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入門》~ 內集·卷二 (78)
內集·卷二 (78)
1. 治燥門
木虻,味苦平,有毒。生木吐中,初出如白蛆,漸大羽化,色綠如蜩蟬,亦啖牛馬等血,故治瘀血、血閉寒熱、無子及目赤痛、眥傷淚出,又能墮胎。如蛇螫人九竅出血,取三七枚燒,服之效。五月採,去翅足,炒黃。
蜚虻,即今啖牛血者,方家呼為虻蟲。味苦寒,有毒。主逐瘀血,破血積堅痞、癥瘕寒熱。通血脈,利九竅,女子月水不通,除賊血在胸腹五臟,治喉痹,消積膿,墮胎。去翅足炒,惡麻黃。
蜚蠊,形似蠶蛾,腹下赤,多在林樹間,百十為聚,八九月知寒,多飛入人家,作姜氣者是。味鹹寒,有毒。主破瘀血堅癥,寒熱積聚,內寒無子。通血脈,治喉痹。去翅足,炒黃色。
䗪蟲,生沙中及人家牆下土中濕處,似鼠婦而大,形扁如鱉,故名土鱉,俗名簸箕蟲。味鹹寒,有毒,主心腹寒熱洗洗,破血積癥瘕,通月水血閉,下乳汁,婦人藥中多用。十月採,日乾炒。畏皂莢、菖蒲、屋遊。
以上治燥雜用。
白話文:
治燥門
木虻,味道苦、性平,有毒。它幼蟲時期在樹木中吐絲結繭,初生時像白色蛆蟲,漸漸長大羽化,顏色變成綠色,像蟬一樣。牠也吸食牛馬等動物的血,因此能治療瘀血、血閉引起的寒熱、不孕以及眼睛紅腫疼痛、眼角受傷流淚,還能墮胎。如果被蛇咬傷導致九竅出血,可以取三到七枚木虻燒成灰服用,很有效。五月採收,去除翅膀和腳,炒至黃色。
蜚虻,就是現在吸食牛血的昆蟲,醫家稱之為虻蟲。味道苦、性寒,有毒。主要功效是驅除瘀血,治療血積、堅硬腫塊、痞塊、癥瘕引起的寒熱。能通暢血脈,疏通九竅,治療婦女月經不通,清除滯留在胸腹及五臟的瘀血,治療喉嚨阻塞,消散積聚的膿腫,以及墮胎。需去除翅膀和腳再炒,忌與麻黃同用。
蜚蠊,形狀像蠶蛾,腹部紅色,多棲息在樹林間,常常成群結隊,數目達百隻以上。八、九月天氣轉涼,牠們會飛入人家,聞起來有薑的氣味。味道鹹、性寒,有毒。主要功效是破除瘀血、堅硬腫塊,治療寒熱積聚、體內寒冷導致的不孕。能通暢血脈,治療喉嚨阻塞。需去除翅膀和腳,炒至黃色。
土鱉蟲,生長在沙地或人家牆下潮濕的泥土中,形狀像鼠婦但更大,身體扁平像鱉,所以叫做土鱉,俗稱簸箕蟲。味道鹹、性寒,有毒,主要治療心腹寒熱,破除血積、癥瘕,通暢月經,治療血閉,催乳,婦科藥方中常用。十月採收,曬乾後炒制。忌與皂莢、菖蒲、屋簷下生長的植物同用。
以上幾種藥物都可用於治療燥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