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入門》~ 內集·卷一 (11)
內集·卷一 (11)
1. 成童脈法
童丱脈全,浮沉為先,浮表沉里,便知其源。大小滑澀,虛實遲駃,各依大人,以審證治。
小兒一歲六歲曰嬰孩,察三關脈。七歲八歲曰齔,九歲十歲曰髫,始可一指探三部脈,而以一息七八至為無病。十一十四歲曰童丱,而以一息五六至為常。浮數乳癇驚悸,虛濡慢驚瘛瘲,緊實者風癇,沉弦者食積,伏結者傷食,軟細者蟲疳。浮沉遲數,與大人一同。仍忌促結代散,詳五卷小兒。
白話文:
診斷小兒脈象,首先要看浮沉,浮則表證,沉則裡證,就能了解病源。脈象大小、滑澀、虛實、遲疾等,也要參考成人脈象,才能準確診斷治療。
一歲到六歲的小孩稱為嬰孩,要觀察三關脈象。七歲到八歲稱為齔,九歲到十歲稱為髫,這時可以用一根手指探三部脈象,正常脈象是一息七八至。十一歲到十四歲稱為童丱,正常脈象是一息五六至。
浮數脈多見於乳癇、驚悸,虛濡慢脈見於驚瘛瘲,緊實脈見於風癇,沉弦脈見於食積,伏結脈見於傷食,軟細脈見於蟲疳。浮沉、遲數等,則與成人脈象相同。此外,還要忌諱促結、代散等脈象,詳情請參考五卷小兒醫書。
2. 癰疽脈法
癰疽脈數,浮陽沉陰,浮數不熱,但惡寒侵,若知痛處,急灸或針。洪數病進,將有膿淫,滑實緊促,內消可禁。宜托裡者,脈虛濡遲,或芤澀微,潰後亦宜。長緩易治,短散則危,結促代見,必死無疑。
脈浮數帶弦,當發熱而反惡寒,或胸煩不知痛處,或知痛處,皆發癰瘡,急宜灸或針。浮數發熱而痛者,屬陽易治;不數沉微不痛者,屬陰難治。又浮為在表,沉為在裡,不浮不沉則為在經。諸瘡洪數者,里亦有膿結也。未潰脈滑實數促者,可以下之;將潰已潰,脈虛濡弱遲澀芤微者,宜補益托裡。
長緩易治者,胃氣盛也;短散結代者,元氣虛也。大抵未潰宜見諸陽脈,已潰宜見諸陰脈,庶病症相宜。抑論緊則氣血滯澀,故緊多則痛。芤主亡血,潰後得之則吉。促脈未潰為熱蓄里,已潰則氣衰也。
白話文:
癰疽病人的脈象,浮而數者為陽氣外浮,沉而數者為陰氣內藏。浮數不熱,卻伴隨惡寒,若能指出疼痛的位置,應立即灸或針治療。脈象洪數,病情加重,將要化膿流出。脈象滑實緊促,屬於內消,可以抑制病情發展。適合托裡治療的脈象,是脈虛濡遲,或芤澀微弱,潰爛後也適合此法。脈象長而緩慢容易治療,短而散亂則預後不佳。脈象結實而促緊,必定死亡無疑。
脈浮數帶弦,病人發熱卻反感惡寒,或胸悶煩躁不知疼痛位置,或能指出疼痛位置,都可能長癰瘡,應立即灸或針治療。浮數發熱而痛者,屬於陽氣外盛,較易治療;不數沉微不痛者,屬於陰氣內虛,難以治療。又,浮脈代表病症在表,沉脈代表病症在裡,不浮不沉則代表病症在經絡。各種瘡瘍,脈象洪數者,表明裡邊也有膿結。未潰爛前,脈象滑實數促者,可以瀉下治療;將要潰爛或已潰爛,脈象虛弱濡弱遲澀芤微者,應補益托裡。
脈象長而緩慢容易治療,說明胃氣旺盛;脈象短而散亂,脈象結實而代脈出現,則說明元氣虛弱。總的來說,瘡瘍未潰爛前宜觀察陽脈,已潰爛後宜觀察陰脈,才能根據病症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法。緊脈代表氣血瘀滯,因此脈象緊者多疼痛。芤脈主血虛,潰爛後出現芤脈預後良好。促脈未潰爛前代表熱氣積聚在裡,已潰爛則說明氣虛衰敗。
3. 死脈總訣
萬機四脈既包含,生死何嘗另有玄?浮散沉無遲一點,數來無數病難痊。
