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梃

《醫學入門》~ 內集·卷一 (13)

回本書目錄

內集·卷一 (13)

1. 附:雜病穴法

針家以起風廢癱瘓為主,雖傷寒內傷,亦皆視為雜病。《靈樞》雜證論某病取某經,而不言穴者,正欲人隨經取用。大概上部病,多取手陽明經,中部足太陰,下部足厥陰,前膺足陽明,後背足太陽。因各經之病,而取各經之穴者,最為要訣。百病一針為率,多則四針,滿身針者可惡。

雜病隨證選雜穴,仍兼原合與八法;經絡原會別論詳,十二原穴與八會穴,皆經絡氣血交會之處。別即陽別,乃陽交穴也。前論頗詳。

臟腑俞募當謹始;

五臟六腑之俞,俱在背二行,肺俞三椎下,心五、肝九、脾十一、腎十四椎下是也。五臟之募俱在腹部,心募巨闕、肝期門、脾章門、肺中府、腎京門。惟三焦、胞絡、膀胱無募,此言臟腑雜病,當刺俞募之穴。但《素問》明言中臟腑者不立死,則為害非小,故禁針穴多,後世每以針四肢者為妙手,初學可不謹哉!

白話文:

針灸医术主要用来治疗中风、瘫痪等疾病,即使是伤寒、内伤等疾病,也被视为杂病。《灵枢》中论述各种病症的治疗时,只说明取用哪条经脉,而不提穴位,正是希望人们能够根据经脉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治疗。一般来说,上半身的病症多取手阳明经,中部病症多取足太阴经,下半身病症多取足厥阴经,胸前病症多取足阳明经,背部病症多取足太阳经。根据不同经脉的病症,选择相应经脉的穴位进行治疗,是针灸治疗最重要的原则。大多数疾病只需要扎一针,最多扎四针,全身扎针的做法不可取。

对于杂病,应根据症状选择不同的穴位,同时也要兼顾原穴、合穴以及八法治疗;经络的原穴、合穴以及八会穴的具体位置,在其他篇章中已经详细论述,它们都是经络气血交汇之处。阳别,指的是阳经交会穴。前文对此已有详细解释。

关于脏腑的俞穴和募穴,要谨慎使用。

五脏六腑的俞穴,都位于背部的两行,肺俞位于第三椎骨下,心俞位于第五椎骨下,肝俞位于第九椎骨下,脾俞位于第十一椎骨下,肾俞位于第十四椎骨下。五脏的募穴,都位于腹部,心募穴为巨阙,肝募穴为期门,脾募穴为章门,肺募穴为中府,肾募穴为京门。只有三焦、胞络、膀胱没有募穴。也就是说,对于脏腑杂病,应该选择相应的俞穴或募穴进行治疗。但《素问》明确指出,针刺中脏腑会导致死亡,因此风险很大,所以针刺这些穴位应多加谨慎。后世很多医者以针刺四肢为妙手,初学者要引以为戒,不可不慎!

根結標本理玄微,經云:足太陰根於隱白,結於中脘;足少陰根於湧泉,結於廉泉;足厥陰根於大敦,結於玉堂;足太陽根於至陰,結於目也;足陽明根於厲兌,結於鉗耳也;足少陽根於竅陰,結於耳;手太陽根於少澤,結於天窗、支正也;手少陽根於關衝,結於天牖、外關也;手陽明根於商陽,結於扶突、偏歷也,手三陰之經未載,不敢強注此言。能究根結之理,依標本刺之,則疾無不愈。

足太陽之本在足跟上五寸,標在目也;足少陽之本在竅陰,標在耳也;足陽明之本在厲兌,標在人迎頰挾項顙也;足太陰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標在胃俞與舌本也;足少陰之本在內踝上三寸中,標在腎俞與舌下兩脈也;足厥陰之本在行間上五寸中,標在肝俞也;手太陽之本在手外踝後,標在命門之上一寸也;手少陽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間上一寸,標在耳後上角下外眥也;手陽明之本在肘骨中上別陽,標在頷下合鉗上也;手太陰之本在寸口之中,標在腋內動脈也;手少陰之本在兌骨之端,標在心俞也;手厥陰之本在掌後兩筋之間二寸中,標在腋下三寸也:此十二經之標本。有在標而取本者,有在本而取標者,有先治其標者,有先治其本者,無非欲其陰陽相應耳。

白話文:

經絡的根源和連結點,蘊藏着深奧的道理。古籍記載,足太陰經的根源在隱白穴,連結點在中脘穴;足少陰經的根源在湧泉穴,連結點在廉泉穴;足厥陰經的根源在大敦穴,連結點在玉堂穴;足太陽經的根源在至陰穴,連結點在眼睛;足陽明經的根源在厲兌穴,連結點在耳前、耳後;足少陽經的根源在竅陰穴,連結點在耳朵;手太陽經的根源在少澤穴,連結點在天窗穴、支正穴;手少陽經的根源在關衝穴,連結點在天牖穴、外關穴;手陽明經的根源在商陽穴,連結點在扶突穴、偏歷穴,手三陰經的根源未記載,不敢強加解釋。能理解根源和連結點的關係,並根據標本原理施針,就能治癒各種疾病。

足太陽經的本位在足跟上五寸,標位在眼睛;足少陽經的本位在竅陰穴,標位在耳朵;足陽明經的本位在厲兌穴,標位在人迎穴、頰部、項部、顙部;足太陰經的本位在中封穴前上四寸,標位在胃俞穴和舌根;足少陰經的本位在內踝上三寸,標位在腎俞穴和舌下兩脈;足厥陰經的本位在行間穴上五寸,標位在肝俞穴;手太陽經的本位在手外踝後,標位在命門穴上 一寸;手少陽經的本位在小指、次指之間上一寸,標位在耳後上角下外眥;手陽明經的本位在肘骨中上別陽穴,標位在頷下合鉗穴;手太陰經的本位在寸口穴中,標位在腋內動脈;手少陰經的本位在兌骨之端,標位在心俞穴;手厥陰經的本位在掌後兩筋之間二寸,標位在腋下三寸。這就是十二經的標本關係。有在標位取穴治療本位病症的,有在本位取穴治療標位病症的,有先治療標位病症的,有先治療本位病症的,無非都是為了讓陰陽相應。

此《內經》至論。

四關三部識其處。

四關,合谷、太衝穴也。十二經原皆出於四關。三部,大包為上部,天樞為中部,地機為下部。又百會一穴在頭應天,璇璣一穴在胸應人,湧泉一穴在足應地,是謂三才。以上兼原、合八法諸穴,雖不悉針,亦不可不知其處也。

傷寒一日刺風府,陰陽分經次第取。

傷寒一日太陽風府,二日陽明之滎,三日少陽之俞,四日太陰之井,五日少陰之俞,六日厥陰之經。在表刺三陽經穴,在裡刺三陰經穴,六日過經未汗刺期門、三里,古法也。惟陰證灸關元穴,為妙。

汗吐下法非有他,合谷內關陰交杵。

汗針合谷,入針二分,帶補行九九之數,搓數十次,男左搓,女右搓,得汗方行瀉法,汗止身溫,方可出針;如汗不止,針陰市,補合谷。吐針內關、入針三分,先補六次,瀉三次,行子午搗臼法三次,多提氣上行,又推戰一次,病人多呼幾次,即吐;如吐不止,補九陽數,調勻呼吸三十六度,吐止徐徐出針,急捫其穴;如吐不止,補足三里。

白話文:

這本《內經》講到這裡。

四關和三部,要記住它們的位置。

四關,就是合谷穴和太衝穴。十二經脈的原穴都從四關穴出來。三部,就是大包穴為上部,天樞穴為中部,地機穴為下部。還有百會穴在頭頂,應天;璇璣穴在胸,應人;湧泉穴在足,應地,這就是所謂的三才。以上這些穴位加上原穴、合穴等八法穴位,雖然不一定要全部針灸,但必須知道它們的位置。

傷寒第一天就刺風府穴,陰陽經脈的次序要按照順序取穴。

傷寒第一天是太陽經,刺風府穴;第二天是陽明經,刺滎穴;第三天是少陽經,刺俞穴;第四天是太陰經,刺井穴;第五天是少陰經,刺俞穴;第六天是厥陰經。在表刺三陽經的穴位,在裡刺三陰經的穴位。六天過去了,如果沒有發汗,就刺期門穴和三里穴,這是古法。只有陰證,就灸關元穴,這是最好的方法。

發汗、吐、下,這三種方法並非別無他法,合谷、內關、陰交、杵,這些穴位可以幫助達到目的。

發汗就針合谷穴,針入二分,配合補法,行九九之數,搓揉數十次,男性左手搓,女性右手搓,直到出汗才行瀉法。出汗後身體溫熱,才可以拔針。如果汗出不止,就針陰市穴,補合谷穴。吐法就針內關穴,針入三分,先補六次,瀉三次,行子午搗臼法三次,多提氣上行,再推戰一次,病人會多次喊叫,就會吐出。如果吐出不止,就補九陽數,調勻呼吸三十六度,吐止後慢慢拔針,趕緊按住穴位。如果吐出不止,就補足三里穴。

下針三陰交,入針三分,男左女右,以針盤旋右轉,行六陰之數畢,用口鼻閉氣,吞鼓腹中,將瀉插一下,其人即瀉,鼻吸手瀉三十六遍,方開口鼻之氣,插針即瀉;如瀉不止,針合谷,升九陽數。凡汗吐下,仍分陰陽補瀉,就流注穴行之,尤妙。

一切風寒暑濕邪,頭痛發熱外關起。

只此一穴。

頭面耳目口鼻(咽牙)病,曲池合谷為之主。

二穴又治肩背肘膊疼痛及瘧疾。

偏正頭疼左右針,列缺太淵不用補。

左痛針右,右痛針左,左右俱痛,左右俱針。余仿此。如列缺不應,再瀉太淵。

頭風目眩項捩強,申脈金門手三里。

頭風連項腫,或引肩者,針此三穴。頭目昏眩者,補申脈、金門,雷頭風亦效。虛痛者,上星一穴。

白話文:

針灸三陰交穴,針深三分,男性針左腿,女性針右腿,以針在穴位上順時針旋轉,旋轉六陰之數後,閉口鼻,吞氣鼓腹,快速插針一下,患者就會腹瀉,接著閉氣吸鼻,以手按住腹部瀉氣三十六次,然後才開口鼻呼吸,再插針,就會繼續瀉下;如果瀉不停,就針合谷穴,升九陽之數。凡是汗、吐、下三種方法治療,都要分陰陽,補瀉結合,在流注穴位上操作,效果更佳。

一切風寒暑濕邪氣侵襲,導致頭痛發熱,外關穴是主穴。

只要針這個穴位就可以了。

頭面耳目口鼻(咽喉牙齒)的病症,曲池和合谷是主穴。

這兩個穴位還能治療肩背肘臂疼痛和瘧疾。

偏頭痛,左側痛針右側,右側痛針左側,兩邊都痛就兩邊都針。其他部位的疼痛也以此類推。如果針列缺穴沒有效果,就再針太淵穴。

頭風目眩、頸項僵硬,申脈、金門、手三里三個穴位可以治療。

頭風伴隨頸項腫痛,或痛到肩膀的,針這三個穴位。頭目昏眩,補申脈、金門,治療雷頭風也有效。虛痛,針上星穴。

赤眼迎香出血奇,臨泣太衝合谷似。

赤眼腫痛,迎香出血,立愈。甚者更瀉太衝。眼紅或瞳人腫痛,流淚出血,爛弦風,俱瀉足臨泣,或太衝、合谷。胬肉倒睫,俱瀉合谷、足三里。

耳聾臨泣與金門,合谷針後聽人語。

耳暴聾,補足臨泣。耳鳴或出血作痛,及聵耳,俱瀉申脈、金門、合谷。

鼻塞鼻痔及鼻淵,合谷太衝隨手努。

鼻塞不聞香臭,針迎香、合谷。鼻痔鼻流濁涕者,瀉太衝、合谷。鼻淵鼻衄虛者,專補上星。

口噤喎斜流涎多,地倉頰車仍可舉。

頰車針沿皮向下地倉,喎左瀉右,喎右瀉左,針透亦無害。輕者只針合谷、頰車。

白話文:

眼睛紅腫伴隨鼻孔流血,針刺迎香、太衝、合谷穴就能快速止住。眼睛發紅疼痛,或瞳孔腫脹疼痛,流淚出血,甚至眼角潰爛,針刺足臨泣、太衝、合谷穴可以治療。眼瞼內長肉或睫毛倒插,針刺合谷、足三里穴可以治療。耳聾針刺臨泣、金門穴,合谷穴針刺後能聽到聲音。突發性耳聾,補足臨泣穴。耳鳴、耳出血疼痛、耳聾,針刺申脈、金門、合谷穴可以治療。鼻塞、鼻痔、鼻淵,針刺合谷、太衝穴,配合推拿按摩。鼻塞聞不到氣味,針刺迎香、合谷穴。鼻痔流膿涕,針刺太衝、合谷穴。鼻淵鼻出血體虛者,專補上星穴。嘴巴緊閉歪斜流口水,針刺地倉、頰車穴可以治療。針刺頰車穴沿着皮膚向下針刺地倉穴,嘴巴歪左針刺右側,嘴巴歪右針刺左側,針透也不會有害。症狀輕微者只針刺合谷、頰車穴。

口舌生瘡舌下竅,三稜刺血非粗鹵。

口唇及舌生瘡,針合谷。舌腫甚及重舌者,更取舌下兩邊紫筋津液所出處,以三稜針刺出其血。

舌裂出血尋內關,太衝陰交走上部。舌上生苔合谷當,手三里治舌風舞。

舌風左右舞弄不停,瀉兩手三里立止。驢嘴風唇腫開不得者,亦瀉三里。

牙風面腫頰車神,合谷臨泣瀉不數。

坐牙風腫連面,瀉手三里、頰車。滿口牙痛牙酸,瀉合谷、足臨泣。下牙痛,瀉合谷。

二陵二蹺與二交,頭頂手足互相與。

二陵:陰陵泉、陽陵泉。二蹺:申脈、照海。二交:陽交、三陰交。此六穴遞相交接於兩手兩足頭頂也。

白話文:

