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梃

《醫學入門》~ 卷首 (24)

回本書目錄

卷首 (24)

1. 德醫

陸蒙,不知何許人,號東園散人。博學經史,精篆隸,遇異人得子午按摩法,療疾不施針灸,對坐談笑,頃疾即脫,未嘗須人直。或勸其任,則嘿不應。

王珪,字均章,號中陽老人,吳郡人。元盛時制行高,見道明;壯歲慕丹術,尤邃於醫。屏世累,隱吳之虞山,居環者二十年,目瞳炯然,身不踐廛間。著《泰定養生主論》,制滾痰丸。

李仲南,字乃季,號碧山,元之天池人。平生無世俗嗜好,欲壽雙親,與孫允賢著《永類鈐方》。

戴元禮,號復庵,國朝浦江人。生儒家,習《詩》、《禮》之訓,惓惓有志於澤物,乃從醫丹溪先生,先生見其穎悟倍常,傾心授之。公自是識日廣,學日篤,出而治疾,往往奇驗。永樂初,召為太醫院使,著《證治要訣》。嘗謂醫道本於《內經》,一壞於開元,再壞於大觀,習俗相仍,惟執《局方》,惡事《內經》,惟錢、劉、李、朱出,而後發明《內經》之學。治一人六月患大熱譫語發斑,六脈浮虛無力,用附子理中湯冷飲,大汗而愈。治瘧疾多汗,因怒遂昏厥若死,灌以蘇合香丸而蘇。後聞人步雞犬聲亦發厥,乃汗多亡陽也,以參耆日補之,其驚漸減,浹旬而安。治一婦人免乳後病驚,身翩翩然如升浮雲上,舉目則室亦旋轉,持身弗定,醫以補虛治驚弗效。公曰:左脈雖芤澀,神色不動,是因驚致心胞絡積瘀血耳,宜下之。下積血如漆者一斗即愈。

徐鏊,不知何許人,太醫院醫士。正德時諫南巡,下獄戍邊,忠臣也。

沙金,字廷璽,號杏軒,國朝儀真人。以醫濟人,不責其報,貧甚者或反資給。其子稷登第,贈工部主事。

沈鶴,字壽祥,國朝楊之昭陽人。家世醫,通軒岐及仲景、河間術,恫瘝切身,勤於活人,名齒公卿。年未四旬,喪偶不娶,有司扁其門曰:義夫。

胡宗仁,字彥德,國朝晉陵人。父禎善醫術,常州路醫學錄,母徐氏亦知醫,學錄早喪,守節四十餘年,常藥濟人。至公醫業尤精,其配李氏,有婦德,亦知醫。

陸仲遠,國朝九華山人。挾倉公、扁鵲之技,常曰:醫家之書近於仁,醫家之事近於利,不志於利,仁者心也。

陳立興,國朝姑蘇蠡口人,家貧篤孝,因母病遇異人授以藥瓢,方藥濟人如神。及卒,鄉人立祠祀之。

沈以潛,明醫沈繹之侄,以醫名家。太醫蔣武病革,薦以自代,遂拜御醫。長於詩律,杜門不妄與人交接。謠言:騎驢教學張公瑾,閉戶行醫沈以潛。

黃孝子,國朝餘姚人。生兩歲,其母不乳,鞠於祖母馮居常成人。父繼取厲氏,生三子,父為後母所惑,孝子泣不忍,號於門,往復不納,乃勉力醫經以給衣食,當道薦入春宮直尚事。父母沒,廬墓三年,奏旌其門曰:孝子。

白話文:

[德醫]

陸蒙,身份不明,自號東園散人。精通經史典籍,擅長篆書和隸書。曾遇到奇人,學習到子午按摩法,治病不用針灸,僅憑交談就能治癒疾病,從未需要他人協助。有人勸他擔任官職,他都默然不應。