解索、魚翔、釜沸,浮散也;蝦游,沉無也;屋漏,遲一點也;雀啄、彈石,數無數也。
雀啄連來三五啄,雀啄脈在筋肉間,如雀之啄食,連連輳指,忽然頃絕,良久復來。
屋漏半日一滴落。
屋漏脈在筋肉間,如殘溜之下,良久一滴,濺起無力。雀啄、屋漏皆脾胃衰絕之脈,心肺絕也。
彈石硬來尋即散,彈石脈在筋肉間,舉按劈劈然,肺絕也。
搭指散亂真解索。
解索脈如解亂繩之狀,指下散散無復次第,五臟絕也。
魚翔似有又似無,魚翔脈在皮膚,其本不動,而末強搖,如魚之在水中,身尾帖然,而尾獨悠揚之狀,腎絕也。
白話文:
人體脈象的變化,包含了四種主要脈象:浮、散、沉、無,這些脈象變化其實反映了人體生死之機。浮散、沉無、遲一點、數無數,分別代表著不同的病症。
浮散脈象包括解索、魚翔、釜沸,像解開亂繩般散亂無序的叫做解索脈,像魚兒在水中游動般輕微搖動的叫做魚翔脈,像鍋子沸騰般快速跳動的叫做釜沸脈。
沉無脈象則像蝦子在水中游動般,輕微難以捉摸,叫做蝦游脈。
遲一點的脈象,像屋頂漏水般,很久才滴下一滴,叫做屋漏脈。
數無數的脈象,像小鳥啄食般,連續快速地跳動,叫做雀啄脈,也像彈石般,快速跳動一下就消失,叫做彈石脈。
雀啄脈在肌肉和筋膜之間,像小鳥啄食般連續跳動,突然消失,過一陣子又出現。
屋漏脈也在肌肉和筋膜之間,像漏水般,很久才跳動一次,而且力量很弱。雀啄和屋漏脈都代表脾胃衰竭,心肺功能也衰弱。
彈石脈在肌肉和筋膜之間,跳動起來很硬,但很快就消失,代表肺功能衰竭。
解索脈像解開亂繩的樣子,手指按下去感覺散亂無序,代表五臟功能衰竭。
魚翔脈在皮膚上,脈搏的根部不動,但末端卻快速搖動,像魚兒在水中游動時,身體和尾巴貼在一起,只有尾巴在搖動,代表腎臟功能衰竭。
蝦游靜中跳一躍。
蝦游脈在皮膚,始則苒苒不動,少焉瞥然而去,久之倏爾復來,脾胃絕也。
更有釜沸湧如羹,旦占夕死不須藥。
釜沸脈在皮肉,有出無入,湧湧如羹上之肥,皆死脈也,若用藥餌克伐暴見者,急宜參耆歸附救之,多有復生者。此數種脈,亦可總看得之。
一般鬼賊脈堪推,容勝主脫死尤促。春得秋脈肺克肝,死在庚辛申酉里;夏得冬脈亦如然,還於壬癸為期耳;嚴冬診得四季脈,戊己辰戌還是厄;秋得夏脈亦同前,為緣丙丁相刑剋;季月夏季得春脈,克在甲乙(寅卯)病應極。
臟氣喜所生,而畏所克。如肝得肺脈,死於秋,庚日篤,辛日死,時則申酉也;心得腎脈,死於冬,壬日篤,癸日死,時則亥子也;腎得脾脈,死於四季,戊日篤,己日死,時則辰戌丑未也;肺得心脈,死於夏,丙日篤,丁日死,時則巳午也;脾得肝脈,死於春,甲日篤,乙日死,時則寅卯也。
白話文:
蝦子在靜止中突然跳躍,代表著脈象在皮膚表面,一開始慢慢地幾乎不動,接著突然快速地跳動,然後又停下來,過一陣子又再次跳動,這表示脾胃虛弱。
另外,如果脈象像鍋子沸騰般,翻滾起伏,像羹湯一樣,當天占卜第二天就會死亡,不用再用藥物治療了。
這種脈象出現在皮肉中,有出來卻沒有進去,翻滾起伏就像羹湯上方的油脂一樣,都是死亡的徵兆。如果用藥物治療,卻突然見到病情好轉,必須立即用人參、黃耆、當歸、附子等藥物來救治,還有機會恢復生命。
這些脈象都可以綜合起來觀察。
一般來說,鬼賊脈可以推算,雖然病人看起來像是可以康復,但實際上離死亡時間很近。春天出現秋天的脈象,肺克肝,會死在庚辛申酉日;夏天出現冬天的脈象,也是一樣,會死在壬癸日;嚴冬出現四季的脈象,會死在戊己辰戌日;秋天出現夏天的脈象,也會死在丙丁日;季月夏季出現春天的脈象,會死在甲乙日(寅卯)。
