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入門》~ 內集·卷一 (12)
內集·卷一 (12)
1. 針灸
古謂醫者必通三世之書:其一《黃帝針灸》,其二《神農本草》,其三《岐伯脈訣》。脈訣察症,本草辨藥,針灸祛疾,非是三者,不足言醫。集本草於後者,均卷帙也。
白話文:
古人認為,要成為醫生,必須通曉三種經典:一是《黃帝針灸》,二是《神農本草》,三是《岐伯脈訣》。脈訣用於診斷病情,本草用於辨識藥物,針灸用於祛除疾病。若非精通這三者,不足以稱為醫生。收集藥物知識的人,都整理成冊。
2. 子午八法
針法多端,今以《素》、《難》為主。子者,陽也;午者,陰也。不曰陰陽,而曰子午者,正以見人身任督,與天地子午相為流通,故地理南針不離子午,乃陰陽自然之妙用孔。八法者,奇經八穴為要,乃十二經之大會也。言子午八法者,子午流注兼奇經八法也。
神針大要有四:
曰穴法,周身三百六十穴,統於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統於八穴,故謂之奇經。
曰開闔,燕避戊己,蝠伏庚申,物性且然,況人身一小天地乎?故緩病必俟開闔,猶瘟疫必依運氣;急病不拘開闔,猶雜病舍天時而從人之病也。
曰迎隨,迎者,逆也;隨者,順也。逆則為瀉,順則為補。迎隨一差,氣血錯亂,目前或見小效,久後必生異症。諺云:目不針不瞎,腳不針不跏。
白話文:
針灸方法很多,現在以《素問》、《難經》為主要依據。子指的是陽,午指的是陰。不直接說陰陽,而用子午,正是因為人體的任督二脈與天地子午相通,所以地理上的指南針也不離子午,這就是陰陽自然的神奇作用。八法指的是奇經八穴,它們是十二經脈的交匯點。提到子午八法,就是指子午流注和奇經八法。
神針主要有四個要點:
第一,穴法。全身有三百六十個穴位,歸納到手足六十六個穴位。六十六個穴位又歸納到八個穴位,所以稱為奇經。
第二,開闔。燕子避開戊己日,蝙蝠伏在庚申日,這是物性使然,何況人體是一個小天地?所以緩慢的疾病必須等待開闔時機,就像瘟疫必須依循運氣一樣;急性的疾病則不拘泥於開闔,就像雜病不遵循天時而依循人體的病況一樣。
第三,迎隨。迎指的是逆,隨指的是順。逆則瀉氣,順則補氣。迎隨失誤,就會造成氣血紊亂,雖然當下可能看到一點效果,但久後必定產生異症。俗話說:眼睛不針不瞎,腳不針不跛。
曰飛經走氣,今人但知飛經走氣為難,而不知迎隨明,而飛走在其中矣。
穴法子午流注。
流,往也;注,住也。神氣之遊行也。
十二經脈,每經各得五穴,以應五行。
井滎俞經合也。經言所出為井,井,常汲不乏,常注不溢,言其經常如此也。應東方春,萬物之所始。
所流為滎,所注為俞,所行為經,所入為合。
應北方冬,萬物之所藏也。夫人身經脈,猶水行地中。井者,若水之源始出也;流之尚微者,謂之滎;水上流下注,而流之不息者,謂之俞;水流過者,謂之經;經過於此,乃入臟腑與眾經會者,謂之合。《素問》云,六經為川,腸胃為海是也。
