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入門》~ 內集·卷二 (122)
內集·卷二 (122)
1. 米穀部
小,形小也;麥,脈也。以繼續穀米,續民命脈,即今人所磨為麵食者。無毒。主養心肝氣,除熱,止煩渴、咽乾,利小便,止漏血、唾血、暴淋,殺蛔蟲。合湯皆完用之,熱家療也。浮小麥,止盜汗,治大人、小兒骨蒸肌熱,婦人勞熱。入藥微炒。麥苗,味辛,寒,退胸中邪熱,消酒毒,除黃疸,利小便。
絞汁服之。麥奴,即苗上黑黴。主煩熱,解丹石、天行熱毒。
面,
面性甘溫能補虛,強氣厚腸實肌膚,麩涼調中仍去熱,麵筋益氣腹寬舒,蕎麥甘平去滓穢,食久風動脫眉須
即小麥面,性溫。不能消熱止煩,惟養氣補不足,助五臟,調經絡,續氣脈,實膚體,厚腸胃,強氣力。其有濕熱,能發諸病壅熱,小動風氣,不可常食。丹溪云:面熱而麩涼,須曬令燥,以少潤之,舂去皮,煮為飯食之,無面熱之後患。《圖經》云:凡麥秋種冬長,春秀夏實,具四時中和之氣,故為五穀之貴。
大、小麥,地暖處亦可春種之,至夏便收,然比秋種者四氣不足,故有毒。又云,磨中石末在內,所以有毒。但杵作粉食之,補中氣,和五臟。凡麵食熟則益人,生則有損。古方治婦人乳癰不消,用白麵半斤炒黃,醋調塗上,內又水煮服之。又炒食之,止痢。醋蒸罯折傷即定。
麥麩,涼。調中去熱,止泄痢;治時疾熱瘡,湯火瘡爛,撲損折傷瘀血,醋炒罯之。第三磨者涼,謂其近麩也。面,溫。消穀及諸生物,止痢消痔,主小兒癇。蕎麥,性寒,無毒。實腸胃,益氣力。久食動風,令人頭眩。和豬、羊肉食之,患熱風癩,脫人眉須。雖動諸病,猶銼丹石,能煉五臟滓穢,續精神。
小兒赤丹,醋和敷之。杖瘡,雞子白調塗有效。其葉作茹食之,下氣利耳目。多食即微泄。其瓤燒灰淋汁,洗六畜瘡。
大豆,
大豆甘平除胃熱,逐水通淋散積結,破瘀治風及癰瘡,消穀寬膨炒作屑,豆腐寬中脾胃和,大腸濁氣能清別。
豆,即菽也。無毒。除胃中熱痹,逐水脹、傷中淋露,散五臟結積,下瘀血。炒令煙未斷,乘熱投酒中,治風痹癱瘓、口噤頭風及產後風虛血病。和飯搗塗一切癰瘡腫毒,小兒豌豆瘡。炒為屑,主胃熱,去腫除痹,消穀止腹脹。煮汁甚涼,可以壓丹石毒,解烏頭諸藥毒,殺牛馬瘟毒,兼能調中下氣止痛,通關脈,殺鬼毒,治喉痹。食罷生服半兩,去心胸煩熱,熱風恍惚,明目鎮心,溫補。
又醋煮服,治子死腹中,胎衣不下。炒食極熱,煮食及作豉極冷,作腐則寒而動氣,黃卷及醬平,牛食溫,馬食泠,一體之中,用之數等,大抵宜作藥使耳。但有黑白二種,黑者入藥,白者不用。其緊小者為雄豆,入藥尤佳。惡五參、龍膽,得前胡、烏喙、杏仁、牡蠣良。黃豆,味甘,溫。
白話文:
[米穀部]
小麥,因其形體小巧,且能連綿不斷地提供穀物,如同維繫人們生命脈絡一般,如同現代人磨成麵粉製作食物。無毒。主要功效是滋養心肝之氣,清熱,止煩渴、咽喉乾燥,利尿,止血(如鼻出血、吐血、尿血),殺死蛔蟲。所有湯劑都可完整地使用小麥,是治療熱證的良方。浮小麥則能止盜汗,治療大人、小孩的骨蒸潮熱(一種消瘦發熱的病症),以及婦女的勞熱。入藥前需微炒。麥苗味辛、性寒,能去除胸中邪熱,解酒毒,消黃疸,利尿。需榨汁服用。麥奴,即麥苗上的黑色黴菌,主治煩熱,解丹石(礦物藥物)中毒和流行性熱病毒邪。
