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梃

《醫學入門》~ 外集·卷三 (2)

回本書目錄

外集·卷三 (2)

1. 六經正病

或飯食入口則吐,脈弦遲,厥逆,心下實者,不可下也,宜吐之。或脈沉發熱者,汗之。蓋有初得病直攻少陰,不先自太陽傳次而入也。

厥陰煩滿囊拳。

厥陰者,陰盡則變而厥逆生。蓋傳經至此已盡,無復可傳,再傳則逆於手經矣。脈尺寸俱沉,沉實有力當下,沉遲無力當溫,浮緩者病自愈。厥陰受病,當六七日發。以其脈循陰器,絡於肝,故唇青舌卷。或煩滿者,胸中氣滿急也;或囊拳者,陰囊縮也;在女子則陰戶急痛引小腹,此傳經厥陰,風熱毒深於內也。

肝木移熱克脾,脾受賊邪,五臟六腑皆困,榮衛不通,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則死,速下以救,五死一生。或下利譫語者,內有燥屎也,仍宜下之;或嘔而發熱者和之;或發熱惡寒如瘧,囊不縮,脈微浮微緩,胃之脈,脾氣既全,不受賊邪,榮衛將復,水升火降,寒熱作而大汗解矣;或下利腹脹,身疼者,當先救表,而後溫里;若下利清穀,大汗出而厥,四肢疼,小腹拘急;或乾嘔吐沫,或氣衝心痛,發熱消渴吐蛔,皆厥陰寒證也,宜溫之。以上正文六言,乃萬病之祖,非得之《內經》,不能六言包括無遺如此。

凡言六經所見之證,即此三陽三陰經證也,雜病亦然。

經絡難拘日數,經曰:一日足太陽膀胱之經,二日足陽明胃之經,三日足少陽膽之經,四日足太陰脾之經,五日足少陰腎之經,六日足厥陰肝之經。又云:傷寒不加異氣,不傳經者,七日足太陽病衰,手太陽受之,頭痛少愈;八日足陽明病衰,手陽明受之,身熱少歇;九日足少陽病衰,手少陽受之,耳聾微聞;十日足太陰病衰,手太陰受之,腹減如故,則思飲食;十一日足少陰病衰,手少陰受之,渴止,舌乾已而嚏;十二日足厥陰病衰,手厥陰受之,囊縱少腹微下,大氣乃止。病再傳六經,有自安者。

《活人》云:一二日,可發表而散:三四日,宜和解而痊;五六日不解,便實方可議下,此皆論其常耳。《解惑論》云:病人有虛實,邪氣有遲速,豈可拘於日數?日雖多,尚有表證而脈浮數,猶當發汗;日雖少,已有里證而脈沉細,即當下之,但隨證虛實與脈而汗、下之。

陶節庵云:但見太陽證,即用麻、桂汗太陽;見少陰證,即用四逆溫少陰;見陽明證,即用承氣下陽明;見真寒證,直入陰經,即救真寒,此最活法。有循次傳者,天運主氣者,初氣厥陰風木、二氣少陽相火、三氣少陰君火、四氣太陰濕土、五氣陽明燥金、六氣太陽寒水。人生順受其氣,病則逆其氣而傳變,自下而上,自外而內。

究其所以然者,陽主動而位外,陰主靜而位內,人身膀胱氣血之會,自頭背至足,無所不主,故風寒每先犯之;其次,胃氣流行無息,自鼻腹至足,皆其所主,故太陽行督而交任,必及於陽明也;又其次,少陽清氣,主行榮衛脅肋身側,皆其所主,故胃邪必移於膽部。此三陽皆身之外而動者,故為表。

白話文:

六經正病

吃東西就吐,脈象弦而遲,手足厥逆,心下滿實的,不能瀉下,應該先催吐。脈象沉而發熱的,要發汗。這是因為疾病一開始就直攻少陰經,沒有按照太陽經、陽明經等順序傳變的緣故。

