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梃

《醫學入門》~ 內集·卷二 (45)

回本書目錄

內集·卷二 (45)

1. 治濕門

半夏,

半夏味辛氣亦平,去濕痰健胃脾經,傷寒嘔咳咽喉腫,胸滿頭疼盡忌生。

夏至第三候生,葉亦半生,天然妙也。有毒。沉而降,陰中陽也。入足陽明太陰少陽經。性燥勝水,善去脾經濕痰,痰去而脾胃主氣自健,飲食自進。寒痰、風痰亦用者,辛溫故也。主傷寒寒熱,溫瘧嘔吐,咳逆上氣及形寒厥冷傷肺而咳。治咽喉腫痛。心下堅脹、腸鳴、胸中痰氣痞塞及痰飲頭痛頭眩,非此不除。

兼消癰腫、癭瘤,氣虛而面色痿黃有痰氣者,加而用之。凡用,生令人吐,熟令人下,故《局方》多用熟者。但本草云:生微寒,熟溫。宜生者,姜佐熟煎可也。凡諸血症及自汗渴者禁用。丹溪云:燥而耗津,雖少陽病,渴者亦忌。惟氣症因動火上盛,用半夏調其氣而動火伏,而渴自止。

臘月熱水泡洗,置露天冰過又泡其七次。留久極妙。如虛證及孕婦惡阻用曲,免致損血墮胎。射干、柴胡為使。惡皂莢,畏雄黃、生乾薑、秦皮、龜甲,反烏頭,忌海藻、羊肉、羊血、飴糖。造麴法:先將半夏湯泡九次,曬乾為末,隨病用藥,或煎膏,或絞汁,調末為丸如彈子大,用楮葉或紙包裹,以稻草上下盫七日生毛,取出懸風煙之上,愈久愈良。

如治諸痰,用生薑自然汁;風痰用牙皂煎膏,甚者少加麝香;寒痰青,濕痰白,用老薑煎濃汁,少加白礬三分之一;火痰黑、老痰膠,用竹瀝或荊瀝,少入薑汁;皮裡膜外痰核,用白芥子、竹瀝;虛勞熱痰,用麻油浸三五日,炒為末,麵糊為曲。

治癲癇,一切健忘,舌強等似風痿症,用臘月黃牛膽汁,略入熟蜜;小兒驚風,加南星等分,用甘草煎膏;脾虛慢驚及郁痰,用香附、蒼朮、川芎等分煎膏;中風卒厥,傷寒,並諸瘡瘍內結不便,一切宜下之病,用皮硝、白粉霜十分之三,共用河水煮透,為末,以大黃煎膏,痰積沉痼,取二兩,入海粉一兩,雄黃五錢,為末蜜丸;一切沉痼痰病,用黃牛肉煮成膏,造麴日乾。

橘皮,

橘皮辛溫利膀胱,主除痰氣逆胸膛,消導脾胃止嘔瀉,發表寒濕佐生薑。

橘,色如璚,上有文。無毒。味厚。可升可降,陽中之陰也。除膀胱留熱停水、五淋,利小便。主胸中痰熱,逆氣客氣,消痰止氣嗽,潤肺。和胃健脾,輕則水穀不化,沖胸作嘔,或下泄,或氣痢,或霍亂;重則癥瘕積滯,皆能消導。兼去白蟲,解酒毒。治下焦冷氣,臟間虛冷氣,腳氣衝心。

久服去臭,下氣通神。丹溪云:與白朮、半夏同用,則滲濕而健脾胃;與甘草、白朮同用,少用則補脾胃,無甘草、白朮而多用、獨用,則瀉脾胃;與蒼朮、厚朴同用,去中脘以上至胸膈之邪;再加生薑、蔥白、麻黃之類,則能散肉分至皮表有餘之邪。陳久者良,隔年者亦可用。

白話文:

治濕門

半夏味辛性平,能祛除濕痰,健脾胃。治療傷寒、嘔吐、咳嗽、咽喉腫痛、胸悶頭痛,但忌用生半夏。

夏至後的第三候(小暑)時採摘,此時葉子也長出一半,藥效最佳。半夏有毒。其性沉降,屬陰中之陽。入足陽明、太陰、少陽經。性燥能勝水,善於祛除脾經濕痰,痰去則脾胃功能自然恢復,食慾自然增加。寒痰、風痰也可使用,因其性辛溫。主治傷寒寒熱、溫瘧、嘔吐、咳嗽逆氣、形寒厥冷傷肺而咳嗽等症。亦可治療咽喉腫痛、心下堅硬脹滿、腸鳴、胸中痰氣痞塞、痰飲頭痛頭眩等病症,這些病症非用半夏不可。

還能消散癰腫、癭瘤,氣虛面色萎黃伴有痰氣者,可酌加半夏使用。凡使用半夏,生者令人嘔吐,熟者令人泄瀉,所以《局方》多用熟半夏。但本草記載:生半夏微寒,熟半夏溫。如需用生半夏,可用生薑同煎。凡諸血症及自汗口渴者禁用。丹溪先生說:半夏燥性耗傷津液,即使是少陽病,口渴者也應忌用。只有氣分實熱,火邪上盛者,可用半夏調和氣機,使火邪伏藏,口渴自然停止。

臘月用熱水浸泡清洗,然後置於露天冰凍,再泡七次。時間越久越好。如為虛證或孕婦妊娠惡阻,應用炮製過的半夏,以免損傷血液,導致流產。射干、柴胡是半夏的輔藥。半夏忌與皂莢同用,畏雄黃、生乾薑、秦皮、龜甲,反烏頭,忌海藻、羊肉、羊血、飴糖。炮製半夏的方法:先將半夏用湯水浸泡九次,曬乾研磨成粉末,根據病情配合其他藥物使用,可煎膏,或絞汁,或製成彈子大小的丸藥,用楮葉或紙包裹,以稻草上下包裹七日使其長毛,取出懸掛於通風處,時間越久越好。

若治療各種痰症,可用生薑汁;風痰用牙皂煎膏,病情嚴重者可少加麝香;寒痰呈青色,濕痰呈白色,可用老薑煎濃汁,少加白礬三分之一;火痰呈黑色,老痰呈膠狀,可用竹瀝或荊瀝,少加薑汁;皮裡膜外痰核,可用白芥子、竹瀝;虛勞熱痰,可用麻油浸泡三五日,炒成粉末,用麵糊做成藥丸。

治療癲癇、健忘、舌強等類似風痿的症狀,可用臘月黃牛膽汁,少加熟蜜;小兒驚風,加南星等分,用甘草煎膏;脾虛慢驚及郁痰,用香附、蒼朮、川芎等分煎膏;中風卒厥、傷寒,以及一切瘡瘍內結不易排出膿液的病症,宜用皮硝、白粉霜十分之三,用河水煮透,研磨成粉末,用大黃煎膏;痰積沉痼者,取二兩,加海粉一兩,雄黃五錢,製成蜜丸;一切沉痼痰病,可用黃牛肉煎膏,製成藥丸曬乾。

橘皮味辛溫,能利膀胱,主治痰氣逆氣、胸悶、消導脾胃、止嘔瀉、發表寒濕,可與生薑同用。

橘皮,顏色像玉石,果皮上有紋理。無毒。味道醇厚。可升可降,屬陽中之陰。能治療膀胱留熱、小便不利、五淋,利尿。主治胸中痰熱、逆氣、咳嗽、消痰止咳、潤肺。和胃健脾,輕者可治水穀不化、胸悶嘔吐、泄瀉、氣痢、霍亂;重者可治癥瘕積滯等病症。還能殺蟲,解酒毒。治療下焦冷氣、臟腑虛冷、腳氣衝心。

長期服用能去除臭味,理氣通神。丹溪先生說:橘皮與白朮、半夏同用,則能滲濕健脾胃;與甘草、白朮同用,少量使用則補益脾胃,若無甘草、白朮而大量使用或單獨使用,則瀉脾胃;與蒼朮、厚朴同用,能祛除中脘以上至胸膈的邪氣;再加生薑、蔥白、麻黃等藥物,則能散發表層的邪氣。陳久者佳,隔年者亦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