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入門》~ 卷首 (26)
卷首 (26)
1. 仙禪道術
許遜,字敬之,為旌陽令。郡中大疫,乃以所授神方拯治之,沉疴之病,亦無不痊者。
施芩,字太王,沛郡人,旌陽弟子,善治療之術。
薩守堅,蜀西河人。少學醫,誤用藥殺人,遂棄醫,學虛靜張天師及建昌王拱宸、福州林靈素三人道法,有咒棗之術,治病如神,稱曰真人。
李詗,字孟言,國朝錢塘人,號樗散生。善為詩,賣藥金陵市,咸稱其為知道者。
韓𢘅,號飛霞道人,國朝蜀之瀘州人。本將家子,弘治成化時少為諸生,因不第,褫縫掖,往峨眉諸山訪醫,升庵楊太史稱之曰:真隱世傳道人也。《醫通》二卷,特其土苴云耳。
白話文:
仙禪道術
許遜,字敬之,擔任旌陽縣令。郡裡發生大規模瘟疫,他便用師父傳授的神奇藥方救治百姓,即使是病情嚴重的病人,也都痊癒了。
施芩,字太王,沛郡人,是旌陽許遜的弟子,精通醫療技術。
薩守堅,蜀地西河人。年輕時學習醫術,卻因誤用藥物致人死亡,於是放棄行醫,改學張天師、建昌王拱宸、福州林靈素三人的道法,掌握了咒棗治病的奇術,醫術精湛,被稱為真人。
李詗,字孟言,國朝錢塘人,號樗散生。擅長寫詩,在金陵城賣藥,大家都稱讚他是一位通曉大道之人。
韓𢘅,號飛霞道人,國朝蜀地瀘州人。出身將門,弘治、成化年間年輕時曾是秀才,因為考試落榜,便脫去功名仕途的束縛,前往峨眉山一帶學習醫術,升庵楊太史稱讚他是一位真正隱居修道之人。《醫通》二卷,只是他略微記錄的一些醫術心得而已。
2. 原道統說(纂《紺珠經》)
大哉醫乎,其來遠矣!粵自混沌既判,洪荒始分,陽之輕清者,以氣而上浮為天;陰之重濁者,以形而下凝為地。天隆然而位乎上,地隤然而位乎下。於是陽之精者為日,東昇而西墜;陰之精者為月,夜見而晝隱。兩儀立矣,二曜行焉。於是玄氣凝空,水始生也;赤氣炫空,火始生也;蒼氣浮空,木始生也;素氣橫空,金始生也;黅氣際空,土始生也。五行備,萬物生,三才之道著矣。
是以惟人之生,得天地之正氣,頭圓象天,足方象地,天有陰陽,人有氣血;天有五行,人有五臟。蓋葛天氏之民,巢居穴處,茹毛飲血,動作以避其寒,陰居以避其暑,大樸未開,何病之有?迨夫伏羲氏占天望氣而畫卦,後世有《天元玉冊》,目為伏羲之書者,乃鬼臾區十世口誦而傳之也。神農氏嘗百草,一日而七十毒,厥後本草興焉。
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與岐伯天師更相問難,上推天文,下窮地理,中極民瘼,《內經》自此而作矣,此經既作,民之有疾,必假砭針以治其外,湯液以療其內,厥後大樸散而風化開,民務繁而欲心縱,災沴多端,非大毒、小毒、常毒、無毒之藥,弗能蠲矣。醫之大原,《素問》一書而已矣。
二十四卷,八十一篇,其間推原運氣之加臨,闡明經絡之標本,論病必歸其要,處治各得其宜,井然而有條,粲然而不紊,若《天元紀大論》、《六元正紀大論》、《五常政大論》、《氣交變大論》、《至真要大論》數篇,乃至精至微之妙道,誠萬世釋縛脫難,全真導氣,拯黎元於仁壽,濟羸劣以獲安者之大典也。
軒岐以下,代不乏人,扁鵲得其一二,演而述《難經》,皇甫士安次而為《甲乙》,楊上善纂而為《太素》,如全元起之解,啟玄子之注,所謂源潔則流清,表端則形正,歷代之明醫也。獨有漢長沙太守張仲景者,揣本求源,探微賾隱,取其大小奇偶之制,定君臣佐使之法而作醫方,表裡虛實,真千載不傳之秘,乃大賢亞聖之資,有繼往開來之功也。
漢唐以下,學者豈不欲涉其淵微之旨,矧《內經》之理深幽,無徑可入,如巢元方之作《病源》書,孫思邈之作《千金方》,辭益繁而理愈昧,方彌廣而法失真,《內經》之書,施用者鮮矣。及朱奉議宗長沙太守之論,編《南陽活人》之書,仲景訓陰陽為表裡,奉議解陰陽為寒熱,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其活人也固多,其死人也不寡矣。
幸而守真劉子《要旨論》、《原病式》二書既作,則《內經》之理,昭如日月之明;《直格》書、《宣明論》二書既作,則長沙之法,約如樞機之要。如改桂枝麻黃各半湯為雙解散,變十棗湯為三花神佑丸,其有功於聖門也不淺矣。同時有張子和者,出明《內經》之大道,續河間之正源,與麻知幾講學而作《儒門事親》之書,乃曰:吐中有汗,瀉中有補,聖人止有三法,無第四法。乃不易之確論,至精之格言,於是有劉、張之派矣。