嘴巴和舌頭長瘡,可以針刺合谷穴。舌頭腫脹嚴重或舌頭僵硬的人,還可以針刺舌下兩邊紫色筋脈分泌津液的地方,用三稜針刺出血。舌頭裂開出血,可以找內關穴,太衝穴和陰交穴,這些穴位都連通上部。舌頭上長苔,可以針刺合谷穴,手三里穴可以治療舌頭亂動。舌頭左右不停地亂動,瀉兩手三里穴就能止住。嘴角長瘡,嘴唇腫脹張不開,也瀉三里穴。牙風面腫,針刺頰車穴,合谷穴和臨泣穴,瀉幾次就能好。坐牙風腫脹蔓延到臉部,瀉手三里穴和頰車穴。滿口牙齒疼痛酸痛,瀉合谷穴和足臨泣穴。下牙痛,瀉合谷穴。陰陵泉、陽陵泉、申脈、照海、陽交、三陰交這六個穴位相互連接,貫通頭頂、手腳。

兩井兩商二三間,手上諸風得其所。

兩井:天井、肩井;兩商:商陽、少商;二間、三間。此六穴相依相倚,分別於手之兩支,手上諸病治之。

手指連肩相引疼,合谷太衝能救苦。

項連肘痛,針少海。

手三里治肩連臍,脊間心後稱中渚。

久患傷寒肩背痛,但針中渚,即愈。脊膂痛者,針人中尤妙。

冷嗽只宜補合谷,三陰交瀉即時住。霍亂中脘可入深,三里內庭瀉幾許。

甚者補中脘,瀉三里、內庭。

心痛翻胃刺勞宮,寒者少澤細手指。

熱心痛、氣痛,瀉勞宮。寒心痛,補少澤。

心痛手戰少海求,若要除根陰市睹;太淵列缺穴相連,能祛氣痛刺兩乳。

白話文:

天井、肩井、商陽、少商、二間、三間這六個穴位相互依賴,分別位於手部的兩條經脈上,可以治療手部的各種疾病。手指連到肩膀疼痛,可以針灸合谷、太衝來緩解。脖子連到手肘疼痛,可以針灸少海。手三里可以治療肩膀連到肚臍的疼痛,脊椎連到心臟後面的疼痛,可以針灸中渚。長期患有傷寒導致肩背疼痛,只需針灸中渚就可以痊癒。脊椎疼痛,針灸人中效果更好。寒咳可以用補合谷的方法治療,三陰交瀉法可以立即止咳。霍亂可以用針灸中脘,並配合三里、內庭瀉法。嚴重者可以補中脘,並瀉三里、內庭。心痛伴隨胃翻,可以針灸勞宮。寒性心痛,可以針灸少澤。熱心痛、氣痛,可以瀉勞宮。寒心痛,可以補少澤。心痛伴隨手顫,可以針灸少海,如果要根治,可以針灸陰市。太淵、列缺兩個穴位相連,可以治療氣痛,並針灸兩乳。

賦云:氣刺兩乳求太淵,未應之時瀉列缺。

脅痛只須陽陵泉,專治脅肋痛滿欲絕及面腫。

腫痛公孫內關爾。

腹痛輕者,只針三里。

瘧痰《素問》分各經,危氏刺指舌紅紫。

足太陽瘧,先寒後熱,汗出不已,刺金門。足少陽瘧,寒熱心惕,汗多,刺俠谿。足陽明瘧,寒甚久,乃熱汗出,喜見火光,刺衝陽。足太陰瘧,寒熱善嘔,嘔已乃衰,刺公孫。足少陰瘧,嘔吐甚,欲閉戶牖,刺大鐘。足厥陰瘧,小腹滿,小便不利,刺太衝。心瘧刺神門,肝瘧中封,脾瘧商丘,肺瘧列缺,腎瘧大鐘,胃瘧厲兌。

危氏只刺十手指出血,及看舌下有紫腫紅筋,亦須去血。

白話文:

氣刺兩乳求太淵,未應之時瀉列缺。這意思是說,如果氣血瘀滯於胸部,導致兩乳脹痛,可以針刺太淵穴,如果效果不佳,也可以針刺列缺穴。

脅痛只須陽陵泉,專治脅肋痛滿欲絕及面腫。這指的是,如果肋骨兩側疼痛,甚至疼痛難忍,伴隨面部腫脹,可以針刺陽陵泉穴。

腫痛公孫內關爾。這句話簡單明了,指腫痛時,針刺公孫穴和內關穴。

腹痛輕者,只針三里。對於輕微的腹痛,只需要針刺三里穴。

瘧痰《素問》分各經,危氏刺指舌紅紫。這是針對瘧疾的治療方法,根據《素問》的經絡理論,將瘧疾分為不同的經絡類型,危氏則通過觀察手指和舌頭的顏色,判斷病情的嚴重程度,並針刺出血。

足太陽瘧,先寒後熱,汗出不已,刺金門。足少陽瘧,寒熱心惕,汗多,刺俠谿。足陽明瘧,寒甚久,乃熱汗出,喜見火光,刺衝陽。足太陰瘧,寒熱善嘔,嘔已乃衰,刺公孫。足少陰瘧,嘔吐甚,欲閉戶牖,刺大鐘。足厥陰瘧,小腹滿,小便不利,刺太衝。心瘧刺神門,肝瘧中封,脾瘧商丘,肺瘧列缺,腎瘧大鐘,胃瘧厲兌。這段文字描述了不同經絡類型瘧疾的症狀和相應的針刺穴位,例如足太陽瘧的症狀是先冷後熱,出汗不止,針刺金門穴;足少陽瘧的症狀是寒熱交替,心慌不安,出汗多,針刺俠谿穴,以此類推。

危氏只刺十手指出血,及看舌下有紫腫紅筋,亦須去血。這段文字說明了危氏的針刺方法,他會針刺手指尖放血,並且觀察舌下是否有紫色的腫塊和紅色的筋脈,如果有,也需要放血。

痢疾合谷三里宜,甚者必須兼中膂。

白痢針合谷,赤痢針小腸俞,赤白針三里中膂俞。凡針背腹兩邊穴,分陰陽經補瀉,針背上中行左轉,腹上中行右轉。女人背中行右轉,腹中行左轉為補。蓋男子背陽腹陰,女子背陰腹陽故也。但用穴背腹甚少,而手足多者,以寒月及婦人不便故也。

心腹痞滿陰陵泉,針到承山飲食美。

胸膈寬能飲食也。

泄瀉吐腹諸般疾,三里內庭功無比。

一切泄瀉、嘔吐、吞酸、痃癖、脹滿諸疾。

水腫水分與復溜,俱瀉水分穴,先用小針,後用大針,以雞翎管透之,水出濁者死,清者生。急服緊皮丸斂之,此必鄉村無藥,粗人體實者方可用之,若清高貴客,鮮不為禍。自古病機,惟水腫禁刺,針經則不禁也。取血法,先用針補入地部,少停瀉出人部,少停復補入地部,停少時瀉出針來,其瘀血自出。虛者只有黃水出,若腳上腫大欲放水者,仍用此法收,復溜穴上取之。

白話文:

痢疾可以用合谷和足三里穴位治療,嚴重者還需加上中膂穴。白痢針刺合谷穴,赤痢針刺小腸俞穴,赤白痢針刺足三里和中膂俞穴。針刺背部和腹部穴位時,要區分陰陽經絡,補瀉手法也不同,針刺背部上中行左轉,腹部上中行右轉。女人則相反,背中行右轉,腹中行左轉為補。這是因為男子背部屬陽,腹部屬陰,女子則相反。不過背部和腹部穴位使用頻率較少,手足穴位使用更多,因為寒月和婦女不便於針刺背部。

心腹痞滿可用陰陵泉穴,針刺到承山穴飲食就會變得美味。

胸膈寬暢,就能正常飲食。

腹瀉嘔吐等各種疾病,足三里和內庭穴的療效無可比擬。

各種腹瀉、嘔吐、吞酸、痃癖、脹滿等疾病。

水腫可以用水分和復溜穴治療,都是瀉水穴位,先用小針,後用大針,用雞翎管透之,水流出濁者必死,清者可活。緊急情況下服用緊皮丸收斂,此法只適用於鄉村無藥,體質強健的人,清高貴客則不宜使用,以免造成不良後果。古書中記載,水腫病忌針刺,針灸經書則不忌。取血法,先用針補入地部,稍停片刻後瀉出人部,再稍停片刻後補入地部,最後停留片刻後拔出針,瘀血就會自行流出。虛者只會流出黃水,如果腳上腫脹想要放水,仍用此法,在復溜穴上取血。

脹滿中脘三里揣。

《內經》針腹以布纏繳,針家另有盤法,先針入二寸五分,退出二寸,只留五分,在內盤之。如要取上焦胞絡中之病,用針頭迎向上刺入二分補之,使氣攻上。若臍下有病,用針頭向下退出二分瀉之,此二句特備古法耳,初學者不可輕用。

腰痛環跳委中神,若連背痛崑崙武。

輕者委中出血,便愈。甚者補環跳,瀉委中,久者俱補。腰連背痛者,針崑崙、委中。

腰連腳痛腕骨升,三里降下隨拜跪。

補腕骨,瀉足三里。

腰連腳痛怎生醫?環跳行間與風市。

補環跳,瀉風市、行間、足三里。

腳膝諸痛羨行間,三里申脈金門侈。

白話文:

肚子胀满,按中脘、足三里穴位。

古代医书中提到用布缠绕腹部针灸,还有另外一种针灸方法,先将针刺入2.5寸,再退回2寸,只留0.5寸在体内旋转。如果要治疗上焦胞络中的疾病,用针头朝上刺入2分补之,使气向上攻。如果脐下有病,用针头朝下退回2分泻之。这两句话是古代针灸方法,初学者不可轻易使用。

腰痛,按环跳、委中、神阙穴位,如果连背部疼痛,还要加上昆仑、武泉穴位。

轻者委中出血即可痊愈。重者补环跳,泻委中,久病者都补之。腰连背痛者,针刺昆仑、委中穴位。

腰连脚痛,按腕骨、足三里穴位,足三里穴位向下按,配合拜跪姿势。

补腕骨,泻足三里。

腰连脚痛,该如何治疗?按环跳、行间、风市穴位。

补环跳,泻风市、行间、足三里。

脚膝疼痛,按行间、足三里、申脉、金门穴位。

腳膝頭紅腫痛癢及四時風腳,俱瀉行間、三里、申脈、金門。五足指痛,瀉行間。

腳若轉筋眼發花,然谷承山法自古。兩足難移先懸鐘,又名絕骨。

條口後針能步履。兩足痠麻補太谿,僕參內庭盤跟楚。

腳盤痛者,瀉內庭。腳跟痛者,瀉僕參。

腳連脅腋痛難當。環跳陽陵泉內杵。冷風濕痹針環跳,陽陵三里燒針尾。

痹不知痛癢者,用艾粟米大於針尾上燒三五炷,知痛即止。

七疝大敦與太衝,七疝太衝出血,瀉大敦,立止。膀胱氣,瀉俠谿、然谷。小腸氣,瀉俠谿、三陰交。偏墜,瀉照海、俠谿。

白話文:

腳膝蓋紅腫疼痛發癢,以及四季風濕引起的腳痛,都可以瀉行間穴、三里穴、申脈穴、金門穴。五個腳趾疼痛,瀉行間穴。

腳若抽筋眼花,灸然谷穴和承山穴是古法。兩腳難以移動,先針懸鐘穴,又稱絕骨穴。

條口穴後針可以幫助行走。兩腳痠麻,補太谿穴,僕參穴、內庭穴、盤跟穴、楚穴。

腳板疼痛,瀉內庭穴。腳跟疼痛,瀉僕參穴。

腳部疼痛連帶脅肋腋窩疼痛難忍,針環跳穴、陽陵泉穴、內踝上穴。冷風濕痹針環跳穴,陽陵泉穴、三里穴,艾灸針尾。

痹症患者感覺不到疼痛和癢,用艾灸粟米大小於針尾上燒三五炷,感覺到疼痛就停止。

七疝症針大敦穴和太衝穴,七疝症太衝穴出血,瀉大敦穴,馬上止住。膀胱氣,瀉俠谿穴、然谷穴。小腸氣,瀉俠谿穴、三陰交穴。偏墜,瀉照海穴、俠谿穴。

五淋血海通男婦。

此穴極治婦人血崩、血閉不通,但不便耳。氣淋、血淋最效,兼治偏墜瘡疥。

大便虛秘補支溝,瀉足三里效可擬。熱秘氣秘先長強,大敦陽陵堪調護。

不針長強針承山。

小便不通陰陵泉,三里瀉下溺如注。

小便不通及尿血、砂淋俱宜瀉之,又治遺尿失禁。上吐下閉關格者,瀉四關穴。

內傷食積針三里,璇璣相應塊亦消。

不針璇璣者,針手足三里,俱能消食積痞塊。

脾病氣血先合谷,後刺三陰針用燒。

燒針法見前,有塊者兼針三里。

一切內傷內關穴,痰火積塊退煩潮。

兼針三里尤妙。

吐血尺澤功無比,衄血上星與禾髎。喘急列缺足三里,嘔噎陰交不可饒。

白話文:

