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梃

《醫學入門》~ 卷首 (31)

回本書目錄

卷首 (31)

1. 茹淡論

或問:《內經》謂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又曰:地食人以五味。古者年五十食肉,子今年邁七十矣,盡卻鹽醯,豈中道乎?何子之神茂而色澤也?曰:味有出於天賦者,有成於人為者。天之所賦者,若谷菽菜果,皆沖和之味,有食人補陰之功,此《內經》所謂味也。人之所為者,皆烹飪調和偏厚之味,有致病發疾之毒,此吾子所擬味也。

今鹽醯之卻,非真茹淡者,大麥與粟之咸,粳米、山藥之甘,蔥、韭之辛之類皆味也,子以為淡乎?予安於沖和之味者,心之收,火之降也;以偏厚之味為安者,欲之縱,火之勝也,何疑之有?《內經》又曰: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非天賦之味乎?陰之五宮,傷在五味。非人為之味乎?聖人防民之具,於是為備。

凡人飢必食,彼粳米之甘而淡者,土之德也,物之屬陰而最補者也。惟可與菜同進,《經》以菜為充者,恐於飢時頓食,或思慮過多,因致胃損,故以菜助其充足,取其疏通而易化,此天地生物之仁也。《論語》曰: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傳》曰:賓主終日百拜而酒三行,以避酒禍。

此聖人施教之意也。蓋谷與肥鮮同進,厚味得谷為助,其積之也久,寧不助陰火而致毒乎?故服食家在卻谷者則可,不卻谷而服食,未有不被其毒而橫夭者也。彼安於厚味者,未之思耳。或又問: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何不言補氣?曰:味,陰也;氣,陽也。補精以陰,求其本也。

故補之以味,若甘草、白朮、地黃、澤瀉、五味子、麥門冬之類,皆味之厚者也。《經》曰虛者補之,正此意也。上文形不足者,溫之以氣,溫存以養,使氣自充,氣充則形完矣,故言溫不言補。《經》曰勞者溫之,正此意也,彼以熱藥溫藥,佐輔補藥,名曰溫補,非徒無益,而害之矣。籲,《局方》之不能求經旨也如此哉!

白話文:

有人問道:《黃帝內經》說精氣不足的人,應當用味道來補充。又說大地供給人們五種味道。古時候,人們到五十歲才開始吃肉,您現在已經七十多歲了,完全不吃鹽和其他調味料,這難道符合中庸之道嗎?為什麼您的精神如此旺盛,面色如此紅潤呢?

我回答說:味道可以分為天賦的味道和人工製造的味道。天賦的味道,如穀物、豆類、蔬菜和水果,這些都是平和的味道,對補充陰氣有功效,這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味道。人工製造的味道,都是烹煮調和後濃烈的味道,會導致疾病,這是你們所理解的味道。

現在我不吃鹽和其他調味料,並不是真的吃清淡,像鹹的大麥和小米,甜的粳米和山藥,辣的蔥和韭菜等,這些都充滿味道,你認為這是清淡嗎?我選擇平和的味道,是因為這樣能讓心靈安定,火氣下降;而那些選擇濃烈味道的人,是因為慾望放縱,火氣上升,這又有什麼好疑惑的呢?

《黃帝內經》又說,陰氣的生成,本源就在五種味道,這不是天賦的味道嗎?陰氣的五個宮位,受傷來自五種味道,這不是人工製造的味道嗎?聖賢們為了防止人們的健康受到影響,所以對此做了充分的準備。

一般來說,人們餓的時候一定會吃東西,像甜而淡的粳米,這是土地的恩賜,是屬陰的食物中最補的。應該和蔬菜一起食用,《黃帝內經》將蔬菜作為充實的來源,是擔心在餓的時候突然大量進食,或者思考過多,導致胃部受損,所以用蔬菜幫助食物充足,讓食物容易消化,這就是天地孕育生命的仁慈。

《論語》說:即使肉很多,也不能讓它超過食物總量。《禮記》說:主人和客人一整天要互相拜訪一百次,但酒只能喝三次,以此避免酒災。

這正是聖賢教育我們的意義。如果穀物和肥美的食物一起食用,濃烈的味道得到穀物的輔助,長時間積累,難道不會助長陰火,導致毒素產生嗎?所以,對於服食藥膳的人來說,如果他們不吃穀物是可以的,但如果不停止吃穀物,只服用藥膳,很難不受到毒素的侵害,最終短命。那些喜歡濃烈味道的人,從未想過這個問題。

