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梃

《醫學入門》~ 內集·卷二 (63)

回本書目錄

內集·卷二 (63)

1. 治燥門

酸棗仁,

酸棗仁平止煩渴,引血歸脾安睡歇,補中止泄及臍疼,寧心益膽除脾蹶。

出酸棗縣者真。味酸,無毒。除骨蒸煩熱及心虛驚悸不眠。丹溪云:血不歸脾而睡臥不寧者,宜用此大補心脾,則血歸脾,而五臟安和,則睡臥自寧。又補中益氣。治心腹寒熱,邪結氣聚,臍上下痛滿,血轉久泄,寧心志,斂虛汗,益膽氣,又治四肢痠疼濕痹,筋骨風。久服助陰氣,安五臟,令人肥健,輕身延年。

睡多,生用:不得睡,炒熟,再蒸半日,去皮尖,研碎用。惡防己。

以上解熱生津藥。

生地黃,

生地黃寒甘苦味,滋腎涼心清肺胃,調脾養肝潤二腸,婦人崩漏胎產治。

水試浮者為天黃,半沉者為人黃,俱不用,沉重者為地黃,最勝。無毒。沉而降,陰也。入手太陽、少陰,足少陰本藥也。滋腎水,真陰不足,勞瘦骨蒸,日晡寒熱,唾血,耳鳴,涼心火血熱,五心潮煩,驚悸。清肺熱咳嗽,鼻衄,瀉脾胃濕熱,吐血,牙痛欲脫。丹溪云:生地較之熟地更宣通不滯。

勞倦傷脾者,以實脾藥中用二三分,以固脾氣,使脾家永不受邪,蓋濕熱去而脾胃自固。所以本草曰:除寒熱積聚,去胃中宿食,養肝血,益膽氣。主折傷絕筋傷中,逐血痹,明眼目,利大小二腸,治便血溺血。老人津枯便燥者必用之。女子崩中血不止,胎動胎漏,產後血上泊心悶絕。

大抵補五臟,通血脈,益氣力,虛而多熱加而用之。多用恐倒脾胃,中虛寒者禁用。生採者大寒,日乾者微寒,火乾者微溫。脈洪實熱者,生採搗汁服之;脈虛血熱者,用薑汁拌炒,免致泥膈痰。得門冬、清酒良,惡貝母,畏蕪荑。若犯銅鐵器,令消腎白髮,男傷榮,女損衛。

又合蘿蔔食,則能耗諸血。

熟地黃,

熟地黃甘苦溫平,補血填髓滋腎精,療傷寒後腰股痛,除新產罷腹臍疼。

無毒。沉而降,陰也。入手足少陰、厥陰經。東垣云:熟地黃補血,且療虛損。又曰:活血氣,填骨髓,滋腎水,補真陰,治傷寒後血衰、腰股痠疼,除新產後血虛臍痛難禁。丹溪云:下元血衰者須用之,尺脈微者,佐以桂、附則填精補髓;尺脈旺者,佐以知、柏則滋陰降火。獨用則泥膈,故中滿痰盛者慎用。

余治與生地悉同。蓋本經只言干生二種,後世改用熟者,生寒熟滯,中寒有痞易泄者全禁。懷慶者佳。水洗,用生地搗汁九蒸九曬,或酒或薑汁俱好。畏忌同生地。

當歸,

當歸甘辛頭止血,破血用尾和用身,隨所引用上頭角,中理胸腹下榮筋,兼治風瘡及氣逆,金瘡胎產更稱神。

氣血昏亂服之各有所歸,出當州者良。大溫,無毒。可升可降,陽也。入手少陰、足太陰、厥陰經。以心主血,肝藏血,脾裹血也。頭止血而上行,身養血而中守,尾破血而下流,全活血而不走,又頭硬者亦破血。大抵去舊生新之劑全用。引以川芎、細辛之類,則治血虛頭痛、眼痛、齒痛,合諸血藥。

白話文:

治燥門

酸棗仁性平,能止煩渴,使血液回歸脾臟而安眠,能補益中焦、止瀉及治療臍部疼痛,並能寧心益膽、治療脾胃虛弱。產自酸棗縣者為上品。味酸,無毒。能治療骨蒸煩熱、心虛驚悸失眠。朱丹溪說:血液不歸脾臟而導致睡眠不安的人,應該服用酸棗仁大補心脾,這樣血液就能歸脾,五臟就會平和,睡眠自然就會安穩。酸棗仁還能補益中氣,治療心腹寒熱、邪氣凝滯、臍部上下疼痛、久瀉等症,並能寧心安神、斂止虛汗、益氣膽。還能治療四肢酸痛、濕痹、筋骨疼痛等。久服能滋養陰氣,安五臟,使人肥壯強健,輕身延壽。睡眠多者,生用;睡眠少者,炒熟再蒸半日,去皮尖,研碎使用。酸棗仁畏防己。以上藥物皆能清熱生津。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能滋陰降火,涼血清心肺胃,調和脾胃,養肝潤腸,治療婦女崩漏、胎產等疾病。在水中試驗,浮於水面者稱為天黃,半沉者稱為人黃,都不宜使用;沉於水底者為地黃,藥效最佳。無毒。生地黃性沉降,屬陰,歸入手太陽、少陰經及足少陰經。能滋養腎水,治療真陰不足、勞損消瘦、骨蒸潮熱、午後寒熱、吐血、耳鳴、心火亢盛、五心煩熱、驚悸等症。還能清肺熱咳嗽、鼻衄,瀉脾胃濕熱、吐血、牙痛等。朱丹溪說:生地黃比熟地黃更宣通而不滯澀。

勞倦傷脾者,可在補脾藥中加入二三錢生地黃,以固護脾氣,使脾胃不受邪氣侵犯,因為濕熱去除後,脾胃自然強健。所以本草書上記載:生地黃能除寒熱積聚,去胃中宿食,養肝血,益氣膽。主治跌打損傷、筋骨斷裂、血痹,明目,通利大小腸,治療便血、尿血。老人津液枯竭、大便秘結者必須使用。婦女崩漏不止、胎動不安、胎漏、產後血瘀、心悶欲絕等症也可使用。

總之,生地黃能補益五臟,通利血脈,增強體力。虛熱者可以服用。但服用過多可能傷脾胃,中虛寒者禁用。生採者大寒,曬乾者微寒,火乾者微溫。脈洪實熱者,可將生生地搗汁服用;脈虛血熱者,可用薑汁拌炒,以免產生痰濁。生地黃配伍麥門冬、清酒效果更好,畏貝母,忌蕪荑。若與銅鐵器接觸,會導致腎虛白髮,男子損傷精氣,女子損傷衛氣。

生地黃與蘿蔔同食,會耗傷血液。

熟地黃味甘苦,性溫平,能補血填精,滋養腎精,治療傷寒後腰股疼痛,以及產後腹痛、臍痛等症。無毒。性沉降,屬陰,歸入手足少陰經及厥陰經。李東垣說:熟地黃能補血,並能治療虛損。又說:熟地黃能活血氣,填補骨髓,滋養腎水,補益真陰,治療傷寒後血虛、腰股酸痛,以及產後血虛臍痛等症。朱丹溪說:下元血虛者必須使用熟地黃,如果尺脈微弱,可佐以桂枝、附子以補益精髓;如果尺脈有力,可佐以熟地黃、柏子仁以滋陰降火。單獨使用熟地黃容易產生痰濁,因此,中滿痰盛者應慎用。

我治療疾病時,熟地黃和生地黃的用法相同。古代本草只記載了生地黃和乾生地黃兩種,後來才開始使用熟地黃。生地黃性寒,熟地黃性滯,中寒有痞塊、容易腹瀉者禁用。懷慶府產的熟地黃品質最佳。使用前用水洗淨,可用生地黃搗汁九蒸九曬,或用酒或薑汁拌炒均可。熟地黃的禁忌與生地黃相同。

當歸味甘辛,當歸頭能止血,當歸尾能破血,當歸身則兼具養血和活血之效,根據需要選用。當歸頭能上行止血,當歸身能養血在中焦,當歸尾能下行破血,總之,當歸能活血而不走血。當歸頭即使質地堅硬也能破血。總之,當歸是更新血液的良藥。當歸與川芎、細辛等藥物配伍,能治療血虛頭痛、眼痛、齒痛等症,也能與其他活血藥物配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