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梃

《醫學入門》~ 內集·卷二 (129)

回本書目錄

內集·卷二 (129)

1. 菜部

霍亂後胃氣逆煩,生搗汁飲之。雖冷甚益人,惟同血食作痔疾。《衍義》云:敷疔腫甚效。青苗陰乾,以備冬月為末,水調敷。白苣,苦,平,補筋骨,利五臟,開胸膈壅氣,通經脈,去口氣,令人齒白,聰明,少睡,可常食之。惟患冷氣及產後食之寒中。

苦蕒,

苦蕒無毒性亦涼,壯力能治面目黃,尿血單煎酒水服,拔疔爛蠶敷蛇傷。

強力止困,治面目黃,汁敷疔腫即出根,又敷蛇蟲咬。蠶蛾出時切不可取拗,令蠶青爛。蠶婦亦忌食。野苦蕒,五六回拗後,味甘,滑於家蕒。單苦蕒菜飲,治尿血,酒與水煎服之,效。

薺,

薺味甘溫能和中,疏利五臟尤涼肝,子治目痛青盲翳,根葉燒灰痢疾安。

薺,齊也,好也。《詩》云:其甘如薺。葉作菹羹,味佳。無毒。和中,利五臟及肝氣。凡患氣及服丹石人食之動痼疾。又與面同食令人背悶,子,亦呼為菥蓂子。味甘,平。主目痛青盲翳膜,解熱毒,補五臟不足。四月八日收之良。根葉燒灰為末,蜜湯下,治赤白痢極效。

根汁點暴赤眼痛。煮薺法:取薺一二升許,淨洗,入淘了米三合,冷水三升,生薑二指大,生油一蜆殼,不用鹽醋,又不須攪動,俟羹熟取食,能引血歸肝明目,治瘡,與夜讀服熊膽之意同。此幽人山居之祿,不可忽也。

葫蘆,

葫蘆味甘平微毒,利水消浮止渴煩,瓠雖稍苦性無異,虛脹冷人切莫吞。

葫蘆,亦瓠也。《詩》謂之壺,枯者可為壺,嫩者可為茹。有甘有苦,苦如膽者堪渡水,不堪食與入藥。主大水面目浮腫,下水令人吐,除煩止渴,治心熱,利小腸,潤心肺,下石淋,吐蛔蟲,療蠱毒,吐血。又患腳氣及虛脹冷氣人不可食,惟服丹石人相宜。花,日乾為末,敷鼠瘻。

茄,

茄味甘寒能緩火,大治風熱腰腳跛,化痰逐瘀消乳癰,發痼發瘡非相左,腸風口糜蒂燒灰,根洗凍瘡煎數朵。

茄者,連莖之名。有數種,入藥多用黃茄。無毒。治大風熱痰,取黃茄不計多少,以新瓶盛貯,埋土中經年,盡化為水,取出,入苦參末為丸,食後臨臥酒下三十丸,甚效。又治腰腳風血積冷,筋急拘攣疼痛,取茄子五十斤細切洗淨,以水五斗煮濃去渣,再煎至一升,入粟粉同煎,令稀稠得所,更入麝香、硃砂末,為丸梧子大,每旦及近暮,酒下三十丸,一月乃瘥,男女通用。此膏又可敷發背乳癰惡瘡,冷如冰雪。

又治撲損肌膚青腫,用老黃茄種切片,瓦上焙為末,臨臥酒下二錢,惡血散而痛腫止,一夜消盡無痕。本草又云,久冷人不可多食,損人動氣,發瘡,發痼疾,不與煎膏敷瘡之說相左耶!蓋熱瘡塗之則愈,體冷服之生瘡,夏月當時食之猶可。蒂燒灰和蜜調敷口瘡、牙痛,酒調服治腸風下血,皆甘以緩火之意也。

白話文:

[菜部]

霍亂後胃氣逆亂,煩躁不安,可將此菜搗碎取汁飲用。即使性寒,也很有益於人體,但若與血製品一起食用,會導致痔瘡。另有記載,敷於疔腫處效果顯著。將嫩苗陰乾備用,冬天研磨成粉末,以水調和後敷用。白苣味苦性平,能補益筋骨,調理五臟,舒暢胸膈壅塞之氣,通利經脈,去除口臭,使人牙齒潔白,聰明靈敏,睡眠減少,可以經常食用。但患有寒氣或產後婦女不宜食用,以免寒邪入侵。

