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梃

《醫學入門》~ 卷首 (20)

回本書目錄

卷首 (20)

1. 明醫

趙良,字以德,號云居,元之浦江人。從丹溪先生學醫,著《醫學宗旨》、《金匱方衍義》。

王履,字安道,國朝崑山人。學醫于丹溪先生,盡得其術,博學能詩。著《溯洄集》、《百病鉤玄》、《醫韻統》。

周漢卿,國朝松陽人。善針灸。治一女子生瘰癧,環頸及腋九十九竅,竅破白汁出,右手拘攣不可動,身體火熱。公為剔竅母,長二寸,其餘以火次第烙之,數日成痂而愈。治一人背苦曲杖而行,人以風治之。公曰:非風也,血澀不行也。為針兩足崑崙穴,頃之投杖而去。

張頤,字養正,國朝吳下明醫。中年以瞽廢,而氣岸峭直不衰,周文襄公巡撫吳中賓禮之,議論侃侃不屈。其醫大概以保護元氣為主,處劑多用參、術,而每著奇效。能預刻年月日決人生死,往往奇中。嘗嘆世言東垣、丹溪,醫中王道,信然,以其效遲也,然善用數著奇效。

錢瑛,字良玉,世傳顱囟醫。宣德中入太醫院。寧陽侯孫生九月,驚悸頻啼而汗,百方莫效。公命坐兒於地,使掬水為戲,驚啼頓止。人問之,曰:時當季春,兒豐衣帷處,不離懷抱,其熱鬱安所泄耶?使之近水則火邪殺,得土氣則臟平,故不藥而愈,吳下小兒醫善錢氏云。

劉遵道,國朝草窗先生族弟。有漁人誤吞釣鉤,公令溶蠟為丸,以線灌下,鉤銳入蠟,即曳而出。

吳傑,字士奇,國朝武進人,自號暘谷。谷者,穀神也。世醫薦入御藥房,與唐荊川相善。

殷傅,字朝相,號壺仙,國朝瓜州人。治傷寒誤服熱藥將死,舌黑不硬,兩頰腫而咽尚通,公曰:舌不硬,咽尚通,太陰、少陰經尚未絕。乃與大劑,一飲汗出,二飲熱去,三飲病已。治淋瀝忽變口噤厥逆,他醫以為風,公診尺脈沉大,知病屬下焦,投以八正散而愈。

汗忱,字益敬,號孚庵,國朝歙人。因體弱與母病習醫,著《折肱錄》。

倪維德,字仲賢,號敕山,國朝三吳名醫,宋和州防禦使昌嗣之後。其家世業《墳》,《典》、《丘》、《索》。著《醫說》及《原機啟微》。公尤以急濟為務。治小兒八歲忽得昏憊疾,數日方蘇,騃戇如木偶人,寒暑飢飽皆不知,嘗食土炭至口,不得出音,用疏風助脾之劑,數服而愈。蓋脾藏智意,挾風則不知人事矣。

呂復,國朝四明人,深於醫道。有因大醉甚大吐,熟睡至次早,眼中視物皆倒植,診其脈左關浮促,復用藜蘆、瓜蒂,平旦吐之,視物如常。蓋傷酒吐時,上焦反復,致到其膽腑,故視物皆倒,法當復吐,以正其膽。

胡重禮,真州人,國朝初以醫名世。

沈繹,字誠莊,吳郡人,好學篤行。洪武中肅王嗜乳酪獲疾,飲濃茶數碗,盪滌膈中而愈。王神之,奏授本府良醫。

白話文:

[明醫]

趙良,字以德,號云居,是元朝浦江人。師從朱丹溪學習醫術,著有《醫學宗旨》、《金匱方衍義》。

王履,字安道,是明朝崑山人。學習醫術於朱丹溪,完全掌握了朱丹溪的醫術,並且博學多才,還能寫詩。著有《溯洄集》、《百病鉤玄》、《醫韻統》。

周漢卿,是明朝松陽人。擅長針灸。曾治療一位女子患有瘰癧,頸部和腋下有九十九個孔洞,孔洞流出白色膿液,右手攣縮不能動彈,身體發熱。周漢卿為她剔除了最大的膿腫,約長二寸,其餘的膿腫則用火依次燒灼,數日後結痂痊癒。還曾治療一人背痛,需拄杖行走,他人認為是風痺,周漢卿卻說不是風痺,而是血脈不通,於是為其針刺兩足崑崙穴,不久那人便扔掉拐杖離去。

