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入門》~ 內集·卷二 (1)
內集·卷二 (1)
1. 本草引
(纂《捷徑》雷公)
醫道之傳,其來尚矣。歷代聖君哲輔,靡不留心,自古仁人孝子,咸知注意。人生兩間,身緣四大。風寒暑濕侵蒸,喜怒憂思鬱結,苦樂榮悴悉損精神,飢飽逸勞俱傷氣血,有生難免,具體皆然,稟受虛實不同,必有恆心乃濟。(非唯醫者貴有恆心,雖病者服藥及起居飲食,亦必有恆,乃能康濟一身),草木良毒各異,未達其性勿嘗。藥無不效,用當極靈,試嚼烏梅,遽齒酸而津溢;才吹皂角,立鼻嚏以氣通。
啖辣芥則淚垂,齧花椒而氣閉;陰膠知內疸所在,(陰膠,即甑中氣垢。點少許於口中,即知臟腑所起。直達至住處,知痛足可醫也),硝末救腦痛欲亡。(硝石末吹鼻中,頭痛立止),囊皴漩多,夜煎萆薢;體寒腹大,全賴鸕鷀;龜尿解噤,鼠骨生牙;磁石引針,琥珀拾芥;鸞膠續劍,獺膽分杯;血投藕而不凝,漆得蟹而自散;蔥液可以熬桂作水,蟾膏乃能軟玉如泥。略舉數端證驗,以明一切殊功。
白話文:
醫道之傳,其來尚矣。歷代聖君哲輔,靡不留心,自古仁人孝子,咸知注意。
醫學之道流傳至今,歷史悠久。歷代聖賢君王和賢明的輔佐大臣,無不重視醫學,自古以來仁愛之人和孝順的子女,都懂得關心身體健康。
人生兩間,身緣四大。風寒暑濕侵蒸,喜怒憂思鬱結,苦樂榮悴悉損精神,飢飽逸勞俱傷氣血,有生難免,具體皆然,稟受虛實不同,必有恆心乃濟。(非唯醫者貴有恆心,雖病者服藥及起居飲食,亦必有恆,乃能康濟一身),
人生在世,身體是由四大元素構成。風寒暑濕等外邪侵襲,喜怒憂思等情緒鬱結,苦樂榮枯等生活變化,都會損害精神,飢飽勞逸等生活方式,都會傷損氣血。這些都是生命過程中難以避免的,具體表現各不相同,因人而異。要想達到治療的目的,必須要有恆心。不僅醫生需要有恆心,病人服藥、起居、飲食也都要堅持,才能使身體康復。
草木良毒各異,未達其性勿嘗。藥無不效,用當極靈,試嚼烏梅,遽齒酸而津溢;才吹皂角,立鼻嚏以氣通。
草木藥物,性狀各異,有的有益,有的有害,如果不了解其特性就不要服用。藥物都有療效,關鍵是要運用得當,才能發揮最大效用。例如,咀嚼烏梅,立即感到牙齿酸涩,唾液分泌增加;用皂角吹鼻子,馬上就會打噴嚏,鼻子通暢。
啖辣芥則淚垂,齧花椒而氣閉;陰膠知內疸所在,(陰膠,即甑中氣垢。點少許於口中,即知臟腑所起。直達至住處,知痛足可醫也),硝末救腦痛欲亡。(硝石末吹鼻中,頭痛立止),
吃辣芥末會流眼淚,咬花椒會呼吸困難。陰膠可以判斷內臟黃疸的位置。陰膠指的是鍋底的氣垢,取一點放入口中,就能辨別病痛來自哪個臟腑,準確地找到病灶,就可以對症下藥。硝石末可以治療腦痛欲死的症狀,將硝石粉吹入鼻中,頭痛馬上就能止住。
囊皴漩多,夜煎萆薢;體寒腹大,全賴鸕鷀;龜尿解噤,鼠骨生牙;磁石引針,琥珀拾芥;鸞膠續劍,獺膽分杯;血投藕而不凝,漆得蟹而自散;蔥液可以熬桂作水,蟾膏乃能軟玉如泥。
如果身體浮腫,夜晚就煎萆薢湯喝;如果體寒腹部脹大,就要依靠鸕鷀(一種水鳥)的藥效;龜尿可以治療口噤;老鼠骨可以生牙;磁石可以吸引針灸用的針;琥珀可以撿拾細小的東西;鸞膠可以接合斷裂的劍;獺膽可以治療口渴;血液滴入藕中不會凝固;漆塗在螃蟹上,會自行散開;蔥汁可以熬製桂皮水;蟾蜍膏可以軟化玉石像泥土一樣。
略舉數端證驗,以明一切殊功。
以上僅舉出一些藥物的療效案例,用以證明藥物奇特功效的存在。
每用單行,則氣純而愈速,或時兼使,乃味雜而效遲。唯相須佐使配合,則併力以收功;若相反畏惡交參,必爭仇而播毒。疾之劇差,休慼所關;方之臧否,安危是系,必合精詳有據,豈宜火裂無稽?對症求藥,須裒眾善之長;隨宜用藥,庶獲萬全之效。
白話文:
每種藥材單獨使用,藥性純粹,療效迅速。但若同時使用多種藥材,味道就會混雜,效果就會變得緩慢。只有相輔相成、互相配合的藥材,才能合力達到療效。若使用相互衝突、相克的藥材,就會產生矛盾,造成毒害。疾病的輕重,攸關病人的安危;藥方的優劣,決定療效的成敗,一定要精準嚴謹、有理有據,怎麼能像火燒一樣草率敷衍?要根據病症選擇藥物,必須汲取各種優良藥物的長處;要根據病情變化調整藥方,才能獲得最佳的療效。
2. 本草總括
《本草經》肇炎皇,醫之祖也。伊尹用《本經》為《湯液》,仲景廣《湯液》為方法,後之陶,唐、李、陳,本草雖多,不能及也。日久黑白未免無混,得經意者惟東恆、丹溪,會經要者惟古庵、節齋。是以總法象於前,分五品於後,其先輩歌括多有修改之者,非好勞也,不敢少違經旨耳。
《指南》云:不讀本草,焉知藥性?專泥藥性,決不識病;假饒識病,未必得法。能窮《素問》,病受何氣,便知用藥,當擇何味。
天有陰陽彰六氣,風寒暑濕燥火,三陰三陽上奉之。
溫涼寒熱四時行;
春夏溫熱者,天之陽也;秋冬涼寒者,天之陰也。陽則升,陰則降。
白話文:
《本草經》是炎帝神農氏所創,他是醫學的祖師。伊尹以《本草經》為基礎,撰寫了《湯液》一書;張仲景則將《湯液》中的內容擴充,形成了完整的醫學方法。後世的陶弘景、唐慎微、李時珍等醫家,雖然寫了不少本草著作,但都無法超越前輩。
時間久了,醫藥知識難免混淆不清,真正理解《本草經》精髓的只有東垣李杲和丹溪翁維翰;而能夠掌握《本草經》要旨的,則只有古庵朱震亨和節齋張元素。因此,我將醫學總綱放前面,將五種藥物分類放在後面。前人對於藥物歌訣有很多修改,並不是刻意勞作,而是不敢違背經書的旨意。
《指南》中說:不讀本草書,怎能知道藥物特性?只死記硬背藥性,就無法真正了解疾病;即使了解疾病,也不一定能找到合適的治療方法。只有深入研究《素問》,明白疾病是由何種氣機造成的,才能根據病情選擇藥物,並確定用藥的口味。
天地有陰陽變化,並有六種氣候,分別是風、寒、暑、濕、燥、火。三陰三陽受這六種氣候的影響而變化。
