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梃

《醫學入門》~ 內集·卷二 (64)

回本書目錄

內集·卷二 (64)

1. 治燥門

入薏苡、牛膝,則下行而治血不榮筋,腰痛足疾,合諸血藥。入人參、川烏、烏藥、薏苡,則能榮表以治一身筋寒濕毒。在參、耆則補氣血虛勞而止汗長肌;在芍、朮、地黃則養血滋陰而補腎。合芍藥、木香,則能和肝而止痛治痢;合鱉甲、柴胡,則定寒熱而除溫瘧;合陳皮、半夏,則能止嘔;合遠志、酸棗,則能養心定悸。在桂、附則熱而溫中散冷;在硝、黃則寒而通腸潤燥;在莪、稜、牽牛則破惡血而消癥痞。

是皆隨所引藥為用,蓋味辛甘而氣疏暢無定故也。兼治客血內塞,中風痙汗不出,濕痹,中惡客氣,金瘡跌撲,諸惡瘡瘍及風癬在皮膚中。經云本血藥而又治胸中咳逆上氣。主婦人漏下絕子,臍腹急痛,癥瘕,胎動下血,心腹疼痛,逆產,死胎,產後惡血上衝。《別說》云:於補虛最速,於產後備急。

又有言曰:補女子諸不足,說盡當歸之用。患大虛冷,加而用之。肥潤不枯燥者佳。治上酒浸,治外酒洗,血病酒蒸,痰用薑汁炒。畏菖蒲、海藻,惡牡蒙、䕡茹、熱面。一云:川產者力剛可攻,秦產者力柔可補。

川芎,

川芎辛溫行血氣,止頭疼破血海瘀,更散心郁治癰疽,風寒濕痹亦能去,葉名蘼蕪治老風,又主咳逆及蠱疰。

芎,穹也,至高之位,性主頭病,故名。無毒。浮而升,陽也。入手足厥陰,少陽本經藥。主血虛中風,入腦冷痛,面上遊風去來,目淚出,多涕唾,東垣所謂上行頭角,助清陽之氣而止痛是也。主婦人經閉無子。或崩中不止,或胎動不安,子死腹中,或胎衣不下,或產後血暈,破瘀血,養新血,一切衄吐溺血皆治。東垣所謂下行血海,養新生之血而調經是也。

丹溪云:川芎味辛,但能升散而不能下守,血貴寧靜而不貴躁動,四物湯用之,以行血藥之滯耳,豈有辛散而能養下元之血哉?愚謂東垣、丹溪原不相背,蓋行滯破瘀而後新生之血可養。丹溪又曰:癰疽諸瘡腫痛藥中多用之者,以其入心而能散火邪耳。又開鬱行氣,止脅痛、心腹堅痛,諸寒冷氣,疝氣,亦以川芎入心助行氣血而邪自散也。

古人所謂血中氣藥,信哉!一切風寒濕痹、氣痹、血痹、腰腳軟弱、半身不遂皆治。《日華》云:治一切血,一切氣,一切風,一切勞損。但單服、多服、久服則走泄真氣,多致暴亡。川產形塊重實色白者良。水洗,略炒或蒸。生用痹皮風。自芷為使。得細辛療金瘡止痛,得牡蠣療頭風吐逆。

蘼蕪,辛溫無毒。主身中老風、頭中久風、風眩。又治咳逆,定驚氣,辟邪惡,除蠱毒鬼疰。四五月採苗,陰乾。

白芍,

白芍酸寒補津液,治血虛痛破堅積,止瀉痢因濕熱消,生血損肝還受益。

芍,灼也,灼灼其花,根能治病,故名。有小毒。可升可降,陰中陽也。入手、足太陰經。通肺燥,滋腎陰,補津停濕,令小便自行,非通利之藥也。血虛腹痛非此不除,以其酸能收斂肝之陰氣,而補中焦脾胃故也。質重味厚能破堅積疝瘕。水瀉下痢刺痛後重必用之者,以能收斂濕熱邪毒,而脾之正氣自舒。

白話文:

治燥門

薏苡仁和牛膝搭配,能向下運行,治療血虛不能滋養筋脈導致的腰痛、腿腳疾病,常與其他活血藥物配合使用。人參、川烏、烏藥、薏苡仁一起使用,可以滋養肌膚,治療全身筋脈寒濕邪毒。配合人參、黃耆,可以補益氣血、治療虛勞,並止汗、增強肌肉;配合白芍、蒼朮、熟地黃,可以養血滋陰,補益腎氣。與白芍、木香同用,可以疏肝止痛、治療痢疾;與鱉甲、柴胡同用,可以調和寒熱,治療溫瘧;與陳皮、半夏同用,可以止嘔;與遠志、酸棗仁同用,可以養心安神、治療心悸。與桂枝、附子同用,則溫中散寒;與硝石、黃連同用,則清熱通便、潤燥;與莪術、川稜、牽牛子同用,則破血消癥。

