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梃

《醫學入門》~ 外集·卷三 (3)

回本書目錄

外集·卷三 (3)

1. 六經正病

至於太陰,人身五臟,脾為死陰,至靜不動,其所消食者,全賴胃氣升降,故自少陽脅肋下肚腹,宜乎先入太陰也;其次,腎主受米穀之精而至靜,惟子時濁氣一動而已,故自中腹移至臍腹,必及於腎也;又其次,肝惟主散血藏血,而極其凝靜者,故入里之深至於小腹,而下行已極,乃復上行於手經。此天然之序,不可亂者如此。

若夫太陽自傳於本者,作渴溺澀,因誤滲也;太陽並傳陽明者,當用麻黃,而反用葛根以引之也;太陽越經傳少陽者,當用麻黃,而反用柴胡以引之也;太陽傳少陰者,當用桂、麻,而反下以陷之也;太陽傳太陰者,當用桂枝,而反下以入之也。此醫之誤而亂其傳之序也。又有太陽即傳厥陰,頭頂痛甚,二經脈絡相接,同督脈而上行也。

有太陽傷風以致陰血自燥,熱蓄膀胱,逆傳小腸與心,謂之冤熱。有風寒自背入者,直中太陽、少陽;自面入者,直中陽明;有首尾只在太陽經而不傳諸經者;有間傳一二經者;有不傳而罷者,有不罷再傳者;有不自陽經,直中陰經者,此邪無定體,不可拘於日數也。《活人》云:六氣之邪,乘虛之經得之。

標本須明後先。

標者,梢末;本者,根本。以主言之,各經絡為標,各腑臟為本,如太陽經為標,膀胱為本。余仿此。以客邪言之,先受病為本,次受病為標。標為相傳,治其急者,請詳言之。太陽膀胱為本,故頭疼脊強,小腸為標,與心為表裡,故發熱,冬月麻黃、桂枝,余月九味羌活湯。

陽明大腸為標,與肺為表裡,故微惡寒發熱為經病,葛根解肌湯;渴而有汗不解者,白虎湯;胃為本,目痛鼻乾,潮汗閉澀,滿渴狂譫為腑病,調胃承氣湯。少陽三焦相火為本,遊行一身,故微熱;膽為標,耳聾、脅痛,寒熱、嘔而口苦,緣三焦無形,膽無出入之路,故從中治,標本俱小柴胡湯。

太陰肺為標,咽乾身目黃;脾為本,腹滿痛,謂之腑熱,咽乾、腹滿、手中溫者,桂枝加大黃湯,或大柴胡湯;身目黃者,茵陳湯;胸滿者,瓜蒂散;如自利不渴,或嘔吐者,屬臟病,理中湯、丸。

少陰心為本,故舌乾口燥,或繞臍硬痛,或心下硬痛,或下利純清水,或譫語便閉,小承氣湯;腎為標,面寒如刀刮,唇青不渴,吐利,胸腹絞痛,四肢厥逆,指甲黑,蜷臥,身如被杖,古姜附湯。

厥陰心包絡為標,故舌卷、厥逆、冷過肘膝、吐沫嘔逆、不渴、小腹絞痛者,為寒,三味參萸湯、四順湯;肝為本,主男子囊縮,女子陰挺乳縮,或手足乍冷乍溫,大便實,消渴煩滿者,屬熱,大承氣湯;似瘧不嘔、二便自調者,必自愈;不愈脈遲,有汗者,小建中湯;脈澀無汗者,桂麻各半湯。其囊,乳縮證,寒證亦有之。

白話文:

六經正病

太陰經的病理,與人體五臟有關。脾臟屬陰,至靜不動,其消化食物的功能,全賴胃氣的升降作用。因此,病邪從少陽經的脅肋下腹部開始,首先侵犯太陰經;其次,腎臟負責吸收米穀精華,也處於靜止狀態,只有子時濁氣才會稍微活動,所以病邪會從腹部移至臍腹,最終侵犯腎臟;再次,肝臟的功能是疏泄和貯藏血液,也處於極度凝靜的狀態,因此病邪會深入到小腹部,到達下行的極點後,再向上行至手經。這是疾病傳變的自然順序,不可打亂。

