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入門》~ 內集·卷二 (80)
內集·卷二 (80)
1. 治寒門
每五丸,空心服。瀉用井花水下;赤痢,甘草湯下;白痢,乾薑湯下;赤白痢,生薑甘草湯下。
天雄,
天雄壯陽散寒濕,上療頭面風邪急,側子專治偏痹風,瘡瘻癰腫效可立。
東垣云:天雄散寒,為去濕助精陽之藥。凡上焦虛陽,頭面風去來疼痛,喉痹,背脊傴僂,胸膈痰水,氣喘促急,霍亂,必用之。久服令人心雄,力作不倦,故名。余與烏、附同,但天雄走上,烏、附達下。取身全、短、無尖,周匝有附子孕十一個,皮蒼色者佳。凡丸,炮去皮尖、底須,湯藥和皮生用亦佳。
遠志為使。惡腐婢,忌豉汁。側子,專治腰腳冷痹,半身不遂及遍身風疹,頸上鼠瘻,一如癰腫皆驗。余與烏、附相同。
生薑,
生薑發散主傷寒,鼻塞頭疼咳逆安,入肺開胃止痰嘔,破血行氣到心間。
姜,御濕氣,如田有界以分水也。味辛,溫,無毒。浮而升,陽也。主發散傷寒傷風,頭痛鼻塞寒熱,咳逆喘嗽上氣。入肺開胃益脾,化痰涎,止嘔吐翻胃之聖藥也。以上諸症皆在表在上之邪,姜能行氣散氣,故治之。產後必用者,以其能破血逐瘀也。今人但知為胃藥,而不知其能通心肺也。
心氣通則一身之氣正,而邪氣不能容,故曰去穢惡,通神明。後人因孔子不徹,而每好食之,其實多服反少智,損心氣,故孔子亦不多食。古云:八九月食姜,至春患眼、損壽、減筋力。又云:平人夜食姜,令人閉氣,病則不拘也。丹溪云:留皮則冷,去皮則熱。非皮之性本冷也,蓋留皮則行表而熱去,去皮則守中而熱存耳。
故又有言曰:姜屑,比之乾薑不熱,比之生薑不潤。以乾生薑代乾薑者,以其不潛故也,秦椒為使。惡黃芩、黃連、天鼠屎。殺半夏、厚朴、茛菪毒。
桂枝,
桂枝辛甘熱且浮,微解風寒汗自收,一樣嫩枝名柳桂,善治上焦熱不留,薄桂專行肢節滯,橫行肩臂必須求。
桂,猶圭也,為諸藥之先聘也。木葉心皆一縱理,獨桂有兩紋,形如圭。諸家論桂不同,惟陳藏器云:菌桂、牡桂、桂心,同是一物。出交趾、南海、桂林、桂嶺、桂陽、柳州、象州者佳。菌桂正圓,如竹卷二三重,味烈肉厚者,即今肉桂。菌,竹名,言其卷如竹筒,故又名筒桂。
半卷多脂者,名板桂,即今鐵板桂也。牡乃老桂,味稍淡,皮薄少脂,乃桂品中之最高者,故又名官桂。桂心,即牡桂去皮一半,取中心近里味辛者。桂枝乃細薄而嫩者。薄桂比桂枝稍厚,柳桂比桂枝更薄。桂枝有小毒。浮而升,陽也。氣、味俱輕。入足太陽經,故能上行頭目,發散表邪。
凡傷風傷寒有汗者,用以微解表邪,邪去而汗自止,非固表止汗之謂也。柳桂,乃小枝嫩條,尤善行上焦,補陽氣,虛人服之使不生熱也。薄桂,乃細薄嫩枝,入上焦,橫行肩臂。治痛風,善行肢節凝滯,兼瀉奔豚。凡使,略刮去粗皮。
白話文:
治寒門
每五丸,空腹服用。用井花水送服以瀉下;赤痢用甘草湯送服;白痢用乾薑湯送服;赤白痢用生薑甘草湯送服。
天雄,壯陽散寒濕,治療頭面風邪急症,其側子專治半身不遂及風痺,瘡瘍腫毒效果迅速。
