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梃

《醫學入門》~ 卷首 (17)

回本書目錄

卷首 (17)

1. 明醫

陳文中,字文秀,宋宿州人。為安和郎,判太醫局,兼翰林良醫。明大、小方脈,於小兒痘疹尤精其妙。淳佑中,與保安翰林醫正鄭惠卿同編《幼幼新書》,又著《小兒病源方論》一卷。

宋道方,字毅叔,宋南京人。以醫名天下,不肯赴請,病者扶攜以就求脈。政和中,有太守母病在膏肓,能以良藥緩其旬日乃死。

僧智緣,隨州人。善《太素脈》,診父而能道其子之吉凶。王安石信之曰:昔醫和診晉侯而知其良臣將死,視父知子,何足怪哉!

皇甫垣,蜀之夾江人。以善醫目疾,高宗、孝宗皆稱皇甫先生而不名。對高宗言:心無為則身安,人主無為則天下治。又言:長生之術,先禁諸欲,勿令放逸,丹經萬卷,不如守一。

王克明,字彥昭,饒州樂平人,初生時,母乏乳,餌粥得脾疾。長益甚。醫以為不治,乃讀《素》、《難》,刻意處藥乃愈。針灸尤精。有難療者,必沉思得其要乃與藥,病雖數證,只用一藥以除本,亦有不藥期某日自安者。任內翰醫官。

張銳,字子剛,宋鄭州人。官成州團練使,以醫知名。政和中,治傷寒已死一晝夜而面赤者,即用藥灌之,次早遺屎尿而蘇,更進平胃散一帖遂安。治一產婦大泄喉閉,用附子理中丸裹以紫雪,一服兩疾皆愈。

郝允,宋博陵人,授異人醫術,世稱神醫。有一婦夜間口噤而死,公曰:血脈滯也,不用藥,聞雞鳴自愈。一行踸踔輒踣,公曰:脈厥也,當治筋。以藥熨之,自快。一孕婦極壯健,公診曰:母氣已死,壯健者恃兒氣耳。如期子生母死。

王貺,字子亨,本士人,乃宋道方之婿,盡傳其術,後以醫得幸,宣和中為朝請大夫。著《全生指迷論》。有鹽商失驚,吐舌不能入,經旬不食,尫羸日甚,公為針舌之底,抽針之際,其人若委頓狀,頃刻舌縮如故。

楊介,字吉老,泗州人。以醫聞四方,著有《存真圖》。徽廟日食水,嘗苦脾疾。諸醫用理中湯不效。公以水煎與服,立愈。治廣州府判楊立之喉間生癰,膿血流注,寢食俱廢。公以生薑一片,試嘗甘香,服至半斤,痛處已寬,一斤始覺辛辣,膿血頓盡,飲食無滯,蓋因其居南方,多食鷓鴣、竹雞,此二禽好啖半夏,久而毒發,故以薑製。

孫琳,銘鈐,本殿前司健兒。善醫。宋寧宗為郡王,病淋,日夜凡三百起,遂以淡豆豉大蒜蒸餅三物研爛為丸,溫水下三十丸,日進三服,三日而愈。或問其說,公曰:小兒何緣有淋?只是水道不通利,蒜、豉皆通利,無他巧也。

劉元賓,號通真子,宋人,著《脈訣》。

程約,字孟博,宋婺源人。世工醫,精針法,著《醫方圖說》。

張濟,無為軍人。善用針,治孕婦因仆地而腹偏左,針右手指而正。脫肛針頂心而上。傷寒反胃嘔逆,累日不食,針眼眥立能食。凡草木金石,悉辨酸鹹淡甘辛等味。

白話文:

[明醫]

陳文中,字文秀,宋朝宿州人。曾任安和郎,擔任太醫局判官,兼任翰林醫官。精通大小方脈,尤其擅長治療小兒痘疹。淳佑年間,與保安翰林醫正鄭惠卿共同編撰《幼幼新書》,還著有《小兒病源方論》一卷。

