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梃

《醫學入門》~ 卷首 (23)

回本書目錄

卷首 (23)

1. 世醫

蔣武,字用文,國朝楊之儀真人。世業儒醫,祖孟雷揚州醫學教授,父伯雍舉進士。公少有穎悟,過目成誦,肆力經籍,得聖人深意,善詩文,乃習醫業,郡縣交闢不就。父母沒,始薦入太醫院,尋升院判,為戴元禮所重,贈奉議大夫,太醫院使,特諡恭請官其長子主善為院判。

祝仲寧,號橘泉,四明人。世為醫家,至公益精,永樂初被召。治小兒八歲哮喘不得臥,喉中聲如拽鋸,用瀉火清氣之劑而愈。或云:小兒無火。公曰:人有老稚,諸氣膹郁,肺火之發則同。治墜馬不醒人事,他醫用理傷斷續之藥不效,公與降火消痰立愈。治周身百節痛及胸腹脹滿,目閉肢厥,爪甲青黑,醫以傷寒治之,七日昏沉弗效。公曰:此得之怒火與痰相搏。與四逆散加芩、連,瀉三焦火而愈。

顧俊,字時雍,國朝長州人。世業醫,早以孝友聞,不轉祖上世,一以丹溪為主。

許國禎,字進之,世醫,徵至翰海留守,掌醫藥。

白話文:

[世醫]

蔣武,字用文,是楊之儀真人的後代。家裡世代都是儒醫,他的祖父孟雷是揚州的醫學教授,父親伯雍考取了進士。蔣武年少聰穎,過目不忘,努力研讀經書,深得聖賢的思想精髓,並且擅長詩文,之後才學習醫術。郡縣多次徵召他擔任官職,他都沒有接受。父母去世後,他才被推薦進入太醫院,不久升任院判,受到戴元禮的器重,被追贈奉議大夫、太醫院使的官職,並特別追贈諡號,讓他的長子蔣主善繼任院判。

祝仲寧,號橘泉,是四明人。他家世代行醫,到祝仲寧時醫術更加精湛,永樂年間被朝廷召用。他曾經治療一個八歲患哮喘的小孩,哮喘嚴重到無法躺臥,喉嚨裡發出像鋸子拉扯的聲音,祝仲寧用瀉火清氣的藥方治癒了他。有人說小孩沒有火氣,祝仲寧說:人有老有少,各個年齡段的氣機鬱結不同,肺火發作的症狀卻是一樣的。他又治癒一個墜馬後昏迷不醒的病人,其他醫生用治療外傷的藥物無效,祝仲寧用降火消痰的藥方很快治癒了他。還治療過一個全身關節疼痛,胸腹脹滿,眼睛閉合,肢體厥冷,指甲青黑的人,其他醫生用治療傷寒的藥方治療了七天,病人昏沉不醒仍然無效。祝仲寧說:這是因為怒火與痰液互相搏結造成的。於是,他用四逆散加黃芩、黃連,瀉去三焦的火氣,治癒了病人。

顧俊,字時雍,是長州人。家裡世代行醫,早年就以孝順友愛聞名,他不更改祖上的醫術,只專精於丹溪學派。

許國禎,字進之,世代行醫,被徵召到翰海留守府,掌管醫藥。

2. 德醫

乃明醫、世醫中之有德者。

徐文伯,字德秀,南宋道度之子,有學行,雖精醫術,不以為業。治患腰痛牽心,每至輒氣欲絕,眾以為肉癥。公曰:此發癥。以油投之,即吐物如發,稍引之長三尺,頭已成蛇能動,掛門上滴盡一發而已。治孕婦欲去其胎,瀉足太陰補手陽明,胎便應針而下。

