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梃

《醫學入門》~ 內集·卷二 (88)

回本書目錄

內集·卷二 (88)

1. 治寒門

薑黃,

薑黃氣烈似鬱金,治冷氣脹痛腹心,破血積能通經水,退風熱消癰腫深。

形似生薑而色黃。《日華》云:海南生者名莪朮,江南生者為薑黃。味苦、辛,氣大寒,功力烈於鬱金。治氣為最,冷氣宿食,心腹結積脹痛用之。破惡血、血塊、癥瘕,通月經,產後敗血衝心尤驗。兼除風熱,暴風疼痛;消癰腫,治撲損瘀血。醋炒用。

巴豆,

巴豆大毒味辛熱,主蕩胃中寒積結,氣血痰食水癖消,更通月水排膿血。

出巴蜀,形如豆。一種剛子顆小似棗核兩頭尖者,能殺人。本草云:生溫熟寒。其實熱,毒藥也。惟急治通水穀道,生用去心膜,紙挹去油;緩治消堅磨積,水煮五次,或炒煙盡色黑研用。可以通腸,可以止瀉,世所不知,此雷公說也。主盪滌胃中寒積,癥瘕,痃癖,冷氣血塊,痰癖,宿食,留飲,水腫,宣一切壅滯閉塞,氣痢積瘧,女子月閉,爛胎,惟傷寒熱閉忌用。兼去惡內,排膿消腫,除鬼毒蠱疰,殺蟲魚、斑蝥、蛇虺毒。

東垣云:斬關奪門之劑。不可輕用,誤中其毒,以黃連、大豆汁解之,芫花為使,惡蘘草,畏大黃、黃連、藜蘆。忌蘆筍、醬豉、冷水,得火良。古枳巴丸:大枳殼兩個去瓤,每個入巴豆一粒在內,線扎,置砂鍋內,以醋浸一宿,煮乾為末,濕紙蘸藥敷根上,痔去,即用生肌散;如日久頑漏,用津液調敷,敗肉自去。或去巴豆,醋糊為丸,梧子大,每十五丸茶清下,治痔漏下血癢痛。

以上治中焦寒藥。

菟絲子,

菟絲子甘辛平補衛,腎寒精遺腰腳痹,潤心肺止口渴干,明目去積健脾胃。

其根初生似兔,其苗初生若絲,得他草木則纏繞而上寄,未必專附松也。中春結實,稟中和凝正陽氣,性平,無毒。偏補衛氣,助人筋脈。主腎虛陰莖中寒精自出,遺溺尿血。強陰益精,髓堅筋骨,續絕傷,腰膝痠痛頑麻。潤心肺燥,止口渴舌苦。治肝虛風,明目,小兒頭瘡、疹痘癢塌,痔痛。

益脾胃,進飲食,去寒血為積。令人服健,久肥延年輕身,有子。仙方多有為末單服者,久則氣壅便閉,宜以潤藥解之。若單為丸,則久服無妨。不入湯藥。水淘洗去砂土曬乾,擇去雜子,酒浸二三日,蒸出芽,搗爛如膏為丸;或作餅,曬乾入藥亦好。緊急只用酒炒研末。根行血,可和丹藥。

苗搗汁,塗面瘢神效。

補骨脂,

補骨脂辛大溫燥,腎傷腰痛陰濕瘙,精冷髓敗便溺頻,風虛頑痹尤可靠。

能補骨中脂髓,又名破故紙,因番語呼為婆固脂,即胡韭子也。無毒。主房勞過度,腎經有傷,腰痛,陰囊濕癢,陽衰精冷自流,骨髓傷敗,小便利,腹中冷,易泄;又治風虛冷痹,四肢疼痛及婦人血氣墮胎,兼明耳目。一切勞傷火衰者用之。雷公云:性大燥。酒浸一宿,漉出,用水浸三宿,蒸三時久,日乾,緊急微炒,止泄麵炒,補腎用麻子仁炒。

白話文:

治寒門

薑黃:性味辛、苦,氣寒,功效強過鬱金。主治各種寒氣導致的腹脹疼痛,能破除血瘀,促進經血運行,消退風熱及深層癰腫。外形似生薑但顏色發黃。《日華子本草》記載,海南產的稱作莪朮,江南產的則稱為薑黃。治療寒邪最有效,適用於寒邪、宿食、心腹積聚脹痛等症。能破除惡血、血塊、癥瘕,通利月經,產後敗血衝心等症尤為有效。同時也能消除風熱引起的疼痛,消散癰腫,治療跌打瘀血。醋炒後使用。