厥陰經證候表現為煩躁、腹部脹滿,陰囊縮小。

厥陰經,陰氣極盛就會轉變為厥逆。因為經氣傳至此已盡,沒有其他經脈可以傳變,再次傳變就會逆傳至手經。脈象寸關尺三部都沉,沉而有力應該瀉下,沉而無力應該溫補,脈象浮緩則疾病會自行痊癒。厥陰經受病,大約六七天發作。因為厥陰經脈循行於陰器,絡於肝,所以嘴唇青紫,舌頭卷縮。煩滿是指胸中氣機鬱滯,感到胸悶氣急;囊拳是指陰囊縮小;女性則表現為陰部疼痛,並牽涉到小腹部,這是因為經氣傳至厥陰經,風熱毒邪深入臟腑所致。

肝屬木,木火移熱克脾,脾臟受邪,五臟六腑都受影響,氣血運行不暢,出現耳聾、陰囊縮小、厥逆等症狀,不能進食飲水,不認識人就會死亡,必須迅速瀉下才能救治,十死一生。如果出現腹瀉、神志不清,是腸道燥屎積滯,也應該瀉下;如果嘔吐伴有發熱,則應調和營衛;如果發熱惡寒如同瘧疾,陰囊不縮小,脈象微浮微緩,這是胃經的脈象,脾胃之氣充足,不受邪氣侵襲,營衛之氣將要恢復,水升火降,寒熱往復之後,大汗淋漓而病癒;如果出現腹瀉、腹脹、全身疼痛,應先解表,然後溫裡;如果出現腹瀉排出清穀物,大汗淋漓伴有厥逆,四肢疼痛,小腹拘急;或者乾嘔吐沫,或者氣衝心痛,發熱口渴,吐蛔蟲,這些都是厥陰經寒證,應該溫補。以上六言論述,是萬病之源,如果不是從《內經》中獲得的,就不能如此精簡地概括所有病症。

凡是說到六經所見的證候,就是指這三陽三陰經的證候,雜病也是如此。

經絡循行時間並非一成不變,《內經》記載:一日足太陽膀胱經,二日足陽明胃經,三日足少陽膽經,四日足太陰脾經,五日足少陰腎經,六日足厥陰肝經。又說:傷寒若不夾雜其他邪氣,不傳經的,七日足太陽病勢減退,手太陽經受病,頭痛減輕;八日足陽明病勢減退,手陽明經受病,發熱減輕;九日足少陽病勢減退,手少陽經受病,耳聾症狀減輕;十日足太陰病勢減退,手太陰經受病,腹脹減輕,想吃東西;十一日足少陰病勢減退,手少陰經受病,口渴停止,舌乾已癒並打噴嚏;十二日足厥陰病勢減退,手厥陰經受病,陰囊鬆弛,小腹略微下墜,呼吸恢復正常。疾病再傳六經,有些病人會自行痊癒。

《活人》說:一、二日,可以發表散邪;三、四日,應該和解而痊癒;五、六日不解,則可以考慮瀉下,這些都是根據常規而言。《解惑論》說:病人有虛實之分,邪氣有遲速之別,怎麼可以拘泥於日數?即使病程較長,但仍有表證,脈象浮數,還應該發汗;即使病程較短,但已有裡證,脈象沉細,就應該瀉下,應當根據具體的虛實證候和脈象來決定是否發汗或瀉下。

陶節庵說:只要見到太陽經證候,就用麻黃、桂枝發汗治療太陽經;見到少陰經證候,就用四逆湯溫補少陰經;見到陽明經證候,就用承氣湯瀉下陽明經;見到真寒證,直入陰經,就救治真寒,這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疾病循序傳變的,是由於天運主氣的緣故,初氣為厥陰風木,二氣為少陽相火,三氣為少陰君火,四氣為太陰濕土,五氣為陽明燥金,六氣為太陽寒水。人順應天之氣則安,生病則逆天之氣而傳變,從下向上,從外向內。

究其根本原因,陽主動而居於外,陰主靜而居於內,人體膀胱經是氣血會聚之處,從頭到背到腳,無所不主,所以風寒常常首先侵犯膀胱經;其次,胃氣運行不息,從鼻子到腹部到腳,都是胃氣所主的地方,所以太陽經行於督脈,並與任脈相交,必定會傳至陽明經;再其次,少陽經清氣通行,主行於榮衛,循行於脅肋和身體兩側,都是少陽經所主的地方,所以胃的邪氣必然會傳至膽經。這三陽經都在身體外,屬動,所以稱為表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