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梃

《醫學入門》~ 內集·卷二 (60)

回本書目錄

內集·卷二 (60)

1. 治燥門

又治冷氣,散諸痛結及中風瘛瘲,痙、驚癇、邪氣,除時氣頭痛客熱,五勞勞氣,頭腰痛,風禁癲疾,皆固真氣而行結氣鬱氣之力也。易老云:治神志不足。神屬心,志屬腎,故八味丸用之以補心腎也。又曰:牡丹皮入足少陰及手厥陰,治無汗之骨蒸;地骨皮入足少陰及手少陽,治有汗之骨蒸。有二種,白者補,赤者利。

出合州、和州、宣州山中,單葉紅花者佳。二八月採根如筆管大者,以銅刀劈去骨,陰乾,酒拌蒸三時,日乾用。畏菟絲子,忌蒜。今人家移枝接者,名千葉牡丹,不用。

五味子,

五味子溫滋腎陰,除煩止渴補虛任,斂肺通脈定喘咳,和中消積水腫淫,肺火盛者用南味,辛甘且散風邪侵。

北五味色黑,皮肉酸甘,核苦辛鹹。無毒。可升可降,陰也。入手太陰、足少陰經,滋腎水,暖腎臟,除煩熱,生津止渴,補虛勞羸瘦,強陰益精,壯筋骨,收肺氣,耗散火熱,嗽必用之。主肺寒咳逆、上氣喘嗽,通血生脈,補氣,兼和中氣,霍亂轉筋,翻胃,解酒毒,消食積,痃癖,奔豚冷氣,水濕氣淫,腹腫脹大。是知在下補腎,在上滋肺,在中和脾。

孫真人云:夏月常服五味,以補五臟氣。是不特金水二臟藥也。但多食收補太驟,反致虛熱,又酸甚吊痰引嗽。如肺火盛者,莫如用南五味,色黃,味辛甘,稍重而能散痰火,去風邪。蓯蓉為使,惡葳蕤,勝烏頭。

烏梅,

烏梅酸平能斂肺,止渴除煩下痰氣,調胃和中斷瘧痢,虛勞蒸熱及偏痹,白梅雖暖仍化痰,搗敷癰瘡點黑痣。

五月採黃色梅實,用早稻杆燒灰,和米飲拌之,火熏干為烏梅。無毒。可升可降,陰也。收肺氣者,生津止渴,除煩熱煩滿,下氣止嗽,消痰及痰厥頭痛,調胃者,治瘴瘧久痢,便血久瀉,澀腸,解煩毒,清酒毒,定霍亂吐蛔,心腹脹痛,短氣欲死。東垣云:凡酸味收補元氣。

諸虛勞骨蒸羸瘦,久嗽少睡必用之。又療肢體偏痛,皮膚麻痹等症。古方和細茶、乾薑為丸,治休息痢。燒灰敷一切惡瘡胬肉立驗。入藥,溫酒或水洗,蒸去核用。白梅,以鹽水曝乾,藏密器中,臨用去核,性暖無毒。亦入除痰藥中。又搗爛敷刀箭傷,止血及刺入肉中,乳癰腫毒,亦和藥點青黑痣,蝕惡肉。

生梅暖,止渴多唾,傷骨,蝕脾胃,令人膈上熱,發虛熱,服黃精人尤不相宜。《衍義》云:食梅則津液泄,水生水也,津液泄故傷齒,腎屬水,外為齒故也。根療風痹,出土者殺人。葉煮濃汁服,治休息痢並霍亂;洗葛衣令潔淨,經夏不脆。梅核仁亦可單用除煩熱,如手指忽腫痛,以烏梅仁和苦酒搗膏,以指漬之立愈。

枇杷葉,

枇杷葉苦平無毒,清肺止渴止咳促,掃肺風生胸面瘡,卒嘔下氣效尤速。

白話文:

治燥門

此法可治療寒邪內侵、各種疼痛及腫塊、中風、瘛瘲(抽搐)、痙攣、驚癇(癲癇)、邪氣入侵等症狀,亦能消除時令性頭痛、發熱、五勞七傷所致的疲勞、頭腰疼痛、風癲等疾病。其原理是固護元氣,疏通經絡,驅散鬱結之氣。 易老(指醫家)說:此法能治療神志不足。因神屬心,志屬腎,故八味丸常用此法補益心腎。又說:牡丹皮可入足少陰經與手厥陰經,治療無汗的骨蒸;地骨皮可入足少陰經與手少陽經,治療多汗的骨蒸。牡丹皮分白、紅兩種,白者補益,紅者瀉利。