徐嗣伯,字叔紹,南宋叔向之子。有孝行,善清言,位正員郎諸府佐。治服玉石劑患冷,夏月常復衣,公診曰:伏熱須水發,非冬月不可。至十一月冰雪大盛之時,令二人夾捉病者,解衣坐石,以冷水從頭澆之,盡二三斗。病人口噤氣絕,家人啼哭請止,公遣人執杖,敢有諫者撾之。又盡水百斗,病人始覺能動,而見背上彭彭有氣,俄而起坐,曰:熱不可忍,乞冷飲。公以水與之。一飲一升,病愈後冬月猶單衣,體更肥壯。治一嫗體痛而處處有䵟黑無數。公曰:此疔疽也,二日後必死。乃與十餘湯服之,服後痛勢愈甚,跳投床者無數,須臾黑處拔出疔,長寸許,以膏塗之,三日而愈。治一病積滯久年不愈,公曰:屍注也。一病腹脹而黃,公曰:石疣也。一病眼痛多見鬼物,公曰:邪氣入肝也。三病不同,皆用死人枕煎湯,服之而瘥。蓋屍注者,鬼氣伏而未起,故令沉滯,得死人枕促之,魂氣飛越,不得復附體,故屍注可瘥。石疣者,久蛔也,醫療即癖,蛔蟲搏堅,世間藥不能遣,須鬼物祛之,然後可散。邪氣入肝使眼痛而見鬼物,須邪物以鉤之,氣因枕散,復埋於塚間也。

錢乙,字仲陽,宋之錢塘人。父顥善針醫,然嗜酒。一旦匿姓名,遊東海不歸。公時三歲,隨母嫁醫呂氏,稍長從呂君問醫。母將沒,告以家世,公號泣請往跡父。三十餘年,往返六次,迎父以歸。後自患周痹,杜門閱書史,非獨醫可稱也。得仲景之閫奧,建為五臟之方,各隨所宜。謂肝有相火,則有瀉而無補;腎為真水,則有補而無瀉。皆啟《內經》之秘,厥後張元素、劉守真、張從正盡皆取法,今人但知其為嬰兒醫也。著《傷寒指微論》五卷,嬰兒百篇。治一乳婦因大怒目張不得瞑,公煮郁李酒飲之,使醉則愈。所以然者,目系內連肝膽,恐則氣結,膽衡不下,惟郁李去結,隨酒入膽,結去膽下,則目能瞑矣。

楊士瀛,字登父,號仁齋。宋三山名醫,以濟人利物為心,著《仁齋直指》。

劉潤芳,字仲陽,宋之饒州鄱陽人。以醫為隱。治貧家疾,輒懷金置席下,別時令其家人自得之,病得一喜而疾以解半。其子孫繁盛,世傳家業。

吳源,字德信,休寧人,號神醫。任翰林醫官,晚棄官隱於儒。嘗曰:五世活人功已積,一經教子意難忘。乾道癸巳冬,自診無春脈,至期果攝衣而逝。

白話文:

所謂的「德醫」,指的是那些在眾多名醫、世襲醫生中,特別具有醫德的醫生。

徐文伯,字德秀,是南宋道度的兒子,他學識和品行都很好,雖然醫術精湛,但不以此為業。他曾經治療一位腰痛到牽連心臟的病人,每次發作都幾乎要斷氣,大家都認為是長了肉瘤。徐文伯說:「這是發癥。」他用油塗抹患處,病人立刻吐出像頭髮一樣的東西,稍加拉扯竟長達三尺,前端已經長成蛇頭,還能動,掛在門上滴盡一滴發狀物就好了。他也曾治療一位想要墮胎的孕婦,他瀉足太陰經,補手陽明經,胎兒就應針而下。

