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入門》~ 內集·卷二 (98)
內集·卷二 (98)
1. 治瘡門
因商販得五倍之利而名。又名文蛤,其內多蟲似之。無毒。主肺臟風毒流溢皮膚作風濕癬瘡,瘙癢膿水,小兒面鼻疳瘡;末敷口瘡,立進飲食;或風毒上攻;眼赤腫痛澀癢,上下瞼爛,浮翳胬肉侵睛,內服外洗;療齒宣疳䘌,五痔腸風下血,瀉痢。丹溪云:屬金與水。含口中善收頑痰,解諸熱毒,生津液,收斂之妙劑也。
蜀中者佳,去蟲。湯藥生用,丸藥略炒。染須炒至煙起,以濃茶潑之,再炒至煙淨,用青布包,以腳踏石壓干為末。單方:治小兒吐不定,五倍子二個,一生一熟,甘草一寸炙,為末,米泔下二錢。立止。
無名異,
無名異甘平無毒,主治金瘡理折傷,內損生肌止疼痛,更消癰腫治諸瘡。
廣州黑褐者良,狀如黑石炭,嚼之如餳,言無可名其異也。主金瘡折傷內損,止痛生肌,消腫毒癰腫,醋摩敷之,另研。
赤石脂,
赤石脂甘酸且溫,生肌斂口瘡無痕,固腸胃又澀精血,下胎衣為入心源。白者性味俱相似,青黃黑各應臟論。
赤以色言,脂乃石之膏黏也,無毒。降也,陽中之陰也。敷癰疽、瘡癤、痔瘻,排膿止痛,生肌斂口,固腸胃,療腹痛泄澼、寒滑疳瀉、下痢赤白、澀精益精,止小便利及淋瀝。又止吐血、衄血及女子崩中漏下,難產胞衣不下。經云:澀可去脫。石脂為收斂澀劑,而又能催生下胞衣者,何也?蓋赤脂入丙,白脂入庚故也。
所以赤者主養心氣,鎮驚悸。凡使,色理鮮膩黏舌者佳。火煅通赤,放冷細研,水飛三次。曬乾。惡大黃,畏芫花。白石脂,味甘、酸,平,無毒,主養肺。青石脂,味酸,平,無毒,主養肝膽氣。黃石脂,味苦,平,無毒,主養脾氣。黑石脂,味鹹,平,無毒,主養腎氣,強陰。
《圖經》云:五色石脂,主治並同,後人分之,今惟用赤白二種,余不復識,製法同上。曾青、燕屎為使。惡松脂、細辛。畏黃芩、黃連、甘草。得厚朴並米飲,止便膿。
青礞石,
青礞石療痰火瘡,能消食積滯臟腑,小兒羸瘦婦人癥,攻刺腹心作痛苦。
其石青青朦朦,味淡,無毒,性好沉墜,得焰硝能利濕熱痰積從大腸而出。因濕熱盛而皮膚生瘡者,一利即愈。得巴豆、大黃、三稜等劑,治食積不消,留滯在臟腑,結成癥塊,經久不瘥。兼治小兒食積羸瘦,婦人積年食癥,攻刺腹心。入鹽泥固濟罐內,火煅一日,細研。
凝水石,
凝水石寒甘辛味,火燒丹毒醋調敷,解胃伏熱及身熱,時行煩渴立消除。
又名寒水石。出常山,色白,有縱理者,有橫理者,投水中,與水同色凝動者佳。大寒,無毒。治小兒丹毒,火燒為末,醋調敷之。能解胃中及五臟伏熱,身熱皮中如火,時行煩渴,傷寒勞復發熱。兼蕩腹中積聚邪氣,水腫小腹痹,壓丹石毒。火煅七次,水飛。雷公以生薑汁煮乾,研用。畏地榆,解巴豆毒。
白話文:
治瘡門
五倍子因其商販獲利五倍而得名,又名文蛤,內含許多蟲狀物,無毒。主治肺臟風毒外溢皮膚,形成風濕癬瘡、瘙癢流膿;小兒面鼻疳瘡;將其研末敷於口瘡,可立即進食;或風毒上攻,眼赤腫痛、澀癢,上下眼瞼潰爛,眼球上有翳膜或胬肉侵犯,可內服外洗;治療齒齦腫痛、疳瘡、五痔、腸風下血、瀉痢。丹溪翁言:五倍子屬金與水,含於口中能有效收斂頑痰,解諸熱毒,生津液,其收斂功效極佳。