溫、涼、寒、熱四種氣候隨著四季交替而變化。春季和夏季以溫熱為主,這是天地的陽氣;秋季和冬季以涼寒為主,這是天地的陰氣。陽氣上升,陰氣下降。
地有陰陽化五味,金木水火土,生長化收藏下應之。
酸苦辛甘鹹淡成。
辛甘淡者,地之陽也;酸苦鹹者,地之陰也。陽則浮,陰則沉。酸生於東方,木應春氣,溫入肝;苦生於南方,火應夏氣,熱入心;甘生於中央,土應四季,氣兼溫涼寒熱,味兼辛鹹酸苦,其本氣平,其本味甘,入脾胃;辛生於西方,金應秋氣,燥入肺;咸生於北方,水應冬氣,寒入腎;淡為五味之本,故本草不言淡。
然有生必有化,木味化甘,火味化辛,土味化咸,金味化酸,水味化苦,其應臟腑則相同也。經曰: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五味入口,藏於腸胃。
白話文:
天地間存在著陰陽,由此生出五味,分別是金、木、水、火、土,它們各自對應著不同的生長、化收藏的過程。
五味分別是酸、苦、辛、甘、鹹、淡。
辛、甘、淡屬於陽,酸、苦、鹹屬於陰。陽氣上升,陰氣下降。
酸味源於東方,對應木,應春氣,溫熱入肝;苦味源於南方,對應火,應夏氣,炎熱入心;甘味源於中央,對應土,應四季,氣溫兼具溫、涼、寒、熱,味道包含辛、鹹、酸、苦,其本氣平和,本味甘甜,入脾胃;辛味源於西方,對應金,應秋氣,乾燥入肺;鹹味源於北方,對應水,應冬氣,寒冷入腎;淡味是五味的根本,因此本草書中不言淡。
万物有生必有化,木味的最终转化为甘,火味的最终转化为辛,土味的最终转化为鹹,金味的最终转化为酸,水味的最终转化为苦,这些转化对应着五脏六腑的功能,是一致的。
经书上说:天以五气滋养人,地以五味滋养人。五气由鼻吸入,储藏于心肺,五味由口入口,储藏于肠胃。
辛散酸收淡滲泄,咸軟苦瀉甘緩平;
藥本五味,入五臟而為補瀉。辛散,謂散其表裡拂鬱也;酸收謂收其耗散之氣也;淡滲,謂滲其內濕利小便也;咸軟,謂軟其大便燥結之大熱也;苦瀉,謂瀉其上升之火也;甘緩,謂緩其大熱大寒也。
酸苦湧泄陰為味,辛甘發散氣陽輕。
又,鹹味湧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有一藥兩味者、或三味者,或一氣者、或兩氣者,輕清重濁之分,氣味厚薄之異。
輕清成象親乎上,味薄,茶之類。清陽出上竅,本乎天者親上也。
親下重濁陰成形。
味厚,大黃之類。濁陰出下竅,本乎地者親下也。陽化氣,陰成形,萬物皆然。
白話文:
中醫認為,藥材的五味(辛、酸、淡、鹹、苦、甘)分別對人體具有不同的作用。辛味可以散寒解表,酸味可以收斂固澀,淡味可以利水滲濕,鹹味可以軟堅通便,苦味可以清熱瀉火,甘味可以緩和脾胃。這些作用歸根結底都是通過補瀉的方式來達到調節人體阴阳平衡的目的。
藥材中可能包含一種或多種味道,並且會根據味道的性質呈現輕清或重濁的不同特點。輕清的藥物味道較淡,例如茶,它們通常具有上浮的特性,屬於陽氣。而重濁的藥物味道較濃,例如大黃,它們通常具有下沉的特性,屬於陰氣。這是因為陽氣主升,陰氣主降,自然界萬物的特性都是遵循着這樣的規律。
清之清者發腠理,陽中陽味厚之至:
附子氣厚,陽中陽也,故發熱。
清之濁者實四肢,陽中之陰薄氣使。
茯苓淡,為在天之陽也。陽當上行,何為利水而泄下?經云:氣之薄者,乃陽中之陰,所以茯苓利水而下行,然而泄下,亦不離乎陽之體,故入手太陽。
濁之濁者走五臟,陰中之陰乃厚味;大黃味厚,陰中陰也,故泄下。
濁之清者歸六腑,陰中之陽薄味爾。
麻黃苦,為在地之陰也。陰當下行,何為發汗而升上?經云:味之薄者,乃陰中之陽,所以麻黃髮汗而上升。然而升上,亦不利乎陰之體,故入手太陰。
白話文:
清氣中的純淨之氣能發散到肌膚腠理,陽氣中的陽性之氣最為厚重,所以附子氣味厚重,屬於陽中之陽,故能發熱。清氣中的濁氣會積聚在四肢,屬於陽氣中的陰性之氣,氣味較薄。茯苓性味淡,屬於天上的陽氣,陽氣應該向上升,為何能利水而向下泄?經書說,氣味薄者,屬於陽氣中的陰性之氣,所以茯苓利水而向下泄,但它向下泄,也離不開陽氣的特性,所以歸屬於手太陽經。濁氣中的濁氣會進入五臟,屬於陰氣中的陰性之氣,氣味厚重,大黃味厚,屬於陰中之陰,故能泄下。濁氣中的清氣會歸屬於六腑,屬於陰氣中的陽性之氣,氣味較薄。麻黃性苦,屬於地上的陰氣,陰氣應該向下行,為何能發汗而向上升?經書說,氣味薄者,屬於陰氣中的陽性之氣,所以麻黃發汗而向上升,但它向上升,也離不開陰氣的特性,所以歸屬於手太陰經。
六淫外感如何治?風以辛涼熱鹹寒,火淫同熱。
濕苦熱兮寒甘熱,苦溫燥勝佐辛酸。
風製法肝春木,酸生之道也。失常則病,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甘辛,以甘緩之,以辛散之。熱製法心夏火,苦長之道也。失常則病,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濕製法脾土甘,中方化成之道也。失常則病,濕淫於內,治以苦熱,佐以咸熱,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燥製法肺秋金,辛收之道也。失常則病,燥淫於內,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辛潤之,以苦下之。寒製法腎冬水,咸藏之道也。失常則病,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辛散之,以苦堅之。蓋五味酸苦甘辛鹹,為五臟之本也。四時五行化生,各順其道,違則病生。古聖設法以制變,如風淫於內,乃肝木失常,火隨而熾,治以辛涼,是為辛金克其木,涼水沃其火。余皆仿此。
白話文:
六淫外感如何治?
六淫指的是風、寒、暑、濕、燥、火六種外邪,當它們侵入人體,就會引起各種疾病。
如何治療六淫外感呢?
