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入門》~ 外集·卷三 (6)
外集·卷三 (6)
1. 表裡陰陽汗吐下溫解五法
表可汗而里可下,表證屬太陽。凡見頭疼、發熱、惡寒、清便自調、腰項脊強、脈浮緊者,即是表證,不拘日數多少,便宜解表,不宜下滲。有汗為表虛,宜解肌;無汗為表實,宜發汗。但發汗亦有輕重不同,古謂春夏宜汗者,借天時而喻陽邪在外也。其實春月陽氣尚微,秋月陽氣欲斂,俱不可大汗。
夏月天氣熱,玄府開,不必大汗。冬月陽氣伏藏,感冒輕者,尤不宜汗。惟傷寒重者,時令嚴慄,皮毛堅緻,非大汗無由得散,不得已而從權也。至於陰證,但厥無汗者,妄汗動經則死,或有表邪,辛熱微汗以散之可也。
里證始焉脈浮而大,今則沉而數;始焉惺而靜,今則躁而動;始焉頭疼發熱惡寒,今則不惡寒反惡熱,煩躁倍加,胸連臍腹滿痛,腋下掌心自汗濈濈,以致胃干糞燥,大便不通,小便赤澀,口渴,發狂,譫語,掀衣揭被,揚手擲足,六脈有力,即是傳經熱證。又謂陽盛誤汗即死。
或有初病即見此證者,不拘日數多少,便宜通利,失下則血氣不通而發厥矣。抑又有說焉,純乎表而里無一毫病者,當解表時勿攻裡;純乎里而表無一毫病者,當攻裡時勿解表;如表裡俱見,或表多里少,表急里緩,則先治其表而後攻其里;或里多表少,裡急表緩,則先攻其里而後救其表也。又表虛里實,則藥宜辛涼;裡虛表實,則藥宜辛熱,皆以里為主,內氣正而後可以治表。
雖莫急於內,表亦不可緩也,表裡虛實,而醫之大分明矣。
表裡半者,宣吐與和;
凡病,或渴或不渴,或胸中煩不煩,或嘔不嘔,或腹脅痛不痛,或咳,或心下悸,或小便不利,或有為之證,少陽所主也。邪在表則多寒;邪在裡則多熱;邪在半表裡,則寒熱往來。邪在表,則心腹不滿;邪在裡,則心腹脹滿;邪在半表裡,則胸脅滿。邪在表,則呻吟不安;邪在裡,則狂言亂語;邪在半表裡,則欲言不言。
邪在表,則小便清而易;邪在裡,則小便濁而難;邪在半表裡,或利或不利。邪在表,則不煩不渴不嘔;邪在裡,則煩滿而渴。故或煩或嘔者,邪在表方傳裡也。若見耳聾、脅痛、寒熱、嘔而口苦、胸脅緊滿,脈見弦數者,即是半表半裡。脈大,胸滿多痰者,或挾宿食,可吐。
《百問》云:氣浮上部,填塞心胸,頭痛多涎,此吐證也。《內經》云:其高者,因而越之。脈雖大無頑痰者,不可吐,只當和解。古謂春宜吐者,順陽氣發生於上也;秋冬宜下者,順陽氣收斂於內也。此亦道其常耳,有病皆當從權。
陽可寒而陰可熱,概言之,三陽經病即陽證,手之三陽從頭走足,故頭疼身熱云云;三陰經病即陰證,足之三陰從足走腹,故腹痛自利云云。然陰陽俱有表裡二證,陽證表裡同歸於熱而已,陰證表郁似陽,入里則有傳經、直中之殊。大抵陽證之表,發熱惡寒,清便自調,面光聲亮,鼻息往來如常,手足溫。
白話文:
[表裡陰陽汗吐下溫解五法]
身體的表面可以用發汗的方式治療,身體的內部則可以用瀉下的方式治療。表證通常屬於太陽經的病症。凡是出現頭痛、發燒、怕冷、小便正常、腰背僵硬、脈象浮緊等症狀,都屬於表證,無論病程長短,都應該先用解表的方法治療,不宜用瀉下的方法。如果有汗,表示是表虛,適合用解肌的方式;如果無汗,表示是表實,適合用發汗的方式。
但發汗也有輕重之分,古人說春夏適宜發汗,是藉由天時來比喻陽邪在體表。其實春天陽氣還很微弱,秋天陽氣要收斂,都不可以大量發汗。夏天天氣熱,毛孔張開,不必大量發汗。冬天陽氣藏在體內,輕微的感冒更不適合發汗。只有傷寒病情嚴重,天氣寒冷,皮膚毛孔緊閉,不用大量發汗無法散邪,這時候才不得已用發汗的方法。至於陰證,如果出現四肢冰冷、沒有汗的情況,如果妄用發汗會導致病情加重甚至死亡,如果有表邪,可以用微熱的辛藥稍微發汗來驅散。
