仲景論春夏劇,秋冬瘥,而脈弦大者,正世俗謂注夏病也。若犯此四者之虛,似難免此。夫當壯年,便有老態,仰事俯育,一切隳壞,興言至此,深可驚懼。古人謂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夫以溫柔之感於體,聲音之感於耳,顏色之感於目,馨香之感於鼻,誰是鐵心漢不為動?善養生者,於此五個月,出居於外,苟值一月之虛,一日之虛,亦宜暫遠帷幕,久自珍重,保全天和,庶可滋助化源,水得所養,陰無虧損,與陽齊平。然後陽得所附,而無飛越之尤,遂成天地交之泰,何病之可言?願相與共遵守,期無負敬身之教,幸甚。
上丹溪格言二篇,病者當時目之,或者議其茹淡之偏,殊不知其本意為痰火陰虛之人作也。人至中年,腎氣自衰,加人佚欲,便成虛損,興陽補劑服之,則潮熱不勝。專服滋降之藥,雖暫得清爽,久則中氣愈虛,血無生化,所以只得於飲食上調節,戒一切煎炒炙爆、酒酣糖醬燥熱之物,恐燥血也,戒一切生冷時果時菜,恐傷脾也,能甘淡薄,則五味之本自足以補五臟,養老慈幼皆然。其酒肉補陽助火,內傷勞倦元氣虛者,雖病所禁忌之物,亦可暫食養胃,東垣有是言也。
但節飲食極難,非惟酒肉,必以禮義撙節,而不可過。雖飯粥亦不可飽,恆言吃得三碗,只吃兩碗,《論語》: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小注云:肉氣勝,滯穀氣;穀氣勝,滯元氣,元氣流行者壽,元氣滯者夭。惟酒無量不及亂,在聖人則可,常人當不自有其量,而後可不亂也。
節色非惟眼招口挑,縱欲宣淫,亂匹配之常經,反交感之正理,得罪天地鬼神,雖自己妻妾,亦不可以妄合,大風大雨,大寒大熱,朔望本生之期,切宜禁忌,惟靜中養見端倪,自然變易其心,一切穢褻之事,且厭之矣,況肯貪戀以喪家珍哉!古云:上士異房,中士異床,下士異被,知命者慎之。
白話文:
陰火論
若病人病情剛開始好轉,傷口還在癒合中,尤其不是一天就能恢復的虛弱狀態,現在很多人春末夏初時,會頭痛腳軟、食慾不振、身體發熱。仲景論述春夏病情嚴重,秋冬好轉,脈象弦大有力者,正是民間俗稱的“中暑”病。若同時有這四種虛弱症狀,似乎很難避免此病。壯年就出現老年人的狀態,侍奉父母又撫養子女,身心俱疲,想到這裡,真是令人擔憂。古人說,不看那些令人貪戀的事物,才能使心神不亂。
溫暖的觸感、悅耳的聲音、美好的顏色、芬芳的氣味,誰能做到鐵石心腸不動心呢?善於養生的人,在這五個月中,應當多待在戶外,即使只有一天的虛弱,也應該暫時遠離室內,長時間地珍重自己的身體,保持天地間的和諧,這樣才能滋養生命之源,讓水得到滋養,陰氣不虧損,與陽氣達到平衡。然後陽氣才能依附,不會過度旺盛,從而達到天地交合的平衡狀態,哪有什麼疾病可言呢?希望大家共同遵守,不要辜負愛惜身體的教誨,真是幸甚。
上丹溪格言兩篇,病人當時可能認為是飲食清淡過度,卻不知道其根本用意是針對痰火陰虛的人。人到中年,腎氣自然衰退,再加上縱慾,就會導致虛損。服用溫補陽氣的藥物,則會導致潮熱難忍。專門服用滋陰降火的藥物,雖然暫時感到清爽,但時間長了,中氣會更加虛弱,血液也無法正常生成,所以只能從飲食上進行調節,戒除一切煎炒炙烤、辛辣酒酣糖醬燥熱的食物,以免燥熱傷血;戒除一切生冷的水果蔬菜,以免傷脾。如果飲食清淡,五味之本就足以滋養五臟,養老育幼皆是如此。至於酒肉雖然能溫補陽氣,但對於內傷勞累元氣虛弱的人來說,雖然是禁忌之物,也可以少量食用以滋養胃氣,東垣(指張子和)就有這樣的說法。
但是節制飲食非常困難,不僅是酒肉,必須以禮義來約束自己,不可過度。即使是稀飯也不能吃太飽,常說能吃三碗,就只吃兩碗。《論語》說:“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小注說:肉氣過盛,則阻礙穀氣;穀氣過盛,則阻礙元氣;元氣流通則長壽,元氣阻塞則夭折。只有酒,沒有量的限制才算放縱,聖人可以,普通人卻不能這樣,否則就會放縱自己。
節制情慾,不僅指避免色情挑逗、縱慾淫亂,違背男女匹配的常理、陰陽交合的規律,冒犯天地鬼神,即使是自己的妻子妾室,也不可以隨意同房。大風大雨、嚴寒酷暑、月朔望日等特殊日子,更要禁忌房事。只有在平靜中修養身心,才能自然地改變自己的慾望,一切污穢的事情都會厭惡,怎麼還會貪戀而損害自己的健康呢?古人說:“上士異房,中士異床,下士異被”,明白這個道理的人應該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