風:風性善行,以辛涼熱鹹寒來治療。風性屬木,性急,容易侵犯人體的肌表,導致各種風寒感冒、風濕痹痛等病症。治療上需用辛散風寒,以涼潤之,並佐以甘辛,以甘緩之。
火:火性炎上,與風同屬熱性。火性屬火,性急,容易侵犯人體的心肺,導致各種心煩失眠、口舌生瘡等病症。治療上需用鹹寒清熱,以酸收之,並佐以甘苦,以苦發之。
濕:濕性黏濁,以苦熱兮寒甘熱來治療。濕性屬土,性緩,容易侵犯人體的脾胃,導致各種腹瀉、水腫等病症。治療上需用苦燥濕邪,以淡泄之,並佐以咸熱,以苦燥之。
燥:燥性乾燥,以苦溫燥勝佐辛酸來治療。燥性屬金,性急,容易侵犯人體的肺,導致各種咳嗽、皮膚乾燥等病症。治療上需用苦溫潤燥,以辛潤之,並佐以甘辛,以苦下之。
寒:寒性凝滯,以甘熱佐苦辛來治療。寒性屬水,性緩,容易侵犯人體的腎,導致各種手腳冰涼、腰膝痠痛等病症。治療上需用甘熱溫陽,以辛散之,並佐以苦辛,以苦堅之。
五行與五臟:五味酸苦甘辛鹹,對應五臟肝心脾肺腎,為五臟之本。
四時五行:四季五行化生,各有其道,如果違逆其道,就會導致疾病。古人用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來治療疾病,例如:風淫於內,乃肝木失常,火隨而熾,治以辛涼,是為辛金克其木,涼水沃其火。
其他:其他六淫外感治療方法,皆可依此類推。
但《內經》既曰風淫於內,又曰風淫所勝。蓋自在泉而言,則曰淫於內;自司天而言,則曰所勝。六淫皆然,其治則一也。或客勝主,則瀉客補主;或主勝客,則瀉主補客。隨其緩急以治之。
內傷苦欲分虛實,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甘草;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以辛補之,細辛;以酸瀉之,白芍。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心欲軟,急食鹹以軟之,芒硝;以咸補之,澤瀉;以甘瀉之,參、耆、甘草。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白朮;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甘草;以甘補之,人參;以苦瀉之,黃連。
白話文:
《內經》說「風淫於內」和「風淫所勝」,其實是指不同的角度:從人體內部來看就叫「淫於內」,從外界影響來看就叫「所勝」。其他五種邪氣也是一樣,治療方法也都是一樣的。如果邪氣勝過正氣,就應該瀉邪補正;如果正氣勝過邪氣,就應該瀉正補邪。根據病情輕重緩急來選擇治療方法。
內傷分為虛實,例如肝氣急躁,就應該吃甜的來緩解,可以用甘草;肝氣鬱結,就應該吃辛辣的來疏散,可以用川芎;可以用細辛來補肝氣;可以用白芍來瀉肝火。心氣虛弱,就應該吃酸的來收斂,可以用五味子;心氣過於旺盛,就應該吃鹹的來軟化,可以用芒硝;可以用澤瀉來補心氣;可以用人參、黃芪、甘草來瀉心火。脾虛濕盛,就應該吃苦的來燥濕,可以用白朮;脾氣虛弱,就應該吃甜的來緩解,可以用甘草;可以用人參來補脾氣;可以用黃連來瀉脾濕。
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瀉之,黃芩;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白芍;以酸補之,五味子;以辛瀉之,桑白皮。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知母、黃柏;注云: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知母;以苦補之,黃柏,以咸瀉之,澤瀉。五臟虛實補瀉,肝虛以陳皮、生薑之類補之。
經曰:虛則補其母。水能生木,腎乃肝之母;腎,水也。若補其腎,熟地是也。如無他證,惟不足,腎氣丸主之。實則白芍瀉之,如無他證,瀉青丸主之。實則瀉其子,心乃肝之子,以甘草瀉心湯。虛以炒鹽補之,虛則補其母,木能生火,肝乃心之母。肝,木也;心,火也。
白話文:
肺部氣逆上衝,趕緊吃苦味的食物來瀉火,例如黃芩;肺部想要收斂,趕緊吃酸味的食物來收斂,例如白芍;用酸味來補肺,例如五味子;用辛味來瀉肺,例如桑白皮。腎臟乾燥,趕緊吃辛味的食物來潤燥,例如知母、黃柏;開通腠理,引導津液,流通氣血。腎臟想要堅固,趕緊吃苦味的食物來堅固,例如知母;用苦味來補腎,例如黃柏,用鹹味來瀉腎,例如澤瀉。五臟虛實的補瀉,肝臟虛弱就用陳皮、生薑等來補。
經典記載:虛弱就要補其母。水能生木,腎臟是肝臟的母親;腎臟屬水。如果要補腎,就用熟地。如果沒有其他症狀,只有不足,就用腎氣丸。實證就用白芍來瀉火,如果沒有其他症狀,就用瀉青丸。實證就瀉其子,心臟是肝臟的兒子,就用甘草瀉心湯。虛弱就用炒鹽來補,虛弱就補其母,木能生火,肝臟是心臟的母親。肝臟屬木,心臟屬火。
以生薑補之,如無他證,硃砂安神丸是也。實則甘草瀉之,如無他證,重則單黃連湯,輕則導赤散。脾虛以甘草、大棗之類補之,實則以枳實瀉之,如無他證,虛則以益黃散,實則瀉黃散。心乃脾之母,以炒鹽補心。肺乃脾之子,以桑白皮瀉肺。肺虛以五味子補之,實則桑白皮瀉之,如無他證,實則用瀉白散,虛則用阿膠散。
白話文:
用生薑補充,若無其他症狀,可服用硃砂安神丸。若實證,則用甘草瀉火,若無其他症狀,嚴重者服用單黃連湯,輕者服用導赤散。脾虛用甘草、大棗等補脾,若實證,則用枳實瀉脾,若無其他症狀,虛者服用益黃散,實者服用瀉黃散。心為脾之母,用炒鹽補心。肺為脾之子,用桑白皮瀉肺。肺虛用五味子補肺,若實證,則用桑白皮瀉肺,若無其他症狀,實者服用瀉白散,虛者服用阿膠散。
虛則以甘草補脾土,補其母也;實則以澤瀉瀉腎水,瀉其子也。腎虛以熟地、黃柏補之,瀉以澤瀉之咸。腎有補無瀉,腎氣丸主之。肺乃腎之母,金生水故也,以五味子補肺而已。
升降浮沉法一般。
肝主春,於時自子至卯,為陰中之陽,風藥應之,如防風、羌活、升麻、葛根之類,自地而昇天,味之薄者是也。味辛補酸瀉,氣溫補涼瀉。心主夏,於時自卯至午,為陽中之陽,熱藥應之,如附子、烏頭、薑、桂、紅豆之類。正秉火之氣味,火之厚浮散下,氣之厚者是也。
白話文:
虛弱時就用甘草補脾土,因為脾是腎的母氣,可以滋養腎氣;實熱時就用澤瀉瀉腎水,因為腎是脾的子氣,可以抑制腎氣過旺。腎虛就用熟地和黃柏補腎,腎實就用澤瀉的鹹味來瀉腎。如果腎氣虛弱,沒有實熱,可以服用腎氣丸來補腎。肺是腎的母氣,因為金生水,所以用五味子補肺即可。
升降浮沉的運用方法與其他藥物相同。
肝主春,對應的時間是子時到卯時,屬於陰中之陽,應該用風藥,比如防風、羌活、升麻、葛根等,這些藥物性味輕薄,能從地而昇天。味辛補酸瀉,氣溫補涼瀉。心主夏,對應的時間是卯時到午時,屬於陽中之陽,應該用熱藥,比如附子、烏頭、薑、桂、紅豆等,這些藥物性味厚重,具有火之厚浮散下的特性。
味鹹補甘瀉,氣熱補寒瀉。肺主秋,於時自午至酉,為陽中之陰,燥藥應之,如茯苓、豬苓、澤瀉、木通之類。自天收而降地,氣之薄者是也。味酸補辛瀉,氣涼補溫瀉。冬主腎,於時自酉至子,為陰中之陰,寒藥應之,如大黃、芩、連、黃柏、防己之類。正秉水之氣味,水之厚化浮沉,味之厚者是也。
味苦補咸泄,氣寒補熱瀉。脾主長夏生化,味甘補苦瀉,氣寒熱溫涼,各從其宜,詳後分類注。經曰:補瀉在味,隨時換氣。凡言補,補以辛甘溫熱之劑,皆助春夏之升浮,在人身乃肝心也;凡言瀉,瀉以酸苦寒涼及淡滲之劑,皆助秋冬之降沉,在人身乃肺腎也。從時,春溫宜涼,夏熱宜寒,秋涼宜溫,冬寒宜熱;晝則從升,夜則從降;晴則從熱,陰則從寒。然病與時逆,夏反用熱,冬反用寒,如發表不遠熱,攻裡不遠寒,以其不住於中也。
白話文:
鹹味補甘味瀉,氣熱補寒瀉。秋天屬肺,時間從中午到傍晚,屬陽中之陰,適合用燥藥,例如茯苓、豬苓、澤瀉、木通等。秋季是天地收斂之時,氣息也較為清淡。
酸味補辛味瀉,氣涼補溫瀉。冬天屬腎,時間從傍晚到深夜,屬陰中之陰,適合用寒藥,例如大黃、黃芩、黃連、黃柏、防己等。冬天秉承水的氣味,水的特性是厚重化生浮沉,所以冬季的藥物也較為厚重。
苦味補鹹味瀉,氣寒補熱瀉。脾主長夏,生化萬物,甘味補苦味瀉,氣寒熱溫涼,各有其適宜的藥物,詳後分類註解。經書上說:補瀉依據味道,隨時調整氣性。凡是說補,就用辛甘溫熱的藥物,這些藥物有助於春夏之時向上升浮,對人體來說就是肝心。凡是說瀉,就用酸苦寒涼及淡滲的藥物,這些藥物有助於秋冬之時向下沉降,對人體來說就是肺腎。
順應時令,春天溫暖宜用涼性藥物,夏天炎熱宜用寒性藥物,秋天涼爽宜用溫性藥物,冬天寒冷宜用熱性藥物;白天則順應上升之氣,夜晚則順應下降之氣;晴天則順應熱性之氣,陰天則順應寒性之氣。但是如果疾病與時令相反,例如夏天反用熱性藥物,冬天反用寒性藥物,例如發表藥物不遠熱,攻裡藥物不遠寒,都是因為疾病沒有停留於體內。
又如傷寒,雖夏月可用辛熱;傷酒及素有熱,雖寒月可用苦寒,然皆暫用也。以人病言之,病在上則宜升,病在下則宜降,病在外則宜浮,病在內則宜沉,病寒則治以熱,病熱則治以寒,變化至不一也。故升降浮沉則順之,所謂無傷歲氣,勿伐天和也;寒熱溫涼則逆之,所謂調其氣,使之平也,豈可執一而論哉!