巴豆:性味辛熱,有大毒。主要作用是瀉除胃中寒邪積聚,能消散氣血、痰飲、食積、水腫等,並能通利月經、排出膿血。產於巴蜀地區,形狀像豆子。有一種小如棗核,兩頭尖的巴豆毒性極強,能致死。《本草綱目》記載:生巴豆性溫,熟巴豆性寒。其性味辛熱,有毒。僅適用於緊急情況下通利水道,生用需去掉心皮,用紙吸去油分;緩治則用於消堅散積,需水煮五次,或炒至顏色變黑研末使用。既能通腸,又能止瀉,世人多不知曉,這是雷公(古代著名醫家)的說法。主治盪滌胃中寒邪積聚、癥瘕、痃癖、寒邪氣血瘀滯、痰癖、宿食、水腫等一切壅滯閉塞的病症,以及氣痢、瘧疾、女子月經閉止、滑胎等。但傷寒熱閉者忌用。還能清除體內邪氣,排出膿液,消腫,去除鬼毒蠱毒,殺滅蟲魚、斑蝥、蛇虺之毒。

李東垣(古代著名醫家)認為此藥如同攻破城門,不可輕易使用。誤服中毒,可用黃連、大豆汁解毒,芫花為輔藥。巴豆畏大黃、黃連、藜蘆,忌與蘆筍、醬豉、冷水同用,火烤則藥效更好。古方枳巴丸:取兩個大枳殼除去瓤,每個放入一粒巴豆,用線扎緊,放入砂鍋,用醋浸泡一夜,煮乾研末,用濕紙蘸藥敷於患處,治療痔瘡,痔瘡去除後再用生肌散;若久治不愈,則用津液調和敷於患處,壞死組織會自行脫落。或去掉巴豆,用醋糊制成梧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十五丸,用茶水送服,治療痔瘡下血、瘙癢疼痛。

以上均為治療中焦寒證的藥物。

菟絲子:性味甘辛平,能補益衛氣。主治腎虛、遺精、腰膝酸痛、尿頻尿血等症,還能潤肺止渴,明目,健脾胃。其根初生時像兔子,幼苗像絲線,依附其他草木向上攀緣生長,並非只依附松樹。中春季節結果,秉承天地間溫和的陽氣,性平,無毒。善於補益衛氣,強壯筋脈。主治腎虛、陽痿、遺精、尿頻、尿血等症。能強壯筋骨,癒合創傷,治療腰膝酸痛、麻木等症。能潤肺止渴,治療口渴、舌苦等症。治療肝虛風、目不明、小兒頭瘡、疹痘、瘙癢、痔瘡疼痛等症。

能益脾胃,增進食慾,消除寒邪瘀血。能使人強健,延年益壽,還能促進生育。許多仙方都單用其藥粉服用,但久服則容易導致氣機壅滯,大便秘結,需用潤下藥物緩解。若制成丸劑服用,則久服無妨。不宜煎湯服用。用水淘洗乾淨,除去雜質,曬乾,再用酒浸泡二三日,蒸煮出芽,搗爛成膏狀制成丸劑;或做成餅,曬乾入藥也很好。緊急情況下,只需用酒炒研末即可。根部有活血功效,可加入丹藥中使用。

其莖葉搗汁,可塗抹於面部瘢痕,效果很好。

補骨脂:性味辛,大溫,燥熱。主治腎虛腰痛、陰部濕癢、遺精、尿頻等症,以及風虛所致的頑固痺痛。

能補益骨髓,又名破故紙,因番語稱之為婆固脂,即胡韭子。無毒。主治房事過度,腎經受損,腰痛,陰囊濕癢,陽虛,精冷自遺,骨髓受損,小便頻數,腹部寒冷,容易腹瀉等症;還能治療風虛寒痺,四肢疼痛,以及婦女血虛、胎漏、流產等症,同時還能明目。一切勞傷火衰者均可服用。雷公認為其性味燥熱。需用酒浸泡一夜,濾出,再用水浸泡三夜,蒸煮三小時,曬乾;緊急情況下微炒即可;治療腹瀉則用麵粉炒制;補腎則用麻仁炒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