五淋穴能通利男女血海,是治療婦女血崩、血閉不通的要穴,但針灸此穴時要注意避開耳部。五淋穴對氣淋、血淋療效極佳,還能治療偏墜、瘡疥等疾病。

大便虛秘時,可以補益支溝穴,瀉足三里穴也有相同效果。熱秘或氣秘時,可以先針刺長強穴,再配合大敦、陽陵穴調理。

不可針刺長強穴時,則針刺承山穴。

小便不通時,可以針刺陰陵泉穴,並配合瀉足三里穴,就能讓小便如注般暢通。

小便不通、尿血、砂淋等症狀,都適合針刺三里穴,也能治療遺尿失禁。上吐下閉、關格不通時,可以瀉四關穴。

內傷食積時,可以針刺三里穴,配合璇璣穴,就能消解食積、痞塊。

若不針刺璇璣穴,也可以針刺手足三里穴,都有消食積、痞塊的效果。

脾病引起氣血不足時,先針刺合谷穴,再針刺三陰穴,並用燒針法。

燒針法詳見前面記載,有痞塊者可配合針刺三里穴。

一切內傷,都可針刺內關穴,能消痰火、化積塊、退煩熱。

配合針刺三里穴效果更佳。

吐血時,針刺尺澤穴效果最佳,衄血則針刺上星穴和禾髎穴。喘急時,針刺列缺穴和足三里穴,嘔噎時,針刺陰交穴不可少。

噁心嘔吐膈噎,俱瀉足三里、三陰交。虛甚者,補氣海。

勞宮能治五般癇,更刺湧泉疾若挑。神門專治心疾呆,人中間使祛顛妖。

上星亦好。

屍厥百會一穴美,更針隱白效昭昭。

外用筆管吹耳,凡脫肛、久痢、衄血不止者,俱宜針此提之,所謂頂門一針是也。不針百會,針上星亦同。

婦人通經瀉合谷,三里至陰催孕妊。

通經催生,俱宜瀉此三穴。虛者補合谷,瀉至陰。

死胎陰交不可緩,胞衣照海內關尋。

死胎不下,瀉三陰交,胞衣不下,瀉照海、內關。

小兒驚風少商穴,人中湧泉瀉莫深。

小兒急、慢驚風皆效。

白話文:

噁心嘔吐、胸口梗塞,就瀉足三里、三陰交穴位。如果虛弱得很,就補氣海穴。

勞宮穴可以治療五種癲癇,再刺湧泉穴,效果如同挑刺一般。神門穴專治心疾昏迷,人中穴可以驅除癲狂。

上星穴也很好。

屍厥時,百會穴是個好穴位,再針隱白穴,效果顯著。

外用筆管吹耳,凡是脫肛、久痢、鼻血不止的人,都應該針刺這個穴位提氣,這就是所謂的頂門一針。不針百會穴,針上星穴效果也一樣。

婦女經期不通,就瀉合谷穴,足三里和至陰穴可以催孕助妊。

通經催生,都應該瀉這三個穴位。虛弱的人補合谷穴,瀉至陰穴。

死胎時,三陰交穴不可延誤,胞衣不下,就找照海穴和內關穴。

死胎不下,瀉三陰交穴,胞衣不下,就瀉照海穴、內關穴。

小兒驚風時,少商穴、人中穴、湧泉穴要瀉,但不可過深。

小兒急驚風、慢驚風都適用。

癰疽初起審其穴,只刺陽經不刺陰。

凡癰疽須分經絡部分,血氣多少,俞穴遠近用針。從背出者,當從太陽經至陰、通谷、束骨、崑崙、委中五穴選用;從鬢出者,當從少陽經竅陰、俠谿、臨泣、陽輔、陽陵泉五穴選用;從髭出者,當從陽明經厲兌、內庭、陷谷、衝陽、解谿五穴選用;從腦出者,則以絕骨一穴治之。凡癰疽已破,尻神、朔望不忌。

傷寒流注分手足,太衝內庭可浮沉。

二穴總治流注,又能退寒熱。在手針手三里,在足太衝,在背行間,在腹足三里。

熟此筌蹄手要活,得後方可度金針;又有一言真秘訣,上補下瀉值千金。

此備古法,知流注者不用。

白話文:

癰疽剛開始出現時,要仔細觀察病灶所在穴位,只針刺陽經,不要針刺陰經。

癰疽的治療需要根據經絡部位、血氣多少以及俞穴遠近來選擇針法。從背部出現的癰疽,應該從太陽經的至陰、通谷、束骨、崑崙、委中五穴中選用;從鬢角出現的,應該從少陽經的竅陰、俠谿、臨泣、陽輔、陽陵泉五穴中選用;從鬍鬚出現的,應該從陽明經的厲兌、內庭、陷谷、衝陽、解谿五穴中選用;從頭頂出現的,則用絕骨穴治療。癰疽破潰之後,不用忌諱尻神和朔望。

傷寒引起的流注症,蔓延到手足,可用太衝、內庭穴針刺,可浮可沉。

這兩個穴位可以治療各種流注症,也能退寒熱。在手部針刺手三里,在足部針刺太衝,在背部針刺行間,在腹部針刺足三里。

熟練掌握這些針灸手法要訣,才能運用金針治療疾病;另外還有一句真秘訣,上補下瀉,價值千金。

這些都是古代治療方法,了解流注症的人不必使用。

開闔經言:春刺(十二)井者,邪在肝;夏刺(十二)榮者,邪在心;季夏刺(十二)俞者,邪在脾;秋刺(十二)經者,邪在肺;冬刺(十二)合者,邪在腎。其肝心脾肺腎而繫於春夏秋冬者,何也?然五臟一病,輒有五也。假令肝病,色青者肝也,臊臭者肝也,喜酸者肝也,喜叫者肝也,喜泣者肝也,其病眾多,不可盡言。針之要妙,在於秋毫者也。

經以觀之,甲乙者,日之春也;丙丁者,日之夏也:戊己者,日之四季也;庚辛者,日之秋也,壬癸者,日之冬也。寅卯者,時之春也;巳午者,時之夏也:辰戌丑未者,時之四季也;申酉者,時之秋也;亥子者,時之冬也。括其要者,惟《明堂》二詩。

白話文:

春天在井穴(十二經脈的井穴)扎針,表示邪氣在肝臟;夏天在榮穴(十二經脈的榮穴)扎針,表示邪氣在心臟;季夏天在俞穴(十二經脈的俞穴)扎針,表示邪氣在脾臟;秋天在經穴(十二經脈的經穴)扎針,表示邪氣在肺臟;冬天在合穴(十二經脈的合穴)扎針,表示邪氣在腎臟。為什麼肝、心、脾、肺、腎與春、夏、秋、冬有關係呢?因為五臟的病變,都與五行相應。例如肝臟生病,會出現面色青綠、體味臊臭、喜歡吃酸、喜歡喊叫、喜歡哭泣等症狀,病症繁多,無法一一列舉。針灸的精髓,在於精準扎針,就像一根毫毛那樣細微。

從天干地支來看,甲乙代表春天的陽氣;丙丁代表夏天的陽氣;戊己代表四季的陽氣;庚辛代表秋天的陽氣;壬癸代表冬天的陽氣。寅卯代表春天;巳午代表夏天;辰戌丑未代表四季;申酉代表秋天;亥子代表冬天。總結這些要點,只有《明堂》兩首詩能概括其中精髓。

一詩:甲膽乙肝丙小腸;一詩:肺寅大卯胃辰經,見運氣總論。凡人秉天地壬之氣生,膀胱命門癸生腎,甲生膽,乙生肝,丙生小腸,丁生心,戊生胃,己生脾,庚生大腸,辛生肺。地支亦然。一氣不合,則不生化,故古聖立子午流注之法,以全元生成之數也。

先聖推衍其義,法以天干,戊土起甲逆行,甲丙戊庚壬為陽,井滎俞經合;乙丁己辛癸為陰,井滎俞經合。

起例:甲己還加甲,乙庚丙作初,丙辛從戊起,丁壬庚子居,戊癸何方是,壬子是真從。

陽則金(井)水(滎)木(俞)火(經)土(合),陰則木(井)火(滎)土(俞)金(經)水(合),每日一身周流六十六穴,每時周流五穴。

白話文:

人體的臟腑與天干地支有密切關係,甲膽、乙肝、丙小腸、丁心、戊胃、己脾、庚大腸、辛肺,地支亦然。若氣運不和,則臟腑功能失衡,無法正常運作。古人創立子午流注法,以調節人體氣血,保持健康。

古聖人以天干推演臟腑與經脈的關係,陽氣順序為甲丙戊庚壬,陰氣順序為乙丁己辛癸。每日氣血周流全身六十六個穴位,每時周流五個穴位,藉此維持人體的平衡和健康。

除六原穴,乃過經之所。

相生相合者為開,則刺之:相剋者為闔,則不刺。

陽生陰死,陰生陽死。如甲木死於午,生於亥;乙木死於亥,生於午;丙火生於寅,死於酉;丁火生於酉,死於寅;戊土生於寅,死於酉;己土生於酉,死於寅;庚金生於巳,死於子;辛金生於子,死於巳;壬水生於申,死於卯;癸水生於卯,死於申。凡值生我、我生及相合者。

乃氣血生旺之時,故可辨虛實刺之。克我、我克及闔閉時穴,氣血正值衰絕,非氣行未至,則氣行已過,誤刺妄引邪氣,壞亂真氣,實實虛虛,其禍非小。

假如甲日膽經行氣,脈弦者,本經自病也,當竅陰為主。

白話文:

除了六原穴以外,其他穴位都是經絡經過的地方。相生相合的穴位要開,就可以刺針;相剋的穴位要闔,就不能刺針。

陽氣生長時陰氣衰亡,陰氣生長時陽氣衰亡。比如甲木在午時衰亡,在亥時生長;乙木在亥時衰亡,在午時生長;丙火在寅時生長,在酉時衰亡;丁火在酉時生長,在寅時衰亡;戊土在寅時生長,在酉時衰亡;己土在酉時生長,在寅時衰亡;庚金在巳時生長,在子時衰亡;辛金在子時生長,在巳時衰亡;壬水在申時生長,在卯時衰亡;癸水在卯時生長,在申時衰亡。凡是遇到生我、我生、相合的穴位,都是氣血生旺的時候,所以可以根據虛實來判斷是否要刺針。克我、我克、闔閉的穴位,氣血正在衰亡,要么氣血還沒到,要么氣血已經過去了,如果錯誤地刺針,就會引來邪氣,擾亂真氣,虛虛實實,後果不堪設想。

例如甲日胆經行气,脉象弦紧,说明本经本身有病,就要以竅陰穴为主。

乙日肝行間。余仿此。本經自病者,不中他邪,非因子母虛實,乃本經自生病也。當自取其經,故以竅陰井為主,而配之以井,或心井、胃井。或俞穴為主,亦配以心、胃俞穴,滎經合,主應皆然。

如虛則補其母,當刺腎之湧泉(井),或膀胱之至陰(井)。實則瀉其子,可取心之中衝(井),或小腸之少澤(井)。甲木能制戊土,則不宜針。

甲日膽木能制戊土,乙日肝木能制己土,丙日小腸火能制庚金,丁日心火能制辛金,戊日胃土能制壬水,己日脾土能制癸水,皆不宜針。

然陰陽相制者,豈無變化之機?故甲與己合而化土,亦可取脾之隱白。蓋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脾,故先實其脾,無令受肝之邪。所謂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也。

白話文:

乙日肝經行間,我以此類推。本經自生病者,並非受到其他外邪入侵,也非因臟腑虛實所致,而是本經本身生病。應當直接針對本經治療,因此以竅陰井穴為主穴,搭配其他井穴,例如心井穴、胃井穴。或是以俞穴為主穴,同樣搭配心俞穴、胃俞穴,滎經、合穴、主穴、應穴皆可如此。

如果體虛,則應補其母,可以針刺腎經的湧泉穴(井穴),或膀胱經的至陰穴(井穴)。如果實證,則應瀉其子,可以取心經的中衝穴(井穴),或小腸經的少澤穴(井穴)。甲木能克制戊土,所以不宜針灸。

甲日膽經(木)能克制戊土,乙日肝經(木)能克制己土,丙日小腸經(火)能克制庚金,丁日心經(火)能克制辛金,戊日胃經(土)能克制壬水,己日脾經(土)能克制癸水,這些日子皆不宜針灸。

然而陰陽相制,難道就沒有變化的可能性嗎?因此甲與己相合化土,也可以取脾經的隱白穴。這是因為見到肝臟病變,就知道肝氣會傳入脾臟,所以要先補益脾臟,防止脾臟受到肝臟的邪氣侵襲。這就是所謂的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道理。

實脾者,必先於足太陰經補土字一針,又補火字一針;後於足厥陰經瀉木字一針,又瀉火字一針,其邪即散,其經即平。此與後迎隨條,有以虛實言者互看。

推之六甲、六乙、六丙、六丁、六戊、六己、六庚、六辛、六壬、六癸皆然,徐氏有歌云:甲日戌時膽竅陰,丙子時中前谷滎,戊寅陷谷陽明俞,返本丘墟木在寅,庚辰經注陽谿穴,壬午膀腕委中尋,甲申時納三焦水,榮合天干取液門。

六甲日,甲戌時開穴,膽井竅陰,或合脾井隱白。相生,膀胱井至陰,腎井湧泉,小腸井少澤,心井中衝;相剋,肺、大腸、脾胃井及闔穴。乙亥時不錄,後仿此。丙子時開穴,小腸滎前谷,合肺滎魚際。相生,膽滎俠谿,肝滎行間,胃滎內庭,脾滎大都。戊寅時開穴,胃俞陷谷,或合腎俞太谿,相生。

白話文:

治療脾虛,首先要針刺足太陰脾經的「土」穴和「火」穴,再針刺足厥陰肝經的「木」穴和「火」穴,這樣就能驅散邪氣,使經脈恢復平衡。這與「後迎隨」的治療原則相呼應,要根據虛實情況來選擇不同的針刺手法。

同樣的道理,六甲、六乙、六丙、六丁、六戊、六己、六庚、六辛、六壬、六癸各日也是如此,徐氏有歌訣說明各日時辰的穴位選擇。

例如,六甲日甲戌時,可以針刺膽經的「膽井」穴或脾經的「隱白」穴。相生關係的穴位,則可以針刺膀胱經的「至陰」穴、腎經的「湧泉」穴、小腸經的「少澤」穴、心經的「中衝」穴。相剋關係的穴位,則可以針刺肺經、大腸經、脾經、胃經的井穴和合穴。乙亥時則不針刺,後面的時辰以此類推。丙子時可以針刺小腸經的「前谷」穴或肺經的「魚際」穴,以此類推。戊寅時可以針刺胃經的「陷谷」穴或腎經的「太谿」穴,以此類推。