身腰下病梢能降,身半上病根宜損;
凡藥根在土中者,中半以上氣脈上行,以生苗者為根。中半以下氣脈下行,以入土者為梢。病在中焦用身,上焦用根,下焦用梢。經云:根升梢降。
橫行手膊惟辛散,五味酸止而收斂,咸止而軟堅,苦直行而泄,黃柏、大黃之類是也;辛橫行而散,桂枝之類是也;甘上行而發,甘草之類是也。
白話文:
雖然夏天可以用辛熱藥物治療傷寒,冬天可以用苦寒藥物治療傷酒和原本就有熱證的人,但這些都是暫時的治療方法。從人體疾病的角度來看,病在上焦就要用升提的藥物,病在下焦就要用下降的藥物,病在外就要用浮表的藥物,病在內就要用沉降的藥物,病寒就要用熱藥治療,病熱就要用寒藥治療,變化多端,無法一概而論。因此,升降浮沉要順應其性,這是所謂的「無傷歲氣,勿伐天和」;而寒熱溫涼則要逆向治療,這是所謂的「調其氣,使之平」,怎麼可以執著於一種方法呢?
腰部以下的病症,適合用下降的藥物;身體上半部的病症,適合用損耗的藥物。
一般來說,藥物的根部生長在土中,根部以上的部分氣脈向上生長,以生長出苗芽的為根;根部以下的部分氣脈向下生長,以深入土壤的為梢。中焦的病症用藥物的根部,上焦的病症用藥物的根部,下焦的病症用藥物的梢部。經書中說:「根升梢降」。
橫行於手部的病症適合用辛散的藥物,酸味藥物收斂止瀉,鹹味藥物收斂軟堅,苦味藥物直行瀉下,黃柏、大黃之類就是這種藥物;辛味藥物橫行散開,桂枝之類就是這種藥物;甘味藥物上行發散,甘草之類就是這種藥物。
分經報使又何難?
詩曰:小腸膀胱屬太陽,蒿本、羌活是本鄉;三焦膽與肝胞絡,少陽厥陰柴胡強。大腸陽明並足胃,葛根、白芷、升麻當;太陰肺脈中焦起,白芷、升麻、蔥白鄉。脾經少與肺部異,升麻兼之白芷詳;少陰心經獨活主,腎經獨活加桂良。通經用此藥為使,豈能有病到膏肓?然此皆外感雜證引藥,若內傷虛損,須於前五臟虛實補瀉藥內求之。
君臣和合無反畏,上品藥一百二十種為君,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輕身延年。中品藥一百二十種為臣,主養性以應人,無毒或有毒,遏病補虛,斟酌其宜。下品藥一百二十種為佐使,主治病以應地,多毒,除寒熱,破積聚,不可久服。《神農本經》三百六十五種,法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後陶隱居又加三百六十五種,合七百二十種,此以無毒有毒論君臣也。若制方之法,主治病邪者為君,輔君分治者為臣,應臣嚮導者為佐使。
白話文:
辨別經絡和藥物配伍有什麼困難呢?古詩說:小腸和膀胱屬太陽經,蒿本、羌活是它們的本位藥物;三焦、膽和肝的經絡相互交織,少陽和厥陰的藥物柴胡作用顯著;大腸屬陽明經,足部屬胃經,葛根、白芷、升麻是它們的藥物;太陰肺經起於中焦,白芷、升麻、蔥白是它的藥物;脾經與肺經略有不同,升麻和白芷是它們的藥物;少陰心經以獨活為主,腎經以獨活和桂枝為藥。用這些藥物來通經活絡,怎麼會有病到膏肓的地步呢?不過這些都是針對外感雜症的藥物,如果是內傷虛損,就要根據五臟的虛實情況來配伍補瀉藥。
君臣藥物相輔相成,沒有副作用。上品藥物有一百二十種,為君藥,主要作用是養命,應合天命,沒有毒性,可以長期服用,輕身延年。中品藥物有一百二十種,為臣藥,主要作用是養性,應合人命,沒有毒性或者有毒性,可以遏制疾病,補虛益氣,根據情況酌情使用。下品藥物有一百二十種,為佐使藥,主要作用是治病,應合地命,多有毒性,可以除寒熱,破積聚,不可長期服用。《神農本經》記載了三百六十五種藥物,对应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後陶隱居又加了三百六十五種藥物,合共七百二十種,這些都是根據藥物的毒性來區分君臣的。至於制方方法,主治病邪的藥物為君藥,輔助君藥的藥物為臣藥,配合臣藥的藥物為佐使藥。
假如治風以防風為君,治上熱以黃芩為君,中熱以黃連為君,治濕以防己為君,治寒以附子為君。兼見何證,以證佐分治。或體薄不敢純用苦寒,則以辛熱為嚮導而監製之。大概養命養性之藥,一君二臣三佐使。治病之藥,一君二臣九佐使。務要君臣配合,如父子兄弟和氣,主療同而氣味似舊方,小反小畏亦不甚拘,若大反大畏竟有同劑者,必追重去積,仍有監製,乃不殺人,非初學可妄也。用藥凡例:凡解利傷風,以防風為君,甘草、白朮為佐,風宜辛散也。
凡解利傷寒,以甘草為君,防風、白朮為佐,寒宜甘發也。凡眼暴發赤腫,以防風、黃芩瀉火為君,黃連、芍藥和血為佐,兼以各經藥用之;凡眼久病昏暗,以熟地、當歸為君,防風、羌活為臣,甘草、菊花之類為佐。凡痢疾腹痛,以芍藥、甘草為君,當歸、白朮為佐。見血先後,以三焦分邪熱,水瀉以茯苓、白朮為君,芍藥、甘草為佐。
白話文:
如果要治療風邪,就以防風為主要藥物;要治療上焦的熱症,就以黃芩為主要藥物;要治療中焦的熱症,就以黃連為主要藥物;要治療濕邪,就以防己為主要藥物;要治療寒邪,就以附子為主要藥物。如果患者同時出現其他症狀,就要根據這些症狀輔助治療。
如果患者體質虛弱,不能單純使用苦寒藥物,就需要用辛熱藥物引導和制約。一般來說,滋補身體的藥物,需要一味君藥,兩味臣藥,三味佐使藥。而治療疾病的藥物,需要一味君藥,兩味臣藥,九味佐使藥。務必使君藥和臣藥相輔相成,就像父子兄弟之間和睦相處一樣,主要功效相同,且藥味類似於舊方,即使有些微的相剋也不必過於在意。但如果藥物相剋嚴重,就必須先清除積滯,並用其他藥物制約,這樣才能不傷人,初學者不可隨意嘗試。
用藥的總體原則:治療風寒感冒,就以防風為主要藥物,甘草和白朮為輔助藥物,因為風邪宜用辛散之藥。治療傷寒,就以甘草為主要藥物,防風和白朮為輔助藥物,因為寒邪宜用甘溫發散之藥。如果眼睛突然發紅腫,就以防風和黃芩瀉火為主要藥物,黃連和芍藥和血為輔助藥物,並根據不同經絡的病症選擇藥物。如果眼睛長期昏暗,就以熟地和當歸為主要藥物,防風和羌活為臣藥,甘草、菊花之類為輔助藥物。如果患有痢疾腹痛,就以芍藥和甘草為主要藥物,當歸和白朮為輔助藥物。如果出現便血,就先根據三焦辨別邪熱的部位,如果出現水瀉,就以茯苓和白朮為主要藥物,芍藥和甘草為輔助藥物。
凡諸風,以防風為君,隨治病為佐。凡嗽以五味子為君,有痰者半夏為佐,有喘者阿膠為佐,有熱無熱者黃芩為佐,但分兩多少不同耳。凡小便不利,以黃柏、知母為君,茯苓、澤瀉為佐。凡下焦有濕,以草龍膽、防己為君,甘草、黃柏為佐。凡痔漏,以蒼朮、防風為君,甘草、芍藥為佐。
