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梃

《醫學入門》~ 卷首 (21)

回本書目錄

卷首 (21)

1. 明醫

何彥徵,諱淵,字以行,鎮江丹徒人,家世醫。永樂中,以名醫徵隸太醫院院使。

黃𧈭,字夢祥,號熙春,存禮之子。業儒精醫。正統初,徵為太醫院太醫,其術愈精。

陸彥功,國朝歙人。世醫,至公尤精。徵太醫不拜,晚年編《傷寒類症便覽》十卷。

陶華,字尚文,號節庵,餘杭名醫,幼讀儒書,帝通百氏,著《傷寒瑣言》,大行於世。正統間被徵,引疾歸,時論高之。

鄒福,字魯濟,國朝甌寧人。善察脈,著《經驗良方》。仲子遜亦傳其業,有司薦為醫官,不就。

熊宗立,號道軒,國朝建陽人。從劉剡學,兼通陰陽醫卜之術。註解《難經》、《脈訣》,撰《藥性賦補遺》,集《婦人良方》。

王時勉,善觀色察脈,能預言人病。

張至和,精醫,二人俱國朝吳郡人。

劉毓,字德美,號益齋,國朝金陵人,徙蘇之長洲。業儒既成,不忍違養,乃學醫,薦為太醫,善學丹溪者也。

汪渭,字以望、號古樸,國朝祁門臨清之樸墅人,出唐越國公之後。世醫,至先生益精,嘗曰:東垣主於升陽補氣,丹溪主於滋陰降火,若陰虛陽亢,當合東垣、丹溪兩法治之。

劉全備,字克用,國朝柯城人。注《編注病機》、《編注藥性》。

虞摶,字天民、號恆德老人,正德花溪人。著《醫學正傳》、《醫學權輿》、《醫學集成》。

方廣,字約之,號古庵,嘉靖休寧人。讀儒之暇,留意醫經,為名醫。善用丹溪法,著《丹溪心法附余》、《藥性書》、《傷寒書》。

薛己,字新甫,號立齋,吳郡人,家世明醫,至公盡會諸家之法。嘉靖時,官南京太醫院院使。著《外科樞要》。

程伊,字宗衡,新安人,國朝淮府良醫。纂《醫林史傳》、《外傳》、《拾遺》。

白話文:

[明醫]

何彥徵,名淵,字以行,是鎮江丹徒人,世代行醫。永樂年間,因為醫術高明被徵召到太醫院擔任院使。

黃𧈭,字夢祥,號熙春,是存禮的兒子。精通儒學,也擅長醫術。正統年間,被徵召為太醫院太醫,醫術日益精湛。

陸彥功,是明朝歙縣人。世代行醫,醫術精湛,尤其以內科見長。曾被徵召為太醫,但他沒有就任,晚年編著了十卷本的《傷寒類症便覽》。

陶華,字尚文,號節庵,是餘杭有名的醫生,自幼研讀儒家經典,通曉諸子百家學說,著有《傷寒瑣言》,廣為流傳。正統年間被徵召,但他以疾病為由辭官歸隱,當時輿論對他十分推崇。

鄒福,字魯濟,是明朝甌寧人。善於診脈,著有《經驗良方》。他的兒子鄒遜也繼承了他的醫術,曾被有關部門推薦擔任醫官,但他沒有接受。

熊宗立,號道軒,是明朝建陽人。師從劉剡學習醫術,同時也通曉陰陽五行和占卜之術。他為《難經》、《脈訣》作注,撰寫了《藥性賦補遺》,並編纂了《婦人良方》。

王時勉,善於觀察面色和診脈,能夠預測疾病。

張至和,醫術精湛,他和王時勉都是明朝吳郡人。

劉毓,字德美,號益齋,是明朝金陵人,後來遷居蘇州長洲。儒學有成之後,他不忍違背父母之命,於是學習醫術,被推薦為太醫,擅長運用朱丹溪的醫學理論。

汪渭,字以望,號古樸,是明朝祁門臨清樸墅人,是唐朝越國公的後裔。世代行醫,到他這一代醫術更加精湛,他曾說:「張元素(東垣)的醫學重在升陽補氣,朱丹溪的醫學重在滋陰降火,如果出現陰虛陽亢的情況,就應該結合張元素和朱丹溪的療法來治療。」

劉全備,字克用,是明朝柯城人。《編注病機》、《編注藥性》的注釋者。

虞摶,字天民,號恆德老人,是正德年間花溪人。著有《醫學正傳》、《醫學權輿》、《醫學集成》。

方廣,字約之,號古庵,是嘉靖年間休寧人。在研讀儒家經典之餘,也致力於醫學經典的研究,成為著名的醫生。善於運用朱丹溪的醫學方法,著有《丹溪心法附余》、《藥性書》、《傷寒書》。

薛己,字新甫,號立齋,吳郡人,世代行醫,他精通各家醫學理論。嘉靖年間,擔任南京太醫院院使。著有《外科樞要》。

程伊,字宗衡,新安人,是明朝淮府的優秀醫生。編纂了《醫林史傳》、《外傳》、《拾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