臟氣喜歡它所生的臟氣,卻害怕它所克的臟氣。例如肝臟得到肺臟的脈象,會死在秋天,庚日病情嚴重,辛日死亡,時間是申酉時;心臟得到腎臟的脈象,會死在冬天,壬日病情嚴重,癸日死亡,時間是亥子時;腎臟得到脾臟的脈象,會死在四季,戊日病情嚴重,己日死亡,時間是辰戌丑未時;肺臟得到心臟的脈象,會死在夏天,丙日病情嚴重,丁日死亡,時間是巳午時;脾臟得到肝臟的脈象,會死在春天,甲日病情嚴重,乙日死亡,時間是寅卯時。
春得冬脈只是虛,急宜補腎忌泄疏。若得夏脈緣心實,還應瀉子自無虞;夏秋冬脈皆如是,在前為實後為虛。春中若得四季脈,不治多應病自除。
抑論訣云:得妻不同一治,生死仍須各推。假令春得肺脈為兒,得心脈乃是肝兒,腎為其母,脾則為妻。春得脾而莫療,冬見心而不治,夏得肺而難瘥,秋得肝亦何疑?此四時休旺之理,五行生剋之義。但既以春得四季脈為不治自愈,又云春得脾而莫療者,何耶?蓋春脈肝弦帶緩者,為微邪無病。若肝弦全無,獨見緩脈者,則土盛生金,反來剋木,故曰:得妻不同一治。
夏秋冬脈仿此。
六脈若失更無憑,可診三脈於其足,太衝太谿衝陽穴,有無生死決之速。
白話文:
春天如果出現冬天脈象,表示身體虛弱,應該著重補腎,避免過度消耗。如果出現夏天的脈象,表示心氣充實,就應該瀉火,不用擔心。夏天、秋天、冬天的脈象也以此類推,前面是實證,後面就虛弱了。春天如果出現四季的脈象,不用治療,病就會自然痊癒。
《抑論訣》說:不同的人,即使是同樣的脈象,治療方法也不相同,生死存亡也要依情況判斷。例如春天出現肺脈,就如同得到兒子;出現心脈,就如同得到肝兒;腎臟如同母親,脾臟如同妻子。春天出現脾脈而沒有治療,冬天出現心脈而不治療,夏天出現肺脈而難以痊癒,秋天出現肝脈也無需懷疑。這是四季休旺的道理,也是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既然春天出現四季脈象,不用治療就會自愈,那為什麼又說春天出現脾脈就不應該治療呢?這是因為春天肝脈弦緊帶緩,表示輕微的邪氣,並無大病。如果肝脈完全沒有弦緊,只有緩脈,那就表示土氣旺盛,生出金氣,反過來克制木氣,所以才說「得妻不同一治」。
夏天、秋天、冬天的脈象也以此類推。
如果六脈診斷不出結果,可以診斷腳上的三脈,太衝穴、太谿穴和衝陽穴,就能迅速判斷生死的可能性。
太衝穴肝脈,在兩足大指行間上二寸動脈中。太谿穴命門脈,在足內踝後跟骨上動脈陷中。凡諸病必診太衝、太谿,應手動者生,止而不動者死。若傷寒必診衝陽穴,在足跗內庭上五寸骨間動脈,乃足陽明胃經,動則為有胃氣,止則為無胃氣。是三脈雖不比手之六脈可通十二經,然手脈既失,亦可診以決斷死生。古人設此者,正欲冀其萬一耳。
白話文:
太衝穴與太谿穴的診斷
太衝穴位於肝經,在雙腳大拇指與第二根腳趾之間向上兩寸的動脈處。太谿穴位於命門脈,在腳內踝後跟骨上動脈凹陷處。
任何疾病,都應當診斷太衝穴與太谿穴。若脈象跳動,則表示患者生機尚存;若脈象停止不動,則表示患者生命垂危。
若患有傷寒,則必須診斷衝陽穴,位於腳背內庭穴上方五寸的骨縫間動脈處,屬於足陽明胃經。脈象跳動表示胃氣充足,脈象停止則表示胃氣衰敗。
這三個穴位的脈象雖然無法像手部的六脈一樣,可以通達十二經絡,但當手脈診斷失常時,也可以通過這三個穴位來判斷生死。古人設置這三個穴位,正是為了應急求生。
4. 形色脈相應總訣
形健脈病人不久,形病脈健亦將危。