凡諸瘡,以黃連、當歸為君,甘草、黃芩為佐。凡瘧疾,以柴胡為君,隨所發時屬經分用引經藥佐之。相反藥只十八味,逐一從頭說與君:人參芍藥與沙參,細辛玄參及紫參,苦參丹參並前藥,一見藜蘆便殺人;白芨白蘞並半夏,栝蔞貝母五般真,莫見烏頭與烏喙,逢之一反疾如神;大戟芫花並海藻,甘遂以上反甘草。
白話文:
各種風病,以防風為主藥,再根據病症選擇輔藥。咳嗽則以五味子為主藥,有痰則用半夏輔助,有喘則用阿膠輔助,有熱或無熱則用黃芩輔助,只是藥量多少有所不同。小便不利,則以黃柏、知母為主藥,茯苓、澤瀉為輔藥。下焦濕氣,則以草龍膽、防己為主藥,甘草、黃柏為輔藥。痔漏,則以蒼朮、防風為主藥,甘草、芍藥為輔藥。
各種瘡瘍,則以黃連、當歸為主藥,甘草、黃芩為輔藥。瘧疾,則以柴胡為主藥,根據發病時間和經絡選擇引經藥輔助。相反藥有十八種,分別是:人參、芍藥與沙參,細辛、玄參及紫參,苦參、丹參並前藥,遇見藜蘆則會致命;白芨、白蘞並半夏,栝蔞、貝母五種藥物,切勿與烏頭和烏喙同用,一旦相遇就會立竿見影地加重病情;大戟、芫花並海藻,甘遂以上藥物皆與甘草相克。
若還吐蠱與翻腸,尋常用之都不好;蜜蠟莫與蔥相睹,石決明休見雲母;藜蘆莫使酒來侵,人若犯之都是苦。又,硫黃原是火之精,朴硝一見便相爭;水銀莫與砒相見,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為上,偏與牽牛不順情,丁香莫與鬱金見,牙硝難合京三稜。川烏、草烏不順犀,人參又忌五靈脂;官桂善能調冷氣,若逢石脂便相欺。
白話文:
吐蠱和翻腸這類藥方,經常使用都不好;蜜蠟不能和蔥一起用,石決明也不要碰見雲母;藜蘆不能碰酒,否則會很苦。另外,硫黃是火之精,與朴硝相遇就會相爭;水銀不能和砒霜放在一起,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容易與牽牛不合,丁香不能和鬱金相遇,牙硝和京三稜也很難搭配。川烏、草烏不能和犀角一起用,人參也不能與五靈脂同用;官桂能調理寒氣,卻容易與石脂相衝突。
大凡修合看順逆,炮爁炙爆莫相同。
七方十劑有機關;七方:大方君一臣二佐九,凡病有兼證者用之;或病在肝腎之下而遠者,分兩多而頻服之,亦大方也。小方君一臣二,病無兼證者用之;或病在心肺之上而近者,分兩少而頻服之,亦小方也。
緩方有五:有甘以緩之之緩方,如糖蜜、大棗、甘草,取其甜能變隔也;有丸以緩之之緩方,氣行遲也;有無毒治本之緩方,功自緩也;有品性群眾之緩方,或表裡藥同劑,或升降藥同劑,更相拘制,各逞其能,而不得肆其毒也;有補上治上之緩方,心肺病不厭頻而少是也。
急方有五:有急病攻之急方,如中風牙關緊急,用續命是也;有藥性急烈之急方,如溲便閉塞,借用備急丸是也;有湯散蕩滌之急方,下因易散故也;有藥性有毒治標之急方,汗吐下劑是也;有補下治下之急方,肝腎之病,不厭頻而多是也。奇方有二:有單方之奇方,用一物是也;有數合陽數之奇方,一三五七九,皆陽數也,故奇方宜下不宜汗。凡入陽之分亦謂之奇。
白話文:
調配藥方,要看病情的順逆,炮製方法也要依此區分。
藥方有大小之分,七方十劑各有其用。七方包括大方和小方,大方適用於兼證者,或病在肝腎等下部而較為嚴重的,藥量較多,服用頻率也高;小方則適用於無兼證者,或病在心肺等上部而較為輕微的,藥量較少,服用頻率也低。
緩方有五種:用甘味藥緩解的,如糖蜜、大棗、甘草,利用其甜味來改變阻礙;用丸藥緩解的,由於氣行緩慢;用無毒藥治本的,效果緩慢;用品性眾多藥物組合的,例如表裡藥或升降藥同劑,互相牽制,各發揮其功效,又不至於產生毒性;用補上治上的,心肺病可以服用少量藥物,但頻率可以高一些。
急方也有五種:用急病攻治的,如中風牙關緊閉,用續命湯是也;用藥性急烈的,如溲便閉塞,可以用備急丸;用湯散蕩滌的,下焦病容易散開;用有毒藥治標的,如汗吐下劑;用補下治下的,肝腎病可以服用大量藥物,但頻率可以高一些。
奇方有兩種:一種是用單味藥的,一種是用數目為奇數的藥方,如一、三、五、七、九等,奇方多適合下焦病,不宜用於發汗。凡是屬於陽氣部位的,也可以稱為奇方。
偶方有二:有古之複方之偶方,二四六八十,皆陰數也,故偶方宜汗不宜下。凡入陰之分亦謂之偶。複方有二:有二方三方之複方,如調胃承氣湯加連翹、黃芩、山梔、薄荷為涼膈散。如防風、荊芥、石膏、滑石、桔梗、川芎、麻黃、當歸、芍藥、白朮為防風通聖散;有分兩均齊之複方,胃風湯是也。
白話文:
中醫有兩種複方:一種是古時候的複方,藥材數量為二、四、六、八、十,都是陰數,所以這種複方適合發汗,不適合瀉下。凡是進入陰分的藥方也稱為偶方。另一種複方有二方三方之分,例如調胃承氣湯加連翹、黃芩、山梔、薄荷就變成涼膈散;或是防風、荊芥、石膏、滑石、桔梗、川芎、麻黃、當歸、芍藥、白朮,就成了防風通聖散。還有一種是藥材數量分兩均齊的複方,例如胃風湯。
十劑:宣劑可以去壅,薑、橘之屬,鬱而不散者用之;通劑可以去滯,通草、防己之屬,留而不行者用之;補劑可以去弱,人參、羊肉之屬,氣弱血弱者用之;泄劑可以去閉,葶藶、大黃之屬,閉而有餘者用之;輕劑可以去實,麻黃、葛根之屬,氣實腠理閉密者用之;重劑可以去怯,磁石、鐵粉之屬,氣浮神志不定者用之;滑劑可以去著,冬葵、榆皮之屬。
氣著經澀二便澀者用之;澀劑可以去脫,牡蠣、龍骨之屬,氣脫遺溺遺糞遺精亡血者用之;燥劑可以去濕,桑白皮、赤小豆之屬,分上中下表里用之;濕劑可以去枯,紫石英、白石英之屬,氣枯血枯者用之;又寒劑可以去熱,硝、黃之屬;熱劑可以去寒,桂、附之屬是也。
白話文:
十劑:
宣劑 可以去除壅塞,像薑、橘之類,氣鬱而不散者,可以使用此類藥物。
通劑 可以去除滯留,像通草、防己之類,停滯而不通者,可以使用此類藥物。
補劑 可以去除虛弱,像人參、羊肉之類,氣虛血虛者,可以使用此類藥物。
泄劑 可以去除閉塞,像葶藶、大黃之類,閉塞而有餘者,可以使用此類藥物。
輕劑 可以去除實證,像麻黃、葛根之類,氣實腠理閉密者,可以使用此類藥物。
重劑 可以去除怯弱,像磁石、鐵粉之類,氣浮神志不定者,可以使用此類藥物。
滑劑 可以去除粘著,像冬葵、榆皮之類,氣著經澀,二便澀者,可以使用此類藥物。
澀劑 可以去除脫失,像牡蠣、龍骨之類,氣脫遺溺遺糞遺精亡血者,可以使用此類藥物。