蜀地產的五倍子品質最佳,需去除蟲體。湯藥使用生品,丸藥則略炒。若用於染髮,則需炒至冒煙,再以濃茶潑灑,繼續炒至煙消盡淨,用青布包裹,以腳踏石頭壓榨乾燥後研磨成粉。單方:治小兒吐逆不止,五倍子兩個(一個生一個熟),炙甘草一寸,研末,用米泔水送服二錢,可立即止住嘔吐。
無名異
無名異味甘平,無毒,主治金瘡、骨折、內傷,能生肌止痛,消腫治諸瘡。
廣州產的黑褐色無名異最佳,狀如黑炭,嚼之如飴,因其難以命名而得名。主治金瘡、骨折、內損,止痛生肌,消腫毒、癰腫,可用醋磨敷,另研細末使用。
赤石脂
赤石脂味甘酸而性溫,能生肌斂口瘡不留疤痕,固腸胃、澀精血,助產下胎衣,入心經。白色赤石脂的性味與之相似,青、黃、黑三種赤石脂則各有歸屬的臟腑。
赤石脂因其顏色而得名,脂是石頭的膏黏之物,無毒。其性屬下降,是陽中之陰。用於治療癰疽、瘡癤、痔瘻,能排膿止痛,生肌斂口,固腸胃,治療腹痛泄瀉、寒滑疳瀉、下痢(赤白痢)、澀精益精,止小便頻數及淋瀝。又能止吐血、鼻出血及婦女崩漏、難產、胎盤不下。經書記載:澀藥可治脫症。石脂是收斂澀藥,但又能催生下胎盤,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赤石脂入丙火,白石脂入庚金的緣故。
所以赤石脂主治養心氣,鎮驚悸。使用時,應選擇顏色鮮豔、質地黏膩、能黏舌者為佳。將其火煅至通紅,放涼後細研,水飛三次,曬乾。忌與大黃同用,畏芫花。白石脂味甘酸,性平,無毒,主治養肺;青石脂味酸,性平,無毒,主治養肝膽氣;黃石脂味苦,性平,無毒,主治養脾氣;黑石脂味鹹,性平,無毒,主治養腎氣,強陰。
《圖經》記載:五色石脂,主治功效相同,後人將其區分,現今僅使用赤白二種,其餘已不常見,製法同上。曾青、燕屎為其輔藥。忌與松脂、細辛同用,畏黃芩、黃連、甘草。若與厚朴同用,並以米湯送服,可止便膿。
青礞石
青礞石治療痰火瘡,能消食積、滯留在臟腑中的積滯,治療小兒羸瘦、婦女癥瘕,攻破刺痛腹心的癥結。
青礞石顏色青綠朦朧,味淡,無毒,性沉重,與焰硝同用,能利濕熱、痰積,從大腸排出。因濕熱盛而皮膚生瘡者,一經通利即可痊癒。與巴豆、大黃、三稜等藥同用,治療食積不消,滯留在臟腑中,結成癥塊,久治不癒者。兼治小兒食積羸瘦,婦人積年食癥,攻破刺痛腹心的癥結。將其放入鹽泥固濟罐內,火煅一日,細研。
凝水石
凝水石味寒甘辛,火燒後研末,用醋調敷,能解胃中伏熱及身熱,治療時行感冒引起的煩渴,可立即消除。
又名寒水石。產於常山,顏色潔白,有縱紋者,有橫紋者,投入水中,與水同色並凝而不動者為佳。大寒,無毒。治療小兒丹毒,火燒研末,醋調敷之。能解胃中及五臟伏熱,身熱如火,時行感冒引起的煩渴,傷寒勞復發熱。兼能蕩滌腹中積聚的邪氣,治療水腫、小腹痺痛,壓制丹毒。火煅七次,水飛。雷公方以生薑汁煮乾,研用。畏地榆,能解巴豆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