假如健人診得浮緊而澀,似傷寒太陽經病脈,其人雖未頭痛發熱惡寒,此則不久即病,病即死也,謂之行屍。又如十五動一止一年殂,其人雖未病,期應一年,病即死也。病人脈健者,假如形容羸瘦,精神枯槁,盜汗不食,滑泄不止者,勞損之症,而脈反見洪健者亦死。
色脈相生病自已,色脈相勝不須醫。
經言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相勝之脈者,即死。得相生之脈者,病即自已。蓋四時之色,仍以從前來者為實邪,從後來者為虛邪。例看假令色紅心病,熱痰火癲狂斑疹等症,其脈當浮大而散。色青肝病,脅痛乾嘔便血等症,其脈當弦而急。
白話文:
身體健壯但脈象虛弱的病人,很快就會病倒;而身體虛弱但脈象強健的病人,也將不久於人世。
如果健康的人檢查出浮緊而澀的脈象,類似傷寒太陽經病的脈象,即使此人尚未出現頭痛發熱惡寒等症狀,也將很快生病,而且會因此而死,稱為行屍。又例如脈搏每十五下才動一下,如此持續一年就會死亡,即使此人尚未生病,也應在一年之內,一旦生病就會死去。
如果病人脈象強健,但形體消瘦,精神萎靡,盜汗不食,滑瀉不止,這是勞損的症狀,而脈象卻反常地洪健,也將會死亡。
面色和脈象互相配合,病就會自行痊癒,面色和脈象互相克制,就無需治療。
經書中說,如果看到患者的面色但無法從脈象中得到相應的信息,反而是相克的脈象,就會死亡;如果得到相生的脈象,病就會自行痊癒。這是因為四季的顏色,以從前來的為實邪,從後來者為虛邪。例如,假設患者面色發紅,但心臟有病,出現熱痰、火盛、癲狂、斑疹等症狀,其脈象應該浮大而散;如果患者面色青綠,但肝臟有病,出現脅痛、乾嘔、便血等症狀,其脈象應該弦而急。
色黃脾病,濕熱、腫脹傷食、嘔泄、關格等症,其脈當中緩而大;色白肺病,氣喘、痰飲、痿悴、咳嗽等症,其脈當浮澀而短;色黑腎病,腰腳疝瘕、淋濁、漏精等症,其脈當沉濡而滑。其間多動則為虛為火,靜則為寒為實,皆當與脈而言之也。又五色應五臟,間有綠色,乃任督陰陽會也。
肥人沉結瘦長浮,矮促長疏盡莫違。
肥人肉厚,脈宜沉結;瘦人肉薄,脈宜浮長。人形矮則脈宜短促,人形長則脈宜疏長。相違相反而又不和者皆死。非但形體相應,雖皮膚滑澀寬緊,亦宜與脈相應在。經言:脈數,尺之皮膚亦數;脈急,尺之皮膚亦急;脈緩,尺之皮膚亦緩;脈澀,尺之皮膚亦澀;脈滑,尺之皮膚亦滑是也。
白話文:
臉色發黃,脾臟有病,常見症狀有濕熱、腫脹、傷食、嘔吐腹瀉、關格等,脈象表現為沉緩而大。臉色發白,肺臟有病,常見症狀有氣喘、痰飲、痿悴、咳嗽等,脈象表現為浮澀而短。臉色發黑,腎臟有病,常見症狀有腰腳痠痛、疝氣、瘕積、淋濁、漏精等,脈象表現為沉濡而滑。
此外,根據身體的動靜變化,可以判斷虛實寒熱。如果身體活動頻繁,則多屬虛火;如果身體靜止不動,則多屬寒實。這些判斷都需要結合脈象來綜合分析。
五色對應五臟,有時也會出現綠色,代表著任脈和督脈,也就是陰陽交匯之處。
體型肥胖的人,脈象應該沉而結實;體型瘦弱的人,脈象應該浮而長。身材矮小的人,脈象應該短促;身材高挑的人,脈象應該疏長。如果脈象與體型不符,就會出現矛盾,這種情況往往預示著死亡。
不僅體型要與脈象相應,皮膚的滑澀、寬緊程度也應該與脈象相一致。經書記載:脈象數,尺部皮膚也應該數;脈象急,尺部皮膚也應該急;脈象緩,尺部皮膚也應該緩;脈象澀,尺部皮膚也應該澀;脈象滑,尺部皮膚也應該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