白話文:
醫學的偉大,起源已久遠!自從混沌初開,世界初始,輕清的陽氣上升形成天空;重濁的陰氣下降凝聚成大地。天空高高在上,大地穩穩在下。於是,最純粹的陽氣成為太陽,東升西落;最純粹的陰氣成為月亮,夜出晝藏。天地二儀由此建立,日月二曜開始運轉。接著,玄色的氣息凝結在空中,水開始生成;紅色的氣息閃耀在空中,火開始生成;青色的氣息飄浮在空中,木開始生成;白色的氣息橫貫空中,金開始生成;黃色的氣息充滿空中,土開始生成。五行齊備,萬物誕生,三才之道彰顯。
因此,人的生命,得到天地正氣的滋養,頭圓似天,腳方像地,天有陰陽,人有氣血;天有五行,人有五臟。在葛天氏時代,人們住在樹上或洞穴中,吃生肉喝血,活動以避寒,躲進洞穴以避暑,原始的淳樸未被破壞,哪裡會有疾病?直到伏羲氏根據天象和氣候創立八卦,後世有了《天元玉冊》,被認為是伏羲的書籍,這是鬼臾區經過十代口耳相傳下來的。神農氏嘗試百草,一天中毒七十次,之後草藥學開始興起。
黃帝創造衣裳,治理天下,與岐伯天師互相質疑辯論,上探天文,下究地理,中探民疾,《黃帝內經》由此誕生,這本書的創作,人民生病,一定藉助砭針治療外在,湯藥治療內部,後來原始的淳樸消散,風俗開放,人們需求繁多,慾望縱橫,災害多端,非大毒、小毒、常毒、無毒的藥物,無法消除疾病。醫學的大源,就是《黃帝內經》一書。
共二十四卷,八十一篇,其中探討運氣的影響,闡明經絡的原理,討論疾病必歸結重點,治療方法各有適宜,井然有序,清晰而不混亂,如《天元紀大論》、《六元正紀大論》、《五常政大論》、《氣交變大論》、《至真要大論》等篇章,是極為精微的妙道,確實是萬世解救困難,保全生命,引導氣息,拯救百姓於仁壽,幫助弱者獲得平安的大典。
自黃帝和岐伯以後,每個時代都有優秀的醫生,扁鵲得到他們的一部分知識,發展並敘述《難經》,皇甫士安接續寫了《甲乙》,楊上善整理了《太素》,如全元起的解釋,啟玄子的註解,所謂源頭清潔則水流清澈,表面端正則形體正直,這些都是歷代的明醫。特別是漢朝長沙太守張仲景,他深入探究根源,探索微細隱藏的事物,採納各種不同的治療方式,制定君臣佐使的原則,寫作了醫方,表裡虛實,真是千年未傳的祕訣,是大賢亞聖的資質,有繼承過去開創未來的功績。
漢唐以下,學者們都想要深入理解其深奧的意旨,但《黃帝內經》的道理深奧,沒有途徑可以進入,如巢元方的《病源》書,孫思邈的《千金方》,詞語越繁多而道理越模糊,方法越廣泛而真實性失去,《黃帝內經》的書籍,實際應用的人很少。等到朱奉議宗長沙太守的理論,編輯《南陽活人》書,仲景解釋陰陽為表裡,奉議解釋陰陽為寒熱,差之毫釐,謬以千里,他救活的人固然很多,但他殺死的人也不少。
幸運的是劉守真的《要旨論》、《原病式》兩本書的出現,讓《黃帝內經》的道理,像日月那樣明亮;《直格》書、《宣明論》兩本書的出現,讓長沙的法則,簡約如樞機的關鍵。如將桂枝麻黃各半湯改為雙解散,將十棗湯改為三花神佑丸,他們對醫學的貢獻不小。同時,有張子和,闡明《黃帝內經》的大道,延續河間的正確源頭,與麻知幾講學並寫了《儒門事親》書,他說:吐中有汗,瀉中有補,聖人只有三種方法,沒有第四種方法。這是不可改變的確切理論,極為精煉的格言,因此有了劉、張的學派。
像東垣老人,明白《黃帝內經》的道理,遵從仲景的法則,創作濟拔萃十本書傳於世,明白脈搏取決於權衡規矩,用藥遵循升降浮沉的原則,因此有王道、霸道的比喻。至於丹溪朱氏,對於傷寒、內傷、雜病,無不精心研究,對於痰火的深奧義理,更是獨到的見解,宋朝太史濂稱他集醫學之大成,確實如此!到了我朝修訂《大觀本草》、制定《銅人俞穴針灸經》、御賜《醫方》等書籍,設置太醫輔助聖上,設立良醫協助王府,惠民藥局以救助民間疾病,其仁愛天下的心,與黃帝和岐伯相同,並且超越漢唐。
因此,名醫紛紛出現,如陶節庵的傷寒,揭示仲景未曾揭示的部分;薛己的外科,補充東垣未完備的部分;葛可久的內傷、錢瑛的小兒科,也無愧於丹溪。昭代的造人功績,真是繁榮啊!後學瞭解道統的來源,那麼門徑不會偏差,醫學的道路也能夠接近。所以說:懂得關鍵的人,一句話就能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