這些用法都依據所搭配的藥物而定,因為藥物辛甘溫熱各有不同,故而沒有固定的配伍方法。此法還能治療瘀血內阻、中風痙攣、汗不出、濕痹、中惡、外感客氣、金瘡跌打損傷、各種瘡瘍及皮膚風癬等症。經書記載,此法不僅是活血藥,還能治療胸中咳嗽、氣逆上衝。主治婦女帶下、不孕、小腹疼痛、癥瘕、胎動出血、心腹疼痛、難產、死胎、產後惡露上逆等症。《別錄》記載:此法補虛最快,產後急症尤其有效。

也有記載說:此法能補益婦女一切不足,說明了當歸的各種功效。如果病人氣血極度虛寒,可以加入當歸使用。當歸肥厚、不乾枯者為佳。藥材處理方面,可以上酒浸泡,外用酒洗,血病可用酒蒸,痰飲可用薑汁炒制。當歸忌諱菖蒲、海藻,惡牡蒙、䕡茹、熱面。也有人說:四川產的當歸藥力強勁,適合攻邪;秦地產的當歸藥力平和,適合補益。

川芎

川芎辛溫,具有活血行氣的功效,可以治療頭痛、破血消瘀,還能疏肝解鬱、治療癰疽,以及風寒濕痹等症。川芎的葉子叫蘼蕪,可以治療風痺,還能治療咳嗽、氣逆以及蠱毒。

芎字,穹也,指最高處,川芎的藥性主治頭部疾病,故名。川芎無毒,性溫上浮,屬陽,歸入手足厥陰經、少陽經。主治血虛中風、腦部寒冷疼痛、面部遊走性風邪、眼淚汪汪、流涕唾液等症,正如東垣先生所說,川芎上行於頭角,可以助益清陽之氣而止痛。主治婦女經閉、不孕,或崩漏不止,或胎動不安、死胎腹中、胎盤不下、產後暈厥等,能破除瘀血,養護新血。正如東垣先生所說,川芎下行於血海,可以養護新生血液,調和月經。

丹溪先生說:川芎味辛,只具有升散作用,不能下行守住,血液貴在寧靜,不貴躁動,四物湯中使用川芎,只是為了行血藥的瘀滯而已,哪能用辛散的藥物來滋養下焦的血液呢?我認為東垣先生和丹溪先生並無矛盾,因為行氣活血、破除瘀滯之後,才能滋養新生血液。丹溪先生又說:癰疽等瘡瘍腫痛的藥方中多用川芎,是因為它能入心經,散除心火邪氣。川芎還能解鬱行氣,治療脅痛、心腹堅痛等症,以及各種寒邪、疝氣,都是因為川芎入心經,助行氣血,邪氣自然消散。

古人說川芎是血中之氣藥,真是至理名言!一切風寒濕痹、氣滯、血瘀、腰腿軟弱、半身不遂等症,川芎都能治療。《日華子本草》記載:川芎可以治療一切血證、氣證、風證以及勞損。但是單獨服用、過量服用或長期服用,都會耗散真氣,甚至導致暴亡。四川產的川芎,塊莖大、質地堅實、顏色潔白者為佳。服用前可用水洗淨,略炒或蒸制。生用可以治療痹證、皮膚風證。川芎配伍白芷效果更佳。與細辛配伍,可以治療金瘡止痛;與牡蠣配伍,可以治療頭痛、嘔吐。

蘼蕪

蘼蕪味辛溫,無毒。主治體內久痺、頭痛、頭暈目眩等症。還能治療咳嗽、氣逆,定驚安神,辟邪除惡,去除蠱毒鬼魅。四五月份採集其嫩苗,陰乾備用。

白芍

白芍味酸寒,能滋陰養液,治療血虛疼痛、破除堅積,可以止瀉痢,治療因濕熱引起的瀉痢,還能養血、疏肝。

芍字,灼也,指其花朵鮮豔,其根能治病,故名。白芍有小毒,既能升又能降,屬陰中之陽。歸入手足太陰經。白芍能治療肺燥,滋養腎陰,補充津液,使小便自行排出,它不是通利小便的藥物。血虛腹痛,非白芍不可,因為它的酸味可以收斂肝陰,並補益中焦脾胃。白芍質地重、味道厚,能破除堅積、疝氣、瘕積等症。水瀉、下痢、刺痛、裡急後重等症,都必須使用白芍,因為它可以收斂濕熱邪毒,使脾胃之氣自然舒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