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入門》~ 外集·卷三 (1)
外集·卷三 (1)
1. 仲景張先生傷寒纂要
詳《傷寒論》、《百問百證歌》、《活人書》、《活人大全》及今陶氏《六書》、王氏《家寶》與各名家,惟陸氏傷寒未睹其書。
嘗聞病皆起於傷寒,治莫精於仲景。一百一十三方,如水有源;(不過汗吐下滲和解溫補,總方以變化以也),三百九十七法,如衣有領。(不過陰陽表裡虛實而已)惜乎!全書亡而後益支離,記性拙而聊從簡省,姑以六經而言之。
白話文:
詳細研究過《傷寒論》、《百問百證歌》、《活人書》、《活人大全》,以及近代陶氏的《六書》、王氏的《家寶》,還有其他各個名家的著作,只是陸氏關於傷寒的書我還沒有見到。
曾經聽說所有的疾病都起源於傷寒,而治療傷寒最精確的無非是仲景先生。他的一百一十三個方劑,猶如水流有源頭,(不外乎就是發汗、催吐、瀉下、滲濕、和解、溫補等方法,但這些基本方劑可以變化出多種治療方式),三百九十七種治療手法,猶如衣服有領子。(不外乎陰陽、表裡、虛實等理論而已)可惜的是,隨著時間流逝,仲景先生的全書逐漸遺失,導致後世對他的理論理解變得分散且混亂,而我的記憶力又不太好,只能做些簡略的記載,姑且就以六經的理論來談談吧。
2. 六經正病
太陽則頭疼身熱脊強,此太陽正病也。以後凡言太陽證,即頭疼身熱脊強也。凡言表證者,亦即太陽證也,各經仿此。陽從下起,三陽之長曰太陽。脈尺寸俱浮,浮緊傷寒,浮緩傷風。太陽受病,當一二日發。以其脈上連風府,故頭項背腰脊強。頭者,諸陽之會,氣病則麻,血病則痛。
身熱者,寒客皮毛,鬱閉其陽,而後發熱,陽雖人身正氣,鬱則為邪、為熱。熱雖甚不死,蓋傷寒始於寒而終成於熱也。惟不發熱而但惡寒者,邪發於陰也。或熱多寒少、或不大便而泉清頻數、或熱結膀胱溺澀、或汗多溺難、或汗後不解、或汗漏不止、或過經不解、或蓄血發黃、或喘、或嘔,皆太陽所主。
陽明則目痛鼻乾不眠。
陽為明,夾於二陽之中,陽氣盛極,故曰陽明。脈尺寸俱長。長而微洪經病,長而沉數腑病。太陽脈靜則不傳,如脈數急欲吐者,此寒邪變熱,傳於陽明,當二三日發。以其經中客邪,故目痛鼻乾。身熱者,陽明主肌肉,邪甚則身前皆熱。不眠者,煩盛津干,胃氣不和也。太陽未罷者,發熱惡寒。
太陽已罷者,不惡寒而反惡熱,煩渴作嘔,津干便硬,或即狂言,謂之正陽明。少陽陽明,脅滿不大便而嘔。或瘀血發黃,或下血譫語,或胸煩懊憹,皆此經所主。然亦有裡寒下利,或寒氣結積而為痼瘕者,不可不知。
少陽耳聾脅痛,寒熱嘔而口為之苦;
少,初也。陽氣初嫩,亞於陽明,故曰少陽。脈尺寸俱弦,弦而滑數者,陽極發厥;弦而和者,病欲散。少陽受病,當三四日發。以其脈循脅絡於耳,故風熱上壅不利,則耳聾脅痛、寒熱往來、不食、嘔而口苦幹、目眩。若不嘔吐而能食者,為三陰不受邪也。若身無大熱燥悶者,陽去入陰無疑矣。似瘧,婦人血結,皆此經所主。
太陰腹滿自利,尺寸沉而津不到咽。
陰從天降,首曰太陰。在陽為表,在陰為里,邪在表則見陽脈,邪在裡則見陰脈,故尺寸俱沉,沉實有力當下,沉細無力當溫。太陰受病,當四五日發。以其脈布胃中,絡於咽溢,故腹滿或痛,而嗌喉下乾燥。或大便不通,小便如常;或自利,手足溫而渴者,為傳經腑熱。或自利不渴,手足冷者,為直中陰證。
或因內傷飲食,冷氣入脾,必腹痛胸膈不快。然太陰乃三陽之終,三陰之始,陽經表證未盡宜汗,半表裡胸滿多痰宜吐,傳經裡熱宜下,直中陰經宜溫。調脾勝邪,正在此關。
少陰舌乾口燥,次於太陰,故曰少陰。脈尺寸俱沉,沉實有力當下,沉微無力當溫。少陰受病,當五六日發。以其脈起於足心,貫腎絡於肺系,故舌乾口燥而渴。或自利清水,心痛腹脹;或大便閉硬,不欲厚衣者,皆熱入里之深也。苦厥逆畏寒,欲吐不吐,腹痛自利,小便白色,或乾嘔,亡陽咽痛,脈微欲寐者,乃陰毒入臟之深也。或下利體痛,咳嘔者,水氣也。
白話文:
太陽病
