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入門》~ 內集·卷二 (161)
內集·卷二 (161)
1. 火(與熱門參用)
雌雞餛飩,治脾胃虛弱,少食痿黃,益臟腑,悅顏色。用黃雞肉五兩,白麵七兩,蔥白二合,如法切作餛飩,入醬、鹽、椒、豉,調和煮熟,空心食之。
赤石餺飥,治脾胃冷氣,痢下不止。用赤石脂五兩、白麵七兩煮作羹,臨熟加蔥、醬、鹽、豉調勻,空心食之。
白米飲,治咽食入口,即氣壅塞澀不下。用白米研杵頭糠塵一兩,煮熱飲調勻,空心食之。
醉鄉寶屑,健脾進食,飲酒不醉。用乾葛、白豆蔻、砂仁、丁香各五錢,甘草、百藥煎各一分,木瓜四兩,炒鹽一兩,為末,不能飲酒者,溫酒調服一錢即能飲。
助元散,白朮三兩,白茯苓、陳皮各一兩,蓮肉一兩半,麥芽五錢,為末,入白糖二錢,瓷器收貯,常安火邊。空心或食遠滾白湯調服三錢,上補元氣脾胃,令人能食,年老之人,最宜常服。
助胃膏,治小兒吐瀉,大和脾胃,進飲食。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各二錢半,白豆七個,肉豆蔻二個,木香一錢,山藥五錢,砂仁二十個,為末,蜜丸皂子大,每一丸空心米湯下。
米湯,治泄瀉。用粱米、糯米、黍米各二合,黃蠟一錢,空心炆服。一方只用早米半升,以東壁土一兩,吳萸三錢,同炒香熟,去土、萸,取米煎湯服之。
白話文:
火(與熱門參用)
雞肉餛飩能治療脾胃虛弱、食慾不振、面色萎黃等症狀,還能滋養臟腑,使面色紅潤。做法是用雞肉、麵粉、蔥白按比例製作餛飩,加入醬油、鹽、胡椒、豆豉調味,煮熟後空腹食用。
赤石脂餺飥能治療脾胃虛寒、腹瀉不止。做法是用赤石脂和麵粉煮成羹,快熟時加入蔥、醬油、鹽、豆豉調味,空腹食用。
白米飲能治療吞嚥困難,食物入口即感氣壅塞,無法下嚥。做法是用白米研磨成細末,煮沸後飲用,空腹食用。
醉鄉寶屑能健脾開胃,增進食慾,並能幫助飲酒不醉。做法是用葛根、白豆蔻、砂仁、丁香、甘草、百藥煎、木瓜、炒鹽等藥材研磨成粉末,不勝酒力者,可用溫酒調服少許即可飲酒。
助元散能補益元氣,強健脾胃,增進食慾。做法是用白朮、白茯苓、陳皮、蓮子、麥芽等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白糖,儲存在瓷器中,放置在火邊保暖。空腹或飯後用滾燙的白開水送服,尤其適合年老體弱者長期服用。
助胃膏能治療小兒嘔吐腹瀉,調理脾胃,增進食慾。做法是用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白豆、肉豆蔻、木香、山藥、砂仁等藥材研磨成粉末,製成蜜丸,空腹用米湯送服。
米湯能治療腹瀉。做法是用粱米、糯米、黍米和黃蠟一起煮服,空腹服用。另一種做法是用早米、東壁土、吳萸一起炒香,去土和吳萸後,取米煎湯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