王珪,字均章,號中陽老人,吳郡人。元朝時官位顯赫,名望很高,年輕時就學習道家養生術,尤其精通醫術。他遠離世俗紛擾,隱居吳郡虞山二十年,目光炯炯有神,從不踏足市井。著有《泰定養生主論》,並研製出滾痰丸。

李仲南,字乃季,號碧山,元朝天池人。一生沒有世俗嗜好,為侍奉雙親延壽,與孫允賢合著《永類鈐方》。

戴元禮,號復庵,明朝浦江人。出身儒家,學習《詩經》、《禮記》,熱心濟世救人,於是拜丹溪先生為師。先生見其天資聰穎,傾囊相授。戴元禮醫術日益精進,治病常有奇效。永樂初年,被朝廷召為太醫院使,著有《證治要訣》。他認為醫道本於《內經》,自開元朝開始衰落,到大觀朝時更加敗壞,醫學習俗沿襲不變,只執著於《局方》,排斥《內經》。直到錢乙、劉河間、李東垣、朱丹溪等人出現,才重新闡發了《內經》的學說。他曾治癒一個六月高燒神志不清、出疹、脈象浮虛無力的病人,用附子理中湯冷服,病人大汗而癒。又曾治癒一個因瘧疾多汗、發怒而昏厥如同死去的人,用蘇合香丸灌服而使其蘇醒。後來聽說有人聽到雞犬的叫聲也會昏厥,認為這是汗出過多耗損陽氣所致,便用人參、黃耆每日調補,驚厥症狀逐漸減輕,十天后痊癒。還曾治癒一位婦人產後驚病,病人感到身體輕飄飄的像要飛上雲端,看東西覺得屋子也在旋轉,站立不穩,其他醫生用補虛驚的方法治療無效。戴元禮診斷說:雖然左脈芤澀,但神色平靜,這是驚嚇導致心包絡淤血所致,應該瀉血。放出如漆一般黑的血約一斗,病人即痊癒。

徐鏊,身份不明,太醫院醫士。正德年間因諫阻皇帝南巡,下獄戍邊,是一位忠臣。

沙金,字廷璽,號杏軒,明朝儀真人。以行醫濟世為樂,不求回報,對於貧困患者甚至反過來資助他們。他的兒子沙稷考中進士,被贈予工部主事。

沈鶴,字壽祥,明朝楊州昭陽人。世代行醫,精通軒轅、岐伯、張仲景、李東垣的醫術,他心懷慈悲,勤於救治病人,名聲享譽朝堂。不到四十歲就喪偶,終身未娶,官府在其門上題寫“義夫”二字。

胡宗仁,字彥德,明朝晉陵人。他的父親胡禎精通醫術,曾任常州路醫學錄,母親徐氏也懂醫術,醫學錄早逝,胡母守節四十年,經常施藥濟人。胡宗仁的醫術比他父親更精湛,他的妻子李氏賢惠,也懂醫術。

陸仲遠,明朝九華山人。擁有倉公、扁鵲的醫術,常說:醫家的書更接近仁愛,醫家的行為更接近利益,不追求利益,才是仁者的胸懷。

陳立興,明朝姑蘇蠡口人,家境貧寒,孝順母親。因母親生病,遇到奇人傳授藥方,施藥濟人如同神明。他死後,鄉人為他立祠祭祀。

沈以潛,明代名醫沈繹的侄子,以醫術聞名。太醫蔣武病危時,推薦沈以潛接替自己的職務,於是沈以潛被任命為御醫。他精通詩律,閉門謝客,很少與人交往。民間有謠言說:“騎驢教學張公瑾,閉戶行醫沈以潛。”

黃孝子,明朝餘姚人。兩歲時母親夭折,由祖母馮氏撫養成人。父親娶了繼母厲氏,生了三個兒子,父親被繼母迷惑,黃孝子哭泣不止,苦苦哀求父親,但父親不聽勸阻。於是,他努力學習醫術以維持生計,後來被當局推薦進入宮中侍奉。父母去世後,他在墳前守孝三年,朝廷旌表其門,題寫“孝子”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