小腸俞後谿,心俞神門,大腸俞三間,肺俞太淵,又木原生在寅,可取膽原穴丘墟。庚辰時開穴,大腸經陽谿,或合肝經中封。相生。胃經解谿,脾經商丘,膀胱經崑崙,腎經復溜。壬午時開穴,膀胱合委中,或合心合少海。相生,大腸合曲池,肺合尺澤,胃合三里,脾合陰陵泉。

甲申時乃三焦引氣歸元,可取液門滎穴,水生木也,返本還元。

乙日酉時肝大敦,丁亥時滎少府心,己丑太白太衝穴,辛卯經渠是肺經,癸巳腎宮陰谷合,乙未勞宮水穴滎。

六乙日,乙酉時開穴,肝井大敦,或合大腸井商陽。相生,腎井湧泉膀胱井至陰,心井少衝,小腸井少澤。丁亥時開穴,心滎少府,或合膀胱滎通谷。相生,肝滎行間,膽滎俠谿,脾滎大都,胃滎內庭。己丑時開穴,脾俞太白,或合膽俞臨泣。相生,心俞神門,小腸俞後谿,肺俞太淵,大腸俞三間,又丑時可刺肝原穴太衝。

白話文:

小腸俞、後谿與心俞、神門,大腸俞、三間,肺俞、太淵相互對應。由於木生火,寅時可取膽原穴丘墟。庚辰時開穴,大腸經陽谿,或合肝經中封,彼此相生。胃經解谿,脾經商丘,膀胱經崑崙,腎經復溜。壬午時開穴,膀胱合委中,或合心合少海。相生,大腸合曲池,肺合尺澤,胃合三里,脾合陰陵泉。

甲申時三焦引氣歸元,可取液門滎穴,水生木也,返本還元。

乙日酉時肝大敦,丁亥時滎少府心,己丑太白太衝穴,辛卯經渠是肺經,癸巳腎宮陰谷合,乙未勞宮水穴滎。

六乙日,乙酉時開穴,肝井大敦,或合大腸井商陽。相生,腎井湧泉膀胱井至陰,心井少衝,小腸井少澤。丁亥時開穴,心滎少府,或合膀胱滎通谷。相生,肝滎行間,膽滎俠谿,脾滎大都,胃滎內庭。己丑時開穴,脾俞太白,或合膽俞臨泣。相生,心俞神門,小腸俞後谿,肺俞太淵,大腸俞三間,又丑時可刺肝原穴太衝。

辛卯時開穴。肺經經渠,或合小腸經陽谷。相生,脾經商丘,胃經解谿,腎經復溜,膀胱經崑崙。癸巳時開穴,腎合陰谷,或合胃合三里。相生,肺合尺澤,大腸合曲池,肝合曲泉,膽合陽陵泉。乙未時乃包絡引血歸元,可刺勞宮滎穴,木能生火也,俱以子母相生。後皆仿此。

丙日申時少澤當,戊戌內庭治脹康,庚子時在三間俞,本原腕骨可祛黃,壬寅經水崑崙上,甲辰陽陵泉合長,丙午時受三焦木,中渚之中子細詳。

六丙日,丙申時開穴,小腸井少澤,或合肺井少商。相生,膽井竅陰,肝井大敦,脾井隱白,胃井厲兌。戊戌時開穴,胃滎內庭,或合腎滎然谷。相生,小腸滎前谷,心滎少府,大腸滎二間,肺滎魚際。庚子時開穴,大腸俞三間,或合肝俞太衝。相生,胃俞陷谷,脾俞太白,膀胱俞束骨,腎俞太谿,又子時刺小腸原穴腕骨。

白話文:

辛卯時打開肺經的經渠穴,或合小腸經的陽谷穴。相生,脾經的商丘穴,胃經的解溪穴,腎經的復溜穴,膀胱經的崑崙穴。癸巳時打開腎經的陰谷穴,或合胃經的三里穴。相生,肺經的尺澤穴,大腸經的曲池穴,肝經的曲泉穴,膽經的陽陵泉穴。乙未時為包絡引血歸元,可刺勞宮滎穴,木能生火,俱以子母相生。後皆仿此。

丙日申時少澤穴當用,戊戌內庭穴治脹康,庚子時三間俞穴用,本原腕骨穴可祛黃,壬寅經水崑崙穴上,甲辰陽陵泉穴合長,丙午時受三焦木,中渚穴之中子細詳。

六丙日,丙申時開穴,小腸井少澤穴,或合肺井少商穴。相生,膽井竅陰穴,肝井大敦穴,脾井隱白穴,胃井厲兌穴。戊戌時開穴,胃滎內庭穴,或合腎滎然谷穴。相生,小腸滎前谷穴,心滎少府穴,大腸滎二間穴,肺滎魚際穴。庚子時開穴,大腸俞三間穴,或合肝俞太衝穴。相生,胃俞陷谷穴,脾俞太白穴,膀胱俞束骨穴,腎俞太谿穴,又子時刺小腸原穴腕骨。

壬寅時開穴,膀胱經崑崙,或合心經靈道。相生,大腸經陽谿,肺經經渠,膽經陽輔,肝經中封。甲辰時開穴,膽合陽陵泉,或合脾合陰陵泉。相生,膀胱合委中,腎合陰谷,小腸合小海,心合少海。丙午時三焦引氣歸元,可取中渚俞穴,木生火也。

丁日未時心少衝,己酉大都脾土逢,辛亥太淵神門穴,癸丑復溜腎水通,乙卯肝經曲泉合,丁巳包絡大陵中。

六丁日,丁未時開穴,心井少衝,或合膀胱井至陰。相生,肝井大敦,膽井竅陰,脾井隱白,胃井厲兌。己酉時開穴,脾滎大都,或合膽滎俠谿。相生,心滎少府,小腸滎前谷,肺滎魚際,大腸滎二間。辛亥時開穴,肺俞大淵,或合小腸俞後谿,相生,脾俞太白,胃俞陷谷,腎俞大溪,膀胱俞束骨,又亥時刺心原穴神門。癸丑時開穴,腎經復溜,或合胃經解谿。

白話文:

壬寅時辰開啟穴道,膀胱經的崑崙穴,或者可以與心經的靈道穴配合。五行相生,大腸經的陽谿穴、肺經的經渠穴、膽經的陽輔穴、肝經的中封穴也相應開啟。

甲辰時辰開啟穴道,膽經的陽陵泉穴與脾經的陰陵泉穴互相配合。五行相生,膀胱經的委中穴、腎經的陰谷穴、小腸經的小海穴、心經的少海穴也相應開啟。

丙午時辰三焦經引氣歸元,可以取中渚俞穴,因為木生火。

丁日未時辰,心經的少衝穴開啟,己酉日酉時辰,脾經的大都穴開啟,辛亥日亥時辰,肺經的太淵穴和心經的神門穴開啟,癸丑日丑時辰,腎經的復溜穴開啟,乙卯日卯時辰,肝經的曲泉穴開啟,丁巳日巳時辰,包絡經的大陵穴開啟。

六丁日,丁未時辰開啟穴道,心經的井穴少衝穴,或者可以與膀胱經的井穴至陰穴配合。五行相生,肝經的井穴大敦穴、膽經的井穴竅陰穴、脾經的井穴隱白穴、胃經的井穴厲兌穴也相應開啟。

己酉時辰開啟穴道,脾經的滎穴大都穴,或者可以與膽經的滎穴俠谿穴配合。五行相生,心經的滎穴少府穴、小腸經的滎穴前谷穴、肺經的滎穴魚際穴、大腸經的滎穴二間穴也相應開啟。

辛亥時辰開啟穴道,肺經的俞穴大淵穴,或者可以與小腸經的俞穴後谿穴配合。五行相生,脾經的俞穴太白穴、胃經的俞穴陷谷穴、腎經的俞穴大溪穴、膀胱經的俞穴束骨穴也相應開啟。此外,亥時辰可以針刺心經的原穴神門穴。

癸丑時辰開啟穴道,腎經的復溜穴,或者可以與胃經的解谿穴配合。

相生,肺經經渠,大腸經陽谿,肝經中封,膽經陽輔。乙卯時開穴,肝合曲泉,或合大腸合曲池。相生,腎合陰谷,膀胱合委中,心合少海,小腸合小海。丁巳時包絡引血歸元,可取大陵俞穴,火生土也。

戊日午時厲兌先,庚申滎穴二間廷,壬戌膀胱尋束骨,衝陽土穴必還原,甲子膽經陽輔是,丙寅小海穴安然,戊辰氣納三焦脈,經穴支溝刺必痊。

六戊日,戊午時開穴,胃井厲兌,或合腎井湧泉。相生,小腸井少澤,心井少衝,大腸井商陽,肺井少商。庚申時開穴,大腸滎二間,或合肝滎行間。相生,脾滎大都,胃滎內庭,膀胱滎通谷,腎滎然谷。壬戌時開穴,膀胱俞束骨,或合心俞神門。相生,大腸俞三間,肺俞太淵,膽俞臨泣,肝俞太衝,又戌時刺胃原穴衝陽。

白話文:

肺經經渠、大腸經陽谿、肝經中封、膽經陽輔在乙卯時開穴,肝可合曲泉或大腸合曲池。腎合陰谷、膀胱合委中、心合少海、小腸合小海,丁巳時包絡引血歸元,可取大陵俞穴,火生土也。戊日午時厲兌先,庚申滎穴二間廷,壬戌膀胱尋束骨,衝陽土穴必還原,甲子膽經陽輔是,丙寅小海穴安然,戊辰氣納三焦脈,經穴支溝刺必痊。六戊日戊午時開穴,胃井厲兌,或合腎井湧泉。小腸井少澤、心井少衝、大腸井商陽、肺井少商相生。庚申時開穴,大腸滎二間,或合肝滎行間。脾滎大都、胃滎內庭、膀胱滎通谷、腎滎然谷相生。壬戌時開穴,膀胱俞束骨,或合心俞神門。大腸俞三間、肺俞太淵、膽俞臨泣、肝俞太衝相生,又戌時刺胃原穴衝陽。

甲子時開穴,膽經陽輔,或脾經商丘。相生,膀胱經崑崙,腎經復溜,小腸經陽谷,心經靈道,丙寅時開穴,小腸合小海,或合肺合尺澤。相生,膽合陽陵泉,肝合曲泉,胃合三里,脾合陰陵泉。戊辰時三焦引氣歸元,可取支溝經穴,火生土也。

己日巳時隱白始,辛未時中魚際取,癸酉太谿太白原,乙亥中封內踝比,丁丑時合少海心,己卯間使胞絡止。

六己日,己巳時開穴,脾井隱白,或合膽井竅陰。相生,心井少衝,小腸井少澤,肺井少商,大腸井商陽。辛未時開穴,肺滎魚際,或合小腸滎前谷。相生,脾滎大都,胃滎內庭,腎滎然谷,膀胱滎通谷。癸酉時開穴,腎俞太谿,或合胃俞陷谷。相生,肺俞太淵,大腸俞三間,肝俞太衝,膽俞臨泣,又酉時刺脾原穴太白。

白話文:

子時(晚上11點到凌晨1點)開穴,膽經的陽輔穴或脾經的商丘穴,相生則取膀胱經的崑崙穴、腎經的復溜穴、小腸經的陽谷穴、心經的靈道穴;寅時(凌晨3點到5點)開穴,小腸經的合穴小海穴,或合肺經的尺澤穴。相生則取膽經的合穴陽陵泉穴、肝經的合穴曲泉穴、胃經的合穴三里穴、脾經的合穴陰陵泉穴。戊辰時(上午7點到9點)三焦經引氣歸元,可取支溝穴,火生土也。

己日巳時(上午9點到11點)隱白穴開始,辛未時(下午1點到3點)中魚際穴取穴,癸酉時(下午5點到7點)太谿穴、太白穴取穴,乙亥時(晚上9點到11點)中封穴、內踝穴比穴取穴,丁丑時(凌晨1點到3點)合少海穴、心穴取穴,己卯時(凌晨5點到7點)間使穴、胞絡穴止。

六己日,己巳時(上午9點到11點)開穴,脾經的井穴隱白穴,或合膽經的井穴竅陰穴。相生則取心經的井穴少衝穴、小腸經的井穴少澤穴、肺經的井穴少商穴、大腸經的井穴商陽穴。辛未時(下午1點到3點)開穴,肺經的滎穴魚際穴,或合小腸經的滎穴前谷穴。相生則取脾經的滎穴大都穴、胃經的滎穴內庭穴、腎經的滎穴然谷穴、膀胱經的滎穴通谷穴。癸酉時(下午5點到7點)開穴,腎經的俞穴太谿穴,或合胃經的俞穴陷谷穴。相生則取肺經的俞穴太淵穴、大腸經的俞穴三間穴、肝經的俞穴太衝穴、膽經的俞穴臨泣穴,又酉時刺脾經的原穴太白穴。

乙亥時開穴,肝經中封,或合大腸經陽谿。相生,腎經復溜,膀胱經崑崙,心經靈道,小腸經陽谷。丁丑時開穴,心合少海,或合膀胱合委中。相生,膽合陽陵泉,肝合曲泉,脾合陰陵泉,胃合三里。己卯時胞絡引血歸元,可取間使經穴,土生金也。

庚日辰時商陽居,壬午膀骯通谷之,甲申臨泣俞為木,合谷金原返本歸。丙戌小腸陽谷火,戊子時居三里宜,庚寅氣納三焦合,天井之中不用疑。

六庚日,庚辰時開穴,大腸井商陽,或合肝井大敦。相生,胃井厲兌,脾井隱白,膀胱井至陰,腎井湧泉。壬午時開穴,膀胱滎通谷,或合心滎少府。相生,大腸滎二間,肺滎魚際,膽滎俠谿,肝滎行間。甲申時開穴,膽俞臨泣,或合脾俞太白。相生,膀胱俞束骨,腎俞太谿,小腸俞後谿,心俞神門,又申時刺大腸原穴合谷。