張頤,字養正,是明朝吳地著名的醫生。中年失明,但氣節剛正不減,明朝周文襄公巡撫吳中時,曾禮待他,兩人議論時,張頤侃侃而談,毫不屈服。他的醫術主要以保護元氣為主,處方多用人參、白術,常常收到奇效。他能預測年月日時,斷定人的生死,往往很準確。他曾感嘆世人稱讚李東垣、朱丹溪是醫學中的王道,的確如此,但他們的療效較慢,然而善於運用一些方法卻能收到奇效。

錢瑛,字良玉,世代相傳擅長治療顱囟疾病。宣德年間進入太醫院。寧陽侯的孫子九個月大時,經常驚悸啼哭並出汗,各種方法都無效。錢瑛讓孩子坐在地上,讓孩子玩水,驚悸啼哭立刻停止。有人問他原因,他說:現在是春季,孩子穿著厚衣,一直抱在懷裡,體內的熱氣無處發散,讓他接觸水,則可以清熱解毒,接觸泥土則可以使臟腑平和,所以不藥而愈。吳地小兒科醫生都推崇錢氏醫術。

劉遵道,是明朝草窗先生的族弟。曾有一漁民誤吞魚鉤,劉遵道讓他用融化的蠟做成丸藥,用線穿過,吞服下去,魚鉤嵌入蠟丸中,便很容易拉出來了。

吳傑,字士奇,是明朝武進人,自號暘谷(暘谷:穀神)。世代行醫,被推薦進入御藥房,與唐荊川交好。

殷傅,字朝相,號壺仙,是明朝瓜州人。曾治療一患傷寒的病人,誤服熱藥而將死,舌頭發黑但不硬,兩頰腫脹但咽喉還能吞咽,殷傅說:舌頭不硬,咽喉能吞咽,太陰、少陰經脈尚未衰竭。於是給他服用大劑量的藥物,第一次服藥後出汗,第二次服藥後熱退,第三次服藥後病癒。還曾治療一人患淋證,突然口噤厥逆,其他醫生認為是風痺,殷傅診其脈象,發現脈沉大,知道病在小腸,用八正散治療而痊癒。

汗忱,字益敬,號孚庵,是明朝歙縣人。因體弱多病和照顧母親,而學習醫術,著有《折肱錄》。

倪維德,字仲賢,號敕山,是明朝江南地區著名的醫生,是宋朝和州防禦使倪昌嗣的後代。他家世代收藏醫書典籍。著有《醫說》及《原機啟微》。他尤其注重緊急救治。曾治療一個八歲小孩,突然昏迷不醒,數日後才甦醒,卻變得痴呆像木偶一樣,不論寒暑飢飽都不知,曾吃土炭到口中,卻發不出聲音,倪維德用疏風健脾的藥物,服藥數次後痊癒。因為脾主運化,藏意念,如果風邪侵襲脾,則會神志不清。

呂復,是明朝寧波人,精通醫道。曾治療一人因大量飲酒而嘔吐不止,睡到第二天早上,看東西都倒立,呂復診其脈象,發現左關脈浮促,於是用藜蘆、瓜蒂讓他嘔吐,天亮後嘔吐完畢,視物就恢復正常了。因為傷酒嘔吐時,上焦氣機逆亂,導致影響到膽腑,所以視物倒立,需要再次嘔吐,才能調整膽腑的氣機。

胡重禮,真州人,明朝初期以醫術聞名於世。

沈繹,字誠莊,吳郡人,好學且品行端正。洪武年間,肅王因食用乳酪而生病,喝了幾碗濃茶後,腹中不適才消除,肅王十分感激,上奏朝廷,授予沈繹本府良醫的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