苦蕒無毒,性涼,具有強壯的功效,能治療面黃,尿血等症狀,可單獨用酒或水煎服。其汁液可敷於疔腫處,能使其根部迅速外露,也可敷治蛇蟲咬傷。蠶蛾出現時,絕對不可摘取,以免使蠶葉腐爛。養蠶婦女也不宜食用。野生的苦蕒,經過五六次採摘後,味道會變甘甜,口感比家種的更滑潤。單獨用苦蕒菜煎水飲用,能治療尿血,用酒或水煎服均有效。

薺菜味甘性溫,能調和脾胃,疏通五臟,尤其能清熱涼肝。其種子能治療目痛、青盲、翳膜等眼疾;根葉燒成灰可治療痢疾。

薺菜,亦作「齊」,意為整齊、美好。《詩經》有云:「其甘如薺」。葉子可以製作漬菜或羹湯,味道鮮美,無毒。能和中,調理五臟和肝氣。但患有氣疾或服用丹石藥物者食用會加重病情。與麵食一起食用會令人胸悶。薺菜籽,也稱菥蓂子,味甘性平,主治目痛、青盲、翳膜,解熱毒,補益五臟不足。農曆四月初八採收最佳。根葉燒成灰研磨成粉末,用蜜湯送服,治療赤白痢疾效果極佳。

根部汁液可滴於暴發性赤眼疼痛處。烹煮薺菜的方法:取薺菜約一至二升,洗淨,加入淘米三合,冷水三升,生薑一根(約二指寬),生油一蜆殼量,不用鹽醋,也不需攪拌,待羹煮熟後食用,能引血歸肝,明目,治療瘡瘍,與夜讀服用熊膽有異曲同工之妙。這是隱居山林者的珍貴食物,不可輕忽。

葫蘆味甘性平,微毒,能利水消腫,止渴除煩。瓠瓜雖略帶苦味,但藥性與葫蘆無異。虛寒體質者不宜食用。

葫蘆,也叫瓠瓜。《詩經》中稱之為壺,乾燥後可做成壺,嫩時可食用。葫蘆有甘苦之分,苦如膽汁者可用於渡水,但不可食用或入藥。主治水腫、面目浮腫,能利尿,令人嘔吐,除煩止渴,治療心熱,通利小腸,潤澤心肺,排出尿路結石,驅除蛔蟲,治療蠱毒,止吐血。但患有腳氣、虛脹、寒氣者不宜食用,服用丹石藥物者則適合食用。葫蘆花曬乾研磨成粉末,可敷治鼠瘻。

茄子的味道甘寒,能清熱降火,主要治療風熱、腰腳疼痛、跛行等症狀,能化痰消瘀,治療乳癰。但發瘡、舊疾患者不宜食用,腸風、口糜等症狀可用其蒂燒成灰治療。根部煎水可治療凍瘡。

茄子,指的是連莖的植株。有多種品種,入藥多用黃茄子。無毒。治療風熱痰飲:取適量黃茄子,用新瓶盛裝,埋入土中一年,使其完全化為水,取出後,加入苦參末製成丸藥,飯後睡前用酒送服三十丸,效果顯著。又可治療腰腳風濕、血瘀、肢體冰冷、筋脈拘攣疼痛等症狀:取茄子五十斤,切碎洗淨,加水五斗煮濃,去渣後再煎至一升,加入粟粉同煎,調整濃稠度,再加入麝香、硃砂末,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每天早晚各服用三十丸,一個月即可痊癒,男女皆宜。此膏藥還可敷治發背、乳癰、惡瘡,其寒涼如冰雪。

又可治療跌打損傷引起的肌膚青腫:用老熟黃茄子的種子切片,瓦上焙乾研磨成粉末,睡前用酒送服二錢,能散瘀止痛,一夜即可消除腫痛痕跡。本草書中記載,久病體寒者不宜多食,以免損傷元氣,加重病情,與煎膏敷瘡的說法並不矛盾。因為熱瘡塗抹後會癒合,但體寒者服用則會生瘡,夏季食用則尚可。茄蒂燒成灰,用蜂蜜調和敷於口瘡、牙痛處;用酒調服可治療腸風下血,都是利用其清熱降火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