白話文:

亥時開穴時,可取肝經中封穴或大腸經陽谿穴,同時可配合腎經復溜穴、膀胱經崑崙穴、心經靈道穴、小腸經陽谷穴。丁丑時開穴,可取心經少海穴或膀胱經委中穴,同時可配合膽經陽陵泉穴、肝經曲泉穴、脾經陰陵泉穴、胃經三里穴。己卯時胞絡引血歸元,可取間使穴,因為土生金。

庚日辰時取商陽穴,壬午時取膀胱經通谷穴,甲申時取膽俞臨泣穴,合谷穴金原返本歸。丙戌時取小腸經陽谷穴,戊子時取胃經三里穴,庚寅時取三焦經天井穴。

六庚日庚辰時開穴,可取大腸井商陽穴或肝井大敦穴,同時可配合胃井厲兌穴、脾井隱白穴、膀胱井至陰穴、腎井湧泉穴。壬午時開穴,可取膀胱滎通谷穴或心滎少府穴,同時可配合大腸滎二間穴、肺滎魚際穴、膽滎俠谿穴、肝滎行間穴。甲申時開穴,可取膽俞臨泣穴或脾俞太白穴,同時可配合膀胱俞束骨穴、腎俞太谿穴、小腸俞後谿穴、心俞神門穴,同時申時可刺大腸原穴合谷穴。

丙戌時開穴,小腸經陽谷,或合肺經經渠。相生,膽經丘墟,肝經中封,胃經解谿,脾經商丘。戊子時開穴,胃合三里,或合腎合陰谷。相生,小腸合小海,心合少海,大腸合曲池,肺合尺澤。庚寅時三焦引氣歸元,可取天井合穴,土生金也。

辛日卯時少商本,癸巳然谷何須忖,乙未太衝原太淵,丁酉心經靈道引,己亥脾合陰陵泉,辛丑曲澤胞絡准。

六辛日,辛卯時開穴,肺井少商,或合小腸井少澤。相生,脾井隱白,胃井厲兌,膀胱井至陰,腎井湧泉。癸巳時開穴,腎滎然谷,或合胃滎內庭。相生,肺滎魚際,大腸滎二間,肝滎行間,膽滎俠谿。乙未時開穴,肝俞太衝,或合大腸俞三間。相生,腎俞太谿,膀胱俞束骨,心俞神門,小腸俞後谿,又未時刺肺原穴太淵。

白話文:

丙戌時辰可以開穴,小腸經的陽谷穴,或是合於肺經的經渠穴。相生,膽經的丘墟穴,肝經的中封穴,胃經的解谿穴,脾經的商丘穴。

戊子時辰可以開穴,胃合三里穴,或是合於腎經的陰谷穴。相生,小腸合小海穴,心合少海穴,大腸合曲池穴,肺合尺澤穴。

庚寅時辰三焦經引氣歸元,可以取天井穴來合穴,因為土生金。

辛日卯時少商穴本位,癸巳時然谷穴何須多想,乙未時太衝穴原位太淵穴,丁酉時心經靈道穴引氣,己亥時脾合陰陵泉穴,辛丑時曲澤穴胞絡準確。

六個辛日,辛卯時辰可以開穴,肺經井穴少商穴,或是合於小腸經井穴少澤穴。相生,脾經井穴隱白穴,胃經井穴厲兌穴,膀胱經井穴至陰穴,腎經井穴湧泉穴。

癸巳時辰可以開穴,腎經滎穴然谷穴,或是合於胃經滎穴內庭穴。相生,肺經滎穴魚際穴,大腸經滎穴二間穴,肝經滎穴行間穴,膽經滎穴俠谿穴。

乙未時辰可以開穴,肝經俞穴太衝穴,或是合於大腸經俞穴三間穴。相生,腎經俞穴太谿穴,膀胱經俞穴束骨穴,心經俞穴神門穴,小腸經俞穴後谿穴。另外,未時辰也可以刺肺經原穴太淵穴。

丁酉時開穴,心經靈道,或合膀胱經崑崙。相生,肝經中封,膽經丘墟,脾經商丘,胃經解谿。己亥時開穴,脾合陰陵泉,或合膽合陽陵泉。相生,心合少海,小腸合小海,肺合尺澤,大腸合曲池。辛丑時胞絡引血歸元,可取曲澤合穴,金生水也。

壬日寅時起至陰,甲辰膽脈俠谿滎,丙午小腸後谿俞,返求京骨本原尋。三焦寄有陽池穴,返本還元似的親,戊申時註解溪胃,大腸庚戌曲池真,壬子氣納三焦寄,並穴關衝一片金,關衝屬金壬屬水,子母相生恩又深。

六壬日,壬寅時開穴,膀胱井至陰,或合心井少衝。相生,大腸井商陽,肺井少商,膽井竅陰,肝井大敦。甲辰時開穴,膽滎俠谿,或合脾滎大都。相生,腎滎然谷,膀胱滎通谷,心滎少府,小腸滎前谷。丙午時開穴,小腸俞後谿,或合肺俞太淵。相生,膽俞臨泣,肝俞太衝,胃俞陷谷,脾俞太白,又午時可刺膀胱原穴京骨,乃水原在午,水入火鄉,故壬丙、子午相交也,兼刺三焦原陽池。戊申時開穴,胃經解谿,或合腎經復溜。

白話文:

丁酉時辰可以開通心經的靈道穴,或者合膀胱經的崑崙穴。相生關係,肝經的中封穴,膽經的丘墟穴,脾經的商丘穴,胃經的解谿穴。己亥時辰可以開通脾經的陰陵泉穴,或者合膽經的陽陵泉穴。相生關係,心經的少海穴,小腸經的少海穴,肺經的尺澤穴,大腸經的曲池穴。辛丑時辰,可以透過胞絡引導血液歸元,可以使用曲澤穴合穴,因為金生水。

壬日寅時辰開始,膀胱經的井穴至陰,甲辰時膽經的俠谿穴,丙午時小腸經的後谿穴,再回溯尋找京骨的本源。三焦經的陽池穴,回歸本源,如同親人般。戊申時辰,胃經的解谿穴,大腸經的曲池穴。壬子時辰,氣納入三焦經,關衝穴屬於金,關衝穴屬於金,壬屬於水,母子相生,恩情深厚。

六壬日壬寅時辰可以開通膀胱經的井穴至陰,或者合心經的井穴少衝。相生關係,大腸經的井穴商陽,肺經的井穴少商,膽經的井穴竅陰,肝經的井穴大敦。甲辰時辰可以開通膽經的滎穴俠谿,或者合脾經的滎穴大都。相生關係,腎經的滎穴然谷,膀胱經的滎穴通谷,心經的滎穴少府,小腸經的滎穴前谷。丙午時辰可以開通小腸經的俞穴後谿,或者合肺經的俞穴太淵。相生關係,膽經的俞穴臨泣,肝經的俞穴太衝,胃經的俞穴陷谷,脾經的俞穴太白。另外,午時可以刺膀胱經的原穴京骨,因為水的本源在午時,水進入火鄉,所以壬丙、子午相交。同時可以刺三焦經的原穴陽池。戊申時辰可以開通胃經的解谿穴,或者合腎經的復溜穴。

相生,小腸經陽谷,心經靈道,天腸經陽谿,肺經經渠。庚戌時開穴,大腸合曲池,或合肝合曲泉。相生,胃合三里,脾合陰陵泉,膀胱合委中,腎合陰谷。壬子時三焦引氣歸元,可取關衝井穴,金生水也。

癸日亥時井湧泉,乙丑行間穴必然,丁卯俞穴神門是,本尋腎水太谿原,胞絡大陵原並過,己巳商丘內踝邊,辛未肺經合尺澤,癸酉中衝胞絡連,子午截時安定穴,留傳後學莫忘言。

六癸日,癸亥時開穴,腎井湧泉,或合胃井厲兌。相生,肺井少商,大腸井商陽,肝井大敦,膽井竅陰。乙丑時開穴,肝滎行間,或合大、腸滎二間。相生,腎滎然谷,膀胱滎通谷,心滎少府,小腸滎前谷。丁卯時開穴,心俞神門,或合膀胱俞束骨。相生,肝俞太衝,膽俞臨泣,脾俞太白,胃俞陷谷,又卯時可刺腎原穴太谿及胞絡原穴大陵。己巳時開穴,脾經商丘,或合膽經陽輔。

白話文:

小腸經陽谷穴、心經靈道穴、天腸經陽谿穴、肺經經渠穴在庚戌時開穴,大腸經合谷穴、肝經曲泉穴也同時開穴。小腸、心、天腸、肺相生,胃經合三里穴、脾經合陰陵泉穴、膀胱經合委中穴、腎經合陰谷穴。壬子時三焦經引氣歸元,可取關衝穴、井穴,金生水也。

癸日亥時,腎經井穴湧泉穴開穴,乙丑時,肝經滎穴行間穴開穴,丁卯時,心經俞穴神門穴開穴,太谿穴、大陵穴也同時開穴,己巳時,脾經商丘穴開穴。

六癸日癸亥時,腎經井穴湧泉穴開穴,胃經井穴厲兌穴也同時開穴。肺經井穴少商穴、大腸經井穴商陽穴、肝經井穴大敦穴、膽經井穴竅陰穴在乙丑時開穴,肝經滎穴行間穴、大腸經滎穴二間穴也同時開穴。腎經滎穴然谷穴、膀胱經滎穴通谷穴、心經滎穴少府穴、小腸經滎穴前谷穴在丁卯時開穴,心經俞穴神門穴、膀胱經俞穴束骨穴也同時開穴。肝經俞穴太衝穴、膽經俞穴臨泣穴、脾經俞穴太白穴、胃經俞穴陷谷穴,太谿穴、大陵穴也同時開穴。脾經商丘穴、膽經陽輔穴在己巳時開穴。

相生,心經靈道,小腸經陽谷,肺經經渠,大腸經陽谿。辛未時開穴,肺合尺澤,或合小腸合小海。相生,脾合陰陵泉,胃合三里,腎合陰谷,膀胱合委中。癸酉時胞絡引血歸元,可取中衝井穴,水生木也。

大要:,陽日陽時陽穴,陰日陰時陰穴。陽以陰為闔,陰以陽為闔。闔者,閉也,閉則以本時天干,與某穴相合者針之,故又曰開合。

陽日遇陰時,陰日遇陽時,則前穴已閉,取其合穴針之,合者,甲與己合化土,乙與庚合化金,丙與辛合化水,丁與壬合化木,戊與癸合化火。賦云:五門十變,十干相合為五,陰陽之門戶。十變卻十干,臨時變用之謂也。

白話文:

心經的靈道穴、小腸經的陽谷穴、肺經的經渠穴、大腸經的陽谿穴,在辛未時開穴。肺經與尺澤穴相合,或與小腸經的小海穴相合。脾經的陰陵泉穴、胃經的三里穴、腎經的陰谷穴、膀胱經的委中穴,彼此相生。癸酉時,胞絡引血歸元,可取中衝、井穴,因為水生木。

總之,陽日陽時取陽穴,陰日陰時取陰穴。陽穴以陰穴為閉合,陰穴以陽穴為閉合。閉合,就是閉塞的意思,閉塞的時候就用本時的天干,與某個穴位相合的穴位來針灸,所以又叫做開合。

陽日遇到陰時,陰日遇到陽時,則前面的穴位已經閉塞,就取其相合的穴位來針灸。相合,指的是甲與己合化土,乙與庚合化金,丙與辛合化水,丁與壬合化木,戊與癸合化火。古人說:「五門十變,十干相合為五,陰陽之門戶。」十變指的是十個天干,臨時變用,這就是開合的原理。

其所以然者,陽日注腑,則氣先至而血後行;陰日注臟,則血先至而氣後行。順陰陽者,所以順氣血也。

陽日,六腑值日者,引氣;陰日,六臟值日者,引血。

或曰:陽日陽時已過,陰日陰時已過,遇有急疾奈何?曰:夫妻子母互用,必適其病為貴耳。

妻閉則針其夫,夫閉則針其妻,子閉針其母,母閉針其子,必穴與病相宜,乃可針也。

噫!用穴則先主而後客,用時則棄主而從賓。

假如甲日膽經為主,他穴為客,針必先主後客。其甲戌時,乃癸日戌時,則不必用,只用丙子時起。余仿此。愚反復思玩,乃悟徐氏諸書,未嘗明言也。

按日起時,循經尋穴,時上有穴,穴上有時,分明實落,不必數上衍數,此所以寧守子午,而舍爾靈龜也。

白話文:

陽氣在白天進入六腑,氣先到達,血隨後到達;陰氣在晚上進入六臟,血先到達,氣隨後到達。順應陰陽,才能使氣血運行順暢。

白天是六腑當值,引導氣血運行;晚上是六臟當值,引導血液運行。

有人可能會問:如果白天陽氣已經過去,晚上陰氣也已經過去,遇到緊急情況怎麼辦?

答案是:夫妻、母子之間可以互相替代,重要的是要根據病情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

例如,妻子生病就針灸丈夫的穴位,丈夫生病就針灸妻子的穴位,孩子生病就針灸母親的穴位,母親生病就針灸孩子的穴位,必須選擇與疾病相符的穴位才能針灸。

值得注意的是,用穴位時要先針灸主要穴位再針灸輔助穴位,用時間時要捨棄主要時間而選擇輔助時間。

例如,如果某天是膽經當值,膽經穴位是主要穴位,其他穴位是輔助穴位,針灸時要先針灸膽經穴位再針灸其他穴位。如果時間是甲戌時,也就是癸日戌時,就不需要用這個時間,而要從丙子時開始。其他的時間也是如此。我反复思考,才明白徐氏著作中並沒有明确说明这些道理。

按照日、时推算,沿着经络寻找穴位,時間上有穴位,穴位上有時間,規律明確,不用繁琐的计算方法,這就是為何寧可守著子午時,而捨棄其他复杂方法的原因。

靈龜八法專為奇經八穴而設,其法具載徐氏針灸,乃竇文真公之妙悟也。但子午法自上古,其理易明,其八穴亦肘膝內穴。又皆以陰應陰,以陽應陽,豈能逃子午之流注哉!