太陽病的主要症狀是頭痛、身體發熱、背脊僵硬。以後提到太陽證,指的就是頭痛、身體發熱、背脊僵硬。凡是說到表證,也就是太陽證,其他經絡的病症可以以此類推。陽氣從下往上走,三陽經最長的就是太陽經。如果脈象兩手寸關尺都浮起,浮緊是傷寒,浮緩是傷風。太陽經生病,通常一兩天內發作。因為它的經脈向上連到風府穴,所以會有頭、頸、背、腰脊僵硬的感覺。頭部是所有陽氣匯集的地方,氣病就會麻木,血病就會疼痛。
身體發熱是因為寒邪侵犯皮膚毛孔,使得陽氣鬱結不通,然後才發熱。陽氣雖然是人體正氣,但鬱結就會變成邪氣、變成熱。發熱雖然很嚴重,但不會因此死亡,因為傷寒是從寒氣開始,最終會變成熱。如果沒有發熱,只有怕冷,表示邪氣發在陰經。也可能出現熱多寒少、大便不通卻小便清澈頻繁、熱結膀胱導致小便不順暢、流很多汗但小便困難、流汗後病沒有好轉、汗一直流個不停、病程過長還沒有好、因為體內有瘀血而發黃、喘氣、嘔吐等,這些都屬於太陽病會出現的症狀。
陽明病
陽明病的症狀是眼睛痛、鼻子乾燥、睡不著。
「陽明」的意思是陽氣很旺盛,夾在兩個陽經中間,陽氣極盛,所以稱為陽明。脈象兩手寸關尺都長,長而微微洪大的表示是經絡的病,長而沉實快速的表示是臟腑的病。如果太陽經的脈象平靜,就表示病不會傳到陽明經;如果脈象快速急促想吐,表示寒邪轉變成熱邪,傳到陽明經,通常兩三天內發作。因為它的經脈中有邪氣入侵,所以會有眼睛痛、鼻子乾燥的症狀。身體發熱是因為陽明經主肌肉,邪氣嚴重時,身體前部都會發熱。睡不著是因為煩躁、口乾,胃氣不和。如果太陽經的病還沒有好,會有發熱、怕冷的症狀。
如果太陽經的病已經好了,就不會怕冷反而怕熱,而且會煩躁、口渴、想吐、口乾、大便硬,嚴重時甚至會說胡話,這就稱為「正陽明」。如果屬於少陽陽明,會有胸脅脹滿、大便不通、嘔吐,或者因為瘀血而發黃、下血、說胡話、胸悶煩躁等症狀,這些都屬於陽明病。但是,也有可能是裡面有寒而腹瀉,或者寒氣積聚而形成腫塊,這是必須要知道的。
少陽病
少陽病的症狀是耳聾、胸脅痛、忽冷忽熱、想吐、口苦。
「少」是開始的意思。少陽是陽氣剛剛開始萌發,比陽明經弱,所以稱為少陽。脈象兩手寸關尺都呈現弦象,弦滑且數表示陽氣太盛而發厥,弦而平和則表示病要痊癒。少陽經生病,通常三四天內發作。因為它的經脈循行至胸脅,向上連結到耳朵,如果風熱向上壅塞,就會導致耳聾、胸脅痛、忽冷忽熱、不想吃東西、想吐、口苦口乾、頭暈。如果不吐而且能吃東西,表示三陰經沒有受到邪氣的影響。如果身體沒有嚴重發熱、燥熱等症狀,表示陽氣已經進入陰經。少陽病症狀類似瘧疾,婦女有血瘀也會出現此類症狀,這些都屬於少陽病。
太陰病
太陰病的症狀是腹脹、腹瀉、脈象沉而口乾舌燥。
陰氣從天上降下,最先出現的是太陰。在陽經屬於表,在陰經屬於裡。邪氣在表就看到陽脈,邪氣在裡就看到陰脈,所以脈象兩手寸關尺都是沉的。沉實有力表示應該用瀉法,沉細無力表示應該用溫法。太陰經生病,通常四五天內發作。因為它的經脈分布在胃中,向上連結到咽喉,所以會有腹脹或腹痛、咽喉乾燥等症狀。也可能大便不通,小便正常;或者腹瀉、手腳溫熱但口渴,表示是傳經的臟腑熱。或者腹瀉不口渴、手腳冰冷,表示是直接受到陰寒之邪的影響。
也可能是因為飲食不當,冷氣進入脾臟,一定會腹痛、胸膈不舒服。太陰是三陽經的終點,三陰經的起點。陽經表證還沒解除就要發汗,半表半裡的胸滿多痰要用吐法,傳經的裡熱要用下法,直接受到陰寒之邪的影響要用溫法。調整脾胃,戰勝邪氣,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關。
少陰病
少陰病的症狀是口乾舌燥,僅次於太陰。脈象兩手寸關尺都是沉的,沉實有力表示應該用瀉法,沉微無力表示應該用溫法。少陰經生病,通常五六天內發作。因為它的經脈起於腳底,貫穿腎臟,連結到肺系,所以會有口乾舌燥、口渴的症狀。也可能腹瀉、拉出清澈的液體、心痛腹脹;或者大便閉結、不想穿厚衣服,表示是熱邪進入裡部的深處。如果出現四肢冰冷、怕冷、想吐又吐不出來、腹痛腹瀉、小便清澈、或者乾嘔、陽氣衰竭、咽喉痛、脈搏微弱想睡覺,表示是陰毒深入臟腑。或者腹瀉、身體疼痛、咳嗽想吐,表示體內有水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