里證剛開始時,脈象浮大,現在卻變成沉而數;剛開始時神志清醒安靜,現在卻變得煩躁不安;剛開始時頭痛發熱怕冷,現在卻變成不怕冷反而怕熱,煩躁加倍,胸部連著肚臍腹部都脹滿疼痛,腋下、手掌心不斷流汗,甚至導致胃部乾燥、大便乾硬不通、小便赤澀、口渴、發狂、說胡話、掀開衣服被子、亂動手腳、六脈有力,這些都是疾病傳入經絡的熱證。又說陽證如果誤用發汗會導致死亡。
有些人剛生病就出現這種里證,無論病程長短,都應該用通利的方法治療,如果沒有瀉下,就會導致氣血不通而發生厥逆。另外也有人說,如果單純是表證而沒有里證,解表時就不要攻擊裡;如果單純是里證而沒有表證,攻擊裡時就不要解表;如果表裡都有病,或者表證多而里證少,表證緊急而里證緩慢,就應該先治療表證然後再攻擊裡證;或者里證多而表證少,里證緊急而表證緩慢,就應該先攻擊裡證然後再治療表證。另外,如果表虛里實,用藥應該選擇辛涼的藥;如果里虛表實,用藥應該選擇辛熱的藥,都是以治療里證為主,體內的氣機恢復正常後才可以治療表證。
雖然治療內在疾病比較急迫,但也不能忽略表證,表證和里證的虛實,是醫生必須要明確區分的。
至於疾病處於半表半里的狀態,可以用宣吐或和解的方法治療。
凡是生病,無論是口渴或不渴,胸中煩悶或不煩悶,想吐或不想吐,腹部或脅部疼痛或不疼痛,咳嗽,心悸,小便不順暢等症狀,都屬於少陽經所主的疾病。邪氣在表通常會出現怕冷的症狀;邪氣在裡通常會出現發熱的症狀;邪氣在半表半里則會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邪氣在表,心腹不會脹滿;邪氣在裡,心腹會脹滿;邪氣在半表半里,胸脅會脹滿。邪氣在表,會呻吟不安;邪氣在裡,會說胡話;邪氣在半表半里,則會欲言又止。
邪氣在表,小便會清澈容易排出;邪氣在裡,小便會混濁難以排出;邪氣在半表半里,小便可能順暢也可能不順暢。邪氣在表,不會煩躁口渴想吐;邪氣在裡,則會煩躁口渴脹滿。所以,出現煩躁或想吐的情況,代表邪氣正從表傳入裡。如果出現耳鳴、脅痛、忽冷忽熱、想吐且口苦、胸脅脹滿、脈象弦數,就表示是半表半里的病症。如果脈象大、胸悶多痰,或者夾雜著宿食,可以用嘔吐的方法治療。
《百問》中說:氣往上浮,堵塞在心胸,導致頭痛多痰,這是適合用嘔吐的方法治療的症狀。《內經》說:高處的邪氣,可以用向上疏導的方法來排出。如果脈象大,但沒有頑痰,就不適合用嘔吐的方法治療,只適合用和解的方法治療。古人說春天適合用嘔吐的方法治療,是順應陽氣向上生發的趨勢;秋冬適合用瀉下的方法治療,是順應陽氣向內收斂的趨勢。這只是說一般情況,生病時都要根據實際情況來權衡。
陽證可以用寒涼的方法治療,陰證可以用溫熱的方法治療。總體來說,三陽經的疾病屬於陽證,手的陽經從頭走到腳,所以會有頭痛身熱等症狀;三陰經的疾病屬於陰證,腳的陰經從腳走到腹部,所以會有腹痛腹瀉等症狀。然而陰陽都有表裡兩種證型,陽證的表裡證都是偏熱的,而陰證的表證看起來像陽證,如果深入體內則有傳經和直中的不同。一般來說,陽證的表證,會發熱怕冷,小便正常,面色有光澤,聲音洪亮,呼吸正常,手足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