迎隨。迎者,迎其氣之方盛而奪之,為瀉;隨者,隨其氣之方虛而濟之,為補。

《素問》曰:瀉必用方,補必用圓。又曰:呼盡內針,候吸引針,命曰補;吸則內針,候呼引針,命曰瀉。此萬世不易法也。

瀉必用方,以氣方盛也,月方滿也,日方溫也,身方定也。息方吸而內針,及復候其方吸而轉針,及復候其方呼而徐引出針,故曰瀉。補必用圓,圓者行也,行者移也。行謂行不宣之氣,移謂移未復之脈,故刺必中其滎。及復候吸而推針至血,故圓與方非針也。

白話文:

靈龜八法專門針對奇經八穴而設計,記載在徐氏針灸中,是竇文真公的精妙領悟。不過子午法自古以來就存在,道理很容易理解,而八穴也都是肘膝內穴。而且都遵循陰應陰、陽應陽的原則,怎麼可能逃脫子午流注的規律呢?

迎隨法,迎就是迎着氣血最旺盛的時候去瀉它,隨就是跟着氣血最虛弱的時候去補它。

《素問》說:「瀉法要用方針,補法要用圓針。」又說:「呼氣時針刺入,等吸氣時感覺針被吸住,這叫補;吸氣時針刺入,等呼氣時感覺針被拉住,這叫瀉。」這是萬古不變的針灸法則。

瀉法要用方針,因為氣血最旺盛、月圓、天氣溫暖、身體安定、呼吸吸氣時,就應該針刺入,然後等吸氣時轉針,再等呼氣時慢慢拔出針,這就是瀉法。補法要用圓針,圓指的是行,行指的是移動。行指的是疏通不通暢的氣血,移指的是恢復衰弱的經脈,所以針刺必須扎在滎穴上。然後等吸氣時推針至出血,這就是圓針和方針的區別。

《圖注難經》云:手三陽從手至頭,手三陽經穴皆起於手也。

針芒從外往上為隨,針芒從內往下為迎。

足三陽從頭至足,足三陽經穴皆起於頭也。

針芒從內往下為隨,針芒從外往上為迎。

足三陰從足至腹,足三陰經穴皆起於足也。

針芒從外往上為隨,針芒從內往下為迎。

手三陰從胸至手,手三陰經穴皆起於胸也。

針芒從內往下為隨,針芒從外往上為迎,大要以子午為主。

左為陽,從子至午左行陽絡為補。

右為陰,從午至子右行陰絡為瀉。陽主進,陰主退故也。

手為陽,左手為純陽。

足為陰。右足為純陰。

左手陽經,為陽中之陽;左手陰經,為陽中之陰;右手陽經,為陰中之陽;右手陰經,為陰中之陰。右足陰經,為陰中之陰;右足陽經,為陰中之陽;左足陰經,為陽中之陰;左足陽經,為陰中之陽。今細分之,病者左手陽經,以醫者右手大指進前(鹽指退後),呼之為隨;午後又以大指退後為隨,每與午前相反。所謂進前,即經之從外;退後,即經之從內。

白話文:

《圖注難經》說:手三陽經脈從手走到頭,所有手三陽經脈的穴位都起源於手。針灸時,針尖從外往上的方向叫做隨,針尖從內往下的方向叫做迎。

足三陽經脈從頭走到足,所有足三陽經脈的穴位都起源於頭。針灸時,針尖從內往下的方向叫做隨,針尖從外往上的方向叫做迎。

足三陰經脈從足走到腹部,所有足三陰經脈的穴位都起源於足。針灸時,針尖從外往上的方向叫做隨,針尖從內往下的方向叫做迎。

手三陰經脈從胸走到手,所有手三陰經脈的穴位都起源於胸。針灸時,針尖從內往下的方向叫做隨,針尖從外往上的方向叫做迎。總之,要以子午方向為主要依據。

左手為陽,從子時到午時沿左手方向行進的經脈為陽絡,屬於補法。

右手為陰,從午時到子時沿右手方向行進的經脈為陰絡,屬於瀉法。陽主進,陰主退,這是自然法則。

手屬陽,左手為純陽。

足屬陰,右足為純陰。

左手陽經,為陽中之陽;左手陰經,為陽中之陰;右手陽經,為陰中之陽;右手陰經,為陰中之陰。右足陰經,為陰中之陰;右足陽經,為陰中之陽;左足陰經,為陽中之陰;左足陽經,為陽中之陽。現在我們細分一下,病人左手陽經,醫生用右手大拇指向前推進(鹽指向後退去),叫做隨;下午再用大拇指向後退去,叫做隨,每次都與上午相反。所謂向前推進,就是經脈從外側行進;向後退去,就是經脈從內側行進。

退後吸之為迎。

病者左手陰經,以醫者右手大指退後吸之,為隨;進前呼之為迎。病者右手陽經,以醫者右手大指退後吸之,為隨;進前呼之為迎。病人右手陰經,以醫者右手大指進前呼之,為隨;退後吸之為迎。病者右足陽經,以醫者右手大指進前呼之,為隨;退後吸之為迎。病者右足陰經,以醫者右手大指退後吸之,為隨;進前呼之為迎。

病者左足陽經,以醫者右手大指退後吸之,為隨;進前呼之為迎。病者左足陰經,以醫者右手大指進前呼之,為隨;退後吸之為迎。男子午前皆然,午後與女人反之。

手上陽進陰退,足上陽退陰進,合六經起止故也。凡針起穴,針芒向上氣順行之道;凡針止穴,針芒向下氣所止之處。左外右內,令氣上行;右外左內,令氣下行。或問:午前補瀉與午後相反,男子補瀉與婦人相反。蓋以男子之氣,早在上而晚在下;女人之氣,早在下而晚在上。

白話文:

退後吸氣稱為迎,進前呼氣稱為隨。治療病人時,左手陰經需用醫生右手拇指退後吸氣,進前呼氣則為隨;右手陽經則相反,退後吸氣為隨,進前呼氣為迎。病人右手陰經用醫生右手拇指進前呼氣為隨,退後吸氣為迎;右足陽經則相反,進前呼氣為隨,退後吸氣為迎。病人右足陰經用醫生右手拇指退後吸氣為隨,進前呼氣為迎。

同樣地,病人左足陽經需用醫生右手拇指退後吸氣,進前呼氣為隨;左足陰經則相反,進前呼氣為隨,退後吸氣為迎。這些方法適用於男子上午,下午則與女子相反。

因為手部陽經向上,陰經向下;足部陽經向下,陰經向上,這是六經氣血運行規律。針灸時,針尖向上代表氣血順行,針尖向下代表氣血停滯。左邊往外,右邊往內,使氣向上運行;右邊往外,左邊往內,使氣向下運行。

有人可能會問,為何上午與下午的補瀉方法相反,男子與女子也相反?這是因為男子陽氣早上旺盛,晚上衰退;而女子陽氣早上衰退,晚上旺盛。

男女上下,平腰分之故也。至於呼吸男女人我皆同,何亦有陰陽之分耶?蓋有自然之呼吸,有使然之呼吸。入針出針,使然之呼吸也。轉針如待貴客,如握虎尾,候其自然呼吸。若左手足候其呼而先轉,則右手足必候其吸而後轉之;若右手足候其吸而先轉,則左手足必候其呼而後轉之。真陰陽一升一降之消息也。

故男子陽經,午前以呼為補,吸為瀉;陰經以吸為補,呼為瀉,午後反之。女人陽經,午前以吸為補,呼為瀉;陰經以呼為補,吸為瀉,午後亦反之。或者又曰:補瀉必資呼吸,假令屍厥中風,不能使之呼吸者奈何?曰:候其自然之呼吸而轉針,若當吸不轉,令人以手掩其口鼻,鼓動其氣可也。噫!補瀉提插分男女早晚,其理深微。

白話文:

人體的男女差異,源於腰部以下的構造不同。至於呼吸,男女雖然相同,但也有陰陽之分,這是因為呼吸有自然和使然兩種。針灸時,出針入針屬於使然呼吸,而轉針則需配合自然呼吸。轉針時就像待客一樣,要輕柔緩慢,如同握虎尾般謹慎,等待患者自然呼吸的節奏。若左手足是在呼氣時轉針,則右手足要在吸氣時轉針;反之,若右手足是在吸氣時轉針,則左手足要在呼氣時轉針。這就是真陰陽一升一降的變化規律。

因此,男子陽經在午前以呼氣為補,吸氣為瀉;陰經則以吸氣為補,呼氣為瀉,下午則相反。女子陽經在午前以吸氣為補,呼氣為瀉;陰經則以呼氣為補,吸氣為瀉,下午也相反。有人可能會問:如果患者昏迷不醒,無法自行呼吸,該如何補瀉呢?答案是:還是要配合其自然呼吸轉針,如果在吸氣時沒有轉針,可以用手捂住患者口鼻,幫助其呼吸。總之,補瀉提插的技巧,要根據男女不同和早晚時辰,其原理十分深奧。

原為奇經不拘十二經常度,故參伍錯縱如是。若流注穴,但分左右陰陽可也。嘗愛雪心歌云:如何補瀉有兩般,蓋是經從兩邊發,古人補瀉左右分,今人乃為男女別。男女經脈一般生,晝夜循環無暫歇。此訣出自梓桑君,我今授汝心已雪,此子午兼八法而後全也。

然補瀉之法,非必呼吸出內針也,有以淺深言者。

病在脈,刺脈無傷皮;病在皮,刺皮無傷肉;病在肉,刺肉無傷筋;病在筋,刺筋無傷骨;病在骨,刺骨無傷筋。

經言春夏宜淺,秋冬宜深。

春夏陽氣在上,人氣亦在上,故當淺取之。然春夏時溫,補入針五分,即沉之至腎肝之部,俟得氣,乃引針而持之至於心肺之分,取陰以和陽也,則能退熱。秋冬陽氣在下,火氣亦在下,故當深取之。然秋冬時寒,初入針三分,淺而浮之當心肺之部,俟得氣,乃推針而內之至於腎肝之分,取陽以和陰也,則能止寒。

白話文:

奇經八脈不受十二經絡規範,所以經絡循行交錯複雜。若要循經絡取穴,只要區分左右陰陽即可。我曾很喜歡《雪心歌》中的一段話:「如何補瀉有兩般,蓋是經從兩邊發,古人補瀉左右分,今人乃為男女別。男女經脈一般生,晝夜循環無暫歇。」這句話出自梓桑君,現在我把它傳授給你,希望你心中有所領悟。這也說明了子午流注法與八法相結合才能更完整。

不過補瀉的方法不一定要依賴呼吸出入針,也可以通過針刺的深淺來區分。

如果病在脈,就刺脈而不傷皮;病在皮,就刺皮而不傷肉;病在肉,就刺肉而不傷筋;病在筋,就刺筋而不傷骨;病在骨,就刺骨而不傷筋。

古書上說春夏宜淺刺,秋冬宜深刺。

春夏陽氣上升,人體的陽氣也上升,所以應該淺刺。雖然春夏氣溫較高,但補針時只刺入五分,就能到達腎肝部位,等到得氣後再慢慢提針至心肺部位,取陰以和陽,就能退熱。秋冬陽氣下降,火氣也下降,所以應該深刺。雖然秋冬氣溫較低,但初刺時只刺入三分,淺浮於心肺部位,等到得氣後再慢慢推針至腎肝部位,取陽以和陰,就能止寒。

有以榮衛言者,經言從衛取氣,從榮置氣。

補則從衛取氣,宜輕淺而針,從其衛氣隨之於後,而濟益其虛也;瀉則從榮棄置其氣,宜重深而刺,取其榮氣迎之於前,而瀉奪其實也。然補之不可使太實,瀉之不可使反虛,皆欲以平為期耳。又男子輕按其穴而淺刺之,以候衛氣之分;女子重按其穴而深刺之,以候榮氣之分。

有以虛實言者,經言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此迎隨之概也。

假令心病針手心主俞,是瀉其子也;針手心主井,是補其母也。木盛熱則生風,則瀉南以補北。水盛冷則生氣,則補木以抑水。如肺實肝虛,用針不補其肝而反實其肺,是謂實實虛虛。補不足而益有餘,殺人必矣。竇太師云:凡針逆而迎奪,即瀉其子也。如心之熱病,必瀉於脾胃之分。針順而隨濟,即補其母也。如心之虛病,必補於肝膽之分。

白話文:

古人論述針灸時,會提到“榮衛”和“虛實”的概念。根據經書記載,補法需要從衛氣取氣,針法應輕淺,循著衛氣走向,以補充虛弱之處;瀉法則從榮氣排泄氣血,針法應重深,迎著榮氣方向,以瀉去過盛之氣。但補法不可過於實,瀉法不可過於虛,最終目的是使身體達到平衡。此外,男性應輕按穴位淺刺,以察覺衛氣的分佈;女性則需重按穴位深刺,以察覺榮氣的分佈。

另一種論述則強調“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這是指針灸治療要根據患者的虛實狀況,選擇不同的方法。比如治療心病,針刺手心主俞穴是瀉其子,針刺手心主井穴是補其母。同樣地,木氣過盛生風,需要瀉南補北;水氣過盛生寒,需要補木抑水。若患者肺實肝虛,卻用針法補肺而實肺,反而加重病情,這就叫做“實實虛虛”,是不可取的。補不足而益有餘,可能會危及生命。窦太師說,逆著氣血方向針刺,是瀉其子;順著氣血方向針刺,是補其母。比如心火過盛,需瀉脾胃;心氣不足,需補肝膽。

飛經走氣,亦不外於子午迎隨。

凡言九者,即子陽也;言六者,即午陰也。但九六數有多少不同,補瀉提插皆然。言初九數者,即一九也,然亦不止於一九便了。但行至一九少停,又行一九,少停又行一九,三次共三九二十七數,或四九三十六數。言少陽數者,七七四十九數,亦每次七數略停。老陽數者,九九八十一數,每次二十七數少停,共行三次。

