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入門》~ 外集·卷三 (4)
外集·卷三 (4)
1. 六經正病
此萬法之祖也,學者於此而一悟焉,則病機到手矣!自非仲景《玉函》內秘,其孰能與於斯乎!此後汗、吐、下、溫、和解諸方,不甚詳載,止言宜汗、宜吐、宜下、宜和,悟之。
寒傷榮而風傷衛,太陽為之首爾;
榮行脈中,在血脈,其病深;衛行脈外,在皮膚,其病淺。榮血陰也,陰主閉藏,故寒喜傷榮而無汗;衛氣陽也,陽主開泄,故風喜傷衛而有汗。然豈獨太陽為榮衛之會而有風寒之別乎?陽明善飢為傷風,不食為傷寒。少陽耳聾胸滿而煩為傷風,口苦咽乾目眩為傷寒。三陰傷風,但四肢煩疼耳。
太陽為之先者,傷寒因腎水虧損,至春木無生意,故發為溫病;至夏絕生化之原,發為熱病。所以太陽。少陰二經,受病最多最先。
經可解可腑可下,陽明為之主焉。
表多里少為在經,宜清肌解表:里多表少為在腑,宜和肌通里。蓋陽明標雖主肌,而其本則胃也。然豈獨陽明為十二經之長而有經腑之異乎?仲景曰:三陽受病,未入於腑,可汗而已;三陰受病,已入於腑,可下而已。則三陰有在經者,仍宜微汗之。蓋榮衛屬太陽,主皮毛;胃腑屬陽明,主皮膚之下,肌肉之上及腸胃也;胸脅屬少陽,主血,榮百節,流行三部;臟屬三陰,主筋骨並兩足。故太陽為陽證之表,胃為陽證之裡。
若但以臟腑而分表裡,則腑為表,臟為里。若合榮衛臟腑而分表裡,則表者榮衛之所行,里者胃腑之所主,而臟則又深於里。但病入胃,則亦不更傳,不可不知。
少陽原從乎中治,禁汗禁下;
少陽居太陽陽明之中,半表半裡,禁汗,恐犯太陽;禁下,恐犯陽明;禁滲,恐生髮之氣陷入陰中,只宜和之以小柴胡湯。犯三禁,則變不可勝。他如:太陽經禁下與滲,犯之則動血,熱入里,而難解;陽明經禁汗與滲,犯之則竭津,血蓄下而如狂,益津液者,連須蔥白湯是也。又下症中治見合病。
三陰利用乎變法,有中有傳。
三陰最不可執,有宜下者,有宜溫者。自三陽氣分傳入三陰,謂之傳經陰證。傳,非傳入脾腎肝也,乃入三陰血分,胃與大小腸之腑也,故仲景謂已入於腑可下者是也。若不自陽經傳來,直中三陰之經,初起厥逆腹痛,自利不渴,太陰自受寒也;上證加之嘔吐,少陰自受寒也;又加之小便清利,厥陰自受寒也。熱藥溫之,猶恐或遲,陰陽一差,生死立判。
雖然傳經直中,先賢發之盡矣,然豈無傳變者乎?假如傳經之際,輕生者或被生冷,或犯房欲,或粗工猛施汗下,真氣衰弱,陽證變為陰證,如俗所謂陽證歸陰,仍宜直中寒證法治。故《內經》止言傳變而不言直中者,蓋言變則包直中。今《局方》言傳陰、傳陽則不是,當言傳陽變陰。
庶乎傳經為裡熱,直中與變為裡寒,臨證參脈,直中三陽、傳經三陽,病在於表,脈浮長弦;傳經三陰,病在於里,脈沉數實;直中三陰,病在於經,脈沉微緩,此表裡虛實大分,非專以陽為熱,陰為寒也。
白話文:
六經正病
這是所有醫理的根本,學習者若能在此有所領悟,就能掌握疾病的機理!如果不是張仲景《傷寒論·玉函經》中隱藏的精髓,又有誰能做到這一點呢?後面關於發汗、吐瀉、溫補、和解等各種方劑,就不再詳細記載了,只說明什麼情況下應該發汗、吐瀉、下瀉、溫補或和解,讓大家自己去領悟。
寒邪傷及營氣,風邪傷及衛氣,太陽經是二者的起始之處;
