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梃

《醫學入門》~ 內集·卷二 (22)

回本書目錄

內集·卷二 (22)

1. 主治各經風藥

肝(川芎),心(細辛),脾(升麻),肺(防風),腎(獨活),胃(升麻),大腸(白芷),小腸(藁本),三焦(黃耆),膀胱(羌活)

以上諸藥,發散風寒,升散鬱火,兼治表濕之劑。此古庵正藥也。

白話文:

這些藥物主要針對人體不同部位的風寒進行治療:

  • 對於肝部問題,使用川芎。
  • 對心臟相關的,則用細辛。
  • 脾臟的調理,升麻是首選。
  • 肺部風寒,防風能有效緩解。
  • 腎臟的治療,獨活為主。
  • 胃部風寒,同樣用升麻。
  • 大腸的風寒,白芷是對策。
  • 小腸的風寒,藁本可以處理。
  • 三焦的風寒,黃耆有幫助。
  • 膀胱風寒,羌活來解決。

以上的各種藥物,主要功能在於驅散風寒,提升和散去鬱結的火氣,同時也有助於治療表層的濕氣。這些都是根據古庵傳統醫學理論所選定的主要藥物。

2. 治熱門

即《湯液》寒沉藏也。古庵云:治熱以寒,寒藥屬陰,故治熱多陰藥。又鬱火宜發散,宜用風門藥,火鬱則發之,升陽散火也。夫熱燥皆屬陽,宜與治燥門通看。

黃芩,

黃芩苦味枯飄者,瀉肺除風熱在肌,堅者大腸除熱用,膀胱得助化源宜。

芩,金也,黃色,應秋金也。氣寒。無毒。可升可降,陰也,入手太陰經。中空而爛者名腐腸,瀉肺受火邪氣逆,消膈上痰熱及胃中濕熱黃疸。中破而飄者名宿芩,瀉肺痰火,利氣,除時行風濕熱邪在表,寒熱往來,諸瘡乳癰,背發疔腫火瘍,用之排膿。一切上部實熱痰熱積血,假此降散。

細實直而堅者名條芩,瀉大腸火,逐水消穀,止熱瀉下痢膿血、腹痛後重,養陰退陽。細實圓而堅者名子芩,去膀胱熱,滋化源,利小腸,治五淋小腹絞痛,及女子血閉下血。又安胎者,由其能降上中二焦之火,使之下行也。故曰得厚朴、黃連止腹痛;得五味子,牡蒙、牡蠣令人有子;得黃耆、白蘞、赤小豆療鼠瘻;得川芎調平心血,心平而熱自退,血不妄行矣。酒炒上行,便炒下行,尋常生用。

山茱萸、龍骨為使,惡蔥實,畏丹砂、牡丹、藜蘆。

梔子,

梔子苦寒瀉肺火,更除胃熱心煩憹,目赤鼻衄身發黃,止痢通淋消癩顆。

形似酒梔。味薄。無毒。陰中陽也,入手太陰經。易老云:輕浮而象肺,色赤而象火,故瀉肺中之火。又除胃熱嘔噦發黃,及亡血亡津、中干內熱。仲景治傷寒心下懊憹、癲狂不得眠,用此吐之。因邪盛拒而不納,吐則邪得以出,其實梔子非吐藥,惟治心中煩悶耳。兼治風痰頭眩,目赤面赤,鼻衄鼻齄,止痢通淋,白癩赤癩諸瘡瘍,亦瀉肺心火耳。

本經謂解大小腸熱,肺清而氣自順化。治發黃者,亦除胃濕熱耳。近有治陰火用童便炒黑,謂其能益少陰經血;得故紙能滋陰降火,清上固下,性雖寒而帶補。《衍義》曰:屈曲下行,降火開鬱,能治塊中之火。東垣云:治臍下血滯結而不得小便。又曰:涼心腎。是藥乃上中下美劑,要之皆瀉肺火,調肺氣,滋肺源耳。

緊小七稜者良。用仁去心胸熱,用皮云肌表熱,尋常生用。虛火童便炒七次至黑色。

沙參,

沙參性寒甘苦味,能除表熱與胃痹,卒疝惡瘡身浮癢,散血積兮補陰氣。

生砂地,葉似枸杞,根如葵,筋大外赤黃內白,一名白參,出華州者良。無毒。主肌表間熱,頭痛寒熱,胃痹心腹痛結熱,卒得疝氣下墜絞痛,一切惡瘡疥癬,浮風身癢,散血分積,養肝之功居多,常欲眠而多驚煩者最宜,故曰厥陰本藥也。兼瀉肺熱,能補五臟之陰,亦隨各臟引至。易老常以此代人參,取其甘也。米泔浸曬。惡防己,反藜蘆。

玄參,

玄參鹹苦氣微寒,清神氣瀉無根火,風寒身熱瘧昏狂,腎傷腹塊頸核瘰。

白話文:

[治療熱病]