麵粉,性味甘溫,能補虛、強壯氣力、厚實腸胃、滋養肌膚。麩皮性涼,能調和脾胃,去除體內餘熱;麵筋能益氣、舒緩腹部脹滿;蕎麥性味甘平,能清除腸胃穢濁,但久食易引起風邪,導致脫髮。
小麥麵粉性溫,不能清熱止煩,只能滋養氣血,補益不足,輔助五臟功能,調和經絡,恢復元氣,強健肌膚,厚實腸胃,增強體力。若體內有濕熱,則容易加重病情,甚至引發各種疾病,小麥麵粉不宜常吃。朱丹溪(醫家)說:麵粉性溫而麩皮性涼,需曬乾後再稍微潤濕,去除外皮,煮成飯食用,便可避免麵粉的熱性帶來的不良後果。《圖經》說:小麥秋季播種,冬季生長,春季抽穗,夏季成熟,具備四時中和之氣,所以是小麥是五穀之首。
大麥、小麥在溫暖的地區也可以春天播種,夏天收穫,但比秋季播種的四氣不足,因此有毒。也有人說,磨麵時石磨磨損的石粉混入麵粉中,所以有毒。但如果將其搗成粉末食用,可以補益中氣,調和五臟。麵食熟了才益於人體,生吃則有害。古方治療婦女乳癰(乳腺炎)不消,用白麵半斤炒黃,醋調和後外敷,同時用水煮服。炒熟後食用,可以止痢。用醋蒸後敷於折傷處,能止血定痛。
麥麩性涼,能調和脾胃、去除體內餘熱,止瀉痢;治療時疫(流行病)引起的熱瘡、湯火灼傷、跌打損傷瘀血,需用醋炒後外敷。第三次磨出來的麵粉性涼,因為它靠近麩皮。麵粉性溫,能促進消化吸收,止痢、消痔,主治小兒癇症。蕎麥性寒,無毒,能堅實腸胃,增強體力,但久食易動風,令人頭暈目眩。與豬肉、羊肉同食,易患熱風引起的皮膚病,導致脫髮。雖然容易誘發疾病,但它能清除五臟中的污垢,補充精力。
小兒患丹毒,用醋調和後外敷;杖傷,用雞蛋清調和後塗抹有效。蕎麥葉可以做菜食用,能降氣、明目;但多吃會輕微腹瀉。蕎麥瓤燒成灰,用汁液清洗牲畜的瘡瘍。
大豆,性味甘平,能清胃熱,利水通淋,散結消積,活血化瘀,治療風濕及癰瘡腫毒,消食,寬中,炒成粉末,豆腐能寬中和胃,還能清除大腸濁氣。
大豆,即菽。無毒。能清胃熱,利水消腫,治療淋症,散除五臟積滯,排出瘀血。炒至冒煙,趁熱放入酒中,能治療風濕痹證、癱瘓、口噤、頭痛以及產後風虛血瘀。將大豆與米飯搗碎後外敷,治療一切癰瘡腫毒,以及小兒豌豆瘡。炒成粉末,能清胃熱,消腫止痛,消食,止腹脹。大豆煮成的汁液很涼,可以解丹石毒、烏頭等藥物中毒,殺死牛馬瘟疫,還能調和脾胃,降氣止痛,通利經絡,殺鬼毒,治療喉痹。飯後生服半兩,能去除心胸煩熱,治療熱風導致的恍惚不安,明目鎮靜,溫補身體。
醋煮後服用,能治療胎死腹中,胎盤不下。炒熟後食用很熱,煮熟或製成豆豉則很涼,做成豆腐則性寒而能行氣,做成醬油或黃豆芽則性平,牛吃則溫,馬吃則涼。大豆用途廣泛,大多數情況下應該用作藥物。大豆分黑白兩種,黑色的大豆入藥,白色的大豆不用。緊小的大豆為雄豆,入藥更佳。大豆忌與五參、龍膽草同用,與前胡、烏喙、杏仁、牡蠣搭配則效果更好。黃豆味甘,性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