營氣運行在經脈之中,屬血脈,其病較深;衛氣運行在經脈之外,屬皮膚,其病較淺。營氣屬陰,陰主閉藏,所以寒邪喜歡傷及營氣而無汗;衛氣屬陽,陽主開泄,所以風邪喜歡傷及衛氣而有汗。然而,豈止太陽經是營衛之氣交會之處而有風寒之別呢?陽明經表現為善飢是傷風,不食則為傷寒。少陽經表現為耳聾、胸悶煩躁是傷風,口苦咽乾、目眩則是傷寒。三陰經傷風,則只是四肢煩痛。
太陽經是疾病首先侵犯的經脈,傷寒由於腎水虧損,導致春天木氣不能生長,因此發為溫病;到了夏天,則損傷了生化之源,發為熱病。所以太陽經、少陰經最容易最先受到病邪的侵犯。
經絡可以解表,可以攻腑,可以攻下,陽明經是主要的經絡。
表證多而裡證少,病在經絡,應該清熱解表;裡證多而表證少,病在腑臟,應該和解肌表,通利裡氣。雖然陽明經主要表現為肌表症狀,但其根本在於胃。然而,豈止陽明經是十二經脈之首而有經腑之別呢?張仲景說:三陽經受邪,尚未入腑,可以發汗治療;三陰經受邪,已經入腑,可以瀉下治療。但是,三陰經也有病邪在經絡的,仍然應該微微發汗。因為營衛之氣屬於太陽經,主管皮毛;胃腑屬於陽明經,主管皮膚之下、肌肉之上以及腸胃;胸脅屬於少陽經,主管血液,滋養百節,通行三焦;臟腑屬於三陰經,主管筋骨和雙足。所以太陽經是陽證的表證,胃是陽證的裡證。
如果只從臟腑來區分表裡,則腑為表,臟為裡。如果結合營衛和臟腑來區分表裡,則表是指營衛之氣運行的部位,裡是指胃腑所主管的部位,而臟腑則又深於裡。但是,病邪進入胃腑,也不會再傳變,這一點不能不知。
少陽經應當從中間治療,禁止發汗和瀉下;
少陽經位於太陽經和陽明經之間,半表半裡,禁止發汗,以免傷及太陽經;禁止瀉下,以免傷及陽明經;禁止滲濕,以免生髮之氣侵入陰中,只宜用小柴胡湯和解。違犯這三條禁忌,就會產生不可預料的變化。其他例如:太陽經禁止瀉下和滲濕,違犯則會導致出血,熱邪入裡,難以治療;陽明經禁止發汗和滲濕,違犯則會耗傷津液,血液蓄積於下焦而導致神志狂亂,補充津液的藥物,蔥白湯是也。還有下瀉的病證中治法見合病。
三陰經要善於運用變通之法,有裡有傳。
三陰經最忌諱死板,有的需要瀉下,有的需要溫補。從三陽經氣分傳入三陰經,稱為傳經陰證。傳,不是傳入脾腎肝臟,而是進入三陰經的血分,以及胃和小腸等腑臟,所以張仲景說已經入腑可以瀉下治療。如果沒有從陽經傳來,而是直接侵犯三陰經,初期出現厥逆、腹痛、自利不渴,是太陰經自受寒邪;上述症狀加上嘔吐,是少陰經自受寒邪;再加上小便清利,是厥陰經自受寒邪。用溫熱的藥物溫補,都可能嫌遲,陰陽稍有偏差,生死立判。
雖然傳經和直中之病,前賢已經闡述得很清楚了,但是豈能沒有傳變呢?例如,在傳經的過程中,如果病人輕忽疏忽,或者飲食生冷,或者房事過度,或者用汗下法過於猛烈,導致真氣衰弱,陽證就會轉化為陰證,如同俗話所說的陽證歸陰,仍然應該用治療寒證的方法治療。所以《內經》只講傳變而不講直中,是因為講傳變就包含了直中。現在《局方》說傳陰、傳陽是不對的,應該說是傳陽變陰。
總而言之,傳經是裡熱,直中與傳變是裡寒,臨床診斷要參照脈象,直中三陽、傳經三陽,病邪在表,脈象浮大而弦;傳經三陰,病邪在裡,脈象沉而數有力;直中三陰,病邪在經,脈象沉而微弱,這是表裡虛實的大致區分,並不是專指陽為熱,陰為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