燥劑 可以去除濕氣,像桑白皮、赤小豆之類,可根據病症分上中下表里使用。
濕劑 可以去除枯燥,像紫石英、白石英之類,氣枯血枯者,可以使用此類藥物。
此外,寒劑 可以去除熱症,像硝、黃之類;熱劑 可以去除寒症,像桂、附之類。
湯散丸丹斟等分,藥有宜膏煎者,宜水者,酒漬者,宜丸宜散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但古人以口咬細,令如麻豆大為粗末,煎之,使藥水清汁飲於腹中,循行經絡,易升易散;今人以刃銼如麻豆大,亦㕮咀法也。若一概為細末,不分清濁矣。如治至高之病加酒煎,去濕加姜煎,補元氣加棗煎,發散風寒加蔥煎,去膈上病加蜜煎。
散者,細末也,不循經絡,止去膈上病及臟腑之病。氣味厚者,白湯調服;氣味薄者,水煎和渣服。丸者,治上部之疾,其丸極大而光且圓,治中焦者次之,治上焦者極小。稠糊面丸者,取其遲化,直至下焦,或酒或醋丸者,取其收散之意也。犯半夏、南星或去濕者,以生薑汁煮糊為丸,制其毒也。
白話文:
中藥的劑型有湯、散、丸、丹等,它們的用法也不同。有些藥適合用膏煎,有些適合用水煎,有些適合用酒浸泡,有些適合做成丸劑,有些適合做成散劑,還有一些藥可以兼用多種劑型。古代人習慣把藥材用嘴咬碎成麻豆大小的粗末,再煎煮服用,這樣藥汁清澈,更容易進入體內,循行經絡,易於吸收。現代人用刀銼成麻豆大小,也是一種咀嚼的方法。如果把所有藥材都磨成細末,就分不清藥性了。例如,治療高熱的藥方要加酒煎,去除濕氣的藥方要加薑煎,補益元氣的藥方要加棗煎,驅散風寒的藥方要加蔥煎,治療膈上病的藥方要加蜜煎。
散劑是將藥材磨成細末,它不循行經絡,主要用於治療膈上病和臟腑的疾病。氣味濃重的藥材,可以用白湯調服;氣味淡薄的藥材,可以用水煎服,連渣一起喝。丸劑則用於治療上部的疾病,丸粒越大越光滑,藥性越強,適合治療上焦的病症;丸粒較小的則適合治療中焦的病症。用麵糊做成的丸劑,藥效持久,能到達下焦;用酒或醋做的丸劑,則具有收散的功效。如果藥方含有半夏、南星或去濕藥材,可以用生薑汁煮成糊狀做成丸劑,以解毒。
稀糊丸者,取其易化也。水浸炊餅為丸及滴水為丸者,皆取其易化也。煉蜜為丸者,取其遲化而氣循經絡也。蠟丸者,取其難化而旋旋取效也。大抵湯者,蕩也,去久病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者用之;丸者,緩也,不能速去其病,從緩而治;丹即丸之大者,凡藥宜預修合,若臨病旋制,藥多不備,其能效乎?凡言等分,分兩均等無異。養性補虛緩方皆然。
若治病急方,必分君臣,大概君藥用十分,臣藥用七八分,佐藥用五六分,使藥用三四分,外有加減,數同佐使。病最重者,雖君臣分兩懸絕無疑。譬之煙火硝黃,轉移迥殊,可不小心斟酌之乎!
白話文:
稀糊丸之所以易於消化,是因為它質地柔軟。水浸炊餅製成的丸藥和滴水製成的丸藥,也都因為容易消化而被採用。煉蜜製成的丸藥,則因為消化速度較慢,藥氣可以循行經絡。蠟丸則不易消化,可以慢慢發揮藥效。
總之,湯劑的作用是蕩滌,適合治療久病;散劑的作用是散解,適合治療急病;丸劑則作用緩慢,不能快速治癒疾病,需要慢慢調理。丹藥是較大的丸藥。所有藥物都應該提前配製,如果臨病時才匆忙製作,藥材不足,如何能發揮效力呢?
凡是說等分,就表示分量相等,沒有差別。養生補虛的緩和方劑都是如此。
如果要治療急病,藥方就必須分為君臣佐使。一般而言,君藥用十分,臣藥用七八分,佐藥用五六分,使藥用三四分,此外還可以根據情況加減,但總體比例要保持一致。疾病最嚴重的時候,即使君臣藥的分量相差懸殊,也不可輕忽。就像煙火中的硝黃,性質截然不同,如何能不小心謹慎地斟酌呢?
真偽新陳仔細看。
藥多有假者,誤服反致害人,必詢問經歷久而後能辨認。藥宜陳者,惟麻黃、荊芥、香薷、陳皮、半夏、枳實、枳殼、吳萸、狼毒。其餘味薄之藥,俱用近新有力,若陳腐經黴者,皆不可用。
炮炙制度毋逞巧,詩曰:芫花本利水,無醋不能通;綠豆本解毒,帶殼不見功。草果消膨效,連殼反脹胸;黑醜生利水,遠志苗毒逢。蒲黃生通血,熟補血運通;地榆醫血藥,連梢不住紅。陳皮專理氣,連白補胃中;附子救陰藥,生用走皮風。草烏解風痹,生用使人蒙;人言燒過用,諸石火煅紅。
白話文:
真偽新陳仔細看。
藥物中常有假冒的,誤食可能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因此必須要經過長期的詢問才能分辨出真假。適合存放較久的藥物,只有如麻黃、荊芥、香薷、陳皮、半夏、枳實、枳殼、吳萸、狼毒等。其他的藥物,則應使用新鮮有力的,如果發現藥物已經發黴腐敗,就不可再使用。
在炮製和調製藥物時,不要只追求技巧,詩曰:芫花本來有利於排水,但沒有醋就不能發揮作用;綠豆原本可以解毒,但帶著殼就不能顯示效果。草果可以消腫,但如果連同殼一起使用反而會讓胸部脹滿;黑醜可以利尿,但遠志的根部有毒。蒲黃生用可以通血,熟用則能補血運行;地榆是一種治療出血的藥物,連著樹枝一起使用才能保持紅色。陳皮專門理氣,連著白色的部分使用則能補益胃部;附子是一種救陰的藥物,生用會使藥力走向皮膚;草烏可以治療風寒,生用會讓人感到頭暈;人們說燒過使用的草烏,各種礦物質煅燒成紅色後使用會更好。
入醋能為末,制度必須工;川芎炒去油,生用氣痹痛。凡藥入肺蜜制,入脾薑製,入腎用鹽,入肝用醋,入心用童便。凡藥用火炮湯泡煨炒者,制其毒也;醋浸薑製酥炙者,行經活血也。且如知母、桑白皮、天麥門冬、生熟地黃、何首烏忌鐵器,用竹刀銅刀切之,犯鐵必患三消;遠志、巴戟、門冬、蓮子、烏藥之類,如不去心,令人煩躁。
豬苓、茯苓、厚朴、桑白皮之類,如不去皮,耗人元氣;柏子、火麻、益智、草果之類,如不去皮,令人心痞。當歸,地黃、蓯蓉酒洗去土,生精活血,無令滿悶;桃仁、杏仁,雙仁有毒傷人,用去皮尖,不生疔癤;蒼朮、半夏、陳皮用湯泡洗,去其燥性;麻黃泡去頭汁,庶不煩心;人參、桔梗、常山去苗蘆,庶不嘔。當知水飛、火煅、醋淬、酒浸、另研等項,必遵古法,毋逞新奇。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時,加入醋可以幫助研磨,但製作過程中需要仔細用心。川芎需要炒去油分,才能生用治療痺痛。一般來說,藥材入肺要用蜜製,入脾要用薑製,入腎要用鹽,入肝要用醋,入心要用童便。
