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梃

《醫學入門》~ 內集·卷二 (79)

回本書目錄

內集·卷二 (79)

1. 主治各經燥藥

肝(當歸),心(麥門冬),脾(麻仁),肺(杏仁),腎(柏實)

大腸(硝石),小腸(茴香),三焦(山藥),膀胱(茴香),胞絡(桃仁)

以上諸藥,治上中下三焦內燥,兼補血和血之劑。

白話文:

這些藥材對應地能滋潤人體各臟腑的乾燥情況,具體如下:肝臟可用當歸,心臟可用麥門冬,脾臟可用麻仁,肺臟可用杏仁,腎臟可用柏實。

大腸的乾燥可用硝石來治療,小腸的則用茴香,三焦的乾燥可用山藥,膀胱的乾燥也用茴香,而胞絡的乾燥則用桃仁來處理。

以上提及的所有藥材,除了能治療人體上、中、下三焦的內部乾燥,還兼具補血及調和血液的作用。

2. 治寒門

即湯液熱浮長也。古庵云:治寒以熱。熱藥屬陽,故治寒多陽藥。外寒宜汗散,宜用風門藥,寒從汗解也。夫寒濕皆屬陰,宜與治濕門通看。

附子,

附子辛甘鹹熱毒,虛寒風濕行經速,咳逆厥冷腹心疼,霍亂嘔痢筋蜷縮。

附子、烏頭、烏喙、天雄、側子,五物同出異名。似烏鳥頭者為烏頭,俗名川烏;兩歧相合如烏之嘴者為烏喙;細長至三四寸者為天雄;附根而生者為附子;小者為側子。補虛多用附子,風家多用天雄、川烏。東垣云:附子有大毒。陽中陽也。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

本手少陽三焦、命門藥也。能治六腑沉寒,五臟痼冷。主中寒及傷寒陰症陰毒,四肢厥冷,心腹疼痛,煩躁迷悶不省,風寒咳逆邪氣,霍亂轉筋,下痢赤白,脾胃虛冷,脾脹翻胃嘔逆,久瀉不止,頭痛頭風。堅筋骨,治偏風半身不遂及寒濕痿躄拘攣,腰脊膝痛,腳疼冷弱不能行步,諸痹癱瘓,痰涎。得白朮,治腎寒濕;得乾薑,補中回陽。

為百藥之長,通行諸經,引用效最速。丹溪云:八味丸用為少陰嚮導,其補自是地黃,後世因以為補,謬哉!孕婦誤服墮胎。取端平圓大重一兩以上者力全,用黑豆煎水浸五日夜,去皮尖並臍,切作兩片,以姜渣包夾,外又用麵包,灰火中炮熟。如外黃內白,劣性尚存,須薄切,炒令表裡皆黃。

有用童便煮而浸之,以助下行。俗方每用附子,皆須甘草、人參、生薑相配者,正制其毒故也。惟古姜附湯生用之。地膽為使,惡蜈蚣,畏防風、黑豆、甘草、人參、黃耆、烏韭。

川烏,

川烏破積除寒熱,心腹臍間冷氣結,肩胛諸痹目中疼,消胸痰滯三蟲殺,烏喙專主陰囊癢,能消癥腫醫歷節。

行經逐寒,治風濕邪,與附子大同。主破諸積聚寒熱,心腹臍間冷痛,肩胛痛不可俯仰,一切風痹、血痹、半身不遂皆驗。目中痛不可久視,消胸中痰冷,食不下,墮胎,殺三蟲,長而有尖者佳,制同附子。遠志為使。反半夏、栝蔞、貝母、白蘞、白芨,惡藜蘆,忌豉汁。其汁煎之名射罔,味苦。

殺禽獸,療屍疰堅癥,頭風痹痛,又主瘻瘡瘡根,結核瘰癧,毒腫及蛇咬。先取藥塗四畔,漸漸近瘡,習習逐病至骨。瘡有熱膿黃水出塗之,若無膿水,有生血及新傷肉破即不可塗,立殺人。中之者,以甘草、蘭青、小豆葉,冷水解之。烏喙,味辛,微溫。主風濕,丈夫腎濕陰囊癢,寒熱歷節掣引腰痛不能行步,癰腫膿結。

烏龍丹:川烏、五靈脂各五兩,量入龍腦、麝香為末,滴為丸,彈子大。每一丸先以生薑汁研化,次暖酒調,日二次,空心、晚食前服,治癱瘓風,手足軃曳,口眼喎斜,語言謇澀,步履不正,神效。三神丸:烏頭三兩。一兩生,一兩炒熟,一兩燒存性,為末,醋煮,麵糊丸,綠豆大。

白話文:

[治療寒症]

治療寒症,就像煮湯時熱氣會往上飄散一樣。古人說:「治療寒症要用熱藥。」熱性藥屬於陽,所以治療寒症多用陽性藥。外感風寒,適合用發汗散寒的方法,也就是用能發散風邪的藥,讓寒氣隨著汗液排出。寒和濕都屬於陰,應該和治療濕症的篇章一起參考。

