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梃

《醫學入門》~ 內集·卷二 (42)

回本書目錄

內集·卷二 (42)

1. 主治各經熱藥

肝(氣柴胡血黃芩),心(氣麥門冬血黃連),脾(氣白芍血大黃),肺(氣石膏血山梔),腎(氣玄參血黃柏),膽(氣連翹血柴胡),胃(石葛根血大黃),三焦(氣連翹血地皮),膀胱(氣滑石血黃柏),大腸(氣連翹血大黃),小腸(氣赤茯血木通),胞絡(氣麥門冬血牡丹皮)

白話文:

  • 肝臟的氣熱可用柴胡來調理,血熱則用黃芩。
  • 心臟的氣熱可用麥門冬來緩解,血熱則使用黃連。
  • 脾臟的氣熱可用白芍來處理,血熱則以大黃來解決。
  • 肺部的氣熱可用石膏來對付,血熱則使用山梔。
  • 腎臟的氣熱可用玄參來治療,血熱則用黃柏。
  • 膽的氣熱可用連翹來調節,血熱則用柴胡。
  • 胃的氣熱可用葛根來控制,血熱則使用大黃。
  • 三焦的氣熱可用連翹來平息,血熱則用地皮。
  • 膀胱的氣熱可用滑石來舒緩,血熱則用黃柏。
  • 大腸的氣熱可用連翹來調整,血熱則使用大黃。
  • 小腸的氣熱可用赤茯苓來處理,血熱則用木通。
  • 子宮或生殖系統的氣熱可用麥門冬來調理,血熱則用牡丹皮。

2. 主治骨肉分癆瘵發熱藥

肝(氣當歸血柴胡),心(氣生地血黃連),脾(氣芍藥血木瓜),肺(氣石膏血桑皮),腎(氣知母血生地),膽(氣柴胡血栝蔞),胃(氣血膏血芒硝),三焦(氣石膏血竹葉),膀胱(氣滑石血澤瀉),大腸(氣芒硝血大黃),小腸(氣赤茯血木通)

以上諸藥,治上中下三焦內熱,兼治濕熱之劑。

白話文:

這些藥物的主要功能如下:肝部問題使用當歸來調理氣血,柴胡則用於血熱;心臟問題則用生地來調節氣,黃連則用於血熱;脾臟問題使用芍藥來調節氣,木瓜則用於血熱;肺部問題使用石膏來調節氣,桑白皮則用於血熱;腎臟問題使用知母來調節氣,生地則用於血熱;膽囊問題使用柴胡來調節氣,栝蔞則用於血熱;胃部問題使用血膏和芒硝來調節氣血;三焦問題使用石膏來調節氣,竹葉則用於血熱;膀胱問題使用滑石來調節氣,澤瀉則用於血熱;大腸問題使用芒硝來調節氣,大黃則用於血熱;小腸問題使用赤茯苓來調節氣,木通則用於血熱。

上述所有藥物,主要用於治療上、中、下三焦的內熱,同時也能處理濕熱的問題。

3. 治濕門

即《湯液》濕化成也。古庵云:氣虛不能運化水穀而生濕,宜補氣除濕藥,又宜調中消導藥、行濕利二便藥。外濕宜汗散,宜用風門藥,風能勝濕也。夫濕寒皆屬陰,宜與治寒門通看。

人參,

人參甘溫補五臟,止渴調中利濕痰,明目開心通血脈,安魂定魄解虛煩。

參,參也。久服補元氣,有參贊之功,五參皆然。無毒。浮而升,陽也。主補五臟,隨本臟藥為使。以升麻引,則瀉肺脾中火邪,以補上升之氣;以茯苓引,則瀉腎中火邪,以補下焦元氣。一切勞傷,肺脾陽氣不足,喘促、短氣、少氣最妙,惟陰虛火嗽、吐血者慎用。故曰:肺寒還可用,肺熱則傷肺。

肺寒者,脈滯濡行遲,假參之力,通經活血,則元氣亦自是發生而盛矣;肺熱者,氣血激行,再加通迅以助其激速,而脾氣耗甚矣。止渴者,生津也。調中安脾助胃,去腸胃中冷,心痛脅滿,霍亂反胃,消濕痰,定喘,消積,明目,開心。入手太陰而能補陰火,乃氣中之血藥也。

