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梃

《醫學入門》~ 內集·卷二 (16)

回本書目錄

內集·卷二 (16)

1. 治風門

補腎用沙苑蒺藜,去殼取子微炒,烏頭為使。單方:陰潰,用有刺者為末,敷之效。

青葙子,

青葙子苦治皮風,惡瘡疥痔殺三蟲,益腦髓能去目翳,風寒濕痹亦堪攻。

葙,囊篋也。藥雖賤而治眼功大,青囊箱中不可缺也。黑色似莧實而扁,即野雞冠花子,舊以子名草決明者,誤也。無毒。主皮膚中風熱瘙癢,殺二蟲諸瘡蝨,痔蝕下部䘌瘡。益腦髓,去目翳。蓋翳膜皆腦脂下流而成故也。一切肝風熱毒沖眼,青盲赤障皆驗。又堅筋骨,去風寒濕痹。微炒搗碎。

草決明,

草決明鹹甘苦平,治肝風熱沖眼睛,唇青頭痛兼止衄,消痰省睡益陰精。

治眼決然而明也;言草者,別於石決明也。無毒。主肝風熱毒沖眼,青盲赤障腫痛淚出膚翳,治唇口青色。用塗太陽穴止頭痛,貼腦心止鼻衄,兼消痰止渴。久服益精,令人不睡。如綠豆大而銳,微炒。蓍實為使,惡火麻仁。

木賊,

木賊苦甘善發汗,益肝明目除翳縵,腸風痔痢消積塊,女人崩帶經不斷。

作木器者,用之磨光能去木屑,故名賊也。無毒。輕浮發汗至易,近水而生,得陰氣多。故益肝膽,明目退翳膜,止流淚,療腸風久痢痔血。味澀苦,能消積塊,治婦人崩中帶下,月水不斷,然亦必他藥佐之乃效。《本草》云:得牛角腮、麝香,治休息痢;得禹餘糧、當歸、川芎,療崩中赤白;得槐角、桑耳,療腸風下血,又與槐子、枳殼相宜,主痔疾出血。單用炒為末服,治小腸膀胱氣。

去節,以水潤濕,火上烘用。

白薇,

白薇鹹苦大寒平,中風忽忽睡多驚,止瘧能祛邪魅惑,益陰精止淋露頻。

色白而形微細。無毒。主暴中風身熱支滿,忽忽睡不知人,止溫瘧。治百邪鬼魅狂惑,寒熱痠疼,益陰精。療傷中淋露不斷,及女子帶下,兼下水氣。出陝西。米泔浸去須蒸。惡黃耆、大黃、大戟、乾薑、乾漆、山茱萸、大棗。

葳蕤,

葳蕤甘平治風熱,四體拘攣趺筋結,風溫表裡是靈丹,濕毒腰疼渴且泄。

葳,委委,美貌;蕤,實也。女人用去皯斑,美顏色,故又名女萎。根葉似黃精,入藥多用根。無毒。主中風暴熱,四肢拘攣不能動搖,趺筋結肉,一切瘡瘍斑剝,時行風溫頭疼,目痛眥爛淚出,寒熱心腹結氣,濕毒霍亂泄瀉,煩渴,腰膝痛,莖中寒。兼治虛癆客熱,潤心肺,補中氣。

晉嵇紹有胸中寒疹,每酒後苦,服之得愈。水洗,竹刀刮去皮,蜜水蒸焙乾。畏滷咸。

巴戟,

巴戟辛甘氣本溫,大風血癩面多痕,小腸陰痛相牽引,一切虛勞可復元。

生巴郡,根有棘刺。無毒。主大風邪氣血癩頭面遊風,小腹及陰中相引痛,補五勞陰痿不起,益精堅筋骨,止夢泄,男子陽虛者最宜。兼治水腫,內紫微白如粉者佳,鹽水煮去心。覆盆子為使,惡雷丸、丹參。

白話文:

治風門

治療風門穴相關病症,可使用以下藥物:

