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梃

《醫學入門》~ 內集·卷二 (126)

回本書目錄

內集·卷二 (126)

1. 米穀部

蜂蜜,

蜂蜜甘平喜入脾,補中止痛痢癇奇,消煩除渴潤便燥,目赤口齒諸瘡宜。

有木中作者,有土中作者,有石上作者,有人家養者,其蜜一也。但土蜜味鹼;家養者取之數,而氣味不足;山蜜多石中、古木中,經一二年得者,氣味純厚。《衍義》云:蠟取新,蜜取陳也。新收者稀黃,經久則白而砂。無毒。甘苦入脾,故能養脾氣,補中諸不足,止腹痛,治腸澼、赤白痢,諸驚癇痓,除心煩悶不能飲食,潤肺燥、消渴、便難及肛門腫塞。又治目生珠管、膚翳、赤腫,口舌生瘡,牙齒疳䘌。

火燒、湯泡、熱油燒,丹毒,陰頭生瘡,諸惡瘡癩,俱外敷之。兼和百藥,解諸毒,安五臟,久服強志不老。惟中寒有濕者禁用。孫真人云:七月勿食生蜜,令暴下發霍亂,多食亦生諸風。凡煉蜜必須用火熬開,以紙覆經宿,紙上去蠟盡,再熬變色,大約一斤只得十二兩為佳,不可過度。

白話文:

蜂蜜性味甘平,主要作用於脾臟,能補益脾胃、止痛、治療痢疾和癲癇等症,並能消除煩躁、解渴、潤腸通便。對於眼睛紅腫、口腔潰瘍、牙齒疾病等也有一定的療效。

蜂蜜的來源不同,有來自樹木、泥土、石頭,也有養蜂人家飼養的蜜蜂所產,但其功效大致相同。只是土裡產的蜂蜜略帶鹼性;人工養殖的蜂蜜,因為採收次數多,所以香味和功效不如野生的;而生長在山區的蜂蜜,多來自石頭或古老樹木中,經過一兩年才能採收,其品質和功效最佳。古書記載:蜂蠟要取新的,而蜂蜜則要陳年的較好。新採收的蜂蜜顏色稀薄呈黃色,時間久了會變成白色並結晶。蜂蜜無毒,其甘甜之味能滋養脾胃,補益身體不足,止腹痛,治療腸胃疾病、赤白痢疾、驚癇等症狀,並能消除心煩悶、食慾不振等症狀,以及潤肺止咳、解渴、便秘、肛門腫痛等。還能治療眼疾、皮膚紅腫、口腔潰瘍、牙齒疾病等。

蜂蜜可用於治療火傷、燙傷、油燒傷、丹毒、陰部瘡瘍以及各種皮膚病。外敷可治療瘡瘍、癩疾等。蜂蜜還能與其他藥物搭配使用,解毒,滋養五臟,長期服用能增強意志,延緩衰老。但脾胃虛寒、體內濕氣重的人不宜服用。古人記載:七月不宜食用生蜂蜜,以免導致腹瀉或霍亂,過量食用也會引起其他疾病。加工蜂蜜時,必須用火熬製,用紙覆蓋一夜,去除蜂蠟,再熬製至顏色改變,一般一斤蜂蜜熬製後約剩十二兩為最佳狀態,不可過度熬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