東垣先生說:天雄散寒,能祛除濕邪,助益精陽。凡上焦陽虛,頭面風寒疼痛,喉嚨痹塞,背脊僂曲,胸膈痰水,氣喘氣急,霍亂等症,都必須使用它。長期服用能使人心氣雄壯,精力充沛,因此得名。天雄與烏頭、附子同屬溫熱藥物,但天雄走上焦,烏頭、附子則達下焦。選擇個體完整、短小、無尖頭,周圍附著十一個左右的附子芽,外皮呈青色者為佳。做成丸劑時,需炮製去皮尖和底部,湯劑則可帶皮生用。
遠志為天雄的配伍藥物。天雄忌與腐婢同用,忌用豉汁送服。天雄的側子,專門治療腰腳寒冷痺痛,半身不遂以及全身風疹,頸部鼠瘻,以及各種癰腫,療效都很好。其與烏頭、附子藥性相似。
生薑,發散風寒,主治傷寒,鼻塞頭痛,咳嗽逆氣,能入肺經,開胃止嘔,活血行氣,直達心臟。
生薑能驅除濕邪,如同田間的田埂分隔水流一樣。味辛,性溫,無毒。性浮而升,屬陽。主治發散傷寒風寒,頭痛鼻塞,寒熱交替,咳嗽氣逆,喘嗽上氣等症。能入肺經,開胃益脾,化痰涎,止嘔吐,是治療嘔吐反胃的良藥。以上諸症都是表邪在上焦的症狀,生薑能行氣散氣,因此可以治療。產後婦女也必須使用,因為它能破血行瘀。現代人只知道它是胃藥,卻不知道它還能通達心肺。
心氣通暢則一身之氣正,邪氣就無法侵入,所以說它能去穢惡,通神明。後世因為孔子不怎麼吃它,而每個人都喜歡多吃它,其實多吃反而會減少智慧,損傷心氣,所以孔子也不多吃。古人說:八九月吃生薑,到春天會患眼疾、損壽命、減弱筋骨力量。又說:普通人晚上吃生薑,會令人氣閉,生病時則不拘泥於此。丹溪先生說:生薑留皮則性寒,去皮則性熱。這並不是說生薑的皮性本寒,而是留皮則走表而使熱邪散去,去皮則守中而使熱邪留存。
因此又有俗話說:薑屑,比乾薑不熱,比生薑不潤。用乾生薑代替乾薑,是因為它不具有潛伏之性。秦椒為生薑的配伍藥物。生薑忌與黃芩、黃連、天鼠屎同用。能解半夏、厚朴、莨菪的毒性。
桂枝,味辛甘,性溫熱且性浮,能微微發汗解表,治療風寒感冒,汗出後自行止汗,並不是固表止汗的意思;嫩枝名柳桂,善治上焦熱證;薄桂專治肢體關節疼痛,治療肩臂疼痛效果甚佳。
桂,如同圭玉一樣,是諸藥之首。其木、葉、心都只有一條紋理,只有桂枝有兩條紋理,形狀像圭玉。各家對桂枝的論述不同,只有陳藏器說:菌桂、牡桂、桂心,都是同一種藥物。產自交趾、南海、桂林、桂嶺、桂陽、柳州、象州等地的桂枝品質最佳。菌桂圓潤,如同竹子捲曲成二三層,味道濃烈,肉厚,就是現在的肉桂。菌,是竹子的名稱,指其捲曲如同竹筒,所以又稱筒桂。
半卷而多油脂的,稱為板桂,就是現在的鐵板桂。牡桂是老桂枝,味道稍淡,皮薄油脂少,是桂枝中的上品,所以又稱官桂。桂心,就是將牡桂去掉一半的皮,取其中心靠近內部的辛辣部分。桂枝是細薄而嫩的枝條。薄桂比桂枝稍厚,柳桂比桂枝更薄。桂枝略帶小毒。性浮而升,屬陽。氣味都比較輕。入足太陽經,因此能上行頭目,發散表邪。
凡是傷風感冒有汗出的,用它來微微解表,邪氣去除了汗自然就止住了,這並不是固表止汗的意思。柳桂,是細小的嫩枝條,尤其善於行於上焦,補益陽氣,虛弱的人服用也不會生熱。薄桂,是細薄的嫩枝條,入於上焦,能橫行於肩臂。治療痛風,善於行氣活血,治療肢體關節凝滯,並能瀉下奔豚氣。使用時,略刮去粗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