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入門》~ 外集·卷三 (8)
外集·卷三 (8)
1. 表裡陰陽汗吐下溫解五法
太陽病下早利不止,脈促,喘而汗出,表未解也,葛根芩連湯。脈弦胸滿者,梔豉湯吐之。通治表多里少者,白虎湯或合小柴胡湯。里多表少者,五苓散或合小柴胡湯。表裡俱急者,防風通聖散、大柴胡湯。
當汗而下,則為瘀血懊憹痞氣結胸之患;
太陽證,脈浮緊者,宜汗。而汗之不解者,再與汗之。若失其汗,則寒邪傳經,當看傳過何經,變出何病。若應汗而反下滲,表邪乘虛內陷,則熱蓄於裡,變為瘀血、懊憹、痞氣,結胸等證。
當下而汗,則為悸惕亡陽譫語厥竭之疴。
里證具而脈沉實者,宜下。若下後熱不退,脈未和者,猶當量虛實再下。若失下則邪無從出,又或應下而反汗之,則津液內竭,變為動悸等證。
不可汗,諸虛咽瘡淋血壞證,動氣與風溫風濕脈遲;
可汗者,脈證全在表也,然太早太過,則津液竭而變生焉。有不可汗者,諸虛損咽乾口燥,咽痛瘡瘍,淋瀝,經水適至,諸失血,吐沫咳嗽壞證,臍中上下左右動氣,風溫、風濕、濕溫、脈遲微澀者,或厥而脈緊者,俱宜和解,不宜汗。若強發之,病微者難瘥,劇者言亂目眩而死。
不可下,諸虛咽腫嘔厥結胸,動氣與脈浮脈虛帶表。
可下者,脈證全在裡也,然太早太過,則水穀脫而變生焉。有不可下者,諸虛,咽腫,嘔吐厥逆,結胸不轉矢氣,臍中左右上下動氣,脈浮細虛微澀,帶表惡寒等證。下之則危,隨宜以溫熱藥救之。
陰虛挾火而脈數,(不可)灸之者消;
陰陽二毒,及少陰證吐利,及口和背惡寒脈微澀,屬陽虛者,宜灸。陰虛挾火脈微數者,不宜灸。蓋外火能助內火,火炎則下體必重痹,骨焦肉消,或因此遺精潮咳見紅,皆火氣之所使也。《活人》云:凡灸後,燒針後,證與火邪發狂者同,小柴胡加龍骨牡蠣治之。
膈寒肢冷而脈微,(不可)吐之者夭。
膈上寒飲乾嘔,少陰病也;四肢冷,胃虧也;脈微,下虛也。誤吐內煩,損傷元氣,遂致不救者有之。若應吐而反溫之,則毒氣鬱結於胃,而為發狂等證。
急下以救水,存液之機甚微;
傷寒,熱氣入臟,流於少陰之經,咽路焦,口燥渴,腎水乾也;熱病,熱不已,目睛不和,亦腎水乾也,皆急下以救腎水。陽明發熱汗多,或已汗不解,腹滿痛,及狂譫不大便者,皆急下以存胃液。傷寒脈弦而遲,弦為寒,遲為臟;脈大而緊,大為陽,緊為寒,俱謂之陽中伏陰,急下以分陰陽。
又下利三部脈平,心下硬者,內實也;下利脈遲而滑,或浮大按之反澀,惡食者,皆胃有宿食也。但宿食忌巴霜,只宜大黃盪滌。
急溫以和陽,止嘔之功非小。
脈沉厥冷,膈上寒飲乾嘔,或時頭痛,皆寒氣上攻也,急溫之,三味參萸湯。內寒已極,厥逆吐利,不渴靜蜷,陽和之氣欲絕,六脈若有若無,急溫之,四逆湯。凡言急者,病勢已篤,將有變革,非若他病可以緩也。他如太陽汗出不止,汗後惡風,汗後煩躁,心悸身痛,皆宜急用附子加於桂枝,芍藥之類三陽脈遲腹痛,建中湯當先施也。但一服,中病即止,傷寒之藥皆然。
白話文:
表裡陰陽汗吐下溫解五法
太陽病初期腹瀉不止,脈搏急促,呼吸困難且出汗,表明表證未解,應服用葛根芩連湯。如果脈象弦細,胸部滿悶,則用梔子豉湯使其嘔吐。表證較多而裡證較少者,可服用白虎湯或與小柴胡湯合用。裡證較多而表證較少者,可服用五苓散或與小柴胡湯合用。表裡證都嚴重者,則服用防風通聖散或大柴胡湯。
若應當出汗卻腹瀉,則為瘀血、懊惱、痞氣、胸部脹滿等病症;
太陽病證,脈象浮而緊,宜用發汗法治療。如果發汗後症狀仍未改善,則應再次發汗。若未能發汗,則寒邪會沿經絡傳播,需觀察寒邪傳至何經,導致何種疾病。若應當發汗卻反而腹瀉,則表邪乘虛而入,導致裡熱積聚,轉變為瘀血、懊惱、痞氣、胸部脹滿等症狀。