故生脈散及表藥、痘瘡藥中多用者,亦取其通經而走表也。善能安魂定魄,辟邪止驚,除中虛煩熱。與黃耆同用,則助其補表;與白朮同用,則助其補中;與熟地同用,而佐以茯苓,則助補下焦而補腎。或泥於作飽而不敢用,蓋不知少服則濕壅,多服則宣通意也。形如人形,大如雞腿者佳:去蘆不令人吐。

和細辛密封,千年不壞。反藜蘆,惡滷咸。

黃耆,

黃耆甘溫性無毒,補益三焦呼羊肉,內托癰疽外斂汗,生津退熱效尤速。

黃,色;耆,老也,服之延年。又名耆者,底也,補下元也。可升可降,陰中之陽也,入手少陽,手足太陰經。東垣云:溫肉分而實腠理,益元氣而補三焦。蓋補肺,皮毛自實。治上焦虛喘短氣者,瀉肺中火也;中焦脾胃虛弱,脈弦,血脈不行,羸瘦,腹痛;下焦久瀉痢,腸風,崩帶,月事不勻,胎前產後諸虛疾,小兒百病。補三焦、腎、命門不足,呼為羊肉。

又云:內托陰症之瘡瘍,外固表虛之盜汗。治癰疽久敗,排膿、止痛、生肌收口。逐五臟惡血,大風癩疾,五痔鼠瘻。肺癰已潰者,用此從里托出。有汗則止,無汗則發。表虛有邪發汗不出者,服此則汗。兼止渴生津,生血補中。瀉陰火,退虛熱之聖藥也。惟蒼黑氣盛者禁用,表邪旺者亦不可用,用之反助邪氣。

陰虛者亦宜少用,用之以升氣於表,則內反虛耗矣。皮微黃,肉白柔軟。出綿上者,服之長肉。瘡瘍生用,肺虛蜜炙,下虛鹽水炒。惡龜甲、白鮮皮,畏防風。風能制耆,耆得防風,其功愈大,蓋相畏而相使者也。

甘草,

甘草甘平生瀉火,炙之健胃可和中,解毒養血堅筋骨,下氣通經消腫紅。

甘,甜草也。性緩,能解諸急。熱藥用之緩其熱,寒藥用之緩其寒。善和諸藥,解百藥毒。故又名國老。無毒。可升可降,陰中之陽也,入足三陰經。生則分身、梢,瀉火。梢、子生用,性寒,能瀉胃火,解熱毒,除胸中積熱,去莖中痛。節,生用消腫導毒,治咽痛;炙則性溫,能健脾胃和中。

白話文:

[治濕門]

這部分內容是參考《湯液》的理論,關於濕氣如何形成的論述。古人說:人體氣虛,無法好好運化水穀,就會產生濕氣。因此,應該使用補氣除濕的藥物,同時也要調理脾胃、幫助消化,並使用利尿、通便的藥物來排除濕氣。如果是外感濕邪,則應該用發汗的方式驅散,可以使用具有疏散風邪作用的藥物,因為風能勝濕。濕氣和寒氣都屬於陰邪,所以治療濕氣的原則,應該和治療寒氣的原則一起參考。

人參

人參味甘性溫,能補益五臟,止渴生津,調理脾胃,利濕化痰,使人眼睛明亮、心情開朗,疏通血脈,安定心神、消除煩躁。

「參」的意思是參與、輔助。長期服用人參能補益人體的元氣,具有輔助身體機能運作的功效,各種人參都有這個特性。人參無毒,藥性是向上升散的,屬於陽性的藥物。主要作用是補益五臟,可以根據要治療的臟腑,搭配相應的藥物來引導藥效。例如,搭配升麻可以清除肺脾的火邪,並提升陽氣;搭配茯苓可以清除腎中的火邪,並補益下焦的元氣。對於各種勞損、肺脾陽氣不足引起的喘促、呼吸短促、氣短等症狀,效果非常好。但是,對於陰虛火旺、咳嗽帶血的人要謹慎使用。所以說:肺寒的人可以使用人參,但肺熱的人使用會傷害肺。

