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入門》~ 外集·卷三 (1)
外集·卷三 (1)
1. 外集·卷三
2. 傷寒序
欲識傷寒之義者,先正傷寒之名。《百問》云,冬曰傷寒,春曰溫病,夏曰熱病,通而言之為傷寒者何哉?蓋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冬月陽氣不密,以致寒邪觸犯,其即發而為病者,名曰傷寒;其不即發,至春感溫氣而發者,名曰溫病;至夏感熱氣而發者,名曰熱病。溫熱雖發於春夏,而其受病之因,隔冬寒毒藏於肌骨,而自里發之,故通而言之為傷寒也。
仲景傷寒立論,萬世典也;河間溫暑補方,三時用耳;至於傳經直中,分別陰陽雜證,乃丹溪之獨見,傷寒大義如此。然西北風高,傷寒者多;東南地燠,內傷者多,是以東垣又作《內外傷論》以辨之。傷寒之書,至此可謂全且備矣。奈何今之醫者,或讀傷寒一二,而不理會雜病內傷,或竊內傷雜病一二,而不理會傷寒!主傷寒者,專一發散;主內傷者,專一溫補,內外莫辨,殺人慣矣。陶節庵曰:醫者不可一日不讀傷寒,以活心源。
愚謂讀傷寒而不讀三子之書,亦不足以活心源。噫!三世四家之書,缺一不可。
萬曆丙子初夏序
白話文:
想要理解傷寒的意義,首先必須弄清楚傷寒這個名詞的定義。根據《百問》中的說法,冬天的疾病被稱為傷寒,春天的被叫做溫病,夏天的則叫做熱病,那麼為何統稱這些疾病為傷寒呢?因為當邪氣侵襲人體時,往往是因為身體的防禦能力出現了虛弱。冬天如果人體的陽氣不足,導致寒邪入侵,立即發病的,我們就稱之為傷寒;如果寒邪沒有立即發病,等到春天受到溫暖氣候的影響才發病的,我們就稱之為溫病;同樣地,如果到了夏天受到炎熱氣候的影響才發病的,我們就稱之為熱病。雖然溫病和熱病是在春夏兩季發病,但其根源卻是冬季的寒毒深藏在肌肉骨骼中,從體內發出,所以我們通常會將這些疾病統稱為傷寒。
張仲景的傷寒論述,是千古不變的經典;劉河間的溫暑補方,則適用於三個季節;至於傳經直中,區分陰陽雜證,則是丹溪的獨到見解,傷寒的要義就是這樣。然而,在西北風大的地區,傷寒的病人較多;而在東南炎熱的地方,內傷的病人較多,因此李東垣又寫了《內外傷論》來進行區別。關於傷寒的書籍,到此可以說已經很全面且完整了。但是,為什麼現在的醫生,有的只讀一點點的傷寒理論,卻不理會雜病和內傷;有的只學習一點點的內傷和雜病,卻不理會傷寒理論!專注於傷寒的醫生,專門進行發汗治療;專注於內傷的醫生,專門進行溫補治療,他們對於內外病因的區別並不清楚,這種做法往往會導致病人的死亡。陶節庵曾經說過:醫生不能一天不讀傷寒,因為傷寒能夠啟發心靈的智慧。
我認為,如果不閱讀張仲景、劉河間、李東垣和朱丹溪這四位大家的書籍,僅僅閱讀傷寒的理論,也是不足以啟發心靈的智慧。唉!這四位大家的書籍,一本都不能少。
萬曆丙子初夏序]
3. (病機)外感
4. 溫暑
5. 河間劉先生溫暑纂要
諸風掉眩乃肝木,掉,搖也;眩,昏亂旋運也。由風木旺甚生火,風火屬陽,陽主乎動,兩動相搏為之旋轉。
痛癢瘡瘍心火屬;