這就像《湯液》中所說的,熱病需要用寒涼藥物來治療。古人說:治療熱病要用寒性藥物,寒性藥物屬於陰,所以治療熱病多使用陰性藥物。另外,像是鬱積的火氣,適合用發散的方式來治療,應該使用能夠疏散風邪的藥物,火氣鬱積就應該將其疏散,使其陽氣上升,火氣散開。熱和乾燥都屬於陽性,應該和治療乾燥的方法一起來看。

黃芩

黃芩味道苦,如果質地乾燥且輕飄飄的,可以瀉肺火,去除停留在肌肉的風熱;如果質地堅實的,可以用來清瀉大腸的熱,同時也能幫助膀胱,使它功能正常。

黃芩屬金,黃色,對應秋天的金。藥性寒涼,沒有毒性。能升能降,屬於陰性,歸入手太陰肺經。中間空而腐爛的稱為「腐腸」,可以瀉肺火,消除因火邪引起的氣逆,以及胸膈的痰熱和胃中的濕熱黃疸。中間破裂且輕飄飄的稱為「宿芩」,能瀉肺熱痰火,疏通氣機,去除外感風濕熱邪引起的疾病,如寒熱往來、各種瘡瘍、乳癰、背部疔瘡、火瘍等,用來排出膿液。對於所有上部實熱、痰熱、積血等症狀,都可用此藥來降泄散開。

細長、堅實且筆直的稱為「條芩」,可以瀉大腸火,排除體內多餘水分,幫助消化,止瀉熱痢膿血、腹痛後重,同時也能滋養陰液、退去陽熱。細長、圓且堅實的稱為「子芩」,可以去除膀胱的熱,滋養化生之源,利小便,治療五淋病、小腹絞痛,以及女性的閉經和下血。另外,它也能安胎,因為它能降泄上中二焦的火,使其下行。所以說,搭配厚朴、黃連可以止腹痛;搭配五味子、牡蒙、牡蠣可以使人受孕;搭配黃耆、白蘞、赤小豆可以治療鼠瘻;搭配川芎可以調和心血,心氣平和則熱自退,血脈就不會妄行。用酒炒過,藥性上行,用鹽水炒過,藥性下行,一般情況下都生用。

山茱萸、龍骨是它的藥引,忌蔥實,畏懼丹砂、牡丹、藜蘆。

梔子

梔子味苦、性寒,可以瀉肺火,更能消除胃熱和心煩意亂。能治療眼睛發紅、鼻出血、身體發黃,止痢,利尿,消除癩瘡。

外形像酒杯的梔子。味道淡薄,沒有毒性。屬於陰中帶陽,歸入手太陰肺經。《易老》說:它輕浮,像肺;顏色發紅,像火,所以能夠瀉肺中之火。還能消除胃熱引起的嘔吐、身體發黃,以及亡血亡津、內熱等症狀。張仲景用它來治療傷寒引起的心下煩躁、癲狂失眠,通過嘔吐將邪氣排出。其實梔子並不是催吐藥,只是能夠治療心中煩悶。也能治療風痰頭暈、眼睛紅腫、面部潮紅、鼻出血、鼻部瘡瘍,止痢,利尿,治療白癩、赤癩等各種瘡瘍,也是瀉肺心火的功效。

《本經》說它能解除大小腸的熱,肺氣清暢,氣機自然順暢。治療黃疸,也是去除胃中濕熱。近代有人用童便炒黑梔子來治療陰虛火旺,認為這樣能滋養少陰經的血;搭配故紙可以滋陰降火,清上固下。藥性雖然寒涼,但也帶有補益作用。《衍義》說:梔子的藥性向下,能夠降火開鬱,能治療結塊中的火氣。李東垣說:它可以治療臍下血瘀而小便不利。又說:它能涼心腎。此藥是上、中、下三焦都適用的良藥,總的來說都是瀉肺火,調暢肺氣,滋養肺之本源。

緊實、細小、帶有七稜的梔子品質最好。用梔子仁可以清除心胸的熱,用梔子皮可以清除肌表熱,一般情況下都生用。虛火旺盛的患者,要用童便炒七次至黑色。

沙參

沙參性寒,味甘苦,能消除肌表熱和胃中麻痺。能治療突然發生的疝氣、惡瘡、身體浮腫瘙癢,散除瘀血,補益陰氣。

生長在沙地,葉子像枸杞,根像葵,筋脈粗大,外表呈赤黃色,內部白色,又名白參,以產自華州的最優良。沒有毒性。主要治療肌表間的熱,頭痛寒熱,胃中麻痹、心腹疼痛、結熱,突然發生的疝氣下墜絞痛,各種惡瘡疥癬、浮風身癢,散血分瘀積,補養肝臟的功效居多,對於經常想睡覺卻又容易驚醒的人最為適宜,所以說它是厥陰經的本藥。兼能瀉肺熱,也能補養五臟之陰,藥效可以隨著引導而到達各臟。李東垣經常用它來代替人參,取其味甘之故。用米泔水浸泡後曬乾。忌防己,反藜蘆。

玄參

玄參味鹹苦,藥性微寒,能清神氣,瀉無根之火,治療風寒身熱、瘧疾、昏迷、狂躁,以及腎臟損傷引起的腹部腫塊、頸部核腫、瘰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