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入門》~ 外集·卷三 (5)
外集·卷三 (5)
1. 六經正病
謂傷足而不傷手則可,以寒為足之所司;
手之六經,主於春夏,足太陽、少陽,正司冬令,觸冒之者,則二經受病。其次則少陽、厥陰繼冬而司春令,至春分後,方行溫令,故風寒亦能傷之。足陽明與冬本無與,然寄旺四季,寒熱溫涼之氣皆能傷之。況表邪傳裡,必歸脾胃,而為燥糞,用湯藥下之,而胃和矣。
謂傳足而不傳手不可,蓋熱為手之所冤。
人身之氣,每日周行三百六十五骨節,以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血亦隨氣運行腠理,以為一身動靜云為之主。所以一脈愆和,百脈皆病。況風寒中人,先入榮衛,晝夜循環,無所不至,豈間斷於手經哉!七日不愈而再傳者,乃足經移熱傳於手經,如冤家之相摭也,雖然手冤亦推本言耳。上古止分三陰三陽,而不分手足,其意甚深。
況手足三陽,同手走頭至足,手足三陰,同足走胸腹與手,豈有經絡同,而受病又有不同者哉!即如喘咳發熱,分明手太陰、太陽病也;狂言譫語,分明手少陰病也;胸滿乾嘔耳聾,分明手厥陰、少陽病也,認真五臟六腑,俱有表裡二證。蓋人之情欲,天之淫邪,自然不齊,故病多標本兼見。
假令脈弦、面青,目痛、筋急、善怒、心下滿者,兼肝有風也;脈洪、面赤、口乾、善笑、身熱者,兼心有熱也;脈緩、面黃,身重、肢疼、嗜臥者,兼脾有濕也;脈澀、面白帶憂、喘嗽、下衄者,兼肺有燥也;脈微、面黑、善恐、耳閉、氣逆而泄,兼腎有寒也。凡邪出於外則為腑、為表,入於內則為臟、為里。
不拘何臟何腑,表證必同歸於太陽,里證必同歸於陽明。噫!法無定用,病有定體,知此則百病機關,一悟可了,又何疑於手經之不受病耶!
上一段論六經正病。
白話文:
六經正病是指疾病的傳變規律。若只傷到腳而沒傷到手,這是因為寒邪主要侵犯足部經脈;手部六經主要活躍於春夏,而足太陽、少陽經則掌管冬季,因此受寒邪侵犯時,這兩經最易生病。其次,少陽、厥陰經在冬季之後掌管春季,直到春分後才轉為溫暖,所以風寒也可能侵犯它們。足陽明經雖然與冬季沒有直接關係,但它旺盛於四季,所以寒、熱、溫、涼之氣都能傷害它。況且外邪入裡,必定傳入脾胃,導致燥熱便秘,需用湯藥瀉下才能使胃氣和緩。
認為病邪只傳到腳而不傳到手是不對的,因為熱邪主要侵犯手部經脈。
人體氣血每日運行三百六十五個關節,與周天三百六十五度相應。血液隨著氣血運行於皮膚肌理之間,主導人體的活動。所以,一條經脈運行不暢,就會導致全身疾病。風寒侵犯人體,先侵入榮衛二脈,晝夜循環,無處不到,怎麼會間斷於手部經脈呢?七天不愈而再次傳變的,是足部經脈的熱邪傳到手部經脈,如同冤家相爭一樣。不過,說手部經脈受病也是從根本上來說的。上古只分三陰三陽,而不分手足,其用意很深奧。
況且手足三陽經都從手走頭至足,手足三陰經都從足走胸腹至手,經絡相同,為何受病卻不同呢?例如喘咳發熱,明顯是手太陰、太陽經的病症;狂言譫語,明顯是手少陰經的病症;胸滿乾嘔耳聾,明顯是手厥陰、少陽經的病症。認真分析五臟六腑,都有表裡兩種證候。因為人的情慾,以及天地的邪氣,變化多端,所以疾病常兼具標本兩方面症狀。
例如,脈象弦細、面色青白、目痛、筋急、易怒、心下滿悶,是兼夾肝風;脈象洪大、面色紅赤、口乾、愛笑、身熱,是兼夾心熱;脈象緩弱、面色萎黃、身重、肢體疼痛、嗜睡,是兼夾脾濕;脈象澀滯、面色蒼白、憂鬱、咳嗽、鼻出血,是兼夾肺燥;脈象微弱、面色晦暗、容易恐懼、耳鳴、氣逆而泄瀉,是兼夾腎寒。凡是邪氣在外則為腑、為表證,邪氣在內則為臟、為裡證。
不論是哪個臟腑,表證都歸屬於太陽經,裡證都歸屬於陽明經。總之,治療方法沒有固定模式,但疾病的本質是確定的,明白了這個道理,就能理解各種疾病的根本原因,又何必疑惑手經不受病呢?
以上是關於六經正病的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