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梃

《醫學入門》~ 內集·卷二 (44)

回本書目錄

內集·卷二 (44)

1. 治濕門

薯蕷,

薯蕷甘溫氣最平,能補榮衛治濕凝,腰疼夢失虛羸熱,又止頭風眼眩睛。

薯,署色明也;蕷,形如芋也。俗名山藥。無毒。手太陰經藥也。涼而能補,凡脾胃中氣不足,久泄者必用之。補心氣,開達心孔。安魂多記。補肺津,潤皮毛乾燥,除煩熱或寒熱邪氣,下逆氣。補腎陽氣,強陰,澀夢泄,止腰疼。東垣云:山藥而腰濕能醫。丹溪云:生者消腫硬。

蓋補氣血則留滯自不容不行也,補肝能堅筋骨及頭面遊風、頭風眼眩。久服益顏色,長肌肉。病人虛羸,加而用之。懷慶者佳。熟則滯氣,濕則滑,惟干實者入藥。二門冬、紫芝為使,惡甘遂。

白朮,

白朮甘溫健胃脾,寒濕熱濕盡相宜,痰痞嘔泄腫汗渴,兼補氣血安胎兒。

術,濁也,色白而形濁也。味甘而辛苦不烈。無毒。可升可降,陽也。入手太陽少陰、足陽明太陰經。補脾胃虛弱,不思飲食,去諸經濕。又退胃熱,除寒熱,消虛痰痞氣宿滯,止霍亂、嘔逆、泄瀉、腹中冷痛,利小便,消水腫脹滿。又有汗則能止,無法則能發。緩脾生津除濕渴,利腰膝間血。

上而皮毛,中而心胃,下而腰膝。在氣主氣,在血主血,故補虛藥多用之。兼安胎產,產後中風口噤及大風、痿痹、足脛毒瘡,皆效。丹溪云:與二陳同用,則健胃消食,化痰除濕;與芍藥、當歸,枳實、生地之類同用,則補脾而清脾家濕熱,再加乾薑,去脾家寒濕。東垣云:佐黃芩有安胎之能,君枳實有消痞之妙,惟傷寒動氣不宜用。

米泔浸半日,去蘆。瀉胃火生用,補胃虛土炒。防風、地榆為使。忌桃、李、雀、鴿肉。

以上補氣除濕藥。

蒼朮,

蒼朮辛烈苦甘溫,主風寒濕痹疸屯,腫滿痰積瘧皆散,止嘔瀉治頭目昏。

蒼,以色言,無毒。浮而升,陽也。入足陽明太陰經。主風寒濕痹,死肌痙疸,逐皮間風水結腫,心下滿悶,腹中脹痛窄狹,消痰飲、痃癖、氣塊,祛瘧,除瘟疫、山嵐瘴氣,止霍亂吐瀉不止。治大風在身面,風眩頭痛,目淚出、青盲雀目、內外翳障。久服烏須注顏、壯筋骨、明耳目、潤肌膚是驗,然此皆為陽虛者言也。

丹溪云:辛散雄壯,發汗甚速。以黃柏、牛膝、石膏下行之藥引之,則治下焦濕疾。入平胃散,能去中焦濕疾,而平胃中有餘之氣;入蔥白、麻黃之類,則能散肉分至皮表之邪。惟血虛怯弱及七情氣悶者慎用,誤服耗氣血,燥津液,虛火動而痞悶愈甚。米泔浸七日夜,去粗皮,炒黃色,或童便浸。

防風、地榆為使。忌桃、李、雀、鴿肉。抑考《神農經》云:若欲長生,須服山精。言術結陰陽之精,未嘗分蒼白也。自陶隱居分用,而後貴白而賤蒼,善乎!東垣云:補中除濕,力不及白;寬中發汗,功過於白。

白話文:

