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入門》~ 卷首 (25)
卷首 (25)
1. 仙禪道術
長桑君,姓長桑名過,扁鵲師也,以禁方傳之。
鳳綱,漢陽人。常採百草水漬之,甕盛封泥,自正月始迄九月末,又取甕埋之百日,煎膏為丸,有卒死者,以此藥納口中,水下之皆生。
玄俗,西漢河間人。餌巴豆,賣藥都市,七丸一錢,治百病。河間王病瘕,買藥服之,下蛇十餘頭。問藥意,俗云:王瘕乃六世餘殃下墮,非王所招也。王常放乳鹿麟母也,仁心感天,故遭俗耳。王家老舍人自言父世見俗,俗有形無影,王乃呼俗,日看實無影,王欲女配之,俗夜亡去,後人見於常山下。
董奉,字君異,吳之侯官人。居廬山,有道術,為人治病,愈者令種杏五株,輕者一株,數年杏已成林,號臺仙杏林,杏熟易谷以賑貧乏。
幸靈者,西晉豫章建昌人。父母鄉人,初以為癡,後有靈術濟人,不取報謝。長不娶妻。及受貨賂娶妻,蓄車馬奴婢,其術稍衰。
葛洪,字稚川,號抱朴子,丹陽句容人。少貧,躬自伐薪以貿紙筆,抄書誦習,以儒學知名。性寡欲,無所愛玩,閉門卻掃,不妄交遊。惟尋書問義,不遠千里,期於必得,遂究典籍,博文深浩,江左絕倫。仕晉為勾漏令,善為政治,後陷於羅浮山,尤其神仙導引之法。著《金匱藥方》、《肘後救卒方》、《備急方》。
單道開,東晉敦煌人。有禪學,療目疾頗驗,贊曰:馬明、龍樹。
陶弘景,字通明,丹陽秣陵人。十歲得葛洪《神仙傳》,晝夜研尋,便有養生之志;既長,辭相祿掛冠神武門,隱於茅山中。梁武帝即位,書問不絕,謂山中宰相,年逾八十而有壯容。注《本草效驗方》、《肘後百一方》。
陸法和,梁時辭刺史,隱於江陵百里洲,信道術,採藥療人。
李筌,號少室山達觀子,唐人。於嵩山虎口岩石壁得《黃帝素問陰符經》,本題云魏道士寇謙之傳諸名山,至驪山老姥傳其說。
馬湘,字自然,唐之杭州鹽官縣人。世為縣吏,湘獨好經史,攻文學,善詩,有神術,治病以竹杖打之,應手便愈。
賣藥翁,唐人,不知姓名。有自童稚見之,迨於幕齒,復見其顏狀不改。常提一葫蘆賣藥,人告疾求醫,得錢不得錢悉與之,或無疾戲而求藥,得必失之。嘗罵人曰:有錢不買藥吃,盡作土饅頭去。人莫曉其意,益笑之。後於長安賣藥,抖擻葫蘆已空,內只有一丸出,極大有光明,安在掌中,無人肯買,遂自吃,騰空而去。
日華子,宋開寶中明人。不著姓氏,但云日華子,撰《諸家本草》。
王懷隱,宋州睢陽人。初為道士,善醫為翰林醫官。宋太宗時,吳越遣子惟浚入朝被疾,詔公視之得愈。與陳承、裴宗元、陳師文同著《太平聖惠方》。
白話文:
[仙禪道術]
-
長桑君,名叫長桑過,是扁鵲的師傅,他傳授了特殊的醫術。
-
鳳綱,漢陽人。他常採集各種草藥浸泡,然後用壇子裝起來密封,從正月開始到九月底,再把壇子埋地下一百天,煎煮成膏藥做成藥丸,對於突然死亡的人,只要把這種藥放入他們口中,用水送服都能起死回生。
-
玄俗,西漢河間人。他吃巴豆,並在城市裡賣藥,七顆一錢,能治療各種疾病。河間王患有腹部腫塊,購買服用他的藥,結果排出十多條蛇。當問及藥效如何,玄俗回答:王的腹部腫塊是六代以來的餘殃所致,並非王自己招來的。由於王常放生鹿,這份仁慈感動上天,所以才會遇到我。王家的老僕自稱他父親那一代就見過玄俗,當時玄俗有形體但沒有影子。王於是召喚玄俗,白天看確實沒有影子,王想把女兒嫁給他,玄俗卻在夜晚逃走了,後來有人在常山下看到他。
-
