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梃

《醫學入門》~ 卷首 (22)

回本書目錄

卷首 (22)

1. 世醫

以醫為業,世代相承者也。

樓護,字君卿,西漢人。少隨父為醫,遊五侯家,鹹得其歡心,後以經學為京兆令。

徐秋夫,南宋徐熙之子,為射陽令,醫術尤精,曾針鬼腰。

徐道度,秋夫長子,以醫官蘭陵太守。

徐叔向,秋夫次子,亦精醫。

徐謇,字成伯,道度次子,後魏丹陽人,家本東莞。善醫藥,以醫官至光祿大夫,贈東將軍齊州刺史,諡曰靖。

徐踐,字景升,襲爵建興太守,亦精醫。

徐雄,德醫徐文伯之子,傳父術尤精。

徐之範,儒醫徐之才之弟,以醫官太常寺卿。

徐敏齊,之範之子。攻醫,博覽多藝,隋贈朝散大夫。

褚該,字孝通,褚澄之弟,善醫術。仕梁歸周,與姚僧垣同時,進授車騎大將軍。其子則亦傳其家業。

許智藏,隋高陽人,因母疾覽醫。歷仕梁、陳、隋,皆為員外散騎侍郎,煬帝即位時致仕,年八十卒於家。

許澄,智藏宗人。以醫術與姚僧垣齊名,拜上儀同三司。

甄權,唐許州扶溝人。以母病究集方書,遂為高醫。仕隋為秘書省正字,稱疾免。魯州刺史庫狄嶔風痹不得挽弓,公使彀矢響堋,立針其肩髃一穴,進曰:可以射矣。果如言。貞觀中公已百歲,太宗幸其舍,視飲食,訪其術,擢朝散大夫,賜几杖、衣服。尋卒,年百三歲。撰《脈經針方》、《明堂》等圖。

甄立言,權之弟,為太常丞,撰《本草音義》七卷,《古今錄驗方》五十卷。治一道人心腹煩滿彌二歲。公診曰:腹有蠱,誤食發而然。令餌雄黃一劑,少選,吐一蛇,如姆無目,燒之有發氣乃愈。

江哲,字明遠,宋婺源人,以醫名家十五世。公益通儒書,務以其術活人,則大所居為施藥室,抗層樓,扁以登云,遠近病者群集,一劑輒瘥。理宗召至賜坐,屢官之,不顧,賜宅一區。其子世良為供檢郎,其孫雷舉進士。

劉翰,宋滄州臨津人。世習醫業,為翰林醫官,著《經用方書》三十卷,《論候》十卷。

張擴,字子充,宋歙縣人。受業於龐時及王樸之脈,善《太素》,與弟張揮同著《醫說》。

張揮,字子發,就學於兄,盡究其術,以醫名家,亦精於《太素》。

徐樞,字叔拱,國朝南橋人。其先世遇異人授《扁鵲神鏡經》,公傳其術,召為太醫院院使。

徐彪,字文蔚,徐樞之子,亦以醫知名,官至御醫院判。

程明助,字良輔,國朝儒醫程明佑之弟,世居新安岩鎮,少嬰寒疾,醫誤投附子幾殆,遂成熱病,鼻赤如火,藥之弗效。乃發憤學醫,博極古先禁方。以世承平,早婚厚味重茵,故多痰火陰虛之病,法遵河間、丹溪。

殷矩,字度卿,號方山,國朝儀真人。家世名醫,讀軒岐書,暗解默誦,診脈用藥,以意消息,不尚奇怪。

白話文:

[世醫]這段文字講述的是自古以來,以醫術作為職業並且代代相傳的醫學世家。

樓護,字君卿,是西漢時期的人。他在年輕時就跟隨父親學習醫術,並在五個侯爵家中行醫,都深受他們的喜愛,後來因為精通經學,擔任了京兆令的職位。

徐秋夫,南宋徐熙的兒子,擔任射陽令,他的醫術尤其精湛,甚至曾經用針灸治療鬼魂的腰部。

徐道度,是徐秋夫的長子,憑藉醫術官至蘭陵太守。

徐叔向,徐秋夫的次子,同樣精通醫術。

徐謇,字成伯,徐道度的次子,後魏丹陽人,家鄉原本在東莞。他擅長醫藥,憑藉醫術官至光祿大夫,去世後追贈東將軍齊州刺史,諡號為靖。

徐踐,字景升,繼承了建興太守的爵位,他也精通醫術。

徐雄,是德醫徐文伯的兒子,繼承並精煉了父親的醫術。

徐之範,儒醫徐之才的弟弟,憑藉醫術官至太常寺卿。

徐敏齊,徐之範的兒子。他專研醫術,見識廣博,多才多藝,隋朝時被追贈為朝散大夫。

褚該,字孝通,褚澄的弟弟,擅長醫術。在梁朝做官後歸順北周,和姚僧垣同時期,晉升為車騎大將軍。他的兒子也繼承了他的家業。

許智藏,隋朝高陽人,因為母親生病開始學習醫術。在梁、陳、隋三朝均擔任員外散騎侍郎,在煬帝即位時退休,八十歲時在家去世。

許澄,許智藏的親戚。他和姚僧垣一樣以醫術聞名,被授予上儀同三司的官職。

甄權,唐朝許州扶溝人。因為母親生病深入研究醫方,因此成為了一位高明的醫生。在隋朝擔任祕書省正字,後稱病辭職。魯州刺史庫狄嶔因風濕麻痹不能拉弓,甄權讓他拉開弓弦發出響聲,然後立即在他的肩部穴位針灸,說:“現在可以射箭了。”結果真的如他所言。貞觀中期甄權已經一百歲,太宗親自到他家探望,觀察他的飲食,詢問他的養生之道,提拔他為朝散大夫,賞賜他手杖、衣物。不久去世,享年130歲。他撰寫了《脈經針方》、《明堂》等圖。

甄立言,甄權的弟弟,擔任太常丞,撰寫了《本草音義》七卷,《古今錄驗方》五十卷。他治療一位道士的心腹煩悶已持續兩年的病情。他診斷說:腹部有蟲,是誤食頭髮造成的。他讓道士服用一劑雄黃,不久,道士吐出一條像拇指大小無眼的蛇,燒掉後有頭髮的氣味,病情終於痊癒。

江哲,字明遠,宋代婺源人,他家以醫術聞名十五代。他本人精通儒家典籍,專心用他的醫術救人,他把住家改造成施藥室,建造了一座高樓,命名為“登雲”,遠近的病人紛紛來求診,服用一次藥劑病情就能改善。理宗召他入宮,多次要封他官職,但他都拒絕,只接受了一處住宅的賞賜。他的兒子世良擔任供檢郎,孫子雷舉考取了進士。

劉翰,宋代滄州臨津人。世代從事醫業,擔任翰林醫官,著有《經用方書》三十卷,《論候》十卷。

張擴,字子充,宋代歙縣人。他跟隨龐時及王樸學習脈診,擅長《太素》一書,和他的弟弟張揮共同編寫了《醫說》。

張揮,字子發,跟隨哥哥學習,徹底研究醫術,以醫術聞名,也精通《太素》一書。

徐樞,字叔拱,當代南橋人。他的祖先遇到一位奇人傳授《扁鵲神鏡經》,他繼承了這一技藝,被召喚為太醫院院使。

徐彪,字文蔚,徐樞的兒子,也以醫術聞名,官至御醫院判。

程明助,字良輔,當代儒醫程明佑的弟弟,世代居住在新安巖鎮,年輕時患有寒冷疾病,醫生誤用附子治療差點喪命,從此患上了熱病,鼻子紅得像火一樣,藥物治療無效。於是發奮學習醫術,深入研究古人的療法治法。由於當時社會安定,人們早婚且飲食過於豐盛,所以多數人患有痰火陰虛的病症,他遵循河間、丹溪的理論進行治療。

殷矩,字度卿,號方山,當代儀真人。他家世代都是名醫,閱讀軒岐的醫書,能理解默記,診脈用藥全憑自己的直覺,不追求奇特的方法。

蔣武,字用文,當代楊之儀真人。家世代從事儒醫,祖父孟雷擔任揚州醫學教授,父親伯雍考取進士。他年輕時聰慧,過目不忘,致力於研究經典,領會聖人的深意,擅長詩文,但從事醫術,郡縣邀請他做官他都不接受。父母去世後,才被推薦進入太醫院,不久升為院判,受到戴元禮的重視,追贈為奉議大夫,太醫院使,特別追贈他為恭請官,他的長子主善被任命為院判。

祝仲寧,號橘泉,四明人。世代從事醫學,到他這裡更加精通,永樂初年被召入宮廷。他曾治療一名八歲兒童的哮喘,無法躺下,喉嚨裡的聲音像拉鋸一樣,他使用清火清氣的藥劑使兒童痊癒。有人說:兒童沒有火氣。他回答:人有老有少,各種氣血鬱結,肺火的爆發是一樣的。他曾治療一名從馬上摔下失去意識的患者,其他醫生使用治療跌打損傷的藥物無效,他使用降火化痰的藥物使其立即痊癒。他曾治療全身關節疼痛以及胸腹脹滿,眼睛閉合,四肢厥冷,指甲青黑,其他醫生按照傷寒治療七天無效。他說:這是因為怒火和痰液相鬥所致。他使用四逆散加黃芩、黃連,清除三焦火氣使其痊癒。

顧俊,字時雍,當代長州人。世代從事醫學,他早年以孝順友愛聞名,他完全遵循丹溪的理論。

許國禎,字進之,世代從事醫學,被徵召至翰海留守,負責醫藥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