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入門》~ 內集·卷二 (43)
內集·卷二 (43)
1. 治濕門
身大者,補三焦元氣,止渴止嗽,及肺痿吐膿。腹中急痛,赤白痢疾。又養血補血,堅筋骨,長肌肉倍力,下氣除煩滿逆氣,通經脈。消諸癰疽瘡瘍紅腫,與黃耆同功,若未潰者宜生,已消與不紅腫者宜炙。大抵脾胃氣有餘,如心下滿及腫脹嘔吐,痢疾初作,皆不可用。下焦藥亦少用,恐緩不能達。
凡藥宜少用,多用則泥膈而不思食,抑恐緩藥力而少效。白朮、苦參為使。惡遠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忌菘菜,豬肉。
白茯苓,
白茯苓甘平滲濕,消痰潤肺伐腎邪,養心神又調脾臟,益氣助血補虛家,赤者須知破氣血,利溲入丙功尤賒。
茯,伏也;苓,靈也。松脂伏於地中而生,治病有靈驗也。味甘、淡,氣平。無毒。浮而升,陽也。入手太陰、足太陽少陽經。東垣曰:白茯苓補虛勞,多在心脾之有準。又云:白者入壬癸,是三焦通行藥也。滲濕者,利小便,消浮腫,暴病行水之聖藥也。消痰潤肺者,主胸脅逆氣,煩滿咳逆,口焦舌乾,消渴津少,一切痰壅痰飲、肺痿肺火不可缺也。腎邪者,淋瀝淋結白濁,腰脛腫痛,無力等症,皆腎經停蓄邪水之所為也。
惟此藥能伐去邪水,以安真水。養心神者,治憂恚驚邪,恐悸健忘好睡,心下結痛保神養神安魂之主藥也。調脾胃臟氣者,小便澀而能利,小便多而能止;大便結而能通,大便多而能止。一切脾胃不和,水穀不分,寒熱無定,嘔逆不止,須用之。補虛者,《本經》云:長陰益氣力。
《日華》云:補五勞七傷,安胎,暖腰膝。丹溪云:凡藥氣重者主氣,味重者助血。茯苓雖曰淡滲,而味甘且重,不走真氣。佐以人參等補劑下行,亦能補虛固腎。陰虛者少用無害。養生家,每取白者蒸暴三次,為末,以牛乳汁和膏服之。或蜜浸,或酒浸,封固百日後,常服不飢延年,腸化為筋,通神致靈。
要知虛而上有痰火,下有濕熱者最宜。若勞役陽虛,小便多、汗多者,禁用。赤茯苓,味淡,入足太陰,手少陽少陰經。東垣云:赤者入丙丁,主破結血結氣,瀉小腸火,利小便,分水穀。陰虛者切忌,蓋白補而赤瀉。出雲南,似人形、龜鳥,味甘者佳。去粗皮杵末,水飛浮去赤膜,曬乾,免致損目。
有生山之陰,味苦者,須熱湯淋去苦味。馬刀為使。惡白蘞,畏牡蒙、地榆、雄黃、秦艽、龜甲,忌醋及酸物。得甘草、防風、芍藥、紫石英、麥門冬,共療五臟。
茯神,
茯神能療風虛眩,恚怒驚悸善忘健,補虛勞乏闢不祥,心下堅滿亦可羨。
假松之氣,津盛發泄於外者,結為茯苓;津氣不甚盛者,抱根而生,名為茯神,言專能斂伏神氣也。味甘,氣平。無毒。陽也。治風眩、風虛、心虛之要藥。止恚怒、驚悸、善忘,開心益智,定魂魄,養精神;療五勞口乾,補虛乏,闢不祥;又治心下急痛堅滿。人虛而小便不利者,加而用之。去皮及根,畏惡同茯苓。
白話文:
治濕門
體格壯碩的人,需要補充三焦元氣,以止渴、止咳,並治療肺痿吐膿。對於腹部急痛、赤白痢疾等症狀也有效。此外,它還能養血補血,使筋骨強健,肌肉增長,力量倍增,並能理氣、除煩滿逆氣,通暢經脈。能消腫諸癰疽瘡瘍紅腫,與黃耆功效相同,但未潰爛者宜用生品,已潰爛或不紅腫者宜用炮製品。總體來說,脾胃氣盛的人,例如心下滿悶、腫脹嘔吐,或痢疾初期,都不宜使用。下焦藥也應少用,以免藥效緩慢,達不到治療目的。