[附子]

附子,味道辛辣,帶有甘鹹味,藥性熱而有毒。它能快速疏通經絡,驅散虛寒和風濕。能治療因虛寒引起的咳嗽、手腳冰冷、腹部和心臟疼痛、霍亂、嘔吐腹瀉以及筋脈攣縮等症狀。

附子、烏頭、烏喙、天雄、側子,這五種藥材實際上是同一種植物的不同部位,只是名稱不同。形狀像鳥頭的叫烏頭,俗稱川烏;兩端相合像鳥嘴的叫烏喙;細長約三四寸的叫天雄;附著在根部生的叫附子;較小的叫側子。補虛多用附子,治療風病多用天雄和川烏。東垣說:附子毒性很大,屬於陽中之陽。藥性向上走而不向下沉,藥效走散而不固守。

附子主要歸屬於手少陽三焦經和命門經,能治療六腑的沉寒和五臟的頑固冷症。主要治療因中寒、傷寒引起的陰症、陰毒,症狀包括四肢冰冷、心腹疼痛、煩躁昏迷、不省人事、風寒咳嗽、霍亂、抽筋、腹瀉(包括赤白痢)、脾胃虛冷、脾臟腫脹、胃氣上逆、嘔吐不止、長期腹瀉、頭痛頭風等。它能強健筋骨,治療偏癱、半身不遂、寒濕引起的痿軟無力、筋脈拘攣、腰背膝蓋疼痛、腳痛虛弱、不能行走、各種麻痺癱瘓以及痰液過多等症狀。與白朮同用,能治療腎寒濕;與乾薑同用,能補中氣、恢復陽氣。

附子是各種藥材中的佼佼者,能通行全身經絡,藥效迅速。丹溪說:八味丸用附子是為了引導藥力到達少陰經,真正的補益作用來自於地黃,後世認為附子能補益是錯誤的!孕婦誤服附子會導致墮胎。選擇大小適中、圓潤飽滿、重一兩以上的附子,藥力最足。先用黑豆水浸泡五個晝夜,去除皮、尖端和臍部,切成兩片,用薑渣包裹,外面再用麵包包住,放在灰火中烤熟。如果外表黃色,內部仍然白色,說明藥性未完全轉化,需要切薄片,炒至表裡都呈黃色。

也有人將附子用童子尿煮過再浸泡,以助藥性向下走。民間配方使用附子,通常會與甘草、人參、生薑搭配,目的是為了抑制毒性。只有古代的姜附湯是直接生用的。地膽是附子的藥引,附子畏懼蜈蚣,忌與防風、黑豆、甘草、人參、黃耆、烏韭同用。

[川烏]

川烏能破除積滯,祛除寒邪和熱邪,治療心腹、肚臍之間的冷痛,肩胛疼痛,以及各種麻痹、眼睛疼痛,還能消除胸中的痰液阻塞,殺死體內的寄生蟲。烏喙主要治療男性陰囊瘙癢,能消除腫塊,治療關節疼痛。

川烏能疏通經絡,驅散寒邪,治療風濕邪氣,與附子的作用相似。主要治療各種積聚、寒熱,心腹肚臍之間的冷痛,肩胛疼痛無法俯仰,各種風痹、血痹、半身不遂等症狀。能治療眼睛疼痛,不能長時間注視,消除胸中痰液、胃寒導致的食慾不振,墮胎,殺死三種寄生蟲。長而有尖的川烏藥效較好,炮製方法與附子相同。遠志是川烏的藥引。川烏反半夏、瓜蔞、貝母、白蘞、白芨,畏懼藜蘆,忌與豉汁同服。川烏的汁液煎煮後叫射罔,味道很苦。

能殺死禽獸,治療屍疰、頑固腫塊、頭風痹痛,還能治療瘻瘡、瘡根、結核、瘰癧、毒腫以及蛇咬傷。先將藥塗抹在傷口四周,逐漸靠近傷口,讓藥性慢慢深入直到病灶。如果瘡口有膿液或黃水流出,可以塗抹川烏;如果沒有膿液,只是出血或者新傷破皮,就不能塗抹川烏,會馬上導致死亡。如果中毒,可以用甘草、蘭青、小豆葉,用冷水解毒。烏喙,味道辛辣,藥性微溫。主要治療風濕、男性腎濕引起的陰囊瘙癢、寒熱引起的關節疼痛、牽引腰痛無法行走、癰腫膿結等症狀。

烏龍丹:用川烏、五靈脂各五兩,加入龍腦、麝香研磨成粉末,滴水製成彈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丸,先用生薑汁研磨化開,再用溫酒調服,每日兩次,空腹和晚飯前服用。能治療癱瘓、手腳不靈活、口眼歪斜、言語不清、步履不穩等症狀,效果很好。三神丸:用烏頭三兩,其中一兩生用,一兩炒熟,一兩燒成炭存性,研磨成粉末,用醋煮,用麵糊製成綠豆大小的藥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