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入門》~ 卷首 (28)
卷首 (28)
1. 陰騭
《永類鈐方》、《體仁彙編》等書,皆載陰騭方論,何也?蓋自古得醫道之傳者,皆以好生為心,不務聲名,不計貨利,不忌人識能,不論人恭慢,惟知救人之命,愈人之病而已。有此心胸,然後醫可明可行,至於病久不痊,尤當恐懼修省,以自重其生,如虛損、癆瘵、癰疽、耳目廢壞等症,皆天刑也,可不知所務乎?是以恪遵聖制,為說於後。
恆言醫通仙道,半積陰功,然陰功可半積而已乎?我朝為善陰騭錄者,陰功之大用也。
富或效其平糶焚券,歸妾葬友,嫁孤保孤,施藥施棺,舉喪助葬,賑貧賑饑,代償代納,還金還產。貴或效其雪冤理枉,活降出罪,潔獄禁溺,救災興利,賤則效其補敝屨,檢漏屋。貧則效其習醫救疾,娶瞽娶啞,放鶴放魚,渡蟻療鵲,傾囊活命。
孝順事實錄者,陰功之大本也。
生則效其養口養志,死則效其善繼善述,常則效其問安視膳,變則效其格奸諭道。幼如陸績懷橘,老如萊子戲斑。留繼母如閔損單衣,事祖母如李密陳情。貧如子路負米,微如庾兗躬耕,保身如子春傷足,受責如伯瑜泣杖。他如代命代死,求母尋母,刻木廬墓,感盜感獸,息火退水,召祥致瑞,訪藥夢藥,吮癰嘗糞,不能枚舉,歷歷可考,當置一冊座右。
二書相為表裡,本立用行,然後因微以顯其著。雖一事一物之小,亦足以動天地,達鬼神,而福澤響應。其所以教天下後世之心,至精至仁,宛如《周書》、《洪範》,先後一揆。蓋孝順事實,即《書》之惟天陰騭,彝倫攸敘也;為善陰騭,即《書》之曰食、曰貨,利用厚生也;感應之速,身致顯榮,慶流後裔,即《書》之曰壽、曰富、曰康寧,向用五福也。治教休美明白如此、宜乎家家諭而戶戶曉矣。
奈何愚民泥於報應,而有意為善,每以汗血之財,而供無益之費,甚則身心受累,而虧名節者有之。高明厚於大倫,而輕忽細務,每逞意氣之偏,而為自便之圖,甚則妨物害眾,而招咒咀者有之,皆非所以善體乎聖制也。
聖斷明言,上自卿相,下至乞丐,皆可行之。但以利人為念,則日用間無非利人之事,如人渴則與之杯水,一物不正礙人足則為正之,皆方便事也。又曰:獎勸誘掖,使人為善,乃陰騭之至大者,何必專一分財與人惠哉?至於禍福感應,一毫不可先萌於心,乃氣機自然而然之妙也。
蓋吾身未受中氣以生之前,則心在於天,而為五行之運用;吾身既受中氣以生之後,則天在吾心而為五事之主宰。一念之善,則不必其事之遂而後為吉也,即此與天相似,吉莫大焉,況積之久而休徵以類應乎;一念之惡,則不必其跡之著而後為凶也,即此與天隔絕,凶莫甚矣,況積之久而咎徵以類應乎。
白話文:
這些內容來自《永類鈐方》和《體仁彙編》等書籍,都記載了關於陰騭的理論,為什麼呢?因為自古以來,那些得到醫術真傳的人,都抱持著珍惜生命的心態,他們不追求名聲,不計算利益,不忌憚他人認知自己的能力,也不在意他人的態度,他們唯一關心的就是救治生命,治療疾病。只有這種胸襟,醫術才能被真正理解和實踐。對於長時間未能痊癒的病情,醫生應該感到恐懼並自我反省,珍視生命的價值。像虛弱、消耗性疾病、瘡瘍、耳目失聰等病症,都是天命的懲罰,我們能不有所作為嗎?因此,我們遵循聖賢的指導,將此觀點陳述如下。
人們常說醫術通達仙道,一半靠的是積累陰德,但是,陰德豈是僅僅可以半積的呢?在我們朝代,記錄善行的《陰騭錄》是積累陰德的重要工具。
富有的人可以效仿他人公平交易,焚毀借據,送走妾侍,埋葬朋友,嫁出孤兒,保護孤兒,提供藥物,提供棺木,舉辦喪禮,幫助貧困,救濟飢餓,代替他人償債,還原財產。貴族可以效仿他人昭雪冤屈,糾正不公,活命減刑,清潔監獄,救災興利。地位低微的人可以修補破舊的鞋子,檢查漏水的房屋。貧窮的人可以學習醫術救治疾病,娶盲人或啞巴,放生鶴和魚,幫助螞蟻和喜鵲,傾盡所有挽救生命。