若應當腹瀉卻出汗,則會導致心悸、陽氣虛衰、神志不清、四肢厥冷等疾病。
裡證明顯,脈象沉而有力,宜用下瀉法治療。如果瀉下後熱症未退,脈象未恢復正常,則應根據虛實情況再次瀉下。若未能瀉下,則邪氣無法排出;若應當瀉下卻反而發汗,則體液耗竭,轉變為心悸等症狀。
不宜發汗的情況包括:各種虛弱症狀、咽喉瘡瘍、尿血、便血、各種出血性疾病、氣機紊亂、風溫病、風濕病,以及脈象遲緩等;
可以發汗的情況是,脈象和病症都完全在表證,但如果發汗過早或過度,則會耗竭體液而導致其他疾病。不宜發汗的情況包括:各種虛損、咽乾口燥、咽喉疼痛、瘡瘍、尿頻尿急、月經來潮、各種出血性疾病、咳嗽痰多、氣機紊亂、風溫病、風濕病、濕溫病,以及脈象遲緩微弱或厥冷脈緊等,這些情況都應該採用和解的方法治療,而不宜發汗。如果勉強發汗,病情輕者難以痊癒,病情嚴重者則會神志不清、頭暈目眩而死。
不宜瀉下的情況包括:各種虛弱症狀、咽喉腫痛、嘔吐、厥逆、胸部脹滿、氣機紊亂以及脈象浮弱或虛弱伴表證;
可以瀉下的情況是脈象和病症都完全在裡證,但如果瀉下過早或過度,則會損傷水穀精氣而導致其他疾病。不宜瀉下的情況包括:各種虛弱症狀、咽喉腫痛、嘔吐、厥逆、胸部脹滿、不能排出氣體、氣機紊亂,以及脈象浮細虛弱、微弱澀滯,伴有表證惡寒等。瀉下則會危及生命,應當根據病情選用溫熱藥物來搶救。
陰虛夾熱,脈象數而快,(不宜)灸治,否則會加重病情;
陰陽兩種毒邪,以及少陰病證的嘔吐腹瀉,以及口渴、背部惡寒、脈象微弱澀滯,屬於陽虛者,宜灸。陰虛夾熱,脈象微弱而數者,不宜灸。因為外界的火邪會助長體內的火邪,火邪過盛則下肢必然沉重麻痺,骨骼乾枯,肌肉消瘦,甚至因此遺精、咳嗽帶血,都是火邪所致。《活人》書中說:凡是灸治後或針刺後,症狀與火邪發狂相同者,可用小柴胡湯加龍骨牡蛎治療。
膈下寒邪,四肢冰冷,脈象微弱,(不宜)嘔吐,否則會危及生命;
膈上寒飲導致乾嘔,是少陰病;四肢冰冷,是胃氣虛弱;脈象微弱,是下焦虛弱。錯誤地使用嘔吐法治療,會損傷元氣,導致無法搶救的情況。若應當嘔吐卻反而溫補,則毒氣鬱結於胃,而導致發狂等症狀。
急下瀉以治療水腫,保留津液的機會非常渺茫;
傷寒病,熱邪侵入臟腑,流注少陰經,咽喉乾燥,口乾舌燥,是腎水不足;熱病,熱邪持續不退,眼睛混濁不清,也是腎水不足,都需要緊急瀉下以拯救腎水。陽明經發熱,出汗很多,或已出汗但症狀未解,腹部脹滿疼痛,以及神志不清、大便秘結者,都需要緊急瀉下以保留胃液。傷寒脈象弦而遲,弦代表寒邪,遲代表臟腑;脈象洪大而緊,洪大代表陽氣,緊代表寒邪,都稱為陽中伏陰,需緊急瀉下以分陰陽。
又,腹瀉三天,脈象平和,心下堅硬者,是內實;腹瀉,脈象遲而滑,或脈象浮大,按之反而澀滯,厭食者,都是胃中有宿食。但宿食忌用巴豆霜,只宜用大黃瀉下。
急用溫補法以溫和陽氣,止嘔的效果很好;
脈象沉弱、厥冷、膈上寒飲導致乾嘔,或時有頭痛,都是寒邪上攻,需緊急溫補,用三味參萸湯。內寒極度嚴重,出現厥逆、嘔吐、腹瀉,不渴、身體蜷縮,陽氣將絕,六脈若有若無,需緊急溫補,用四逆湯。凡是說緊急的,都是病情已經很嚴重,將要發生變化,不像其他疾病可以緩慢治療。其他如太陽病汗出不止,汗後惡風,汗後煩躁,心悸、身體疼痛,都應急用附子,加入桂枝、芍藥等藥物;三陽經脈象遲緩,腹部疼痛,建中湯應優先使用。只要服用一劑,病情就能好轉,傷寒的藥物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