白話文:
古人說經脈氣血運行如飛,現代人只知道經脈運行氣血很難,卻不知道要迎合它,讓氣血在經脈中運行自如。
針灸穴位依子午流注法則而定。
流,是指氣血運行;注,是指氣血停留。指的是神氣在人體中的運行方式。
十二條經脈,每條經脈各有五個穴位,分別對應五行。
井穴是經脈起始之處,就像水源一樣,取之不竭,流之不盡,象徵著生生不息。對應東方春天,萬物生長之始。
滎穴是經脈流動之處,俞穴是經脈停留之處,經穴是經脈流動之處,合穴是經脈匯集之處。
對應北方冬天,萬物收藏之時。人體的經脈就像水在地底下流動一樣。井穴就如同水源的起始,流動還很微弱,稱為滎穴;水流向下,持續不斷流動,稱為俞穴;水流經過的地方,稱為經穴;經脈流動到這裡,進入臟腑與其他經脈相匯合,稱為合穴。《素問》中說,六條經脈如同河流,腸胃如同大海,正是這個道理。
井主心下痞滿,肝邪治之於井。
滎主身熱,
心邪治之於滎。
俞主體重(四肢)節痛,脾邪治之於俞。
經主喘咳寒熱,肺邪治之於經。
合主逆氣而泄。
腎邪治之於合。
手不過肘,足不過膝,陽干三十六穴,陰乾三十穴,共成六十六穴。其陽干多六穴,乃原穴合谷、腕骨、丘墟、衝陽、京骨、陽池是也。
臟井滎有五,腑井滎有六。經言膽原丘墟,肝原太衝,小腸原腕骨,心原神門,胃原衝陽,脾原太白,大腸原合谷,肺原太淵,膀胱原京骨,腎原太谿,三焦原陽池,胞絡原大陵。十二經皆以俞為原者,三焦陽氣通行諸經,臍下腎間動氣者,十二經之根本也,故曰原。五臟六腑皆有病者取其原,臟病針俞,腑病針合。井穴肌肉淺薄,多不宜針,故經每言滎俞。
白話文:
井穴主要治療心下痞滿,可以用肝經的井穴來治療。
滎穴主要治療身體發熱,可以用心經的滎穴來治療。
俞穴主要治療身體沉重、四肢關節疼痛,可以用脾經的俞穴來治療。
經穴主要治療喘咳、寒熱,可以用肺經的經穴來治療。
合穴主要治療逆氣而泄,可以用腎經的合穴來治療。
手部穴位不超過肘部,足部穴位不超過膝蓋。陽經共有三十六個穴位,陰經共有三十個穴位,總共六十六個穴位。其中陽經多出六個穴位,分別是原穴、合谷穴、腕骨穴、丘墟穴、衝陽穴、京骨穴、陽池穴。
臟經的井穴和滎穴各有五個,腑經的井穴和滎穴各有六個。經書中記載膽經的原穴是丘墟穴,肝經的原穴是太衝穴,小腸經的原穴是腕骨穴,心經的原穴是神門穴,胃經的原穴是衝陽穴,脾經的原穴是太白穴,大腸經的原穴是合谷穴,肺經的原穴是太淵穴,膀胱經的原穴是京骨穴,腎經的原穴是太谿穴,三焦經的原穴是陽池穴,胞絡經的原穴是大陵穴。十二經脈都以俞穴為原穴,因為三焦陽氣運行於各經脈,臍下腎間的氣脈是十二經脈的根本,所以稱為原穴。五臟六腑都有疾病時,可以取其原穴進行治療,臟腑疾病針刺俞穴,腑臟疾病針刺合穴。井穴肌肉淺薄,多不宜針刺,所以經書中常提倡針刺滎穴和俞穴。
歌曰:手大指內太陰肺,少商為井滎魚際,太淵之穴號俞原,行入經渠(經)尺澤(合)類。鹽指陽明曰大腸,商陽(井)二間(滎)三間(俞)詳,合谷(原)陽谿(經)依穴取,曲池為合正相當。中指厥陰心包絡,中衝(井)掌中勞宮(滎)索,大陵為俞本是原,間使(經)從容求曲澤。