《孝順事實錄》是積累陰德的根本。
活著時,可以效仿他人贍養父母,滿足他們的願望;去世後,可以效仿他人妥善地繼承和延續他們的事業。平常時,可以效仿他人問候平安,照料飲食;危急時,可以效仿他人制止奸邪,引導正道。年幼時,可以效仿陸績懷橘,老時,可以效仿萊子戲斑。留下繼母,如閔損單衣;侍奉祖母,如李密陳情。貧窮時,可以效仿子路背米;卑微時,可以效仿庾兗躬耕。保護身體,如子春傷足;接受責備,如伯瑜泣杖。其他如代替他人赴死,尋找母親,刻木廬墓,感化盜賊,感動野獸,熄滅火災,退去洪水,召來吉祥,導致祥瑞,尋訪藥材,夢見藥材,吸吮膿包,嘗試糞便,無法一一列舉,但都能找到,應放在座位旁邊的一本書中。
這兩本書相輔相成,根本確立,應用實踐,然後通過小事來彰顯大事。即使是一件小事或一件小物品,也能夠感動天地,通達鬼神,而福澤會相應地回報。它教導天下後世的心態,極為精深和仁慈,就像《周書》和《洪範》,前後一致。孝順事實,就是《書》中的天命陰騭,秩序井然;為善陰騭,就是《書》中的食物和財物,利用和增進民生;感應迅速,自身獲得顯赫榮耀,慶祝流傳後代,就是《書》中的壽命、富貴、健康,使用五福。治理教育如此美好明白,家家戶戶都應該知道。
然而,愚昧的人民被因果報應所束縛,有意為善,常常把辛苦掙來的錢財用於無謂的開銷,甚至身心受到拖累,損壞名節。高貴和明智的人重視大的倫理,卻忽視細微的事務,常常任由情緒驅使,為自己方便,甚至妨礙他人,損害羣眾,招致詛咒。這些都不是善待聖賢制度的方式。
聖賢明確指出,從卿相到乞丐,都可以實踐這些行為。只要以利他為念,在日常生活中就有無數利他的事情,例如,當人渴時,給他一杯水;當物品擺放不正影響他人行走時,幫忙扶正,這些都是方便的事情。又說:鼓勵和引導他人為善,是陰騭中最大的,何必一定要分享財富給別人呢?至於禍福的感應,一點都不應先在心中萌生,這是自然運作的奧祕。
在我們尚未接受中氣孕育之前,心靈屬於天道,運行五行;在我們接受中氣孕育之後,天道在我們心中,成為五事的主宰。一個善念,不一定需要事情成功後才能帶來吉利,因為這已經與天道相似,沒有比這更吉利的了,況且積累久了,吉祥的徵兆會相應而來;一個惡念,不一定需要行為顯著後才會帶來災禍,因為這已經與天道隔絕,沒有比這更糟糕的了,況且積累久了,災禍的徵兆也會相應而來。
有人說:現在善良的人未必能得到福報,惡劣的人未必會遭受禍害,這難道是氣數使然嗎?殊不知數字起於一,一就是心靈的一個念頭。應該做而沒做的事,不是數字所能預知的;不應該做卻做了的事,也不是數字所能預知的。因此,《皇極》不談論數字,因為數字不能完全涵蓋。善良的人未必得到福報,一定是偶然地符合善良,但不足以達到天道的境界;惡劣的人未必得到禍害,一定是偶然地陷入惡行,但未達到與天道相通的地步。
否則,福報善良,禍害惡劣,這是千古不變的天道,為什麼偏偏在現在懷疑它呢?只有不輕易炫耀,才會有玩弄天理卻不敢勇敢行善的人;只有永遠寬廣無邊,才會有畏懼天威卻不敢終止惡行的人;只有循環無窮,變化莫測,才會有樂善好施的君子,即使處於逆境,也不會產生抱怨,因為他們深信天意的存在,以及應該修煉的人事。
唉!他人不知道的善行是最大的善行,他人不知道的惡行是最大的惡行,他人不知道,而自己獨自知道,這是天意,還是人意?因此,禍福都是由自己尋求的,醫學關系重大,必須交託給親人,關系生死,然後才能談論這些。養生的人也必須有這種意志和操守,因此,我敢陳述我所聽到的,以供同僚參考,共同遵守聖賢的制度,並非為了愛好議論。
這段文字強調了醫學的道德價值,提倡醫生應該具有崇高的醫德,並鼓勵人們積累陰德,通過行善來改善自身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