補腎可用沙苑蒺藜,去殼取種子,微炒,再用烏頭輔助。單方治療陰部潰瘍,則用帶刺的沙苑蒺藜研磨成粉末敷於患處,效果顯著。

青葙子味苦,主治皮膚風證、惡瘡疥癬、痔瘡等,殺滅三種蟲害,能滋養腦髓,去除目翳,亦可治療風寒濕痺。青葙,指其種子包藏於囊狀物中,藥物雖廉價,但治療眼疾功效顯著,青囊箱中不可或缺。其種子呈黑色,形狀似莧菜種子而扁平,即野雞冠花的種子,過去誤將其種子稱為草決明,這是錯誤的。無毒。主治皮膚風熱瘙癢,殺滅蟲類及瘡瘍、蝨子等,治療痔瘡及下體潰瘍,滋養腦髓,去除目翳(因為翳膜皆由腦脂下流而形成)。一切肝風熱毒引起的目疾,如青盲、赤障等,皆有療效。還能堅固筋骨,去除風寒濕痺。使用前需微炒後搗碎。

草決明味甘苦鹹,性平,主治肝風熱邪上衝眼睛,唇色青紫、頭痛及鼻出血,能消痰、改善睡眠、滋陰補精。因其能使眼睛恢復明亮而得名;“草”字用以區別於石決明。無毒。主治肝風熱毒上衝眼睛,青盲、赤障、眼腫痛、流淚、眼瞼生翳,治療唇口青紫。塗於太陽穴可止頭痛,貼於腦心穴可止鼻出血,兼能消痰止渴。久服能補益精氣,使人睡眠減少。種子如綠豆般大小而尖銳,使用前需微炒。以蓍實為輔藥,忌與火麻仁同用。

木賊味甘苦,能發汗,益肝明目,去除目翳,治療腸風、痔瘡、痢疾及積塊,治療婦女崩漏、帶下及經期不斷。因其可用於磨光木器,去除木屑而得名“賊”。無毒。輕浮易發汗,多生於近水處,陰氣較重,故能益肝膽,明目退翳,止流淚,治療腸風、久痢、痔瘡出血。味澀苦,能消積塊,治療婦女崩漏、帶下及月經不斷,但需配合其他藥物方能奏效。《本草綱目》記載:與牛角腮、麝香同用,可治療休息痢;與禹餘糧、當歸、川芎同用,可治療崩漏(赤白帶);與槐角、桑耳同用,可治療腸風下血;與槐子、枳殼相宜,主治痔疾出血。單用木賊炒為末服用,可治療小腸膀胱氣脹。使用前需去除節段,用水潤濕後,用火烘烤。

白薇味苦鹹,性寒平,主治中風、昏睡、多夢、驚悸,可止瘧疾,祛除邪魅,滋陰補精,止遺尿頻數。顏色潔白,形狀細小。無毒。主治中風、身熱、胸悶、昏睡不醒人事,止溫瘧。治療百邪、鬼魅、狂惑、寒熱、酸痛,滋陰補精,治療傷寒遺尿及婦女帶下,兼治水腫。產於陝西。用米泔水浸泡,去除鬚根後蒸製。忌與黃耆、大黃、大戟、乾薑、乾漆、山茱萸、大棗同用。

葳蕤味甘,性平,主治風熱,四肢拘攣、筋脈拘緊,治療風溫表裡證,是靈丹妙藥,亦可治療濕毒引起的腰痛、口渴及腹瀉。葳,指其枝葉下垂貌;蕤,指其果實飽滿。婦女服用可去除面部斑點,使膚色美麗,故又名女萎。根莖似黃精,入藥多用根部。無毒。主治中風、暴熱、四肢拘攣不能活動、筋脈拘緊、一切瘡瘍、斑剝、流行性感冒、頭痛、目痛、眼瞼紅腫、流淚、寒熱、心腹脹氣、濕毒霍亂、泄瀉、煩渴、腰膝痛、陰莖寒痛。兼治虛勞、客熱,潤肺、補中氣。晉朝嵇紹患胸中寒疹,每飲酒後加重病情,服用葳蕤後痊癒。使用前需用水洗淨,用竹刀刮去外皮,用蜜水蒸焙乾燥。忌與鹽同用。

巴戟味辛甘,性溫,主治大風、血癩、面部多痕、小腸及陰部疼痛,一切虛勞均可服用以恢復元氣。生長於巴郡,根部有刺。無毒。主治大風引起的邪氣、血癩、面部遊走性風證,小腹及陰部牽引性疼痛,治療五勞虛損、陽痿、遺精,補益精氣,堅固筋骨,止遺精,陽虛的男子最宜服用。兼治水腫,內部呈紫白色如粉末狀者最佳,用鹽水煮沸去心。以覆盆子為輔藥,忌與雷丸、丹參同用。