所有需要用火炮製、湯泡、煨炒的藥材,都是為了去除藥性中的毒性;而用醋浸、薑製、酥炙的藥材,則是为了促進血液循環。像是知母、桑白皮、麥門冬、生熟地黃、何首烏,忌諱用鐵器接觸,要用竹刀或銅刀切,如果碰到鐵器就會患上三消症;遠志、巴戟、門冬、蓮子、烏藥等藥材,如果不去心,會令人煩躁。
豬苓、茯苓、厚朴、桑白皮等藥材,如果不去皮,會耗損人體元氣;柏子、火麻、益智、草果等藥材,如果不去皮,會讓人胸悶。當歸、地黃、蓯蓉需要用酒洗去泥土,才能生精活血,並且避免藥材過於厚重。桃仁、杏仁兩種仁都有毒性,需要去除尖端部分,才能避免長疔瘡。蒼朮、半夏、陳皮要用湯泡洗,才能去除燥性;麻黃需要泡去頭部汁液,才能避免讓人心煩;人參、桔梗、常山需要去除莖葉,才能避免讓人嘔吐。
要了解水飛、火煅、醋淬、酒浸、另研等方法,一定要遵照古法,不要隨便嘗試新奇的方法。
熟升生降古方刊;凡病在頭面及手梢皮膚者,須用酒炒,欲其上騰也;病在嚥下臍上,須用酒浸洗;病在下者,生用。欲升降兼行者,半生半熟。如大黃、知、柏,必用酒製者,恐寒傷胃也。要知體厚者生用,體薄者炒用。然炒制必出火毒,收貯用之,隨炒隨用,以火助火。
及時煎服知禁避,大概煎煮多用砂罐洗淨,擇人煎之。如補湯慢火煎熬,汗下及治寒濕藥,緊火煎服。如劑大水少,則藥味不出;劑小水多,則煎耗太過無力。煎以濕紙封罐口,熟則用紙濾過,或紗絹亦好,去渣取清汁服之,則行經絡而去病。若濃濁,則藥力不行,反滯為害。
白話文:
古代醫學配方,對於不同症狀的治療有著精確的指導。對於頭面部或四肢皮膚的病症,通常使用酒炒的方式,以促進藥物的上行效果。對於位於咽喉到肚臍以上的病症,則需將藥物浸泡在酒中,再進行清洗,以達到上行的效果。而對於位於身體下方的病症,則直接使用生藥物,以實現藥物的上下調節。對於需要同時實現上升和下降效果的病症,可以選擇部分生藥和部分熟藥混合使用。
例如大黃、知母、柏樹等藥物,必須經過酒製處理,以防寒氣傷及胃部。對於體質較厚實的人,應使用生藥物;對於體質較輕薄的人,則需使用炒製的藥物。然而,炒製過程中會產生火毒,因此需要妥善保存並即刻使用,以避免火毒的影響。在煎藥時,必須遵循禁忌和避開的原則,一般使用乾淨的砂鍋進行煎煮,由經驗豐富的藥師來操作。補益類藥物宜慢火煎煮,發汗或治療寒濕的藥物則需使用急火煎煮。
煎藥時,水的份量和藥材的比例需要適中,過少的水會導致藥味無法充分釋放,過多的水又會導致煎煮時間過長,使藥力消耗過度。為了防止藥液外溢,需要在罐口覆蓋濕紙。當藥物煮熟後,需使用紙張過濾,或使用紗布來去除渣滓,保留清汁服用,以確保藥物的有效成分能夠流通全身,達到治病的目的。如果藥液混濁不清,則表明藥效無法發揮,反而可能造成阻塞和傷害。
《活人》云:補湯須用熟,利藥不嫌生。補藥用水二盞煎至八分。或三盞煎至一盞,利藥一盞半煎至一盞,或一盞煎至八分。又主病藥宜先煎,如發汗則以麻黃為主,須先煎麻黃一二沸,然後入余藥同煎。余仿此。
止汗先煎桂枝,和解先煎柴胡,下藥先煎枳實,吐藥先煎山梔,溫藥先煎乾姜,行血先煎桃仁,利水先煎豬苓,止瀉先煎白朮,消渴先煎天花粉,止痛先煎芍藥,發黃先煎茵陳,發斑先煎青黛,發狂先煎石膏,嘔吐先煎半夏,勞力感寒先煎黃耆,感冒傷寒先煎羌活,暑證先煎香茹,風病先煎防風,腹如雷鳴先煎煨生薑,濕證先煎蒼朮。凡服藥病在上者,食後徐徐服;病在中者,食遠服;病在下者,宜空心頓服之,以達下也。
白話文:
活人秘訣:藥材煎煮與服用時機
《活人》一書中說:補益類的湯藥必須用熟的藥材來煮,而利水消腫等藥性偏於寒涼的藥物則不需生熟,可直接使用。
補益藥材一般用兩碗水煎至八分滿,或者用三碗水煎至一碗,利水消腫藥材則用一碗半水煎至一碗,或是一碗水煎至八分滿。
對於各種症狀的藥方,需要先煎煮特定藥材,例如:
- 發汗藥:以麻黃為主,需先將麻黃煮沸一、二次,然後再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煎煮。
- 止汗藥:先煎桂枝。
- 和解藥:先煎柴胡。
- 下氣藥:先煎枳實。
- 吐藥:先煎山梔。
- 溫補藥:先煎乾姜。
- 行血藥:先煎桃仁。
- 利水藥:先煎豬苓。
- 止瀉藥:先煎白朮。
- 消渴藥:先煎天花粉。
- 止痛藥:先煎芍藥。
- 發黃藥:先煎茵陳。
- 發斑藥:先煎青黛。
- 發狂藥:先煎石膏。
- 嘔吐藥:先煎半夏。
- 勞力感寒藥:先煎黃耆。
- 感冒傷寒藥:先煎羌活。
- 暑證藥:先煎香茹。
- 風病藥:先煎防風。
- 腹如雷鳴藥:先煎煨生薑。
- 濕證藥:先煎蒼朮。
服用藥物時,病症位於上半身的,應在飯後慢慢服用;病症位於中脘的,應在飯後一段時間後服用;病症位於下半身的,宜在空腹時一次服用,以使藥效能順利到達病灶。
病在四肢血脈者,宜飢食而在晝;病在骨髓者,宜飽食而在夜。若嘔吐難納藥者,必徐徐一匙而進,不可太急也。又少服則滋榮於上,多服則峻補於下。凡服藥後須三時久,方可食飯,亦不可即眠,令藥氣行也。五禁:咸走血,血病毋多食鹹;苦走骨,骨病毋多食苦;辛走氣,氣病毋多食辛;酸走筋,筋病毋多食酸;甘走肉,肉病毋多食甘。
服藥禁忌:有術,勿食桃、李及雀肉、胡荽、大蒜、青魚鮓等物;有藜蘆,勿食貍肉;有巴豆,勿食蘆筍羹及野豬肉;有黃連、桔梗,勿食豬肉;有地黃,勿食蕪荑;有半夏、菖蒲,勿食飴糖及羊肉;有細辛,勿食生菜;有甘草,勿食菘菜及海藻;有牡丹,勿食生胡荽;有商陸,勿食犬肉;有常山,勿食生蔥、生菜;有空青、硃砂,勿食生血物;有茯苓,勿食醋物;有鱉甲,勿食莧菜;有天門冬,勿食鯉魚。
白話文:
如果病症出现在四肢和血管,适合在感到饥饿时进食,并且应该在白天吃;如果病症出现在骨髓,适合在吃饱后进食,并且应该在晚上吃。如果出现呕吐难以服药的情况,一定要慢慢地用汤匙一口一口地服用,不可太急促。另外,少量服用可以滋养身体的上部,大量服用可以强健身体的下部。服用药物后,需要等待三个时辰才能进食,也不可以马上睡觉,让药效能够充分发挥。
五种禁忌:咸性入血,血症患者不要吃太多咸味食物;苦性入骨,骨病患者不要吃太多苦味食物;辛性入气,气病患者不要吃太多辛味食物;酸性入筋,筋病患者不要吃太多酸味食物;甘性入肉,肉病患者不要吃太多甜味食物。