(合)無名指外是三焦,關衝(井)尋至液門(滎)頭,俞原中渚陽池取,經合支溝天井求。手小指內少陰心,少衝少府井滎尋,神門俞穴為原穴,靈道(經)仍須少海(合)真。手小指外屬小腸,少澤(井)流於前谷(滎)內,後谿腕骨是俞原,陽谷為經合小海。足大指內太陰脾,井滎隱白大者推,太白俞原商丘(經)穴,陰陵泉合要須知。
白話文:
手拇指內側是肺經,從少商井穴到魚際滎穴,再到太淵俞穴,然後依序是經渠經穴、尺澤合穴。食指外側是大腸經,從商陽井穴到二間滎穴、三間俞穴,再到合谷原穴、陽谿經穴,最後是曲池合穴。中指內側是心包經,從中衝井穴到勞宮滎穴,再到大陵俞穴,然後依序是間使經穴、曲澤合穴。無名指外側是三焦經,從關衝井穴到液門滎穴,再到中渚俞穴,然後依序是陽池經穴、支溝經穴、天井合穴。小拇指內側是心經,從少衝井穴到少府滎穴,再到神門俞穴,然後依序是靈道經穴、少海合穴。小拇指外側是小腸經,從少澤井穴到前谷滎穴,再到後谿俞穴,然後依序是陽谷經穴、小海合穴。腳大拇指內側是脾經,從隱白井穴到太白俞穴,再到商丘經穴,最後是陰陵泉合穴。
足大指端厥陰肝,大敦為井(滎)行間,太衝為俞原都是,經在中封合曲泉。第二指端陽明胃,厲兌(井)內庭(滎)須要會,陷谷(俞)衝陽(原)經解谿,三里(合)膝下三寸是。足掌心中少陰腎,湧泉(井)然谷(滎)天然定,太谿為俞又為原,復溜(經)陰谷(合)能醫病。足第四指少陽經,竅陰為井俠谿滎,俞原臨泣丘墟穴,陽輔(經)陽陵泉(合)認真。
足小指外屬膀胱,至陰通谷井滎當,束骨(俞)次尋京骨(原)穴,崑崙經合委中央。
經曰:左盛則右病,右盛則左病。右痛未已。而左脈先病。
左痛未已而右脈先病。
如此者,必巨刺之。此五穴臨時變合,刺法之最大者也。
白話文:
腳大拇指尖端是厥陰肝經,大敦穴是井穴(滎穴)行間穴,太衝穴是俞穴也是原穴,經脈經過中封穴、合谷穴、曲泉穴。第二根腳趾尖端是陽明胃經,厲兌穴(井穴)內庭穴(滎穴)需要相連,陷谷穴(俞穴)衝陽穴(原穴)經脈經過解溪穴,三里穴(合穴)在膝蓋下方三寸處。腳掌中心是少陰腎經,湧泉穴(井穴)然谷穴(滎穴)自然確定,太谿穴是俞穴又是原穴,復溜穴(經穴)陰谷穴(合穴)能醫治疾病。腳第四根腳趾是少陽經,竅陰穴是井穴,俠谿穴是滎穴,俞穴、原穴是臨泣穴、丘墟穴,陽輔穴(經穴)陽陵泉穴(合穴)認真。
腳小指外側屬於膀胱經,至陰穴、通谷穴是井穴、滎穴,束骨穴是俞穴,接著尋找京骨穴(原穴),崑崙穴是經穴、合穴,委中穴是中央穴。
經書說:左側盛則右側生病,右側盛則左側生病。右側疼痛未止,而左側脈搏先病。
左側疼痛未止而右側脈搏先病。
遇到這種情況,必須用粗針刺之。這五個穴位臨時變合,是針灸方法中最重要的。
巨刺者,刺經脈也。
竇師曰:公孫衝脈胃心胸,內關陰維下總同;臨泣膽經連帶脈,陽維目脫外關逢。後谿督脈內背頸,申脈陽蹺絡亦通。列缺任脈行肺系,陰蹺照海膈喉嚨。
又云:陽蹺陽維並督脈;
三脈屬陽。