肺寒的人,脈象會遲緩,這時候藉由人參的力量,可以疏通經脈、活絡氣血,元氣自然就能恢復旺盛;而肺熱的人,氣血運行加速,再服用人參來促進氣血運行,反而會加劇氣血的消耗,使脾氣更加虛弱。人參能止渴,是因為它能生津液。人參可以調理脾胃,幫助消化,祛除腸胃中的寒氣,對於心痛、脅肋脹滿、霍亂、反胃等症狀都有幫助,也能消除濕痰、平定喘息、消除積滯、使眼睛明亮、使心情開朗。它能進入手太陰肺經,又能補養陰血,是氣中之血藥。

因此,像生脈散、解表藥、治療痘瘡的藥方中,經常會使用人參,也是因為它能疏通經脈、走表入裡。人參也能安神定魄、辟邪止驚、消除虛煩發熱。和黃耆一起使用,可以加強補益體表的作用;和白朮一起使用,可以加強補益脾胃的作用;和熟地一起使用,並搭配茯苓,可以加強補益下焦、補腎的作用。有些人因為擔心吃了人參會感到腹脹,而不敢使用,其實是不知道少量服用會使濕氣壅滯,大量服用則能宣通氣機的道理。外形像人形、大小如雞腿的人參是最好的。去除人參的蘆頭,可以避免引發嘔吐。

將人參和細辛密封保存,可以千年不壞。人參會抑制藜蘆的藥性,並厭惡滷水、鹹味。

黃耆

黃耆味甘性溫,無毒,能補益三焦,就像羊肉一樣具有補益功效。它能內托瘡瘍,外斂虛汗,還能生津退熱,效果非常迅速。

黃,是黃色的意思;耆,是長者的意思,服用黃耆可以延年益壽。又稱「耆」的意思是「底」,能補益人體的下元。黃耆既能上升又能下降,屬於陰中之陽,可以進入手少陽三焦經、手足太陰肺脾經。東垣說:黃耆能溫養肌肉,使肌膚緻密,益補元氣、補益三焦。補益肺氣,能使皮膚毛髮更加健康。治療上焦虛損、喘促氣短的症狀,可以瀉肺中的火邪;治療中焦脾胃虛弱、脈象弦細、氣血運行不暢、身體消瘦、腹痛等症狀;治療下焦久瀉痢、腸風、崩漏、月經不調、產前產後各種虛弱的疾病、以及小兒的各種疾病。補益三焦、腎、命門不足,如同食用羊肉的補益作用。

還有人說:黃耆能內托陰症的瘡瘍,外固表虛引起的盜汗。治療癰疽久不癒合,可以幫助排出膿液、止痛、促進肌肉生長、使傷口癒合。它能驅逐五臟的惡血,也能治療麻風病、痔瘡等疾病。對於肺癰已經潰破的,可以用黃耆從內部托出膿液。有汗的人可以止汗,無汗的人可以發汗。表虛有邪,但發汗不出來的人,服用黃耆後就能發汗。黃耆還兼具止渴生津、生血補中等功效,是瀉陰火、退虛熱的聖藥。但是,臉色蒼黑、氣盛的人禁用,表邪旺盛的人也不可用,用了反而會助長邪氣。

陰虛的人也應該少用黃耆,因為黃耆會提升陽氣到體表,反而會使體內更加虛耗。黃耆的皮呈微黃色,肉質潔白柔軟。產自綿上的黃耆,服用後有長肌肉的效果。瘡瘍可以使用生黃耆,肺虛的人可以使用蜜炙的黃耆,下虛的人可以使用鹽水炒過的黃耆。黃耆厭惡龜甲、白鮮皮,畏懼防風。防風能夠制約黃耆,但黃耆和防風一起使用,功效會更大,這就是相畏相使的道理。

甘草

甘草味甘性平,生用可以瀉火,炙用可以健胃和中,解毒養血,強健筋骨,降氣通經,消腫止痛。

甘,是甜的意思,甘草是甜的草藥。藥性緩慢,能緩解各種急症。熱性藥物加入甘草,可以緩解它的熱性;寒性藥物加入甘草,可以緩解它的寒性。甘草能協調各種藥物的藥性,又能解百藥之毒,所以又被稱為「國老」。甘草無毒,藥性可升可降,屬於陰中之陽,可以進入足三陰經。生用則可以分散藥力到身體的各部位,瀉火。甘草的梢部、種子生用,藥性偏寒,可以瀉胃火,解熱毒,清除胸中的積熱,去除陰莖疼痛。甘草的根節生用,可以消腫導毒,治療咽喉疼痛;炙用則藥性轉溫,能健脾胃、調和中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