又有人問:精氣不足的人,應該用味道來補充,為什麼不說補充氣呢?我回答說:味道屬陰,氣屬陽。補充精氣用陰性,是為了找到根本。

因此,用味道來補充,如甘草、白朮、地黃、澤瀉、五味子、麥門冬等,這些都是味道濃厚的藥材。《黃帝內經》說虛弱的人要補充,正是這個意思。上面提到形體不足的人,要用氣來溫暖,通過保養讓氣充盈,氣充盈了,形體自然就完整了,所以說溫暖而不說補充。《黃帝內經》說勞累的人要溫暖,正是這個意思。有些人用熱性的藥物或溫性的藥物輔助補藥,稱之為溫補,這不僅無益,反而有害。嘆息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無法理解《黃帝內經》的精髓,真是如此啊!

2. 陰火論

人受天地之氣以生,天之陽氣為氣,地之陰氣為血,故氣常有餘,血常不足。何以言之?天地為萬物之父母。天,大也,為陽,而運於地之外;地居天之中,為陰,天之大氣舉之。日,實也,亦屬陽,而運於月之外;月,缺也,屬陰,稟日之光以為明者也。人身之陰氣,其消長視月之盈缺,故人之生也,男子十六歲而精通,女子十四歲而經行。

是有形之後,猶有待於乳哺水穀以養,陰氣始成,而可與陽氣為配,以能成人而為人之父母。古人必近三十、二十而後嫁娶,可見陰氣之難於成,而古人之善於攝養也。《禮記》注曰:惟五十然後養陰者有以加。《內經》曰:年至四十,陰氣自半,而起居衰矣。又曰:男子六十四歲而精絕,女子四十九歲而經斷。

夫以陰陽之成,止供給得三十年之視聽言動,已先虧矣。人之情欲無涯,此難成易虧之精氣,若之何而可以縱欲也?《經》曰: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故陽道實,陰道虛。非吾之過論也。或曰:仰觀俯察乎天地日月,既若是之不同,何寒暑溫涼之見於四時者,又如此之相等而無降殺也?曰:動極復靜,靜極復動,猶人之噓吸也。

寒者吸之極,氣之沉也;熱者噓之極,氣之浮也;溫者噓之微,氣之升也;涼者吸之微,氣之降也。一噓一吸,所乘之機,有以使之,宜其相等而無降殺,此以流行之用而言。前以大小虛實言者,蓋其對待之體也。或曰:遠取諸天地日月,近取諸男女之身,曰有餘,曰不足,吾知之矣。

人在氣交之中,今欲順陰陽之理,而為攝養之法,如之何則可?曰:主閉藏者腎也,司疏泄者肝也,二臟皆有相火,而其繫上屬於心。心,君火也,為物所感則易於動。心動則相火翕然而隨,雖不交會,亦暗流而滲漏矣。所以聖賢只是教人收心養性,其旨深矣。天地以五行更迭衰旺,為成四時,人之五臟六腑,亦應之而衰旺。

四月屬巳,五月屬午,為火大旺,火為肺金之夫,火旺則金衰;六月屬未,為土大旺,土為水之夫,土旺則水衰。況腎水常借肺金為母,以補助其不足,故《內經》諄諄然滋其化源也。古人以夏月必獨宿而淡味,兢兢業業於愛謹,保養金水二臟,正嫌火土之旺爾。《內經》又曰:藏精者,春不病溫。

十月屬亥,十一月屬子,正大氣潛伏閉藏,以養其本然之真,而為來春升動發生之本。若於此時,不恣欲以自戕,至春升之際,根本壯實,氣不輕浮,焉有溫熱之病?夫夏月火土之旺,冬月大氣之伏,此論一年之虛耳。若上弦前,下弦後,月廓空,亦為一月之虛;大風大霧,虹電飛雹,暴寒暴熱,日月薄蝕,憂愁忿怒,驚恐悲哀,醉飽勞倦,謀慮勤動,又皆為一日之虛。

白話文:

人稟受天地之氣而生,天上的陽氣化為人體的氣,地上的陰氣化為人體的血,所以說氣常常有餘,而血常常不足。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天地是萬物的父母。天,廣大且屬於陽,運行於大地的外圍;地處於天之中,屬於陰,是由天上的巨大氣體托舉著。太陽,是實體,也屬於陽,運行於月亮的外圍;月亮,是不完整的,屬於陰,依靠太陽的光芒來發亮。人體內的陰氣,它的消長變化隨著月亮的盈虧而改變,所以人出生後,男子在十六歲時精氣充足,女子在十四歲時月經來潮。

在有了形體之後,還需要依靠乳汁和食物的滋養,陰氣才能逐漸形成,然後才能與陽氣相配合,使人長大成人,成為父母。古人必定等到將近三十歲或二十歲之後才結婚,可見陰氣的生成是多麼不容易,也說明古人懂得養生之道。《禮記》的註解說:只有到了五十歲才能更加注重滋養陰氣。《黃帝內經》說:到了四十歲,陰氣已經減少一半,起居活動也開始衰退了。又說:男子到了六十四歲精氣就會耗盡,女子到了四十九歲月經就會停止。

依陰陽的生成來看,僅僅能供應三十年的視聽言行就已經虧損了。人的情慾是沒有止境的,這種難以生成又容易虧損的精氣,怎麼能夠放縱慾望呢?《經書》說:陽氣,是天上的氣,主導向外;陰氣,是地上的氣,主導向內。所以陽氣的運行是實在的,而陰氣的運行是虛弱的。這不是我個人的誇張之論。有人說:抬頭觀察天地的日月,既然如此不同,為什麼寒暑溫涼在四季的表現,又如此的相等而沒有衰減呢?我說:運動到極點就會轉為靜止,靜止到極點就會轉為運動,就像人的呼吸一樣。

寒冷是吸氣到極點的表現,是氣的沉降;炎熱是呼氣到極點的表現,是氣的浮動;溫和是輕微的呼氣,是氣的上升;涼爽是輕微的吸氣,是氣的下降。一呼一吸,所依賴的機制,有辦法讓它們維持平衡,所以才能夠保持四季的相等而沒有衰減,這是從氣的運行作用來說的。前面所說的大小虛實,是就陰陽相對的實質來說的。又有人說:從遠處取法於天地日月,從近處取法於男女之身,說有餘,說不足,我已經明白了。

人生活在陰陽交替的環境中,現在想要順應陰陽的道理,來進行養生之道,應該怎麼做才好呢?我說:主導閉藏功能的是腎臟,主導疏洩功能的是肝臟,這兩個臟腑都有相火,它們的聯繫都向上連到心臟。心臟,是君火,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而產生變動。心動就會帶動相火隨之而動,即使沒有性交,也會暗中流失。所以聖賢教導人們要收斂心神,涵養性情,其中的道理是很深的。天地以五行的輪流衰旺,來形成四季,人的五臟六腑,也會隨著四季的變化而衰旺。

四月屬於巳,五月屬於午,是火氣最旺盛的時候,火是肺金的剋星,火旺盛則金衰弱;六月屬於未,是土氣最旺盛的時候,土是腎水的剋星,土旺盛則水衰弱。況且腎水常常需要藉助肺金作為母親,來補充自身的不足,所以《黃帝內經》才諄諄教導要滋養腎水的源頭。古人在夏季必定獨自睡覺,並且飲食清淡,小心謹慎,保護好金和水這兩個臟腑,正是因為擔心火和土過於旺盛。《黃帝內經》又說:能夠收藏精氣的人,在春天就不會生溫熱的疾病。

十月屬於亥,十一月屬於子,正是大氣潛藏閉鎖的時候,用來滋養人體根本的真元,為來年春天的生長發育打下基礎。如果在冬天,不放縱慾望,傷害自己,等到春天陽氣升發之時,根本才能強壯,氣血不會輕浮,又怎麼會有溫熱的疾病呢?夏季的火土旺盛,冬季的大氣潛伏,這是就一年的虛弱來說的。如果上弦月之前,下弦月之後,月亮不圓滿,也是一個月的虛弱;大風大霧、彩虹閃電、冰雹暴雨、突然寒冷突然炎熱、日月蝕、憂愁憤怒、驚恐悲哀、酒醉飽食、過度勞累、過度思考,這些都是一天的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