董奉,字君異,是吳國侯官人。他住在廬山,有高超的道術,為人治病,病人痊癒後,他要求病人種五棵杏樹,病情較輕的則種一棵,幾年後,杏樹已經成為一片林,被稱為「臺仙杏林」,杏子成熟後,他用杏子換糧食來救助貧困的人。
-
幸靈者,西晉豫章建昌人。父母和鄉人都以為他傻,但他後來有了神奇的醫療技術幫助他人,而且不收取任何報酬。他一直不娶妻,直到他接受賄賂娶妻,開始蓄養車馬奴婢,他的醫術逐漸衰退。
-
葛洪,字稚川,號抱朴子,丹陽句容人。年輕時家境貧窮,親自砍柴換錢買紙筆,抄寫書籍,研究學習,以儒家學問知名。他性情淡泊,對物質無多大慾望,閉門不出,不隨便交友。他尋找書籍,探討義理,不畏千里,決心一定要得到,因此深入研究典籍,知識淵博,無人能及。他在晉朝任職為勾漏令,善於治理政事,後陷入羅浮山,特別專研神仙導引的方法。他撰寫了《金匱藥方》、《肘後救卒方》、《備急方》等著作。
-
單道開,東晉敦煌人。有深厚的禪學造詣,治療眼疾非常有效,受到高度讚譽,被比作馬明和龍樹。
-
陶弘景,字通明,丹陽秣陵人。十歲時得到葛洪的《神仙傳》,日夜研究,產生了養生的志向;長大後,辭去官職,在神武門掛冠,隱居於茅山中。梁武帝即位後,經常書信詢問,被稱為山中的宰相,年過八十仍保持壯年的容貌。他注釋了《本草效驗方》、《肘後百一方》。
-
陸法和,梁朝時辭去刺史職務,隱居於江陵百里洲,信仰道術,採集藥材為人治病。
-
李筌,號少室山達觀子,唐朝人。他在嵩山虎口岩石壁發現了《黃帝素問陰符經》,據稱是由魏道士寇謙之傳授給各名山,最終由驪山老婦傳授。
-
馬湘,字自然,唐朝杭州鹽官縣人。家族世代為縣吏,只有他喜好經史,致力於文學,擅長寫詩,有神妙的醫術,他治病時用竹杖拍打患者,往往立即見效。
-
販賣藥物的老翁,唐朝人,無人知其姓名。有人從孩童時期就見到他,直到老去,再見他時面貌依然未變。他總是提著一個葫蘆賣藥,無論病人有錢無錢,都願意提供藥物。偶爾有人無病求藥,得到的藥物總是會消失。他曾罵人說:有錢不買藥吃,都拿去買土饅頭。人們不解其意,只是嘲笑他。最後他在長安賣藥,搖晃葫蘆發現已空,只剩下一顆大藥丸,發出耀眼光芒,放在手中,卻無人敢買,他於是自己吞下,飛昇而去。
-
日華子,宋開寶年間的明人。他不透露自己的姓氏,只稱自己為日華子,撰寫了《諸家本草》。
-
王懷隱,宋州睢陽人。起初是一名道士,善於醫術,成為翰林醫官。宋太宗時,吳越派兒子惟浚入朝,惟浚患病,皇帝下令王懷隱前去看診,最終病癒。他與陳承、裴宗元、陳師文共同編纂了《太平聖惠方》。
-
許遜,字敬之,擔任旌陽令。郡中爆發大瘟疫,他用自己學到的神妙方劑救治,即使重病的人也能康復。
-
施芩,字太王,沛郡人,是旌陽的弟子,擅長治療技術。
-
薩守堅,蜀西河人。少年時學醫,不慎錯用藥物致人死亡,於是放棄醫學,轉而跟隨虛靜張天師、建昌王拱宸以及福州林靈素三人學習道法,精通一種祈福棗子的術法,治病如神,被稱為真人。
-
李詗,字孟言,明朝錢塘人,號樗散生。擅長寫詩,於金陵市場賣藥,眾人都認為他是懂得道術之人。
-
韓𢘅,號飛霞道人,明朝四川瀘州人。出身軍人世家,弘治、成化年間年輕時曾為秀才,因未能考取功名,脫去學士袍,前往峨眉山等地學習醫術,升庵楊太史稱讚他為真正隱居傳道之人。他撰寫的《醫通》二卷,僅是他醫學知識的冰山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