宋道方,字毅叔,宋朝南京人。醫術聞名天下,不願接受官府的徵召,病人紛紛前往求診。政和年間,一位太守的母親病危,他用良藥延緩病情數日才去世。

僧智緣,隨州人。精通《太素脈》,能根據父親的脈象推測其子女的吉凶。王安石相信他說:「古時候醫和診治晉侯時,就能知道他優秀的臣子將要死去,現在能根據父親的脈象知道兒子的情況,有什麼好奇怪的呢!」

皇甫垣,蜀地夾江人。精通治療眼疾,高宗和孝宗都尊稱他為皇甫先生而不直呼其名。他曾對高宗說:「心無雜念則身心安泰,君主無為而治則天下太平。」又說:「長生之道,首先要節制慾望,不要放縱逸樂,研讀萬卷丹經,不如守持一念。」

王克明,字彥昭,饒州樂平人。出生時,母親奶水不足,以粥餵養導致脾胃疾病,成年後病情加重,醫生認為無法治愈。他於是研讀《素問》、《難經》,用心研究藥物,最終痊癒。他尤其精通針灸,遇到難治的疾病,必定仔細思考,找到病根後再用藥,即使病人有多種症狀,他也只用一種藥物去除根本病因,有些病人甚至不用藥,只憑藉預定的時間就能自愈。他曾擔任內翰醫官。

張銳,字子剛,宋朝鄭州人。曾任成州團練使,因醫術而聞名。政和年間,他治療一位死了一晝夜、面色發紅的傷寒病人,用藥灌服後,第二天病人排泄大小便後甦醒,再服用一帖平胃散便痊癒。他还治療一位產婦大瀉喉嚨閉塞的病人,用附子理中丸裹上紫雪丸,一服藥便治愈了兩種疾病。

郝允,宋朝博陵人,被認為擁有神奇的醫術,世人稱其為神醫。一位婦女夜間口噤而死,他說:「這是血脈阻塞,不用藥,等到雞鳴就會自愈。」一個人行走時總是跌倒,他說:「這是脈象厥逆,應該治療筋絡。」用藥物熨敷,病人便感覺舒服了。一位孕婦身體非常強壯,他診斷說:「母親的元氣已絕,強壯的身體只是依靠孩子的元氣。」如期分娩後,母親去世。

王貺,字子亨,本是士人,是宋道方的女婿,完全繼承了宋道方的醫術,後來憑藉醫術受到皇帝的寵幸,宣和年間被封為朝請大夫。著有《全生指迷論》。一位鹽商受到驚嚇,舌頭伸出不能縮回,十多天不吃東西,身體日漸消瘦,他為病人針刺舌根,抽針時,病人好像昏倒一樣,片刻後舌頭就縮回原位。

楊介,字吉老,泗州人。醫術名聞四方,著有《存真圖》。徽宗皇帝曾患水腫,長期飽受脾胃疾病的折磨,其他醫生用理中湯治療無效,他用水煎服藥,立即痊癒。他治療廣州府判官楊立喉嚨長癰,膿血流出,飲食起居都受到影響。他用一片生薑,先嘗其甘香,服用到半斤時,疼痛減輕,一斤後感到辛辣,膿血立刻停止,飲食恢復正常,原因是楊立居住南方,經常食用鷓鴣、竹雞,這兩種禽類喜歡吃半夏,長期食用半夏中毒,所以用薑來解毒。

孫琳,銘鈐,原是殿前司的健兒。醫術精湛。宋寧宗還是郡王時,患淋病,每天要上廁所三百多次,他用淡豆豉、大蒜、蒸餅三種藥物研磨成丸,溫水送服三十丸,每天服用三次,三天後痊癒。有人問他原因,他說:「小孩子怎麼會得淋病呢?只是水道不通暢,大蒜、豆豉都能通利水道,沒有什麼特別的技巧。」

劉元賓,號通真子,宋朝人,著有《脈訣》。

程約,字孟博,宋朝婺源人。世代行醫,精通針法,著有《醫方圖說》。

張濟,無為軍人。擅長針灸,治療一位孕婦因跌倒導致腹部偏左,他針刺右手拇指便使其恢復正常。治療脫肛,則針刺百會穴使其痊癒。治療傷寒反胃嘔吐,數日不吃東西的病人,針刺眼角,病人就能進食了。他熟悉各種草木金石的藥性,能分辨酸甜苦辣鹹等各種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