上品牡丹皮產自合州、和州、宣州山中,單葉紅花者最佳。 二八月採摘根莖,粗如筆管者,用銅刀剖開去其木心,陰乾後,以酒拌蒸三次,曬乾備用。忌與菟絲子同用,忌食蒜。現今人家嫁接的千葉牡丹則不可使用。

五味子

五味子性溫,能滋養腎陰,消除煩躁、止渴、補益虛損,斂肺氣、通利血脈、平喘止咳,調和脾胃、消食積、利水消腫。肺火旺盛者宜用南方產的五味子,因其辛甘而能散發風邪。

北方產的五味子顏色較黑,皮肉酸甘,核仁苦辛鹹,無毒。具有升降並濟之功效,屬陰性藥物。入入手太陰經、足少陰經,能滋養腎水,溫煦腎臟,消除煩熱,生津止渴,治療虛勞羸瘦,強壯筋骨,收斂肺氣,清瀉虛火。咳嗽必用之。主治肺寒咳嗽、氣喘、咯血、心悸,通利血脈,補益元氣,兼能調和脾胃之氣,治療霍亂、轉筋、嘔吐、酒毒、消化不良、痃癖(腫塊)、奔豚氣(腹部冷痛)、水濕停滯、腹脹等症。可見其在下補腎,在上滋肺,在中和脾。

孫真人(指醫家)說:夏季常服五味子,可以補益五臟之氣。其功效不限於金水二臟(肺腎)。但服用過多,補益過於迅速,反而會導致虛熱,酸味過重也會引起痰嗽。若肺火旺盛,不如用南方產的五味子,色黃,味辛甘,略偏溫熱,能散除痰火,祛除風邪。蓯蓉為其輔藥,忌與葳蕤同用,勝於烏頭。

烏梅

烏梅味酸性平,能斂肺氣,止渴除煩,降逆下氣,調和脾胃,治療瘧疾、痢疾;治療虛勞、骨蒸、潮熱以及半身不遂等症。白梅雖性溫,但亦能化痰,搗碎後可敷於癰瘡,點除黑痣。

五月採摘黃色梅子,用早稻杆燒成的灰,加米湯拌勻,用火熏乾而成烏梅。無毒。具有升降並濟之功效,屬陰性藥物。能收斂肺氣,生津止渴,除煩熱,降氣止咳,消痰,治療痰厥頭痛;能調和脾胃,治療瘴氣、瘧疾、久痢、便血、久瀉,澀腸止瀉,解毒,治療霍亂、嘔吐、蛔蟲,心腹脹痛、呼吸短促等症。東垣(指醫家)說:凡酸味之藥都能收斂補益元氣。

凡是虛勞、骨蒸、羸瘦、久咳、少寐等症,都可用烏梅治療。又可治療肢體疼痛、皮膚麻木等症。古方用烏梅、細茶、乾薑製成丸劑,治療休息痢。烏梅燒成灰後,可敷於各種惡瘡、胬肉,療效顯著。入藥時,可用溫酒或水洗淨,蒸去核後使用。白梅則用鹽水曬乾,貯存在密封容器中,使用時去核,性溫,無毒。也可用於祛痰的藥方中。也可搗碎敷於刀傷、箭傷,止血,治療乳癰腫毒,也可和藥物一起點除青黑痣,腐蝕惡肉。

生梅性溫,能止渴,但多食會傷骨,腐蝕脾胃,令人胸膈發熱,甚至引起虛熱,服用黃精者尤其不宜。 《衍義》說:吃梅會使津液外泄,水生水也,津液外泄會傷齒,腎屬水,外為齒,故傷齒。梅根可治療風痹,但挖出的梅根有毒。梅葉煮濃汁服用,可治療休息痢和霍亂;用梅葉汁洗滌葛布,可使其經夏不脆。梅核仁單獨使用也可除煩熱,例如手指突然腫痛,可用烏梅仁和苦酒搗成膏狀,塗於患處,即可痊癒。

枇杷葉

枇杷葉味苦性平,無毒,能清肺止渴、止咳,治療肺風、胸部及面部瘡瘍,以及突然嘔吐、下氣等症,療效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