治濕門

山藥性味甘溫平和,能補益人體正氣,治療濕邪凝滯,症狀如腰痛、遺精、體虛、發熱等,還能止頭痛、眼花、目眩。山藥,因其顏色明淨而得名;其形狀似芋頭,俗稱山藥,無毒,歸手太陰經。性涼但能補益,凡是脾胃氣虛、久瀉者都應該服用。能補益心氣,疏通心竅,安神益智;補益肺津,潤澤乾燥的皮膚毛髮,去除煩熱或寒熱邪氣,降逆氣;補益腎陽,壯陽固精,止遺精、腰痛。東垣(張仲景)說:山藥能治療腰部濕邪。朱丹溪說:生山藥能消腫硬塊。

總之,補益氣血就能使停滯之氣自然排出,補益肝氣就能強健筋骨,治療頭面遊走之風、頭痛、眼花。長期服用能益顏美容,增強肌肉。病人體虛瘦弱,可以加用山藥。懷慶府出產的山藥最佳。熟山藥易滯氣,濕山藥易滑利,只有乾燥結實的山藥才能入藥。麥冬、紫芝為山藥的輔藥,忌與甘遂同用。

白朮性味甘溫,能健脾胃,寒濕、熱濕皆可應用,治療痰飲、痞塊、嘔吐、泄瀉、水腫、口渴等症,還能補益氣血,安胎。白朮,因其顏色潔白而形體渾濁而得名,味甘微苦,不辛烈,無毒。白朮可升可降,屬陽性藥物,歸入手太陽經、少陰經、足陽明經、太陰經。能補益脾胃虛弱,改善食慾不振,去除全身濕邪。還能清熱解暑,消痰、散痞、除宿滯,止霍亂、嘔吐、泄瀉、腹痛,利尿消腫。還能根據身體狀況,或止汗或發汗。緩解脾胃,生津止渴,改善腰膝疼痛。

白朮能作用於全身:上可治皮膚毛髮,中可治心胃,下可治腰膝。它能調理氣血,故補虛藥多用白朮。還能安胎、治療產後中風、口噤、大風、痿痹、足脛部毒瘡,都有療效。朱丹溪說:白朮與二陳湯合用,能健脾胃、消食化痰、除濕;與芍藥、當歸、枳實、生地黃等合用,能補脾而清脾胃濕熱,再加乾薑,能治療脾胃寒濕。東垣說:白朮配伍黃芩能安胎,配伍枳實能消痞,但傷寒動氣時不宜使用。

用米泔水浸泡白朮半日,除去蘆根。治療胃火旺盛,生用;治療胃虛,則炒用。防風、地榆為白朮的輔藥。忌食桃、李、雀、鴿肉。以上均為補氣除濕藥物。

蒼朮味辛、苦、甘,性溫,主治風寒濕痹、黃疸等症,能散腫滿、痰飲、積聚、瘧疾,止嘔吐、泄瀉,治療頭暈目眩。

蒼朮,因其顏色而得名,無毒。性味辛溫,善於上浮,屬陽性藥物,入足陽明經、太陰經。主治風寒濕痹、肌肉萎縮、黃疸、水腫、心下痞滿、腹脹疼痛、痰飲、痃癖、氣塊、瘧疾、瘟疫、瘴氣、霍亂、嘔吐、泄瀉不止等。還能治療面部風疾、眩暈頭痛、流淚、青盲、雀目、內外翳障等眼疾。長期服用能烏髮、美容、壯筋骨、明目、潤膚,但這些功效只適用於陽虛者。

朱丹溪說:蒼朮辛散性強,發汗迅速。用黃柏、牛膝、石膏等下行藥引導,能治療下焦濕熱;加入平胃散,能治療中焦濕熱,並調和中焦之氣;與蔥白、麻黃等配伍,能發散表邪。但血虛體弱及七情鬱結者慎用,誤服會耗氣血、傷津液,加重虛火,使痞悶加重。用米泔水浸泡七天七夜,去掉粗皮,炒至黃色,或用童子尿浸泡。

防風、地榆為蒼朮的輔藥。忌食桃、李、雀、鴿肉。考證《神農本草經》說:若想長生,須服山精。說明山藥集陰陽之精華,並未區分蒼朮、白朮。自陶弘景以後才區分使用,才更重視白朮而輕視蒼朮,真是明智之舉!東垣說:補中除濕,蒼朮不如白朮;寬中發汗,蒼朮則勝過白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