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陰蹺陰維任沖帶,五脈屬陰。
去心腹脅肋在裡之疴,此奇經主病要也。
《蘭江賦》云:先將八法為定例,流注之中分次節,欲解之病內關擔,臍下公孫用攔法。頭部須逢尋列缺,痰涎壅塞及咽乾,噤口喉風針照海,三稜出血刻時安。傷寒在表並頭疼,外關瀉動自然安,眼目之症諸疾苦,更用臨泣使針擔。後谿專治督脈病,癲狂此法治還輕,申脈能除寒與熱,頭風偏正及心驚。
白話文:
巨刺,就是刺入经脉。
窦师说:公孙穴连通冲脉、胃经、心经和胸部,内关穴连通阴维脉、下焦和总筋;临泣穴连通胆经和带脉,阳维脉连通目系和外关穴。后谿穴连通督脉、内背和颈部,申脉连通阳跷脉和络脉。列缺穴连通任脉和肺系,阴跷脉连通照海穴、膈肌和喉咙。
又说:阳跷脉、阳维脉和督脉,这三条经脉属阳。
它们主要治疗肩、背、腰、腿表面的疾病。阴跷脉、阴维脉、任脉、冲脉和带脉,这五条经脉属阴。
它们主要治疗心、腹、胁肋里面的疾病。这些奇经脉的病症,是十分重要的。
《兰江赋》中说:首先要掌握八法,然后再依次了解经脉的流注部位。要治疗内关穴对应的疾病,可以用脐下公孙穴的拦法。治疗头部疾病,可以用寻列缺穴。治疗痰涎壅塞和咽干、噤口、喉风,可以用照海穴。治疗三稜出血,可以用刻时安法。治疗伤寒表证和头痛,可以用外关穴泻法。治疗眼目方面的疾病,可以用临泣穴。治疗督脉的疾病,可以用后谿穴,治疗癫狂,可以用此法,效果很好。治疗寒热、头风、偏正和心惊,可以用申脉。
耳鳴鼻塞胸中滿,好用金針此穴尋。蓋公孫配內關為子母,合於心胸胃衝脈;臨泣配外關為妻夫,合於目銳眥耳後、頰車肩頸缺盆胸;後谿配申脈為夫妻,合於小腸膀胱內、背頸耳肩膊屬,列缺配照海為母子,合於肺及肺系喉嚨胸膈,此八脈交會也。凡脾經左右四十二穴,統於公孫二穴,一切脾病皆治。
余經仿此。心包絡內關,膽臨泣,三焦外關,小腸後谿,膀胱申脈,肺列缺,腎照海。
配卦後天,乾坎艮震巽離坤兌,以五行生旺為次。就乾宮起甲順行,則甲膽竅陰配乾,乙肝大敦(附乾),丙小腸少澤配坎,丁心少衝配艮,戊胃厲兌配震,己脾隱白配巽,庚大腸商陽配離,辛肺少商配坤,壬膀胱至陰(附坤),癸腎湧泉配兌,三焦寄壬,包絡寄癸,此論天干然也。
白話文:
耳朵發出嗡嗡聲,鼻子堵塞,胸口覺得悶脹,可以用金針來尋找這個穴位。因為公孫穴配內關穴是子母穴,它們共同作用於心、胸、胃和衝脈;臨泣穴配外關穴是夫妻穴,它們共同作用於眼睛、銳眥、耳後、頰車、肩頸、缺盆和胸部;後谿穴配申脈穴是夫妻穴,它們共同作用於小腸、膀胱內部、背部、頸部、耳朵、肩膀和手臂;列缺穴配照海穴是母子穴,它們共同作用於肺臟、肺系、喉嚨、胸部和膈肌。這八個穴位是經脈交匯的地方。
所有的脾經左右四十二個穴位,都歸屬於公孫穴,所以任何脾臟的疾病都可以用它來治療。
其他的經脈也依此類推。心包絡配內關,膽經配臨泣,三焦經配外關,小腸經配後谿,膀胱經配申脈,肺經配列缺,腎經配照海。