人近火氣者,微熱則癢,熱甚則痛,肘近則灼而為瘡,皆火之用也。癢者美疾也,故火旺於夏而萬物蕃美。或云:痛為實,癢為虛。非謂虛為寒也,正謂熱之微甚也。癢得爬而解者,爬令皮膚辛辣而屬金化,辛能散故也。瘡瘍屬熱而出濃水,猶肉果熱極,則腐潰而為水,反兼水之化也。
濕腫滿本脾土經,地之體也,土濕過極,則痞塞腫滿。物濕亦然,故長夏屬土,則庶物隆盛也。
氣膹郁痿肺金伏;
膹。謂膹滿也;郁,謂奔迫也;痿,謂手足痿弱無力以運動也。大抵肺主氣,病則其氣膹滿奔迫,不能上升。至於手足痿弱,不能運動,由肺金本燥,燥之為病,血衰不能榮養百骸,故指得血而能攝,足得血而能步,秋金旺則霧氣蒙郁,而草木萎落,病之象也。萎,猶痿也。
寒之收引腎水鄉,收斂引急,寒之用也,故冬寒則拘縮矣。
五運主病樞要目。
諸暴強直,支痛裡急,筋縮腝戾,本足肝膽二經厥陰風木之氣。
暴,卒也;強直,堅勁也;支痛,支持也。謂堅固支持,筋縮不柔而痛也。腝,縮也;戾,乖戾也。謂筋縮裡急乖戾失常而病也。然燥金勁切,木病反兼金化,由亢則害,承乃制也。況風能勝濕而為燥也,風病勢甚而成筋緩者,燥之甚也,故甚者皆兼於燥也。
諸病喘嘔及吐酸,暴注下迫轉筋難;小便渾濁血溢泄,瘤氣結核瘍疹斑;癰疽吐下霍亂證,膹郁腫脹鼻塞干;鼽衄淋秘身發熱,惡寒戰慄驚惑間;笑悲譫妄衄蔑汙,腹脹鼓之有聲和;少陰君火手二經,真心小腸氣之過。
喘,火氣甚則氣盛而息粗也。嘔,胃膈熱甚火炎之象也。吐酸,木味為酸,如飲食熱則易於酸矣。暴注、卒瀉,火性速故也。下迫,裡急後重也,火燥能令下焦急迫也。轉筋,熱燥於筋而自轉也。小便渾濁,寒則水清,熱則水濁。溢,血出於上竅;泄,血出於下竅。瘤氣、赤瘤、丹瘭,熱氣勝也;結核,熱氣鬱結。
瘍,有頭小瘡也;疹,浮小癮疹也。癰,淺而大;疽,深而惡。吐下霍亂,熱甚氣則傳化失常,或下水穀不及變化。膹,胸膈憤悶,或引背痛也。郁,熱極則腠理鬱結,而氣道不通也。腫脹,陽熱大甚,則腫滿䐜脹。鼻塞,寒主收斂,故陽氣不通。鼽,鼻出清涕。衄,鼻出血。
淋,熱客膀胱。秘,大便澀滯,熱能耗液故也。發熱惡寒,邪在表也。戰慄,火熱過極,反兼水化。恐則傷腎,水衰故也。驚,心卒動而不寧。惑,昏惑而志不一。笑,火盛喜發。悲,火盛凌金,金不受制故發悲。譫,多言也,心熱神亂,則言妄出。妄,狂妄也,心熱神昏,則目有所見。
白話文:
所有頭暈目眩的症狀,都屬於肝木的問題。「掉」是指搖動,「眩」是指昏亂、旋轉。這是因為肝風過於旺盛而產生火氣,風和火都屬於陽,陽主動,兩者相互激盪就會產生旋轉。
疼痛、搔癢、瘡瘍等症狀都屬於心火的問題。
人靠近火氣時,稍微發熱就會感到癢,熱到極點就會感到痛,靠近肘部就會灼傷而形成瘡,這些都是火的作用。癢是一種美好的疾病,所以火氣旺盛的夏天,萬物才會繁榮茂盛。有人說,痛是實證,癢是虛證。但這裡的虛不是指寒,而是指熱的程度輕微或嚴重。癢可以透過抓撓來緩解,是因為抓撓會讓皮膚產生辛辣的感覺,辛屬於金,能使氣散開。瘡瘍屬於熱證,會流出濃水,就像水果熱到極點就會腐爛化成水一樣,這也是反過來兼具水的屬性。
