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梃

《醫學入門》~ 內集·卷二 (119)

回本書目錄

內集·卷二 (119)

1. 治瘡門

地膽,出梁州。狀如大馬蟻,有翼。味辛,寒,有毒。主寒熱鼠瘻,惡瘡死肌,蝕瘡中惡肉,鼻中瘜肉,鼻齆,能宣瘰癧根,從小便出。兼破石淋、癥瘕,墮胎,散結氣,殺鬼疰蠱毒。惡甘草。抑考陶隱居云:此一蟲五變,療皆相似。二三月在芫花上,呼為芫青,頗似斑蝥,但純青綠色,背上一道黃文,尖喙;四五月在王不留行上,呼王不留行蟲,六七月在葛花上,呼為葛上亭長,形似芫青,但身黑而頭赤,如亭長之著玄衣赤幘也;八月在豆花上,呼為斑蝥;九月、十月欲還地蟄,呼為地膽,隨時變耳。各以時採,陰乾,制同斑蝥。

貝子,出東海,潔白如魚齒。古人用以飾軍服,雲南用為錢貨易。味鹹,平,有毒。主點目翳,去鬼疰蠱毒、腹痛下血,破五淋,利水道,消浮腫,除寒熱溫瘧,解肌散結熱,殺飲食中毒,小兒疳蝕吐乳。入藥,酒洗火煅,細研水飛用。

紫貝,形似貝而圓,大二三寸,紫質黑文。肉咸,平,無毒。似蛤蜊。食之解熱毒、酒毒,殼煅灰敷癰疽,點眼明目去翳。

螢火,是腐草得大火氣化成。味辛,溫,無毒。主青盲明目,小兒火瘡傷熱氣,蠱毒鬼疰,通神精。七夕採,陰乾。

馬陸,即百節蟲。長二三寸,大如小指,身如槎,節節有細蹙紋起,色紫黑光潤,百足,死則側臥如環。味辛,溫,有毒。主惡瘡、瘜肉、白禿,去堅癥積聚,療寒、熱痞結脅滿。有人自服一枚便死。和糠炒,令糠焦黑,去頭足研用。

石蠶,在處有之,生水中石上,作繭以蔽其身,蠶在其中。味鹹,寒,有毒。主五癃石淋,解結氣,利水道,除熱,墮胎。

仙遺糧,又名土茯苓,味甘、辛,熱,無毒。善治久病楊梅、癰漏,及曾誤服輕粉肢體廢壞、筋骨疼痛者,能收其毒而祛其風,補其虛。若初起肺熱便秘者不宜,尋常老弱亦可服之,健筋骨。得川椒、皂角良。

白話文:

治瘡門

地膽:產於梁州,形狀像大螞蟻,有翅膀。味道辛辣,性寒,有毒。主治寒熱引起的鼠瘻(一種慢性感染性疾病)、惡瘡、死肌(壞死的肌肉)、腐蝕性潰瘍中的壞死組織、鼻息肉、鼻塞,能疏通瘰癧(淋巴結腫大)的根部,使之從尿液排出。還能治療尿路結石、癥瘕(腹部腫塊)、墮胎,散結氣,殺死鬼疰蠱毒。忌與甘草同用。據陶隱居記載,此蟲一生經歷五次蛻變,藥效相似。二三月時在芫花上,稱為芫青,很像斑蝥,但全身青綠色,背上有一條黃色紋路,嘴尖;四五月時在王不留行上,稱為王不留行蟲;六七月時在葛花上,稱為葛上亭長,形狀像芫青,但身體黑色而頭紅色,像亭長穿著黑色衣服戴著紅色頭巾;八月時在豆花上,稱為斑蝥;九月十月要回到地底冬眠,稱為地膽。隨時變化,需根據時節採集,陰乾,炮製方法與斑蝥相同。

貝子:產於東海,潔白如魚牙。古人用它裝飾軍服,雲南地區用它作貨幣交換。味道鹹,性平,有毒。主治治療眼翳,去除鬼疰蠱毒、腹痛下血,治療各種尿路疾病,利尿,消除水腫,治療寒熱溫瘧,解肌散結熱,解救飲食中毒,治療小兒疳蝕吐乳。入藥時,需用酒洗淨,火煅,研磨成細粉,用水飛法處理後使用。

紫貝:形狀像貝殼但圓,大小約二三寸,紫色帶黑色花紋。肉味鹹,性平,無毒。類似蛤蜊。食用可解熱毒、酒毒,殼煅燒成灰,可敷治癰疽,點眼明目去翳。

螢火:是腐草經大火氣化而成。味道辛辣,性溫,無毒。主治青盲眼疾,治療小兒火瘡、傷熱氣,蠱毒鬼疰,通利神經。農曆七月七日採集,陰乾。

馬陸:即百節蟲。長二三寸,粗如小指,身體像搓成的繩子,節節有細密的褶皺,顏色紫黑光亮,有許多足,死後會側臥成環狀。味道辛辣,性溫,有毒。主治惡瘡、息肉、白禿,治療堅硬腫塊、積聚,治療寒熱引起的痞塊、脅肋脹滿。有人服用一粒就死了。需與米糠炒,至米糠焦黑,除去頭足後研磨使用。

石蠶:各地都有,生長在水中的石頭上,吐絲作繭以保護身體,蠶在繭中。味道鹹,性寒,有毒。主治各種尿路疾病、尿路結石,解結氣,利尿,清熱,墮胎。

仙遺糧:又名土茯苓,味道甘辛,性溫,無毒。善於治療久病引起的楊梅瘡、癰漏,以及誤服輕粉導致肢體損壞、筋骨疼痛者,能解毒祛風,補虛。但初期肺熱便秘者不宜服用,一般老弱者也可服用,能強筋健骨。與川椒、皂角同用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