根據後天八卦的方位,乾、坎、艮、震、巽、離、坤、兌,按照五行生剋的順序排列。從乾宮開始,順時針排列,甲膽竅陰配乾,乙肝大敦(附乾),丙小腸少澤配坎,丁心少衝配艮,戊胃厲兌配震,己脾隱白配巽,庚大腸商陽配離,辛肺少商配坤,壬膀胱至陰(附坤),癸腎湧泉配兌,三焦經寄壬,心包絡經寄癸。這就是天干配穴的原理。
地支乾宮起子順行,則子屬乾,午屬巽,卯屬艮,酉屬坤,(即子午卯酉四正也),寅屬坎,申屬離,巳屬震,亥屬兌。(即寅申巳亥四旁也),辰戌丑未寄旺,故不入卦,但在卦則為老陰老陽、少陰少陽;(乾三男震坎艮,坤三女巽離兌),在十二經脈與奇經,則為大陰大陽、少陰少陽;(卦為虛,穴為實,猶地理用穴不用卦,卦向穴中作也),經曰:邪客大絡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其氣無常,不入經俞,命曰繆刺。(繆刺者,刺絡脈也。
言絡脈與經脈繆處,身有蜷攣疼痛,而脈無病,刺其陰陽交貫之道),此八穴配合定位刺法之最奇者也,是故頭病取足,而應之以手;足病取手,而應之以足;左病取右,而應之以左;右病取左,而應之以右。散針亦當如是也。(頭為陽,足為陰,頭病取足者,頭走足也。足病不取頭者,頭不走頭也。
白話文:
十二地支以乾宮起子順行,子午卯酉為四正,分別屬乾、巽、艮、坤;寅申巳亥為四旁,分別屬坎、離、震、兌。辰戌丑未為寄旺,不入八卦,但在八卦中則為老陰老陽、少陰少陽;乾、震、坎、艮屬陽,坤、巽、離、兌屬陰。在十二經脈與奇經中,則為大陰大陽、少陰少陽。八卦為虛,穴道為實,就像地理學中只用穴道不用八卦,八卦的方位是在穴道之中。經書說:「邪氣侵入大絡脈,會從左注右,或從右注左,上下左右,氣機無常,不入經絡俞穴,稱為繆刺。」繆刺就是刺絡脈。
當絡脈和經脈交錯的地方出現蜷攣疼痛,而脈象卻沒有異常,就要刺其陰陽交匯之處。這八個穴位配合定位的刺法是最奇特的。因此,頭部疾病要取足部穴位,用手法治療;足部疾病要取手部穴位,用手法治療;左側疾病要取右側穴位,用手法治療;右側疾病要取左側穴位,用手法治療。散針法也應該遵循同樣的原則。頭部屬陽,足部屬陰,頭部疾病取足部穴位,是因為頭部的經絡流向足部;足部疾病不取頭部穴位,是因為頭部的經絡不流向頭部。
左右病必互針者,引邪復正故也),散針者,治雜病而散用某穴,因病之所宜而針之,初不拘於流注也。若夫折傷跌撲、損逆走痛,因其病之所在而針之,雖穴亦不顧其得與否也。(指痛針痛,徐氏謂之天應穴),此穴法之大概也。
白話文:
左右兩邊的疾病,必須互相針灸,這是因為要引導邪氣回到正氣的緣故。散針法,是治療雜病時,運用某些穴位,根據病情的需要而施針,一開始不拘泥於經絡的循行路線。
至於骨折、跌打損傷、疼痛逆行等病症,則要根據病灶所在而施針,即使穴位是否準確,也不必過於拘泥。例如疼痛的地方就針痛的地方,徐氏稱之為「天應穴」。這些,就是針灸穴位的大概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