服用药物的禁忌:使用附子的时候,不要吃桃、李子以及麻雀肉、香菜、大蒜、青鱼酱等食物;使用藜芦的时候,不要吃猫肉;使用巴豆的时候,不要吃芦笋汤以及野猪肉;使用黄连、桔梗的时候,不要吃猪肉;使用地黄的时候,不要吃芜荑;使用半夏、菖蒲的时候,不要吃饴糖和羊肉;使用细辛的时候,不要吃生菜;使用甘草的时候,不要吃菘菜和海藻;使用牡丹的时候,不要吃生香菜;使用商陆的时候,不要吃狗肉;使用常山的时候,不要吃生葱、生菜;使用空青、朱砂的时候,不要吃生血食物;使用茯苓的时候,不要吃醋类食物;使用鳖甲的时候,不要吃苋菜;使用天门冬的时候,不要吃鲤鱼。
服藥不可多食生胡荽及蒜雜生菜,又不可食諸滑物果實等,又不可多食肥豬犬肉、油膩肥羹、魚鱠腥臊等物,服藥通忌見死屍及產婦淹穢事。妊娠禁服:蟱斑水蛭及虻蟲,烏頭附子配天雄;野葛水銀並巴豆,牛膝薏苡與蜈蚣。三稜芫花代赭麝,大戟蛇蛻黃雌雄;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牽牛皂角同。
半夏南星與通草,瞿麥乾薑桃仁通;硇砂乾漆蟹爪甲,地膽茅根都不中。
白話文:
服用藥物時,應避免食用大量生薑和大蒜,以及各種黏滑的水果和蔬菜。同樣,也應避免過量攝入肥膩的豬肉、狗肉、油脂豐富的湯品、魚類和有腥味的食物。在服藥期間,還應遠離看到屍體或產後污穢之事。
妊娠期間禁止服用以下物質:蝦斑水蛭、虻蟲、烏頭、附子、天雄、野葛、水銀、巴豆、牛膝、薏苡和蜈蚣。三稜、芫花、代赭石、麝香、大戟、蛇蛻、黃雌雄、牙硝、芒硝、牡丹和桂、槐花、牽牛、皁角不能一同使用。
半夏、南星、通草、瞿麥、乾薑、桃仁不能一起服用。硇砂、乾漆、蟹爪甲、地膽、茅根都應避免食用。
用當一匕是仙方。
隨證用藥心法。外感四氣頭痛,須用川芎,如不愈,加各引經藥:太陽川芎,陽明白芷,少陽柴胡,太陰蒼朮,少陰細辛,厥陰吳萸。巔頂痛須用藁本,去川芎。肢節痛須用羌活,去風濕亦用。腹痛須用芍藥,惡寒而痛加桂,惡熱而痛加黃柏。小腹痛須用青皮。脅痛、往來潮熱,日晡潮熱須用柴胡。
胃脘痛須用草豆蔻。腹脹須用厚朴、白芍。腹中窄狹須用蒼朮。肌熱及去痰須用黃芩。胸中煩熱須用山梔。腹中實熱大便閉須用大黃、芒硝。小便黃鬚用黃柏,數澀者加澤瀉。上焦熱須用黃芩瀉肺火,中焦濕熱及痛須用黃連瀉心火,下焦濕腫及痛須用酒洗防己、草龍膽、黃柏、知母,瀉膀胱火。口渴須用葛根,茯苓,禁半夏,內傷脾胃肌熱及虛汗,須用黃耆。
白話文:
用藥就像一把神刀,隨症狀用藥,這是治病的根本。 外感風寒頭痛,要用川芎,若不奏效,再加其他引經藥:太陽經頭痛加川芎,陽明經頭痛加白芷,少陽經頭痛加柴胡,太陰經頭痛加蒼朮,少陰經頭痛加細辛,厥陰經頭痛加吳萸。 巔頂頭痛要用藁本,不用川芎。 肢節疼痛要用羌活,治療風濕也用它。 腹痛要用芍藥,惡寒伴隨疼痛加桂枝,惡熱伴隨疼痛加黃柏。 小腹疼痛要用青皮。 脅痛、往來寒熱、午後發熱要用柴胡。 胃脘疼痛要用草豆蔻。 腹脹要用厚朴、白芍。 腹中緊縮要用蒼朮。 肌熱和化痰要用黃芩。 胸中煩熱要用山梔。 腹中實熱便秘要用大黃、芒硝。 小便黃赤要用黃柏,小便頻數澀痛加澤瀉。 上焦熱要用黃芩瀉肺火,中焦濕熱疼痛要用黃連瀉心火,下焦濕腫疼痛要用酒洗防己、草龍膽、黃柏、知母,瀉膀胱火。 口渴要用葛根、茯苓,忌用半夏。 內傷脾胃,肌熱和虛汗,要用黃耆。
脾胃受濕沉困無力嗜睡及去痰,須用白朮。宿食不消及心下痞,須用黃連、枳實;飲水多致傷脾胃須用白朮、茯苓、豬苓。水泄須用白朮、茯苓、芍藥。內傷氣分補氣,須用人參。氣虛驚悸恍惚,須用茯神。破滯氣須用枳殼利肺,多服損胸中至高之氣。氣刺痛須用枳殼,看在何部分,引經藥導之。
去滯氣須用青皮瀉肝,多服損真氣。治氣之標:須用木香行中下焦氣,香附快滯氣,陳皮泄逆氣,紫蘇散麥氣,厚朴泄衛氣,檳榔泄至高之氣,藿香上行胃氣,沉香升降真氣,腦麝散真氣慎用。治氣之本:氣鬱上升須用川芎、香附、山梔、芩、連;陰火衝上須用知母、黃柏,佐以木香。蓋氣鬱上升,皆屬火也。
白話文:
脾胃濕氣重,導致身體沉重、無力、嗜睡,並伴隨痰多,可以使用白朮。如果宿食不消化,胸口感到悶脹,可以使用黃連、枳實。如果喝太多水損傷脾胃,可以使用白朮、茯苓、豬苓。如果腹瀉,可以使用白朮、茯苓、芍藥。內傷氣虛需要補氣,可以使用人參。氣虛導致心悸、神志恍惚,可以使用茯神。破除滯氣可以使用枳殼,它可以利肺,但過量服用會損傷胸中正氣。氣刺痛可以使用枳殼,需要根據疼痛部位,配合引經藥物導引。
去除滯氣可以使用青皮,它可以瀉肝,但過量服用會損傷真氣。治療氣機的表證,可以使用木香行中下焦之氣,香附快解滯氣,陳皮泄逆氣,紫蘇散化解麥氣,厚朴泄衛氣,檳榔泄至高之氣,藿香上行胃氣,沉香升降真氣,腦麝散真氣需謹慎使用。治療氣機的本源,氣鬱上升可以使用川芎、香附、山梔、芩、連,陰火上炎可以使用知母、黃柏,並佐以木香。因為氣鬱上升,大多屬於火邪所致。
內傷血分,補血不足,須用炙甘草,或益母草、夏枯草、龜版、牛膝、枸杞子。血寒須用薑、桂,血熱須用生地、苦參。和血須用當歸,如血刺痛,分上下根梢用之。破滯血,須用桃仁、紅花、血竭、牡丹皮。血崩須用蒲黃、阿膠、地榆、百草霜、棕櫚炭。血痛須用乳、沒、五靈脂。
內傷痰嗽,須用五味子,喘者用阿膠。去痰須用半夏,熱痰加黃芩,風痰加南星,胸中寒痰痞用陳皮、白朮。瘡痛不可忍,須用黃柏、黃芩。詳上下根梢及引經藥。眼痛不可忍,須用黃連、當歸,以酒浸洗。凡純寒純熱藥中,須用甘草以緩其力,寒熱相雜者用之以和其性。如陰莖中痛,須用生甘草梢。
此其大略,觸類通於各門可也。
白話文:
內傷導致血虛,需要補血,可以用炙甘草,或益母草、夏枯草、龜板、牛膝、枸杞子。血寒要用薑、桂,血熱要用生地、苦參。要調和血液可以用當歸,若血刺痛,可以根據部位用上下根梢。瘀血可以用桃仁、紅花、血竭、牡丹皮。血崩要用蒲黃、阿膠、地榆、百草霜、棕櫚炭。血痛可以用乳香、沒藥、五靈脂。
內傷導致痰咳,要用五味子,喘息要用阿膠。去痰要用半夏,熱痰加黃芩,風痰加南星,胸中寒痰痞用陳皮、白朮。瘡痛難忍,要用黃柏、黃芩。詳細用法要參考藥物的上下根梢和引經藥。眼痛難忍,可以用黃連、當歸,用酒浸泡後洗眼。所有純寒純熱的藥物,都需要用甘草來緩解其藥性,寒熱混合的藥物則可以用甘草來調和其性質。例如陰莖疼痛,可以用生甘草梢。
以上只是概括說明,其他相關疾病治療方法可以類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