然而,如果太陽經的病邪傳變出現錯誤,就會導致問題。例如:太陽經直接傳給自身,會出現口渴、小便不利等症狀,這是因為病邪滲透錯誤造成的;太陽經傳給陽明經,應該使用麻黃,卻誤用葛根來引導病邪,這是用藥錯誤;太陽經越過陽明經直接傳給少陽經,應該使用麻黃,卻誤用柴胡來引導病邪,也是用藥錯誤;太陽經傳給少陰經,應該使用桂枝和麻黃,卻誤用下瀉的方法來驅逐病邪,這是治療方法錯誤;太陽經傳給太陰經,應該使用桂枝,卻誤用下瀉的方法來使病邪深入,也是治療方法錯誤。這些都是醫生用藥或治療方法錯誤,打亂了病邪傳變順序的例子。還有一種情況是太陽經直接傳給厥陰經,導致頭頂劇烈疼痛,這是因為兩經的經脈互相連接,並沿著督脈向上行走的緣故。

太陽經受風寒侵襲,導致陰血乾燥,熱邪蓄積在膀胱,逆傳小腸和心臟,稱為“冤熱”。風寒從背部侵入,直接侵犯太陽、少陽經;從面部侵入,直接侵犯陽明經。有些病邪只停留在太陽經,不傳給其他經脈;有些病邪會間隔傳變一兩經;有些病邪不傳變就停止;有些病邪停止後又再次傳變;有些病邪不從陽經傳變,直接侵犯陰經。這說明邪氣的傳變沒有固定的規律,不能單純依靠時間來判斷。正如《活人經》所說:六淫邪氣乘虛而入經脈。

標本必須區分主次先後。

“標”指的是梢末,枝葉;“本”指的是根本,根莖。從疾病本身來說,各個經絡是標,各個臟腑是本,例如太陽經是標,膀胱是本。其他經脈以此類推。從病邪的角度來說,先受病的是本,後受病的是標。標證是相傳的,治療時要優先處理急症,下面詳細說明。太陽經與膀胱(本)相關,所以出現頭痛、項背強直等症狀;小腸(標)與心臟互為表裡,所以出現發熱。冬季使用麻黃、桂枝;其他季節使用九味羌活湯。

陽明經與大腸(標)相關,與肺臟互為表裡,所以出現惡寒發熱等經證,使用葛根解肌湯;口渴、出汗卻不能解渴,使用白虎湯;胃(本)相關的症狀有:眼睛疼痛、鼻乾燥、潮熱、汗出不暢、口渴、神志不清等腑證,使用調胃承氣湯。少陽經與三焦(本)相關,三焦之火遊走全身,所以出現微熱;膽(標)相關的症狀有:耳聾、脅肋疼痛、寒熱往來、嘔吐、口苦等。因為三焦沒有形體,膽經沒有明顯的出入通道,所以治療要從中間入手,標本兼治,使用小柴胡湯。

太陰經與肺(標)相關,出現咽喉乾燥、身體和眼睛發黃等症狀;脾(本)相關的症狀有:腹部脹滿疼痛,稱為腑熱。咽喉乾燥、腹部脹滿、手掌溫熱,使用桂枝加大黃湯或大柴胡湯;身體和眼睛發黃,使用茵陳湯;胸部脹滿,使用瓜蒂散;如果自行腹瀉但不口渴,或者嘔吐,屬於臟病,使用理中湯或理中丸。

少陰經與心臟(本)相關,所以出現舌乾燥、口渴、繞臍或心下部硬痛、下痢清稀水樣便、神志不清、大便秘結等症狀,使用小承氣湯;腎臟(標)相關的症狀有:面部寒冷如刀割般、嘴唇青紫、不口渴、嘔吐、腹瀉、胸腹絞痛、四肢厥逆、指甲發黑、蜷臥、身體像被棍棒打過一樣,使用古方附子湯。

厥陰經與心包絡(標)相關,所以出現舌頭捲曲、厥逆、手腳冰冷超過肘膝關節、嘔吐、不口渴、小腹絞痛等症狀,屬於寒證,使用三味參萸湯或四順湯;肝臟(本)相關的症狀有:男子陰囊收縮、女子陰部下垂、乳房收縮、手腳忽冷忽熱、大便乾燥、消渴、煩躁、腹部脹滿等,屬於熱證,使用大承氣湯;如果類似瘧疾但沒有嘔吐,二便正常,一般會自行痊癒;如果沒有痊癒,脈象遲緩,有汗,使用小建中湯;脈象澀滯,沒有汗,使用桂枝、麻黃各半的湯劑。陰囊或乳房收縮的症狀,寒證也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