言初六數者,即一六也,然亦不止於一六便了。但行至一六少停,又行一六,少停又行一六,三次共三六一十八數。言老陰數者,六六三十六數,每次一十八數少停,共行二次。言少陰數者,八八六十四數,每次八數略停。或云:子後宜九數補陽,午後宜六數補陰。陰日刺陽經,多用六數補陰;陽日刺陰經,多用九數補陽,此正理也。

白話文:

經絡運行氣血,遵循著子午迎隨的規律。

提到九,指的是子時陽氣;提到六,指的是午時陰氣。九和六的數量不同,用於補瀉提插時也是如此。初九數是指一九,但並不局限於一九。行至一九稍作停頓,再行一九,再停頓,再行一九,三次共三九二十七數,或四九三十六數。少陽數是指七七四十九數,每次七數稍作停頓。老陽數是指九九八十一數,每次二十七數稍作停頓,共行三次。

初六數是指一六,但也不止於一六。行至一六稍作停頓,再行一六,再停頓,再行一六,三次共三六一十八數。老陰數是指六六三十六數,每次一十八數稍作停頓,共行二次。少陰數是指八八六十四數,每次八數略作停頓。

有人說,子時之後宜用九數補陽,午時之後宜用六數補陰。陰日刺陽經,多用六數補陰;陽日刺陰經,多用九數補陽,這是正確的道理。

但見熱症即瀉,見冷症即補,舍天時以從人之病者,權也,活法也。

經言知為針者,信其左;不知為針者,信其右。當刺之時,先將同身寸法比穴,以墨點記;後令患人飲食,端正坐定,或偃臥。緩病必待天氣溫晴,則氣易行;急病如遇大雷雨,亦不敢針。夜晚非急病亦不敢針。若空心立針,側臥必暈。

必先以左手壓按所針滎俞之處。

陽穴以骨側陷處按之痠麻者為真,陰穴按之有動脈應手者為真。

切而散之,切者,以手爪掐按其所針之穴上下四旁,令氣血散。

爪而下之,爪者,先以左手大指爪重掐穴上,亦令氣血散耳。然後用右手鹽指頂住針尾,以中指大提緊執針腰,以無名指略扶針頭,卻令患人咳嗽十聲,隨咳下針。針入皮內,撒手停針十息,號曰天才。少時再進針刺入肉內,停針十息,號曰地才。此為極處,再停良主,卻令患人吸氣一口,隨吸退至人部,審其氣至未。

白話文:

看到熱症就泻,看到冷症就补,不顾天时只顾人的病症,这是权宜之计,也是救人的方法。

古书上说,懂得针灸的人,就相信左手(指穴位);不懂针灸的人,就相信右手(指经脉)。要扎针的时候,先用寸法比对穴位,用墨点标记;然后让病人吃饱饭,端正坐着,或者躺下。慢性病一定要等到天气温暖晴朗,这样气血才容易流通;急病遇到大雷雨,也不敢扎针。晚上如果不是急病,也不敢扎针。如果空腹扎针,侧卧就会晕倒。

扎针前,一定要用左手按住要扎针的荥俞穴的位置。

阳穴要按到骨头旁边凹陷的地方,感到酸麻才是真的;阴穴按到有动脉跳动才是真的。

切而散之,切是指用手指爪掐按要扎针的穴位上下四方,使气血散开。

爪而下之,爪是指先用左手大拇指的指甲重重的掐按穴位,也是为了使气血散开。然后用右手食指顶住针尾,用中指紧紧握住针腰,用无名指轻轻扶住针头,再让病人咳嗽十声,跟着咳嗽声扎针。针进入皮肤后,松开手停针十息,称为天才。过一会儿再进针扎入肌肉,停针十息,称为地才。这是最深的地方,再停住一会儿,然后让病人吸一口气,跟着吸气把针退到人部,检查一下气血是否到达。

如針下沉重緊滿者,為氣已至;若患人覺痛則為實,覺酸則為虛。如針下輕浮虛活者,氣猶未至,用後彈努循捫引之;引之氣猶不至,針如插豆腐者死。凡除寒熱病,宜於天部行氣;經絡病,宜於人部行氣;麻痹疼痛,宜於地部行氣。

彈而努之,彈者,補也,以大指與次指爪相交而迭。病在上,大指爪輕彈向上;病在下,次指輕彈向上,使氣速行,則氣易至也。努者,以大指次指捻針,連搓三下,如手顫之狀,謂之飛。補者,入針飛之,令患人閉氣一口,著力努之。瀉者,提針飛之,令患人呼之,不必著力。一法二用,氣自至者,不必用此彈努。

白話文:

如果針下沉重緊滿,表示氣已經到達病竈。如果患者感到疼痛,屬於實證,感到痠痛則屬於虛證。如果針下輕浮虛活,表示氣還沒有到達病竈,需要用後彈努循捫引之,引導氣血到達病竈。如果引導氣血後,氣仍然沒有到達,針就像插在豆腐裡一樣,毫無作用。

治療寒熱病,應該在人體的天部行氣;治療經絡病,應該在人體的人部行氣;治療麻痹疼痛,應該在人體的地部行氣。

彈而努之,彈是指補法,用大拇指與食指指甲相交而彈。病在上,用大拇指指甲輕彈向上;病在下,用食指指甲輕彈向上,使氣快速運行,這樣氣更容易到達病竈。努是指用大拇指食指捻針,連續搓動三次,像手顫抖一樣,稱為飛。補法是入針後飛針,讓患者閉氣一口,用力努之。瀉法是提針後飛針,讓患者呼氣,不必用力。

有一種方法可以兩種方式使用,如果氣自然到達病竈,就不需要使用彈努法。

捫而循之,捫者,摩也。如痛處未除,即於痛處捫摩,使痛散也,復以飛針引之,除其痛也。又起針之時,以手按其穴,亦曰捫。循者,用手於所針部分,隨經絡上下循按之,使氣往來,推之則行,引之則至是也。

動而伸之,推而按之,動者,轉動也;推者,推轉也。凡轉針太急則痛,太慢則不去疾。所謂推動,即分陰陽左轉右轉之法也。伸者,提也;按者,插也。如補瀉不覺氣行,將針提起,空如豆許,或再彈二三下以補之。緊戰者,連用飛法三下,如覺針下緊滿,其氣易行,即用通法。

若邪盛氣滯,卻用提插先去病邪,而後通其真氣。提者,自地部提至人部天部;插者,自天部插至人部地部。病輕提插初九數,病重者提插三九二十七數,或老陽數,愈多愈好。或問:治病全在提插,既云急提慢按如水冷,慢慢急按火燒身。又云:男子午前提針為熱,插針為寒;午後提針為寒,插針為熱。

白話文:

摸索針灸部位時,用手摩挲稱為捫。如果疼痛未消,就在疼痛處摩挲,讓疼痛散去,再用飛針引導,消除疼痛。起針時,用手按住穴位,也稱為捫。循,指的是用手沿著針刺部位的經絡上下循按,使氣血流通,推則向前,引則向後。

針灸過程中,轉動針針稱為動,推動針針稱為推。轉動針針過快會疼痛,過慢則無法治癒疾病。所謂推動,就是分陰陽左轉右轉的方法。伸,指的是提起針針;按,指的是插入針針。如果補瀉後感覺不到氣血流通,就將針提起,留空如豆許,或者再彈動兩三下以補之。如果針下緊實,氣血流通不暢,就連用飛針法三次。如果感覺針下緊實充盈,氣血容易流通,就用通針法。

如果邪氣盛盛,氣血瘀滯,就用提插法先去除病邪,然後通暢真氣。提,指的是從地部提至人部天部;插,指的是從天部插至人部地部。病情輕者提插九次,病情重者提插二十七次,或者用老陽數,次數越多越好。有人問:治病全靠提插,既說急提慢按如同水冷,又說慢慢急按如同火燒身,這怎麼理解?男子午前提針為熱,插針為寒;午後提針為寒,插針為熱。

女人反此,其故何耶?蓋提插補瀉,無非順陰陽也。午前順陽性,提至天部則熱;午後順陰性,插至地部則熱。《奇效良方》有詩最明。補瀉提插活法,凡補針先淺入而後深入,瀉針先深入而後淺。凡提插,急提慢按如冰冷,瀉也;慢提急按火燒身,補也。或先提插而後補瀉,或先補瀉而後提插可也,或補瀉提插同用亦可也。

如治久患癱瘓;頑麻冷痹,遍身走痛及癩風寒瘧,一切冷證,行淺入針,而後漸深入針,俱補老陽數。氣行針下緊滿,其身覺熱,帶補慢提急按老陽數,或三九二十七數,即用通法。扳倒針頭,令患人吸氣五口,使氣上行,陽回陰退,名曰進氣法,又曰燒山火。治風疾痰壅盛,中風喉風癲狂,瘧疾單熱,一切熱證,先深入針,而後暫淺退針,俱瀉少陰數。得氣覺涼,帶瀉急提慢按初六數,或三六一十八數,再瀉再提,即用通法。

白話文:

女性的情況與男性相反,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提插補瀉,都是為了順應陰陽。上午順應陽氣,提針至上半身則感到熱;下午順應陰氣,插針至下半身則感到熱。《奇效良方》裡有一首詩講得最清楚。

補瀉提插的針法,補針先淺入,再逐漸深入;瀉針先深入,再逐漸淺出。提插時,快速提針緩慢按壓,就像冰冷一樣,是瀉法;緩慢提針快速按壓,就像火燒一樣,是補法。

可以先提插再補瀉,也可以先補瀉再提插,或者補瀉提插同時進行。

例如治療長期癱瘓、頑固麻痺、全身疼痛和麻風病、寒瘧等一切寒症,先淺入針,再逐漸深入針,都是補老陽之氣。針下感到氣血運行充盈,身體感覺發熱,配合補法,緩慢提針快速按壓,可以用老陽數,或三九二十七數,這就是通法。

將針頭扳倒,讓患者吸氣五口,使氣向上升,陽氣回升陰氣退去,稱為進氣法,也稱為燒山火。治療風疾痰阻、中風、喉風、癲狂、瘧疾單熱等一切熱證,先深入針,再暫時淺退針,都是瀉少陰之氣。針下感到涼意,配合瀉法,快速提針緩慢按壓,可以用初六數,或三六一十八數,再瀉再提,這就是通法。

徐徐提之,病除乃止,名曰透天涼。治瘧疾先寒後熱,一切上盛下虛等症,先淺入針,行四九三十六數,氣行覺熱,深入行三六一十八數。如瘧疾先熱後寒,一切半虛半實等症,先深入針行六陰數,氣行覺涼,漸退針行九陽數,此龍虎交戰法也,俾陽中有陰,陰中有陽也。蓋邪氣常隨正氣而行,不交戰,則邪不退而正不勝,其病復起。

治痃癖癥瘕氣塊,先針入七分行老陽數,氣行便深入一寸,微伸提之,卻退至原處,又得氣依前法再施,名曰留氣法。治水蠱膈氣脹滿,落穴之後,補瀉調氣均勻,針行上下九入六出,左右轉之千遭自平,名曰子午搗臼。

白話文:

慢慢地提針,疾病消除才停止,稱為「透天涼」。治療瘧疾先寒後熱、以及一切上實下虛的症狀,先淺淺地扎針,行四九三十六數,感覺氣血運行變熱,再深入扎針行三六一十八數。如果瘧疾是先熱後寒,以及一切半虛半實的症狀,先深入扎針行六陰數,感覺氣血運行變涼,然後逐漸退針行九陽數,這叫做「龍虎交戰法」,讓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因為邪氣總是跟著正氣走,如果不交戰,邪氣就不退,正氣就不勝,病就會復發。

治療痃癖、癥瘕、氣塊,先扎針七分深,行老陽數,感覺氣血運行就深入一寸,稍微伸展提針,再退回原處,再次得氣後,依前法再施針,稱為「留氣法」。治療水蠱、膈氣、脹滿,找到穴位後,補瀉調氣要均衡,針上下行九入六出,左右轉動一千次,自然就會平復,稱為「子午搗臼」。

治損逆赤眼,癰腫初起,先以大指進前捻入左,後以大指退後捻入右,一左一右三九二十七數,得氣向前推轉內入,以大指彈其針尾,引其陽氣,按而提之,其氣自平,未應再施,此龍虎交騰法也。雜病單針一穴,即於得氣後行之,起針之際行之亦可。

通而取之,通者,通其氣也,提插之後用之。如病人左手陽經,以醫者右手大指進前九數,卻扳倒針頭,帶補以大指努力,針嘴朝向病處,或上或下,或左或右,執住直待病人覺熱方停。若氣又不通者,以龍虎龜鳳飛經接氣之法驅而運之。如病人左手陰經,以醫者右手大指退後九數,卻扳倒針頭,帶補以大指努力,針嘴朝病,執住直待病人覺熱方停。

白話文:

治療損傷逆氣導致的紅眼,以及初期癰腫,先用大拇指向前捻針九數,再用大拇指向後捻針九數,左右交替,共捻二十七數,讓氣向前推進並進入經脈,再用大拇指彈針尾,引出陽氣,按壓並提針,使氣平息。若效果不顯著,可重複操作。此法稱為「龍虎交騰法」。治療其他雜病時,單針一穴,可以在得氣後或起針時使用此法。

通氣後再取針,通氣是指讓經脈氣血暢通。提插針後,根據患者病症和經絡位置,例如左手陽經,用醫生右手大拇指向前捻針九數,將針頭向後扳倒,以大拇指用力按住針尾,使針嘴指向病患部位,無論是向上、向下、向左或向右,都要持續按住直到患者感到熱才停止。如果氣不通暢,可以用「龍虎龜鳳飛經接氣法」疏通經絡。同樣地,若患者左手陰經,則用醫生右手大拇指向後捻針九數,將針頭向後扳倒,以大拇指用力按住針尾,使針嘴指向病患部位,持續按住直到患者感到熱才停止。