濕氣導致腫脹、滿悶,這屬於脾土經脈的問題,脾土是地的本體,土如果過於潮濕,就會導致阻塞、腫脹、滿悶。物體潮濕也是這樣,所以長夏屬於土,這時萬物才會茂盛。
氣息壅塞、鬱悶、肢體萎軟無力,這屬於肺金功能失調的問題。
「膹」是指胸腔脹滿,「郁」是指氣息奔迫,「痿」是指手腳軟弱無力。大致來說,肺主導氣,如果生病,就會導致氣息脹滿、奔迫,無法上升。手腳之所以會軟弱無力,是因為肺金本來就乾燥,乾燥所導致的疾病,會使血液衰弱,無法滋養全身,所以手指得到血液才能抓握,腳得到血液才能行走。秋天金氣旺盛,霧氣籠罩,草木會因此枯萎凋落,這也是生病的徵兆。「萎」和「痿」意思相同。
寒冷導致收縮、牽引,這是寒的特性,所以冬天寒冷就會導致身體拘束收縮。
以上是五行運轉導致疾病的主要綱要。
各種突然發生的僵硬強直、肢體疼痛、腹部裡急、筋脈拘攣、筋骨錯亂等症狀,都屬於足厥陰肝膽經的風木之氣。
「暴」是指突然,「強直」是指堅硬挺直,「支痛」是指支撐疼痛。這是指筋骨堅硬支撐,筋脈緊縮而不柔軟的疼痛。「腝」是指收縮,「戾」是指乖戾。這是指筋脈緊縮,腹部裡急,筋脈錯亂失常而發病的症狀。然而,燥金剛勁尖銳,木病反而兼具金的屬性,這是因為過於亢盛就會產生傷害,承接才能制約它。何況風能勝濕而使之乾燥,風病嚴重導致筋脈鬆弛,是因為乾燥太過,所以嚴重的疾病都兼具乾燥的特性。
各種喘息、嘔吐、吐酸水,突然腹瀉、裡急後重、腿部抽筋,小便渾濁、出血、漏血,腫瘤、包塊、潰瘍、疹子、斑點,癰、疽、上吐下瀉、霍亂等症狀,胸悶、鬱悶、腫脹、鼻塞、流鼻涕、鼻出血、小便淋漓不暢、大便澀滯、身體發熱、怕冷發抖、驚恐迷惑,以及胡言亂語、悲傷、狂妄、大小便失禁、腹脹、腹鳴等症狀,這些都屬於少陰君火手經,也就是心經和小腸經的氣過盛所導致。
喘息,是因為火氣旺盛導致氣盛而呼吸急促。嘔吐,是胃部和膈膜熱盛火氣上炎的徵象。吐酸水,木的味道是酸的,如果飲食過熱就會容易變酸。突然腹瀉,是因為火的特性是快速。裡急後重,是因為火燥能使下焦急迫。腿部抽筋,是因為熱使筋脈乾燥而自行轉動。小便渾濁,寒則小便清澈,熱則小便混濁。溢,是指血從上竅流出;泄,是指血從下竅流出。瘤氣、赤瘤、丹毒,都是因為熱氣過盛;結核,是熱氣鬱結的表現。
瘍,是指有膿頭的小瘡;疹,是指浮在表面的小疹子。癰,是指淺而大的瘡;疽,是指深而惡性的瘡。上吐下瀉、霍亂,是因為熱氣過盛導致氣機運行失常,或導致食物無法消化。膹,是指胸膈煩悶,或引起背痛。郁,是指熱極導致毛孔阻塞,氣道不通暢。腫脹,是指陽熱太過而導致腫脹。鼻塞,是因為寒主收斂,所以陽氣不通。鼽,是指鼻流清涕。衄,是指鼻出血。
淋,是因為熱邪侵入膀胱。秘,是指大便澀滯,是因為熱能耗傷津液。發熱惡寒,是邪氣在表。戰慄,是因為火熱太過,反而兼具水的特性。恐懼會損傷腎臟,因為水衰弱。驚,是心臟突然跳動不安。惑,是昏亂迷惑而神志不清。笑,是因為火盛而喜悅。悲,是因為火盛欺凌金,金無法克制才感到悲傷。譫,是話多,心熱神亂,就會胡言亂語。妄,是狂妄,心熱神昏,就會看到幻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