所有藥物都應少量使用,用量過多會導致胸膈阻塞,食慾不振,反而會抑制藥效,降低療效。白朮、苦參是茯苓的輔藥。茯苓忌諱遠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忌食菘菜、豬肉。
白茯苓
白茯苓味甘性平,具有滲濕、消痰、潤肺、祛除腎臟邪氣、養心神、調和脾臟、益氣補血、治療虛損等功效。赤茯苓則需注意其破氣破血的作用,利尿功效較差。
茯苓,指的是茯苓的生長狀態;苓,指的是其藥效之靈驗。松脂埋伏於地下而生長,治療疾病有神奇的療效。味甘淡,性平,無毒。其藥性向上浮升,屬陽。歸入手太陰肺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東垣(張子和)認為白茯苓補益虛勞,主要針對心脾兩臟的虧虛。又說,白茯苓入腎經,是通行三焦的藥物。滲濕的作用,指的是利尿消腫,是治療暴病引起的浮腫的良藥。消痰潤肺,則能治療胸脅逆氣、煩悶咳嗽、咳逆、口乾舌燥、消渴津液不足,以及一切痰濁、痰飲、肺痿肺熱等症。對於腎臟邪氣引起的淋瀝、淋結、白濁、腰腿腫痛、無力等症狀,都是因為腎經停滯邪水所致。
唯有此藥能祛除邪水,以保衛真水。養心神,能治療憂鬱憤怒、驚嚇所致的邪氣,以及心悸、健忘、嗜睡、心下結痛等症,是保護心神、安神定魂的要藥。調和脾胃,能使小便不通者通暢,小便過多者減少;大便不通者通暢,大便過多者減少。一切脾胃不和,水穀不分,寒熱無常,嘔逆不止的症狀,都應服用此藥。補益虛損,《神農本草經》記載:能滋陰益氣力。《日華子本草》記載:能治療五勞七傷,安胎,暖腰膝。朱丹溪(朱震亨)認為:凡藥物,氣味重的可以治氣,味道重的可以補血。茯苓雖然是淡滲之品,但味道甘甜且厚重,不會損傷真氣。輔以人參等補益藥物,還能下行補虛固腎。陰虛體質的人少用無害。養生家常用白茯苓蒸三次,研成細末,用牛乳汁調和服用,或者用蜂蜜或酒浸泡,密封百日後服用,可以延年益壽,腸道轉化為筋,通神達靈。
總之,對於虛弱,而又有痰火上擾,濕熱下注的人最適合服用。如果勞累導致陽虛,小便過多、汗液過多的人,則禁用。赤茯苓,味淡,入足太陰脾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少陰心經。東垣認為赤茯苓入心經,能破除血塊瘀結,瀉小腸火,利尿,分清水穀。陰虛體質的人絕對禁止使用,因為白茯苓補益,而赤茯苓瀉下。赤茯苓產於雲南,形狀像人、龜或鳥,味甘者為佳。去其粗皮,搗成細末,用水飛去赤膜,曬乾,避免損傷眼睛。
如果生長在山陰處,味苦的茯苓,必須用熱水沖洗去除苦味。馬刀貝是赤茯苓的輔藥。赤茯苓忌諱白蘞,畏懼牡蒙、地榆、雄黃、秦艽、龜甲,忌醋及酸性食物。與甘草、防風、芍藥、紫石英、麥門冬同用,可以治療五臟疾病。
茯神
茯神能治療風虛眩暈,以及憤怒、驚悸、健忘等症,補益虛勞,去除不祥之氣,治療心下堅滿疼痛。
松樹的精氣,津液旺盛向外發散的,凝結成茯苓;津液不甚旺盛的,則抱著樹根而生,稱為茯神,意思是專門能斂藏神氣。味甘,性平,無毒。屬陽。是治療風眩、風虛、心虛的重要藥物。能止憤怒、驚悸、健忘,開心益智,定魂魄,養精神;治療五勞所致的口乾,補益虛損,去除不祥之氣;還能治療心下急痛堅滿。如果人體虛弱,小便不利,可以加茯神一起服用。去皮去根,其忌諱與茯苓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