右手陽經與左手陰經同法,右手陰經與左手陽經同法,左足陽經與右手陽經同法,左足陰經與右手陰經同法,右足陽經與左手陽經同法,右足陰經與左手陰經同法。如退潮,每一次先補六而後瀉九,不拘次數,直待潮退為度。止痛同此法。癢麻虛補,疼痛實瀉,此皆先正推衍《內經》通氣之法,更有取氣、鬥氣、接氣之法。

取者,左取右,右取左,手取足,足取頭,頭取手足三陽,胸腹取手足三陰,以不病者為主,病者為應,如兩手蜷攣,則以兩足為應。兩足蜷攣,則以兩手為應,先下主針而後下應針,主針氣已行而後針應針。左邊左手左足同手法,右邊亦然。先鬥氣、接氣而後取氣,手補足瀉,足補手瀉,如搓索然。

白話文:

右手陽經和左手陰經的治療方法相同,右手陰經和左手陽經的治療方法相同,左足陽經和右手陽經的治療方法相同,左足陰經和右手陰經的治療方法相同,右足陽經和左手陽經的治療方法相同,右足陰經和左手陰經的治療方法相同。就像退潮一樣,每次先補六分,再瀉九分,不限次數,直到潮水退去為止。止痛也用同樣方法。癢麻屬於虛症,要用補法,疼痛屬於實症,要用瀉法。這些都是根據《內經》的通氣原理推演出來的,還有取氣、鬥氣、接氣的方法。

取氣是指,左手取右手,右手取左手,手取足,足取頭,頭取手足三陽經,胸腹取手足三陰經。以健康的人為主要治療對象,病人為輔助治療對象。比如雙手蜷縮,則以雙足為輔助治療對象。雙足蜷縮,則以雙手為輔助治療對象。先下主針,再下輔助針,主針的氣行之後再針輔助針。左邊的左手和左足用相同的方法,右邊也一樣。先鬥氣、接氣,再取氣,手補足瀉,足補手瀉,就像搓繩索一樣。

久患偏枯蜷攣甚者,必用此法於提插之後。徐氏曰:通氣接氣之法,已有定息寸數。手足三陽,上九而下十四,過經四寸;手足三陰,上七而下十二,過經五寸。在乎出納,呼吸同法,上下通接,立時見功。

所謂定息寸數者,手三陰從胸走手,長三尺五寸,左右共長二丈一尺:手三陽從手走頭,長五尺,左右共長三丈;足三陽從頭走足,長八尺,左右共長四丈八尺;足三陰從足走腹,長六尺五寸,左右共長三丈九尺;陰陽兩蹺從足走目,長七尺五寸,左右共長一丈五尺;督脈長四尺五寸;任脈長四尺五寸。諸脈共長一十六丈二尺也。

行血氣,通陰陽以榮於身,絡脈則傳注而不息也。一曰青龍擺尾,以兩指扳倒針頭朝病,如扶船舵,執之不轉,一左一右,慢慢撥動九數,或三九二十七數,其氣遍體交流。二曰白虎搖頭,以兩指扶起針尾,以肉內針頭輕轉,如下水船中之櫓,振搖六數,或三六一十八數。如欲氣前行,按之在後;欲氣後行,按之在前。

白話文:

治療手腳麻痺、蜷縮嚴重的患者,必須在針灸提插之後使用此法。徐氏說,通氣接氣的方法,有固定的寸數。手足三陽經脈,上部九寸,下部十四寸,超過經脈四寸;手足三陰經脈,上部七寸,下部十二寸,超過經脈五寸。要掌握出納之法,呼吸與針法配合,上下貫通,就能立即見效。

所謂的固定寸數,是指手三陰經脈從胸部循行至手部,長度為三尺五寸,左右兩邊共長二丈一尺;手三陽經脈從手部循行至頭部,長度為五尺,左右兩邊共長三丈;足三陽經脈從頭部循行至足部,長度為八尺,左右兩邊共長四丈八尺;足三陰經脈從足部循行至腹部,長度為六尺五寸,左右兩邊共長三丈九尺;陰陽兩蹺脈從足部循行至眼睛,長度為七尺五寸,左右兩邊共長一丈五尺;督脈長度為四尺五寸;任脈長度為四尺五寸。所有經脈加起來總共長十六丈二尺。

運行血氣,調和陰陽,滋養全身,經絡則不斷地傳注而不停歇。方法一稱為青龍擺尾,用兩根手指將針頭扳倒,針頭朝向患處,就像扶船舵一樣,緊握不轉,左右交替,慢慢撥動九次,或者三九二十七次,使氣血遍布全身。方法二稱為白虎搖頭,用兩根手指扶起針尾,用針頭輕輕轉動,就像水船上的櫓一樣,振搖六次,或者三六十八次。如果想要氣血向前運行,就按壓針尾;想要氣血向後運行,就按壓針頭。

二法輕病亦可行之,擺動氣血。蓋龍為氣,虎為血,陽日先行龍而後虎,陰日先行虎而後龍。三曰蒼龜探穴,以兩指扳倒針頭,一退三進,向上鑽剔一下,向下鑽剔一下,向左鑽剔一下,向右鑽剔一下,先上而下,自左而右。如入土之象。四曰赤鳳迎源,以兩指扶起針插入地部,復提至大部,候針自搖,復進至人部,上下左右四圍飛旋,如展翅之象。病在上,吸而退之;病在下,呼而進之。

又將大指爪從針尾刮至針腰,此刮法也。能移不忍痛,可散積年風。午後又從針腰刮至針尾。又云:病在上,刮向上;病在下,刮向下。有攣急者,頻宜刮切循攝。二法須連行三五次,氣血各循經絡,飛走之妙,全在此處,病邪從此退矣。放針停半時辰之久,扶起針頭,審看針下十分沉緊,則瀉九補六;如不甚緊,則瀉六補九,補瀉後針活即搖而出之。攝者,用大指甲隨經絡上下切之,其氣自得通行。

白話文:

兩種手法即使是輕症也能施行,能使氣血流通。因為龍代表氣,虎代表血,陽日先走氣後走血,陰日先走血後走氣。第三種手法叫蒼龜探穴,用兩指扳倒針頭,一退三進,向上、向下、向左、向右各鑽剔一下,先向上再向下,從左到右,如同入土的樣子。第四種手法叫赤鳳迎源,用兩指扶起針插入地部,再提至大部,等待針自行搖動,再進至人部,上下左右四圍飛旋,如同展翅的樣子。病在上則吸而退之,病在下則呼而進之。

此外,還可以用大拇指指甲從針尾刮至針腰,這叫刮法,可以移去難以忍受的疼痛,散去多年積存的風寒。下午再從針腰刮至針尾。還有人說,病在上則向上刮,病在下則向下刮。有攣急的情況,則要頻繁地刮切循攝。這兩種手法要連續施行三到五次,氣血就會循著經絡,飛走的神奇效果就在這裡,病邪也因此而退去。放針後停半個時辰,扶起針頭,仔細觀察針下十分沉緊,則瀉九補六;如果不太緊,則瀉六補九,補瀉完畢後針就活了,搖動一下即可拔出。攝法是用大指甲沿著經絡上下切,氣血就能順暢通行。

搖而出之,外引其門以閉其神。

搖者,退也。以兩指拿針尾,向上下左右各振搖五七下,提二七下,能散諸風。出針,直待微松方可出,針豆許。如病邪吸針,正氣未復,再須補瀉停待。如再難,頻加刮切,刮後連瀉三下,次用搜法,不論數。橫搜,如龍虎交騰,一左一右,但手更快耳。直搜,一上一下,如捻法而不轉,瀉刮同前。

次用盤針,左轉九次,右轉六次,瀉刮同前。次用子午搗臼,子後慢提,午後略快些,緩緩提插,搖出應針,次出主針。補者吸之,急出其針,便以左手大指按其針穴,及針外之皮,令針穴門戶不開,神氣內守,亦不致出血也。瀉者呼之,慢出其針,勿令氣泄,不用按穴。凡針起速,及針不停,久待暮者,其病即復。

白話文:

搖而出之,外引其門以閉其神。

搖者,退也。 搖針的意思是退針,讓針退回原位。

以兩指拿針尾,向上下左右各振搖五七下,提二七下,能散諸風。 用兩指握住針尾,分別向上下左右各搖動五到七次,然後提針二到七次,可以散去體內的各種風邪。

出針,直待微松方可出,針豆許。 出針時,要等到針體略微鬆動才拔出,拔出針體的長度約為一粒豆子的大小。

如病邪吸針,正氣未復,再須補瀉停待。 如果病邪吸附在針上,患者正氣尚未恢復,需要繼續針灸補瀉,並等待一段時間。

如再難,頻加刮切,刮後連瀉三下,次用搜法,不論數。 如果針灸效果仍然不好,可以頻繁地刮針,刮完之後連續瀉針三次,然後再用搜法,搜法沒有次數限制。

橫搜,如龍虎交騰,一左一右,但手更快耳。 橫搜時,針體左右移動,像龍虎交纏一樣,速度要快。

直搜,一上一下,如捻法而不轉,瀉刮同前。 直搜時,針體上下移動,像捻針一樣,但不要旋轉,瀉刮方法同前。

次用盤針,左轉九次,右轉六次,瀉刮同前。 然後用盤針法,針體向左旋轉九次,再向右旋轉六次,瀉刮方法同前。

次用子午搗臼,子後慢提,午後略快些,緩緩提插,搖出應針,次出主針。 接下來用子午搗臼法,在子時(晚上11點至凌晨1點)之後,針體緩慢提插,午時(下午1點至3點)之後,針體提插速度略快一些。緩緩地提插針體,然後搖出應針,再拔出主針。

補者吸之,急出其針,便以左手大指按其針穴,及針外之皮,令針穴門戶不開,神氣內守,亦不致出血也。 如果針灸目的是補氣,患者會感到針體被吸住,此時要快速拔出針體,並用左手拇指按住針穴和針穴周圍的皮膚,防止針穴門戶開啟,讓神氣留在體內,也避免出血。

瀉者呼之,慢出其針,勿令氣泄,不用按穴。 如果針灸目的是瀉氣,患者會感到針體被推出,此時要緩慢拔出針體,避免氣泄,不需要按住針穴。

凡針起速,及針不停,久待暮者,其病即復。 凡是針灸速度過快,或針灸時間過長,或長時間等待傍晚才針灸,都會導致病情復發。

一針暈者,神氣虛也。不可起針,以針補之,急用袖掩病人口鼻回氣,內與熱湯飲之即蘇,良久再針。甚者針手膊上側筋骨陷中,即蛤蟆肉上惺惺穴,或三里即蘇,若起針壞人。二針痛者,只是手粗。宜以左手扶住針腰,右手從容補瀉。如又痛者,不可起針,須令病人吸氣一口,隨吸將針捻活,伸起一奚即不痛。

如伸起又痛,再伸起又痛,須索入針,便住痛。三數針者,再將原針穴邊復下一針。補之即出。

嗟夫!神針肇自上古,在昔岐伯已嘆失其傳矣,況後世乎!尚賴竇、徐二氏,能因遺文以究其意,俾來學有所悟,而識其梗概,括為四段,聊為初學開關救危之用,尚期四方智者裁之。

白話文:

如果針灸時病人昏迷,那是因為神氣虛弱。不能拔針,要以針灸補氣,迅速用袖子蓋住病人嘴巴和鼻子,幫助病人恢復呼吸,並給予熱湯喝,病人就會醒過來。等病人恢復一段時間後再進行針灸。情況嚴重者,可以在病人手臂外側筋骨凹陷處,也就是蛤蟆肉上惺惺穴,或是足三里穴進行針灸,病人就會蘇醒。如果拔針,反而會害死病人。

如果針灸時病人感到疼痛,只是因為施針的手法粗糙。應該用左手扶住針身,右手從容地進行補瀉手法。如果還是疼痛,就不能拔針,要讓病人吸一口氣,趁病人吸氣時轉動針頭,慢慢將針拔出,通常就不會痛了。

如果拔出針後還是疼痛,再次拔出針後還是疼痛,就需要重新將針刺入,疼痛就會消失。如果連續針灸三、四次,就要在原穴位附近再扎一針,補氣後再拔出。

唉!神針術起源於上古時代,早在古代的岐伯就已經感嘆神針術失傳了,後世就更不用說了!幸好竇、徐兩位先生能夠根據遺留的文獻研究其精髓,讓後人有所領悟,並將其概括為四段,以便初学者入门,在危急关头救治病人。希望天下有識之士都能夠對此提出宝贵的意見。

補瀉一段,乃廬陵歐陽之後所授,與今時師不同。但考《素問》,不曰針法,而曰針道,言針當順氣血往來之道也。又曰:凡刺者,必別陰陽。再考《難經圖注》,及徐氏云左與右不同,胸與背有異,然後知其源流有自。蓋左為陽,為升,為呼,為出,為提,為午前,為男子之背;右為陰,為降,為吸,為入,為插,為午後,為男子之腹。

所以女子反此者,女屬陰,男屬陽,女子背陰腹陽,男子背陽腹陰,天地男女陰陽之妙自然如此。

白話文:

補瀉一法,是出自於廬陵歐陽的傳授,與現今的醫術有所不同。然而,從《素問》一書中可得知,它並非單純討論針法,而是談論針灸應遵循氣血循行的道路。書中還提到:在施行針灸時,必須分辨陰陽。

進一步研究《難經圖注》,以及徐氏的觀點,發現左側和右側的針灸方法不同,胸部和背部也有各自的特徵。由此可知,這門學問的理論根基是有其源頭的。其中,左側代表陽性,主升、呼出、上行、提舉,屬午前,對應男性背部;右側代表陰性,主降、吸入、下行、插進,屬午後,對應男性腹部。

對於女性而言,則與男性相反,因為女性屬陰性,男性屬陽性。因此,女性背部為陰,腹部為陽;男性背部為陽,腹部為陰。這是天地間男女陰陽差異的自然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