徐嗣伯,字叔紹,是南宋叔向的兒子。他有孝道,擅長清談,曾任正員郎和各府佐官。他曾治療一位服用玉石類藥物而導致寒冷的病人,即使在夏天也常常要穿厚衣服。徐嗣伯診斷後說:「這是伏藏的熱邪,必須用水來引發,但不是冬天不行。」到了十一月冰雪盛行的時節,他叫兩個人夾住病人,讓病人脫光衣服坐在石頭上,用冷水從頭澆下,澆了二三斗。病人當場口噤氣絕,家人哭泣著要求停止,徐嗣伯卻派人拿著棍子,警告敢勸阻的人就打。又繼續澆了百斗水,病人才感覺能動了,並且發現背上有氣鼓脹,不久就能起身坐著,說:「熱得受不了,想喝冷的。」徐嗣伯給他水喝,他一口氣喝了一升,病就好了。之後,即使冬天也只穿單衣,身體反而更強壯。他還曾治療一位老婦人,全身疼痛,身上長了無數黑點。徐嗣伯說:「這是疔瘡,兩天後必死。」於是開了十多帖藥給她服用,服藥後疼痛更加劇烈,病人痛苦得在床上跳來跳去,不久黑點處就拔出了長約一寸的疔,塗上藥膏,三天就痊癒了。他曾治療一位積滯多年的病人,一直無法痊癒,徐嗣伯說:「這是屍注。」他也治療一位腹脹發黃的病人,他說:「這是石疣。」還有一位眼痛而且經常看到鬼怪的病人,他說:「這是邪氣入肝。」這三個不同的病症,他都用死人的枕頭煎湯,讓病人服用後就痊癒了。這是因為屍注的病是鬼氣潛伏而未發作,所以導致身體沉重滯澀,用死人的枕頭可以促使魂魄飛散,無法再附著在身體上,所以屍注才能痊癒。而石疣的病,則是長久的蛔蟲病,治療就變成腹中積塊,蛔蟲盤據堅固,世間的藥物無法去除,必須用鬼物來驅趕,才能散開。邪氣入肝導致眼痛並且看到鬼怪,必須用邪物來引出邪氣,氣也隨著枕頭散去,最後再把枕頭埋回墳墓。

錢乙,字仲陽,是宋代錢塘人。他的父親錢顥擅長針灸,但嗜酒。有一天他隱姓埋名,到東海遊玩而沒有回來。當時錢乙才三歲,跟著母親改嫁給一位呂姓醫生,稍長後就跟著呂醫生學習醫術。母親臨終前,告訴他自己的家世,錢乙哭著請求尋找父親的下落。他花了三十多年的時間,往返六次,才把父親迎接回家。後來他自己患了周痹症,就閉門閱讀史書,不僅在醫學方面有所成就。他領悟了張仲景的醫學精髓,建立了一套五臟的治療方法,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治療。他認為肝有相火,只能瀉不能補;腎為真水,只能補不能瀉。這些都揭示了《內經》的奧秘。後來的張元素、劉守真、張從正都取法於他。現在的人只知道他是專看嬰兒的醫生。他著有《傷寒指微論》五卷和《嬰兒百篇》。他曾治療一位因大怒而眼睛睜開無法閉上的產婦,他煮郁李酒給她喝,讓她喝醉後病就好了。這是因為眼睛的經絡內連肝膽,恐懼會使氣結,膽氣無法下降,只有郁李能夠解結,隨著酒進入膽,結解開了,膽氣下降,眼睛就能閉上了。

楊士瀛,字登父,號仁齋,是宋代三山的名醫,以濟世救人為己任,著有《仁齋直指》。

劉潤芳,字仲陽,是宋代饒州鄱陽人。他以行醫為隱居生活。他為貧窮人家治病時,常常把錢藏在席子下面,在離開時讓病人家屬自己拿走,病人因為得到意外的喜悅,病就好了一半。他的子孫興旺,世代相傳家業。

吳源,字德信,是休寧人,號稱神醫。他曾任翰林醫官,晚年辭官隱居,潛心儒學。他曾說:「五代以來救活無數人,功德已積,一經教訓子孫不可忘懷。」乾道癸巳年冬天,他自己診斷發現沒有春脈,到了期限果然整理好衣服就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